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嶺峰之觀:基于環境的企業發展戰略
- 鄧志雄等
- 2562字
- 2019-06-19 16:03:39
序三
“企業發展和各種外部因素之間的關系”是官員、學者、企業家等都密切關心的核心課題,學界和業界從多個維度對之有非常多的論著。我的良師益友鄧志雄同志的這本書給出了新的理論框架和分析工具。
一、本書的理論框架由微觀和宏觀兩部分組成。微觀是主導企業制度理論,宏觀是復合資本市場體系理論。
(1)對于主導企業制度,本書從科技進步、產業演變、市場形態、人本資本關系等角度,論述了適應多維度、多層次生產力發展需要產生的五種企業制度,并從人合與資合兩大因素的相關作用出發,分析給出了五種企業制度演變的內在邏輯,指出了末來企業制度的發展方向,說明了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的必然性。五種企業制度在歷史上都有過因適應某一階段或某一領域社會生產力發展需要而展現的輝煌,也會出現因不能很好滿足社會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而失去主導企業制度地位。其中,作者明確提出,股份公司制是工業化時代的主導企業制度,有限合伙制是信息化、智能化時代的主導企業制度。在中國即將完成工業化進入創新發展新時期的時候,這一理論具有重要的創新價值與歷史意義。
(2)對于產權市場理論和復合資本市場體系,本書從國企改革、科技進步、市場演變、混合發展、產業金融、跨國經營、“四化”同步等角度展開論證,形成了以股票市場作為“頭部市場”,以產權市場作為“長尾市場”,二者相輔相成,共同組成“復合資本市場”,分別為公眾和非公眾企業提供資本形成與流轉服務,這樣一個具有中國特色和世界意義的完整的資本市場理論。同時,本書鮮明的提出了市場經濟的“三主體論”:市場是資源配置主體,企業是市場交易主體,政府是市場提供(建設、維護和監管)主體,三者緊密聯系,共同推動社會經濟發展。顯然,“三主體論”為正確把握政府、市場和企業的關系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
(3)本書在理論應用上探索分析了幾個具有現實意義的大事:一是美國2008年金融危機的宏觀與微觀成因。二是中國混合所有制發展的理由和路徑。三是共享經濟的發展邏輯。四是企業跨國經營的歷程。根據復合資本市場理論,本書還對區塊鏈技術在資本市場中的應用做出了展望。
二、我從事了多年的股權投資直投基金和母基金的工作,對以上領域的研究進展及現實場景非常關心,結合本人工作實踐與鄧志雄同志在以下四個方面保持著深度交流與研討。
(1)股權投資企業采取有限公司制或有限合伙制的制度分析。
私募股權投資企業在過去大多采取有限公司制,近些年來則更多采取有限合伙制。我早期在采取公司制的深圳市創新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長期擔任過董事長職務,近年則全力創辦了有限合伙制的前海股權投資母基金。一路走來,深刻的體會到兩種制度在“人本和資本”的形成、運營、流轉,在責權利落實過程中,在激勵與約束機制、風險與收益機制、信息和博弈機制,在融資條件和稅務安排等方面存在不少差異,需要結合實際善加利用。對此,本書的第三章到第五章有較詳細的論述。
(2)通過“產權市場+股票市場”的復合資本市場做好股權投資機構的募投管退工作。
對于股權投資機構而言,“募投管退”是一個完整的閉環鏈條和有機的生命周期,每個階段都會與復合資本市場發生密切的互動,彼此深刻影響。只有全面認識市場、把握制度、規范操作,才能有序推進公私資本融合的募投管退工作。只有深刻把握產權市場和股票市場的功能差異,以恰當的產權結構和企業制度對接多種多樣的社會資本,綜合利用復合資本市場開展資本運作,才能揚長避短,持續創新,在眾多投資機構中脫穎而出,基業長青。我們相信,借助于產權市場+股票市場的復合資本市場雙通道,中國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的募投管退可以比只有股票市場單通道可用的西方基金的運作效率更高,中國的私募股權投資事業可以比西方發展得更好。
本書第四章介紹的企業資本運作孵化注資的三主體模式,就是綜合應用復合資本市場的一種高效的機制設計。
(3)股權投資企業如何踐行“脫虛向實”的工作。
經濟和金融周期及危機,有大量的理論模型和分析。本書中鄧志雄同志對這一問題提出了新的理論框架:宏觀層面上的資本“短流程高杠桿高泡沫”+企業制度層面的“債務責任敞口機制”,導致實體經濟空心化、企業經營泡沫化、資本運營杠桿化,矛盾重重疊疊,產生周期性危機。因此需要在微觀層面上,加大企業制度改造,使得更“負責任”、更具有生命力的企業制度發揮主導作用,同時鼓勵金融資本“脫虛向實”,大力發展產業金融。本書的第六章對此有比較詳細的論述。
股權投資機構的主要投向就是實體經濟,特別是投資于自主創新、硬核科技、高新制造、轉型升級等領域的企業,因此在實際工作中主要的精力就是“脫虛向實”。在投資過程中,要充分認識到金融危機的危害,避免投資泡沫化估值、虛假創新、無社會和經濟意義的浪費模式等的企業或項目。
(4)把握企業失敗規律,提升股權投資的成功率。
經過多年積累的實際工作經驗,我在各種場合做過《創業的三十種死法》的演講,通過創業者的精神和道德層面、企業發展戰略層面、公司治理結構層面、產品技術層面、商業策略與經營模式層面等五個方面梳理了眾多企業的失敗案例和規律,希望向社會提示風險、規避失敗,提升創業與投資的成功率。
鄧志雄同志的書中對企業成敗規律有深刻的闡述,其核心觀點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出現能更好適應新的市場組織形態的企業。不同時代的生產力需要不同形態的市場和企業,對活躍于其中的市場主體的行為機制有更新的要求。這就使得在考慮企業投資成敗時,要更多在外部和內部協同因素、人本和資本的結合機制、需求與供給的動態變遷等多維度互相印證。本書的第一章、第二章、第四章、第九章對此進行了較多分析。
總體來看,鄧志雄同志在本書中用其多年的工作經驗和獨到思考形成的理論,給出了企業發展和外部因素之間的多維互動參照系,相信讀者能夠利用本書的理論框架和工具,探索尋找到企業工作實踐中一些疑難問題的答案。我非常希望這本書能在讀者們的參與下不斷迭代和豐富,完善成為能在新時期復雜環境下促進廣大企業健康發展的優秀管理參考書。
是為序!

靳海濤
2019.02.25
靳海濤先生有50多年的工作經歷,是我國創業投資領域最早的實踐者之一,現任中國證券投資基金協會副會長兼創業投資委員會主席、前海股權投資基金首席執行合伙人。曾任深圳賽格集團總經理、深圳創新投資公司董事長。曾獲深圳市30年行業領軍人物、廣東省優秀企業家、CCTV中國經濟十大年度人物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