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午:120年前的西方媒體觀察
- 萬國報館編著
- 1180字
- 2019-06-19 12:31:22
中日甲午戰爭大事記
1894年 (清光緒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朝鮮高宗三十一年)
2月15日 朝鮮東學黨起義。
6月2日 日本內閣會議決定向朝鮮派兵,并解散眾議院。
6月7日 中日兩國相互照會出兵朝鮮。
6月22日 日本外相向中國公使遞交第一次絕交書。
7月16日 日英《通商航海條約》簽訂。
7月17日 日本召開御前會議確定對華開戰。
7月23日 日本軍隊占領朝鮮王宮,扶植大院君執政。
7月25日 日本海軍在黃海豐島海面偷襲中國海軍艦艇和運兵船,擊沉高升號運兵船,中日甲午戰爭首開戰事。
7月29日 日本陸軍和清軍在朝鮮成歡開戰,次日日軍占領牙山。中日甲午戰爭陸戰爆發。
8月1日 中日兩國宣戰,中日甲午戰爭正式開戰。
9月16日 日軍攻克清軍據守的平壤,朝鮮清軍全線潰敗,退回鴨綠江中國一側。
9月17日 北洋艦隊在黃海大東溝海域與日本聯合艦隊展開大規模海戰,日本聯合艦隊獲勝,就此掌握了黃海制海權。
10月23日 日軍渡過鴨綠江,進攻中國本土。
11月21日 日軍第二軍占領旅順后為報復中國軍隊此前的抵抗,屠殺旅順全城,幾乎殺盡旅順中國軍民,僅36位抬尸人生還。
1895年 (清光緒二十一年,日本明治二十八年,朝鮮高宗三十二年)
1月20日 日軍山東作戰軍在威海榮成龍須半島附近的榮成灣登陸,基本未遇抵抗。
2月1日 中日兩國全權代表在廣島會談。
2月2日 中日兩國全權代表會談破裂。在攻克威海衛南北幫炮臺后,日軍第二軍主力當日最終攻克威海衛防御圈,占領威海衛。
2月12日 北洋艦隊在劉公島向日本海軍投降。
2月19日 清政府任命李鴻章為和談全權代表。
3月16日 日本任命參謀總長小松宮彰仁親王為征清大總督。
3月23日 日軍比志島支隊在臺灣澎湖列島登陸。
3月24日 日本人小山六之助開槍行刺李鴻章,導致李鴻章身負重傷。
3月30日 中日簽訂停戰條約。
4月17日 中日在日本馬關春帆樓簽訂《馬關新約》,即《馬關條約》。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日甲午戰爭結束。
4月23日 俄、德、法三國對日進行干涉。
5月4日 日本內閣決定放棄要求中國割讓遼東半島。
5月10日 日本天皇任命曾督戰黃海海戰的日本海軍軍令部長樺山資紀為臺灣總督。
5月29日 日軍在臺灣北部登陸。
10月21日 臺南陷落,中國軍民在臺灣有組織的抵抗結束。
李鴻章訪美期間接受美國《紐約時報》記者的采訪時說:“中國辦有報紙,但遺憾的是我們的編輯們不愿將真實情況告訴讀者,他們不像你們的報紙講真話,只講真話。我國的編輯們在講真話的時候十分吝嗇,他們只講部分的事實,而且他們的報紙也沒有你們的報紙這么大的發行量。由于不能誠實地說明真相,我們的報紙就失去了新聞本身高貴的價值,失去了廣泛傳播文明的可能。”
——李鴻章,1896年8月29日,美國《紐約時報》專訪
“There are newspapers in China, but the Chinese editors, unfortunately, do not tell the truth. They do not, as your papers, tell ‘the truth, the whole truth, and nothing but the truth.' The editors in China are great economizers of the truth; they tell only a part of it. They do not have , therefore, the great circulation that your papers have. Because of this economy of the truth, our papers fail in the mission of a great press, to be one of the means of civilization.”
——Li Hung Chang, in an inteview given to The New York Times on August 29, 1896

LI HUNG CHANG 1823—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