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午:120年前的西方媒體觀察
- 萬國報館編著
- 1928字
- 2019-06-19 12:31:24
前言
2014年是甲午戰爭爆發120周年。對于這場戰爭的反思隨著更多的史料挖掘而日益深刻和全面。在甲午戰爭史料挖掘中,筆者選取的角度是:西方媒體對于甲午戰爭的關注和報道。我們對媒體報道的收集集中在1850年至1900年,共收集了英國、法國、美國、俄羅斯、日本等國的十幾種報刊近300個版面,在這些報刊中以周刊為主,也有日報和月刊,圖文報道之外還有大量的述評,報道角度非常豐富。
120年前的今天,逐漸敞開大門的東亞各國正經歷著航海全球化、商貿全球化和戰爭全球化的洗禮,新聞通訊的全球化也伴隨著電報和攝影術的使用而漸漸普及。雖然新聞照片還只是初露端倪,印刷手段仍舊以木版銅版多種印制手段并行,世界上還未出現統一的通訊社報道模式,但西方媒體采用的圖文報道已經趨近于今天報刊雜志的編排版式:前線記者的文字描述配備以現場素描師的場景再現或照片臨摹,在后方編排而成。前線的文稿已經有一部分通過電報傳輸,但絕大多數文字報道和所有的畫稿和圖片依然通過商船、郵輪傳遞。
不斷崛起的近代報刊,力求在中、日、朝三國歷史變革的十字路口通過自己的視角從各自國家利益出發不斷探求三國變革對世界格局的改變,以及對本國利益的影響。美國《哈珀斯周刊》指出,西方列強對這次朝鮮事件和20年前有完全不一樣的反應,比起20年前的冷漠,這次的事件成為西方各國的關注焦點。這是因為事件背后,兩大東亞最有實力的對手之間的爭斗很可能會帶動歐洲列強一直克制著的敵意激發出來,從而引起世界范圍的戰爭。
在這個報刊的收集過程中,有一個現象也引起了我們的注意和思考。在中國人看來,甲午戰爭是一場侵略戰爭,但翻看這些西方報道,卻難以看到西方媒體對中國的同情。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日本還打響了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媒體戰。
戰爭期間,日本邀請了114名隨軍記者參與報道,還有11名現場素描記者、4名攝影記者。日本對朝鮮進行戰略包圍時,甚至秘密聘請了一個美國專家作為國家宣傳戰的總指揮,這個人就是美國《紐約論壇報》的記者愛德華·豪斯(Edward House)。豪斯很熟悉西方媒體的運作方式,在他有計劃的包裝下,西方媒體對中國與日本分別代表著野蠻與文明的認識,形成了一種潮流與共識。比如紐約《先驅報》說,日本在朝鮮的作為將有利于整個世界,日本一旦失敗,將令朝鮮重回中國野蠻的統治。這是當時世界最典型的看法。亞特蘭大《先進報》說,美國公眾毫無疑問地同情日本,認為日本代表著亞洲的光榮與進步。當時美國公眾中有一種說法,把日本稱為“東方美國佬”,覺得跟日本人很有認同感,實際上是媒體包裝出來的。
今天,再回頭看120年前西方媒體對于東亞局勢的觀察,豐富了我們對于歷史的思考角度。
在整理和翻譯這些報道版面的時候,我們遵循的原則是原版呈現,原文翻譯。選擇原版呈現可以讓讀者清晰看到:120年前,當時的編輯們是如何處理與甲午戰爭相關的新聞的;盡可能真實再現當時西方媒體對戰爭的觀察,同時,不同媒體對同一事件或同一新聞人物的報道同時呈現也可以看到不同國家的立場和觀點。
在這些報道中,不難看出,西方媒體對甲午戰爭的極大關注,僅在我們所收集的資料中,就可看出戰爭期間,至少有20個封面報道,專題性的報道也在百篇左右。
本書所呈現的報刊以圖片類周刊為主,同時兼容了一些以文字報道為主的報刊,即使是以圖片報道為主的媒體,除去對戰爭過程的關注,也對戰前的東亞局勢、各國在東亞的利益進行了大量的文字報道和新聞分析(見本書后記《西方的畫報》一文)。當時的報道有幾種來源,一個是特派記者的前線特稿,一個是當時派出的插畫師提供的文字稿件,還有一個來源是向當時派駐東亞的軍隊指揮官、外交人員約稿。因此,這些稿件角度豐富、寫作風格多樣,具有很強的可讀性。本書配合一些圖片對某些報道原文做了選譯,對新聞事件和新聞人物進行了簡要的背景介紹。還需說明一點,本書的外文圖說均為直接抄錄原報紙的圖說;其中一些外文的詞匯用法、人名與地名等與今天的用法有不同的,一律尊重原貌,未做改動。
本書在編排上,基本上按照戰爭的時間順序,兼顧重要新聞事件和新聞人物。各媒體對戰前的東亞局勢觀察也是一個重要角度,尤其是對于中國的洋務運動、日本的明治維新的關注,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報道內容。而朝鮮,對于西方媒體來說,也是一個全新的觀察。當時的媒體還對中日兩國的軍事實力投入了極大的關注,對陸軍和海軍的分析報道也成為重要的一個部分。圍繞這些內容,全書分為十二個章節。而最后一個章節,是有關“輿論戰”的內容,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是甲午戰爭觀察中最有特點的一個環節,到今天,也是令人思考的內容。
盡管編者在收集整理的過程中反復考證、多方求教,但畢竟只是歷史愛好者,難免會有偏頗遺漏,也萬分期待專家們的斧正,給予我們更多的學習機會。同時也歡迎廣大讀者與我們交流碰撞,共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