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供應鏈金融5.0:自金融+區塊鏈票據
- 段偉常 梁超杰
- 2756字
- 2019-06-19 16:03:19
1.2 供應鏈金融模式與機制的局限性
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從不同角度分析能得出不同的原因和結論。例如銀行的借貸、區域經濟的影響、小微企業的信用等級低及缺少合格的抵制品等。雖然小微企業融資問題是世界性問題,但在我國出現長周期、大面積、持續性的融資難問題,與我國的市場機制性問題密切相關。[4]小微企業的主要融資渠道為非銀體系(票據、委托貸款、信托貸款、小額信貸等),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可歸結于兩個根本性的問題,一是宏觀的融資結構問題,二是微觀方面的融資機制問題。
目前,基于“互聯網+”來構建產業鏈金融服務體系,成為市場的熱門問題。其關鍵在于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打造基于產業的數字化普惠金融平臺,獲取和分析客戶交易、結算、征信、資產、行為等各維度數據,深刻理解客戶的融資需求和行為特點,體現“場景驅動、智能風控、貫穿鏈條”等特點,為企業生產交易各環節自動匹配合適的融資產品和融資額度。
平臺通過與核心企業系統直連,獲取真實的貿易背景、驗證交易的真實性,再將融資服務向產業鏈兩端延伸,打通供應商、經銷商和終端個人客戶的融資需求,最終實現產業金融和消費金融的有機結合,打造 T2B2C的閉環金融生態圈。從場景切入,以數字技術構建全業務流程的智能化,整合上下游鏈條,最終實現金融效率。“數據有價值、信用可變現、融資高效率”是在產業鏈中實現普惠金融服務的內在機制和要求。
從理論上看,上述T2B2C解決方案似乎是完美的,對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具有顯著作用。但理論邏輯并沒有解決好利益相關者問題,核心企業具有行業地位和信用度,是產業金融的關鍵資源,但核心企業的參與意愿(動力機制)成為新的瓶頸,加之優質的核心企業數量極少,而主動、積極參與產業鏈融資服務的核心企業就更少。如何讓核心企業積極參與、形成產業鏈融資的動力機制,成為供應鏈金融創新的關鍵問題。
近年來,供應鏈金融領域的理論與實踐創新非常頻繁,業界總結供應鏈金融發展模式為線下模式1.0、線上模式2.0、平臺模式3.0、智慧化模式4.0等幾種模式,具體如下。
1.供應鏈金融 1.0(線下模式)
以人工授信審批為主的“1+N”模式,在獲得核心企業承諾支持與參與的情況下,核心企業“1”為債項提供信用背書,使得與核心企業交易的中小微型企業“N”容易獲得授信。這種線下模式依賴于業務人員對行業和核心企業的經驗判斷,屬于被動的授信審批,一項一審,規模效應與技術的應用效果不明顯,客戶缺少黏性。
2.供應鏈金融 2.0(線上模式)
實現流程的線上化操作,進而實現融資服務的規模效應和邊際操作成本的最小化。一般地,銀行與核心企業ERP系統相聯通,客戶對ERP系統的黏性轉化為對融資服務的黏性,在核心企業的配合與參與下,銀行可以低成本地獲得批量客戶,是線上化的“N+1+M”模式。
3.供應鏈金融 3.0(平臺模式)
供應鏈金融 3.0是平臺商業模式中構建的金融服務。平臺經濟以獨特的“雙邊效應”,再結合“互聯網+”的長尾效應,成為整合商流、物流、資金流,“三流合一”的信息平臺,銀行在平臺模式下可獲得與交易相關的豐富信息。例如,目前眾多的 B2B 平臺,打破傳統的“二八定律”和重點客戶思維,銀行獲得大量的潛在客戶,優化降低了操作成本與風險管控成本。
