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陜西歷史文化資源的產業整合與升級研究

曾文芳

(陜西省委黨校 教授)


如何在社會主義文化產業發展中實現對傳統文化的科學揚棄,使當前陜西歷史文化產業發展既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又合理繼承歷史文化與民族文化的傳統精髓,凝聚成反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呢?我們通過對陜西歷史文化資源的重新梳理,認為其幾個核心時代——周秦漢唐時期的基本文化內涵反映了符合今天時代發展需要的中國精神。陜西歷史文化產業發展必須緊緊圍繞這四個階段的核心精神,將四個板塊加以高度整合,結合時代特征重新詮釋和活化演繹,抓住我國“一帶一路戰略”的同步實施重拳出擊,才能在發揮資源優勢的基礎上真正實現陜西歷史文化資源產業板塊開發的重大突破。

一、陜西歷史文化資源的核心內涵

陜西是中國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文化內容豐富多元,其中所孕育的中國發展最輝煌的歷史時期——周秦漢唐這四個時代是我們的核心資源,它們環環相接,串連成中華文化、中華民族奠基與發展的四個關鍵時期,既各自獨立,創造和擁有了屬于自己時代的輝煌;也彼此相接,沉淀與彰顯了中國精神多元豐富的基本內涵。總的來說,這四個時期所包含的創新、進取、開拓與開放精神,正是當前凝聚中國精神最寶貴的文化正能量,它們在今天具有十分珍貴的時代意義,對建構中華品格、促進社會和諧有著特殊的價值。

(一)創新求變的周文化精神

陜西周文化主要體現為統治核心區域在陜西境內的西周王朝時期。這也是中國歷史上中華文明形成的奠基與成型時期。周民族上千年的發展史上,從后稷到古公亶父,以及文王、武王、周公旦等周族先賢們篳路藍縷、勵精圖治,他們懷著以農業為本的堅定信念,克服了重重困難,始終堅持發展農業生產,不但在“周原膴膴,饉荼如飴”的周原大地上譜寫了“鳳鳴岐山”的千古傳奇,更是利用農業文明為根基的巨大優勢支撐,代代積累和創造了以“德”“和”為思想核心的西周文化。它的內涵極其豐富與浩大,是在炎黃、夏、商文化基礎上,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領域進行了全面的革新和改造以后呈現出來的新文化形態,其中蘊含了前所未有的開拓與創新精神,并在社會制度構建、青銅禮樂文明、文學、文字、科技等多方面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不但把中華文明史推向了第一個高峰,也在同一時期的世界文明發展史上遙遙領先、獨樹一幟、燦爛奪目。

周文化開創了一個以禮樂文明為核心、具有多種內涵的早期中華文化體系,廣涉政治、經濟、軍事、宗教、婚姻家庭及倫理道德等所有領域的規章制度和行為規范,包含了明德慎罰的治國理念、敬天保民的精神信仰、厚德載物的文化意識、忠信仁愛的道德追求,以及“以人為本”“以和為貴”的社會準則,不但為周人的社會生活提供了新的價值標準和精神動力,也塑造了中華文明偉大的道德傳統,對中國政治、社會、文化、人倫道德等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它塑造了中華文明的深層結構和本質精神,主導了中華文明的發展方向,成為我們今天民族復興、構建“以人為本”精神家園與和諧社會最重要的精神潛質、內容資源和原發動力。

(二)改革進取的秦文化精神

秦族、秦國、秦王朝的發展史是一段跨越千年的艱辛歷程。秦人從偏僻落后、農牧混雜、文化愚昧的地方起步,憑借著不屈的奮斗精神、國際交往的智慧和求賢聚才的能力,通過不斷的抗爭、自省和改革,逐步從一個西部邊陲之地的附庸小國成長為氣吞六國的大秦帝國,從西向東統一了泱泱中華,建構了中國大一統的帝制體系,使中華大一統格局維持了兩千多年。在這個統一過程中,因秦始終保持著銳意進取的文化精神,在不斷的艱難險阻中完成了一個又一個歷史階段的升華,從非子牧馬,到襄公建國;從穆公稱霸,到孝公變法;從惠文王稱王到嬴政統一六國,一步一個腳印,穩打穩扎,展示了秦文化崛起、強大、形成系統、成為中國文明正源的全過程。

