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激烈的競爭是企業進步的砝碼
- 馬云教給我們的55堂經營策略課
- 樊紹烈
- 3561字
- 2019-05-22 11:30:18
馬云語錄:不要貪多,做精做透很重要,碰到一個強大的對手或者榜樣的時候,你應該做的不是去挑戰它,而是不彌補它。
“競爭對手所做的每一項決策,都能使我們獲得成長。競爭對手還是企業最好的實驗室,因為競爭對手會研究你。而你也會從他們所提出的任何創新點子中吸取經驗。”馬云說,向競爭對手學習也是自己的成功之道。
羊總想與狼和平相處,于是說:“我們之間何必相互仇視,和平共處不是更好嗎?”狼振振有辭地回答:“不是我不愿意和你們交朋友,而是因為那些圍在你們身邊的惡狗,它們總是兇猛地朝我們狂叫。你瞧,我剛一靠近,它們就撲過來了,又叫又咬的,太沒禮貌。這樣吧,你叫它們走開,別老跟著你們,然后咱們立刻簽訂永遠和平的條約。”羊聽信了狼的話,把狗全部遣開,失去了保護,結果全都被狼吃掉了。
在危險的對手面前單方面取消防御,等于放下武器投降,這群笨羊就是最好的證明。敵人就是敵人,如果光憑言語就能打發,那么就不是敵人了。
弱者面對強敵時,常想擺脫危脅,以取得和解,然而解決的辦法決不是妥協退讓,那只能招致殺身之禍,會敗得更快。唯一的辦法就是加強防備,以圖反擊。
在企業競爭中,要想致贏,不在管理上下功夫不行,如何管理能使企業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呢?
在制度管理上顯神通,使公司井然有序而不亂成一團麻;在戰略管理上要看全局,要有遠見的目光;在生產管理上要抓效益,追求量的魅力;在質量管理上要抓產品的白璧無瑕;在企業文化管理上要團結協力,致使“家和萬事興”。
事典“吉列”神刀速贏
吉列在巴爾的摩瓶蓋公司做推銷員時,一個家伙跟他說,如能發明一種“用完即扔”的產品,顧客反復購買,肯定能發財。
1895年盛夏的一個早晨,吉列在一家旅館的客房里剃胡須。天氣太熱,又急于出去找客戶,勉勉強強地刮好胡須,下巴上已變得血糊糊的,慘不忍睹。他惡狠狠地扔掉剃刀,怨恨道:這哪是在剃胡子,是割肉呢。
一番怨恨,倒也提醒了他:我為什么不能開發一種新的剃刀呢?
有了這個念頭,吉列開始了艱難的設計、研制工作。時值炎熱酷暑,吉利整天關在熱似蒸籠的工作間里,廢寢忘食。一天,太太強迫他出去到樹陰下風涼。吉列看到不遠處的田園里,一位農夫趕著牛,帶著一張耙子,把地耙得又細又平。完全進入研究狀態的吉列,剎那間,悶熱的心胸豁然開朗起來:我何不把安全剃須刀設計成那耙子一樣呢——“T”型的架子把刀片夾在中間,架子兩邊的夾片和中間的刀片幾乎在一個平面上,這樣,即使粗心、毛躁的人,也不會刮破臉皮。而且,中間的刀片可以拆卸、更換,用完即扔。
太好了!
吉列激動得跳了起來,立即跑回家里的工作間,用木頭、竹片細心地雕出模型。然后,他找到瓶塞廠的他的一位老相識——機械師威廉·尼克森,請他幫助做出了幾件樣品。
吉列拿著樣品,尋找投資者。
投資者對吉列拿來的“玩藝”不感興趣,看不出它有什么市場前景。但是,憑借多年推銷員練就的才華,經過一番奔波,吉列還是找到了幾個很小的投資者。資金不足,他又得到了妻子的全力支持:一面變賣首飾,一面又回娘家借來資金。
1901年,48歲的吉列終于開發出“用完即扔”的產品,并成立了“吉列安全剃胡刀公司”。
吉列非常重視廣告的宣傳作用:
“新刀片瞬間就可裝上。刮時不但不會傷到皮膚,而且舒適無比。想想自己刮胡子是何等的清潔、舒適與安全,而且又能擺脫上理發店的麻煩。想想你節省的時間——以及節省的錢。”
吉列瞪眼睛了,吹沒吹胡子沒人看到,反正年底一共售出51個安全刀架和168片刀片,每副5美元(相當1982年的50美元)。
1904年,吉列公司取得專利權,刀架的銷售量達到9萬把,而刀片則達到了1240萬片。有了資金,吉列展開了更大的廣告攻勢。他還把自己的頭像作為吉列保險剃刀的“徽標”,讓自己的形象——吉列——成為男人最為面熟的形象之一。
為了擴大自己形象的社會影響,1907年,吉列在經營剛剛興旺發達不久,雇請了一位專家梅爾文·L·塞弗里為其撰寫了《吉列的社會實踐》的專著;然后,在別人的幫助下,又撰寫了經營總結與抒發志向內容的《世界公司》。
果然,吉列名聲大振。
時間到了1909年,吉列公司售出的刮胡刀有200萬把,銷售數千萬美元。
吉列在公司賺得的滾滾利潤后,開始變得狂妄和自負。
他把公司的成功歸功于廣告。