4.供應鏈金融 4.0(智慧化模式)
在生態系統平臺建設上跨產業、跨區域、跨部門,與政府、行業協會、產業資本等各方廣泛聯盟,基于云計算和大數據創建金融生態系,使得金融能真正服務于整個供應鏈的各類主體并推動商業生態的發展。[5]例如,招商銀行推出供應鏈金融 4.0產品,融合“供應鏈的生態共建、互聯網的開放共享、投行的資源整合”思維,以Fintech技術實現各類產業生態圈場景(包括核心企業產業生態圈、B2B 平臺產業生態圈等),特點為“融資+融智+融器”。智慧化實現供應鏈生態的可視化、智能化、自動化、透明化,利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產生金融生態,從而實現產融生態有機、有序、有效發展的體系。
國內供應鏈金融實踐已經有十幾年進程,一些中小商業銀行開始實施“貿易銀行”發展思路。商業銀行主導的供應鏈金融仍然存在諸多問題,銀行天然缺乏對貿易背景的真實性掌控,在實踐中又不得不做的要件審核,風控不能穿透底層的真實票據關系,真實性背景的要求在技術上仍然是難題。在票據業務中,對產業與供應鏈運營的掌握仍然存在不足,存在票據業務背景不透明、票據行為不規范和高杠桿錯配等不良現象,銀行不能為鏈上企業提供無差別的金融服務。在選擇優質行業、優質核心企業的標準下,供應鏈金融業務受到較大的制約,具體表現如下。
1.授信難以擴展到產業鏈的末端
目前,“一供”企業與“一銷”企業因為與核心企業具有穩定的交易關系能夠獲得信貸或保理的金融支持;但是,“二供”企業與“二銷”企業及更末端的大量小微企業,不適用于征信系統的評級,金融機構難以對其進行信用評價,因為其缺少與核心企業的直接交易行為(采購或銷售),導致信用不足。
2.核心企業參與的動力不足
負債率較高、現金流壓力較大的核心企業(信用評級相對較低)對于供應鏈金融的需求較為迫切,而負債率較低、現金流充足的核心企業(信用評級較高)則參與供應鏈金融的動力不足。銀行對于應收賬款債權“轉讓通知”的法律效力,通常要求核心企業簽署“債權轉讓同意書”,缺少核心企業的積極參與,銀行業務難以開展。
3.技術賦能的局限性
許多行業的數字化水平不足,極大地制約了供應鏈金融業務的推廣。供應鏈數字化的整體水平決定了能否整合交易鏈信息,使得多級交易鏈上的采購、銷售信息達到透明、可信、可追蹤的授信標準。但金融級別的安全性和業務標準,同時要求交易真實性的證明、信息達到無法篡改,且形成“證據鏈”的要求,這是目前信息技術面臨的難題。例如,銀行要求業務數據必須整合商流、物流與資金流等信息,而低水平的線下物流無法達到信息透明且全程可視,存貨質押等業務就難以開展。
金融科技已經全面覆蓋客服、風控、營銷、投顧和授信等各大金融業務核心流程,衍生出互聯網銀行、直銷銀行、互聯網保險、互聯網證券、消費金融、小額信貸、網上征信、第三方支付等一系列金融創新活動。在虛擬環境下,信用評估與信用獲取的低成本化來自于計算,“大數據”是常見模式。由于虛擬世界中的交易具有異質性(不見面、快速交易、頻繁交易),在現有法律與制度約束性有限的情況下,由技術所產生的信用成為主角。由于我國目前的信用征集系統、信用中介覆蓋范圍有限,行政機構大量的信用數據難以開放和共享(如工商、稅務等機構),所以中小企業的信用信息難以實現有效歸集和準確評估。
供應鏈金融本身屬于針對小微企業的金融解決方案,目前雖初具規模,但仍不能全面緩解大量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難問題。傳統風險管控思維與操作成本居高不下,供應鏈金融急需以顛覆式創新來解決現有技術與行業模式的問題,才有可能走出目前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