秦文化最核心的精神在于其銳意革新、變法圖強、創新機制的改革精神和它的全新制度構建。帝國統一前,不循禮制、金戈鐵馬開拓進取,向世人昭示了剛健有為、永不服輸、永遠進取的實干精神;帝國統一后,不是簡單地恢復周禮舊制,而是實行更符合時代需要的郡縣制,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建設秦直道等,從多方面實施全面改革,從而開創了中國歷史的新篇章,彰顯了中國文化不斷自我完善、推陳出新的時代風貌。秦制度構建中的禮法并用制度是穩固社會統治的重要支柱。以禮入法、入政,提倡“禮本刑輔”,并不斷加以完善。

(三)開拓奔放的漢文化精神

陜西的漢文化主要表現為以陜西為統治核心區、以長安為國家首都時期的西漢文化。漢承秦制,漢文化是在繼承秦文化的前提下不斷發展壯大起來,并隨著漢王朝的統治范圍擴張與權力的迅速壯大而聲名遠播。這一時期,以“漢”國號為族名的中華民族的主體民族——漢民族從此確定和形成,東西交通大動脈——絲綢之路得以開拓,西漢王朝是我國歷史上一個走向世界的開拓性時代。

西漢也是中華帝國的黃金時代。它在社會經濟、文化藝術、醫學科技等各領域全面發展,以其國際化的文治和輝煌卓絕的武功,深刻地影響著后世中國的歷史進程和文化內涵。從意識形態領域,漢文化由上自下確立了以“仁義禮智信孝”為傳統文化根基和新儒學為精神內核的思想體系,這一體系一經形成,并從此確立和代代傳承,成為今天中華文化系統的精神內核。

(四)開放繁榮的唐文化精神

唐文化最顯著的特征是它雙向的開放性。以陜西長安為首都的唐代中國是當時世界上最繁榮、開放的國家,它以大度的胸懷打開國門,迎接五洲的賓朋,向世人展現了中華的開放胸襟。這時,不僅玄奘、鑒真等人走出國門學習、傳揚佛法,更多的是一批批遣唐使紛至沓來,數十萬胡人常住長安,還有許多信奉各種不同宗教的波斯僧侶,例如祆教、景教、摩尼教……他們得到了唐朝政府的保護,其風俗習慣也被認同和接受,并且可以在各自的圣殿中舉行神秘的宗教儀式,吟誦祈禱文。在大唐王朝的萬千氣象和大度氣魄、開放胸懷下,世界各國各族人可以自在地學習大唐的政治制度、建筑、禮儀等各種文化內容,東西方的民族、藝術、風俗、宗教、婚姻……得以充分交流和融合,反過來又極大影響了唐代的政治、貿易、文化、社會、軍事、法律及思想等領域。總之,唐是中國古代最平等、最和諧、最融洽,也是成就最輝煌的時代。

唐文化最引以為豪的是它為當時世界上最繁榮的國家。在這個強大的國家里,唐帝國以大度的胸懷打開國門,迎接五洲的賓朋,向世人展現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化的多元全盛風貌,無論是物質的集散、民族的融合、藝術的交融,乃至生活的富足,都充分彰顯出兼收并蓄文化下的大國氣質。

(五)仁愛、包容、開放、創新、進取的中國精神

周秦漢唐作為中國歷史上相互繼承的幾個時代,彼此之間必然有著天然的聯系紐帶。因此,要發展與提升周秦漢唐文化產業板塊,絕不能隔離地看待各個時代的文化特征,也不能僅就一個時代建設一個時代,首先考慮的就應該是覆蓋所有板塊的共同主題,并以此紐帶作為主線將周秦漢唐幾個不同的時代聯結起來,建設成為周秦漢唐大產業板塊的核心主題。這個主題就是中國精神。把中國精神作為建設周秦漢唐文化板塊的主題來系統考慮、統籌規劃,建設各自獨立但又有機聯系的周秦漢唐大板塊,是我們進行文化整合的起點,也是終極目標。

周秦漢唐的文化精神全面地反映了我們時代所需的中國精神的全部內涵,它在每一時代都充分彰顯了中華文化的青春氣質,飽含著憂患與反思,創新與進取,開拓與開放。把這些時代精神合起來是今天中國精神的集中表現,把它們分開來,折射著中國精神在不同歷史階段的沉淀與積累,整體的精神風貌都是在向全社會傳遞蓬勃的生命力和永遠歷久彌新的時代正能量。

二、陜西歷史文化資源板塊的產業短板

陜西的周秦漢唐文化歷史發展源遠流長、資源存儲豐富多元,早已為陜西文化及相關產業的發展奠定了極為堅實的基礎。但是,直至目前,我省文化產業的發展還比較滯后,不能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人民群眾對精神文明活動的需要。

(一)周文化開發散亂,且層次偏低

周文化近年來雖在文物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方面已取得了突出成績,各地都有一定的開發和保護,比如寶雞作為周文化的發源地和核心活動區域,擁有周公廟、釣魚臺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在此基礎上不但對文物、遺跡進行了保護,寶雞周秦文化產業園獲批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相繼開發出了周禮文化園、青銅博物館等等產業形態。又有流傳千古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發生地渭南,還在梁帶村發現了“消失的古國”,等等。但在文化產業領域,主要還停留在簡單的旅游線路開發層面,且以游覽參觀博物館為主,單調嚴肅的實物展示陳列方式,使游客的旅游體驗單一,文化吸引力不強,西周歷史文化資源的價值尚未得到充分發揮,不能不說是“周秦漢唐”整體板塊的一個重大缺失。

從產業開發的資源利用角度分析,陜西周文化資源也存在著諸多操作上的實際困難。從物質載體層面,俗話說“陜西的文物看地下”,相對于秦、漢、唐板塊雄厚的帝陵資源,西周板塊卻恰缺乏這種具有巨大產業拉動力的重要載體和關鍵依托,考古界至今也還沒有確認和發掘到一座真正的大型西周王陵,已發掘的西周貴族墓葬均難以形成巨大支撐。從文化載體層面,西周王朝距今已兩千多年,時代久遠,很多文化內容呈現斷裂性、碎片狀、縹緲感和靜態沉積等特征,尤其涉及的文化內涵艱澀高深,如青銅文化、玉器文化、周易文化、喪葬制度、禮樂制度等,除一些專業人士,普通人群往往很難理解其深邃的文化內質。因此,開發起來難度較大。從實踐層面,我省針對周文化的開發至今尚未有基本的先行經驗可資借鑒,很多地區至今仍滯留在規劃或招商層面。雖然寶雞市近年來先后做了一些產業項目,如“周公廟景區”“中華禮樂城”“中華石鼓園”“岐山縣西周文化遺址公園”等,河南省依托周文王“囚羑里,蓋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司馬遷.史記·周本紀 [M].北京:中華書局,2009:67.的故事在湯陰縣建了彰顯周易文化的“羑里城”項目,等等。但這些項目相對零、散、小,對周文化的研究與學術交流范圍相對狹小,層次也比較低,限制了周文化的推廣,未能全面彰顯周文化魅力,形成應有的文化影響力。

(二)秦文化開發強大卻內涵單一

秦文化的開發是陜西文化產業開發的重點之一。自2002年我省全面啟動文化產業工作以來,在周秦漢唐四個板塊中,秦文化因緊緊依托“世界第八大奇跡”的秦兵馬俑景區建設而實現了率先突破、強勢進取,發展效益也非常顯著。以秦兵馬俑坑博物館為主體的秦文化產業板塊成為陜西的拳頭產品,并以此為基礎,相繼開發了一系列衍生產品,如秦俑卡通形象、《大秦帝國》等一批影視精品。從學術上看,也是齊頭并進,以秦始皇帝陵墓及其龐大的陪葬坑群為龍頭的秦文化研究覆蓋了政治、軍事、經濟、文化、風俗等等領域,形成了中國秦文化研究的體系,為秦文化的傳播和壯大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是透過秦文化產業的強大面貌,我們也看到了另一方面的隱憂,即秦文化的開發目前就只能止步在兵馬俑上。造成了陜西秦文化的發展一枝獨秀、強而不大的單一格局,還遠遠沒有將陜西眾多的秦文化資源有效地組合起來,形成集團式發展的強大沖擊,從而也難以成體系地傳遞秦文化的精神內涵。

(三)漢文化開發大手筆但未成強勢

我省漢文化產業開發于2006年正式啟動,先后建設了漢長安城遺址公園和以漢陽陵景區為代表的漢代皇帝陵等項目,總體目前已成規模。其中,無論是關中的漢陽陵、漢武帝茂陵遺址,還是漢中的劉邦足跡、韓信拜將,或者規劃耗資600億漢城湖景區、昆明池的復建,幾乎都是大手筆投資,體現了上至政府、下至百姓對于漢文化的認同與尊敬,也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了我們力爭繁榮漢文化的產業方向。

但是,總體說來,迄今為止的漢文化產業板塊仍然呈現出“大而不強”的態勢。一方面,漢文化的旅游影響力完全不能在全國乃至于世界形成應有的品牌競爭力,更缺乏領頭羊項目;另一方面,已有的開發主要還停留在表面的器物形態、景區規劃上,沒有真正彰顯出漢文化的強大內涵,因而亦不能釋放出應有的漢文化本身具備的強大吸引力,殊為遺憾!我們認為,即便就是漢江、漢字、漢服、漢禮、漢民族,這些文化元素個個都凝聚著巨大的文化魅力,更不要說我們還擁有數量可觀的漢文化資源載體,然而要形成強大的漢文化項目,有待于開發的空白還非常之多,需要重新挖掘文化內涵和產業定位。

(四)唐文化開發表面繁榮,內涵虛空

陜西唐文化是迄今為止在我省歷史文化資源中相對來說保護得最好、開發得最好的,唐代的政治、經濟、文化都已得到了比較充分的挖掘、保護和開發。尤以曲江文投集團的開發推進速度最快,近年來在西安市陸續出現了國家5A級景區曲江遺址公園、大雁塔廣場、大唐不夜城、大唐西市、大明宮遺址公園、大唐華清城等龍頭產業,作為展示出盛唐氣象的景區,不乏不少精品工程,各景區還相應地排演了多出反映大唐文化的劇目,如長恨歌、霓裳羽衣舞,等等。另外,圍繞大唐十八陵的規劃也是起點高、視野廣,前景十分看好。伴隨著唐文化旅游方面的斐然成績,我省唐文化研究也在同步跟進,近年來涌現了很多好的影視、文學、學術等力作。但是,唐文化的建設開發雖然面面俱到,看上去氣勢恢宏,但是宏觀、綜合分析各個景區的建設,以及各種演出的內容竟然頗有雷同相似之處,幾乎千人一面,完全沒有形成各自的獨立特色。更重要的是,從文化開發的內涵要求來看,目前之唐文化項目都沒能深度挖掘出唐文化蘊含的應有之意,形式繁榮而內容虛空,所以也就不可能實現對其富有正能量的唐文化精神進行大力宣揚,在全國形成文化核心影響力。

(五)周秦漢唐產業板塊的時代整合需要

開發與整合陜西四大文化資源既符合我國當前關于文化復興的“中國夢”戰略,更是對習近平總書記倡導“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積極響應。首先,文化復興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內容。周秦漢唐文明濃縮了中華五千年文脈的核心精神,是中華文明上升期文化精神的集中體現,蘊含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仁愛、民本、正義、誠信、和合、大同”的全部內涵,對其深度挖掘和物化弘揚具有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雙重價值。其次,四個板塊的開發順應了新絲綢之路建設的戰略目標。2013年9月,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要求加快同周邊國家和區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是在古絲綢之路概念基礎上形成的一個新的經濟發展區域,東邊牽著亞太經濟圈,西邊系著發達的歐洲經濟圈,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長、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經濟大走廊”。陜西地理位置占盡優勢,西安又是絲綢之路的起點,核心資源的開發必將為提升我省新絲路建設增添文化和經濟的雙重魅力。

三、“十三五”期間陜西歷史文化資源的產業整合與升級

“十三五”是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和結構調整的重要時期,文化產業的發展決定著陜西產業結構的優化。作為陜西文化板塊的重要組成部分,周秦漢唐文化產業的升級將對陜西文化產業的整體發展、優化起著重要的示范和引領作用。

(一)陜西歷史精神的核心分塊體現與凝聚提升

集中優勢的陜西周秦漢唐文化是一個整體文化板塊,所以在產業規劃定位中,既要考慮各板塊的時代特征,不同階段,不同側重,選擇核心特征作為該文化板塊建設的入手點,形成獨立風格,重點突出能夠表現時代特征的大事件、代表文化、典型人物等,用耳熟能詳的事例和切身的體驗讓游客感悟到中國精神的精粹,又要兼顧中國精神的其余要素,與其余板塊相互聯動,形成主次分明但有有機整合的文化體系,與時代需求銜接,在全國構建獨一無二的系列性文化項目。

在具體的產業項目設計中,還要注意四大板塊的業態布局要各呈風貌、各含旨趣,通過深度挖掘、圈層表達的方式,將中國精神中最具元氣的時代氣象撬動和整合起來。這就要求我們不但要運用市井文化,也要運用廟堂文化,更要關注時代文明,只有這樣由微及著的圈層表達模式,才能充分彰顯周秦漢唐文化意象的張力和彈性,所以首先必須重點考慮規劃實施大手筆、高起點、重項目的大型文化產業形態,再配合以多種形式的中小型產業項目,才能夠與文化本身的豐厚底蘊相匹配。

(二)“一帶一路”進程中陜西核心資源產業的跨界融合

“一帶一路”戰略是中國經濟新的開放戰略、新的發展戰略,倡導通過主動發展與絲路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歷史上陜西就是絲綢之路的起點和重要地區,古代陜西與世界的聯系與交往就是通過絲綢之路打開的,在“一帶一路”的沿線國家基本上都是在周秦漢唐時期與古代中國就有了貿易、文化往來,并且文化相互影響。現在,這一戰略是陜西對外開放、社會經濟發展的新機遇,我們很有必要在全球一體化的大背景下,按照社會主義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要求,借力一帶一路的東風,實現周秦漢唐文化產業在多領域的跨界融合。

1.壯大核心產業板塊,實現文化與產業的新型聯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是主題,經濟是后盾。文化既承擔著公共宣傳服務的義務,也肩負著開發產業發展經濟的責任。在時代大背景下,周秦漢唐文化板塊的建設與升級同樣也要在一定程度上產生經濟效益。因此,周秦漢唐文化板塊在建設、升級中要發掘出更多有價值的精品,開發符合市場需求的項目,完善配套服務設施,既能吸引來游客,也能留得住游客,更要浸入游客的心,實現投入效益最大化。

2.挖掘與傳承優秀的文化精神,與時代對接。陜西歷史文化既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瑰寶,也是世界文化的遺產,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法律、文學、藝術、禮儀、服飾、飲食、建筑、科技等等領域,很多成就都是開創性的,也有很多是在對外交流中吸收、融化,最終得到完善和發展的。一方面,這些文化遺產是我們民族的精神根基,需要在繼承中發展。對它們的挖掘和保護是第一位的,唯有此,才能保證文化脈絡的延續,才能保持中國精神的傳承。另一方面,這些文化也是世界的。它們即來自于世界,也作用于世界,是中國和世界聯系的紐帶。在一帶一路的進程中,文化的聯系更容易拉近各國之間的距離,相近的文化也更容易在各國間形成良好的合作。所以,要弘揚并傳承優秀文化,就要將無形的文化符號與有形的文化實體產品結合在一起,讓文化產品具有活性、靈性,能在使用、觀賞過程中受到中國精神潛移默化的影響。

3.將生態文明理念貫穿在歷史文化產業的建設中。據考察,歷史上的陜西是一個令人向往的地區,環境優美、生態和諧。周秦漢唐文化板塊,首先呈現出來的應該是當時的優美環境與和諧的人居狀況。建設周秦漢唐文化板塊要將生態文明的理念貫穿在保護、建設、開發、經營等環節。第一要有優美的生態環境;第二要產業開發綠色、循化、低碳;第三要總結、宣傳、培育與各板塊相適宜的生態文化;第四要建立文化板塊(景區)的生態保護法規條例,做好生態保護預案,預防生態事故的發生。結合當今“一帶一路”的建設,我們在與中亞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行合作、實現設施聯通時,要采取綠色化、低碳化的建設和運營管理,注重生態保護,共同改變中北亞地區的生態環境狀況。

(三)新常態格局下陜西歷史文化資源的結構升級

新常態是我們國家當前發展中面臨的新形勢,涉及各個行業,尤其是在經濟結構調整的背景下,文化旅游行業也面臨著升級換代的新任務。文化旅游產業不同于傳統行業,將迎來高速發展期,其發展既能保持換檔期國民經濟發展的中高速增長,也能優化國民經濟產業結構,提供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力。鑒于此,陜西的文化旅游應該抓住龍頭,提升周秦漢唐產業板塊的功能,打造綜合性的文化旅游產業基地。將現有的產業板塊從單一功能向多元化、專業化方向發展,爭創周秦漢唐學術研究、文化旅游、產業服務、綜合治理等領域的標桿。

1.創建國際一流的旅游景區。可以利用陜西最有優勢的文化旅游資源,創建國際一流的旅游景區。首先,是對歷史遺址遺跡的保護性開發。結合文物保護,運用現代科技保護真跡,對已經有損毀需要修復的盡量采用傳統技藝、方法和材料進行修舊如舊式的修復。保持原有的歷史風貌、歷史韻味,使其盡量維持或占據國際國內相關資源的唯一性或至高性,真正成為國際頂級的旅游景區。其次,是對歷史遺跡和文化的再創性復建或現代化展示。對于不復存在但影響深遠的歷史遺跡或文化記載,盡量在尊重歷史、尊重文化、尊重風俗的基礎上進行恢復性和創造性的復建。重在向游客傳遞優秀的文化內涵,進行靈魂深處的精神洗禮。

2.打造國際頂尖學術研究平臺與交流中心。在原有旅游功能的基礎上,強力打造相關的學術研究與交流中心。這是歷史文化板塊結構完善、功能多樣的重要環節。陜西當前在秦文化的研究上憑借秦兵馬俑的壟斷性資源和壟斷性研究,在國際上是首屈一指。今后需要做的就是要在周、秦、漢、唐各板塊的研究上繼續發揮資源優勢、占領研究領域的高端、積極合作共享、大力策劃宣傳,使得各板塊、各景區逐漸成為該領域的重點研究基地、研究中心,成為陜西的品牌。

3.完善產業板塊服務體系,提升服務質量與內涵。無論是國際一流的旅游景區還是國際頂尖的學術研究與交流中心,都必須擁有強大的后勤保障,擁有一流的服務支持系統,才能保證景區能夠順暢地運轉起來,保障研究能有效地進行下去。因此,在未來升級的周秦漢唐產業板塊中應該建立完善的服務體系,在水電路信、出行、住宿、飲食等方面能夠滿足不同區域、不同層次、不同年齡等等的各類人群的需求;同時能夠滿足研究人員對于研究環境、基礎設備、生活設施等等需求的滿足。因此,還應結合新型城鎮化需要,創新鄉鎮管理模式,用現代化的社區模式取代傳統的行政管理模式,打破過去開發民俗小鎮就要遷走當地居民的做法,使得原生態的生活狀態不被破壞,真正地保留原汁原味的周秦漢唐文化風情。

(四)大數據背景下陜西歷史文化資源的項目升級

歷史文化產業的建設就是要提供更新穎、更多樣化的文化項目,使游客、學者、居民等等人群能有更方便、更深入的體驗和享受。信息化和新型工業化、現代裝備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為實現文化產業的多樣化、多元化升級提供了強大的物質基礎和技術可能。但文化產業的升級實現還需要運用開拓性思維、創意性策劃,結合現代技術和產品運作模式,提供更多更豐富并且符合市場需要的文化產品。

1.產業園區項目層次的多樣化,滿足不同類型人群的需求。實現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的分層運行。陜西歷史文化產業板塊的升級首先在產品項目的開發上既要陽春白雪,也要下里巴人,總之要符合不同類型人群的多層次需求。但無論是哪類產品都應該能準確地傳播正確的價值觀和優秀的傳統文化。其次,在產業園區內要合理地區分公共的文化事業項目與盈利的文化產業項目,讓二者并行不悖地運行,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2.開發產品的多種實現形式,豐富文化產品的實現形式。陜西歷史悠久、文化深厚,其中蘊含的價值多樣,需要多種類型的實體產品形式來表達無形的文化精神。除了現有的文物、遺址等直觀的實物形式,還可以通過生產服裝、飾物、配件、食品以及影視作品等多種形式的衍生產品反映不同的文化內涵。

3.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完善實體景區的服務內容。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普及,越來越多的生產領域和消費方式受到信息化、智能化的影響。現代的產業發展已不僅僅限于實體產品的生產,在產品設計、3D打印、營銷策劃、售后服務等領域都受到信息技術的沖擊,周秦漢唐文化產業園區也可以突破傳統制造和實地游覽的限制,利用信息技術完善網站功能、建設虛擬園區、展示3D全息影相、實現產品制造銷售的智能化……全方位地完善產業板塊的服務功能,實現產業板塊的換代升級。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来凤县| 娄底市| 松原市| 乐都县| 北流市| 丁青县| 林甸县| 恩平市| 营山县| 上犹县| 西乌珠穆沁旗| 沽源县| 微山县| 蒙城县| 泰安市| 临潭县| 霍邱县| 应城市| 九龙坡区| 凤凰县| 屯留县| 东源县| 通道| 四平市| 保靖县| 阆中市| 延庆县| 唐山市| 玉环县| 泰和县| 三台县| 长宁县| 肥东县| 雷州市| 叙永县| 通榆县| 牡丹江市| 荣昌县| 鄂尔多斯市| 印江| 平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