1912年,吉列在寫給董事會同僚們的一份備忘錄中說:“我們企業的成功完全要靠廣告。”幾年之后,他說:“我們一定要做侵略者。我們必須不斷攻擊,憑借武力把競爭者逼退,我們的武器就是廣告經費。……我這種人屬于推廣(Promoter),因為創造了偉大的非競爭性公司體……”
1917年4月,第一次世界大戰已接近尾聲,美國向德國宣戰,并派兵進入歐洲戰場。吉列抓住機遇:以成本價格向軍需品采購部門供應吉列安全剃刀。于是,美國國防部便向每個士兵發一把吉利安全剃刀,并先后發給幾十枚吉列刀片,要求他們整肅自己的儀容,在歐洲大陸留下美好形象。
吉列的這一策略,可謂“一刀四雕”:一是大批美國士兵,與吉列安全剃刀結下了不解之緣,其中很多人成了吉列的終身顧客;二是美國士兵客觀上成了吉列安全剃刀的歐洲市場的“義務宣傳員”;三是生產批量增大,全部產品的成本大大下降;四是以成本價向美國士兵出售產品這一舉措本身,受到美國各界的好評,這也是一次極好的提高知名度的宣傳攻勢。當年,吉列公司銷售的剃刀便達到100多萬把,售出刀片1.3億片。
到1920年時,吉列公司的觸角已經伸到全球,大約2000萬人都在使用“吉列”的刮胡刀和刀片。
1921年,“吉列”的專利權期限屆滿,也就意味著競爭的來臨。果然,5年過后,競爭者出現了——它就是在全球行銷“自動磨刀安全刮胡刀”的享利·蓋斯曼(Henry Gaisman)。“吉列”的刮胡刀是用三根圓軸套住刀片上三個同樣大小的圓洞來固定,新的“蓋斯曼”刀片則帶有設計更巧妙更牢固的套洞,不但可以套在這種新刮胡刀的圓軸上,而且可以套在吉列刮胡刀的圓軸上。
競爭者詢問吉列公司的最高主管,是否愿意購買他發明的新型改良式不易龜裂雙面刮胡刀片的專利權。
吉列一口回絕了,蓋斯曼決定自己干。
于是,擬訂了推出Probak刮胡刀與刀片的計劃。
“吉列”的反擊措施是推出一種新型刮胡刀,刀片利用與刀片齊長的橫條來固定(老式的洞還保留,以便維持消費者的念舊心理)。可是新的刀片卻不能裝在“蓋斯曼”的刮胡刀具上。
在這同時,或是由于巧合或是由于工業間諜的結果,蓋斯曼在吉列新設計的刮胡刀出現后的一周內,就把Probak專利刮胡刀改成橫條固定式。蓋斯曼經過退火處理后的刀鋒,其質量似乎優于吉列,這讓吉列匆匆忙忙也做退火處理后的刀片。
蓋斯曼的銷售額不斷增加,侵占了吉列的市場占有率。
吉列公司怎么辦呢?
它剛為了推出新型刮胡刀而把大筆資金投入機具更新,銷售卻每況愈下。公司的投資報酬率迅速惡化。吉列公司的問題還不止這些,他們的高級主管的薪水太高,廣告費太高,廠房設施和研究發展都是最先進和最昂貴的。換言之,吉列的管理費用太高,并且不管銷售額有多少,都一直固定不變。因此,當銷售額下降時,每一把刮胡刀的利潤也跟著下降——急速下降。
1930年末,自負的吉列同意用自己的股票購進蓋斯曼公司,以免覆亡。然而有位審計員查核過吉列公司的賬簿之后,發現這家長期都享有高利潤的公司,已經到了瀕臨山窮水盡的地步。而到這項并購正式生效時,“蓋斯曼”已經聚集了相當多的吉列公司的股票,已取得這家往昔的競爭對手的控制權。它的產品以及一套新的生產技術,取代了老吉列公司的產品和生產技術。吉列公司以前的管理班底被放逐,吉列本人則忙著清償債務。他被迫放棄所持有的所有吉列公司的股票。
1931年,在世界經濟大蕭條的年代,金·C·吉列去世了。吉列公司在金·C·吉列領導下,走過了30年輝煌的歷程。遺憾的是,它在一個一手創造和完全在自己控制之下的市場中,被一個小小的競爭者擊潰。
在馬云看來,競爭最大的價值,不是戰敗對手,而是發展自己,“競爭者是你的磨刀石,把你越磨越快,越磨越亮”。在競爭的過程中,選擇好的競爭對手,然后最重要的是向競爭對手學習。
eBay在全球C2C市場的實力以及對中國市場的窺視,使馬云選擇了eBay作為競爭對手。在淘寶總裁孫彤宇看來,eBay是一個非常好的“陪跑員”。孫彤宇說:“就像小時候我考體育,跑百米有一個非常深刻的體會,一開始不懂,兩個人兩個人地考,我就找一個比我差的人,我覺得我比他跑得快,感覺很爽。后來我發現不對,我要找一個比我跑得快的人,這樣兩個人一塊跑,我才會跑出比原來好的成績,因為他跑在我前面,我想要超過他,這是‘陪跑員’的責任。我覺得對于企業來說,這可能比較自私。但如果身邊有一個跑得慢的人,你真的很爽,尤其是離得很遠了,你不斷地回頭去看,甚至還停下來朝他望望,有可能還點根煙抽抽。所以,我們要的是比我們跑得快的人。”
課堂收獲:市場的擴大使企業獲得的份額也相應地增大。正如競爭戰略第一權威——哈佛商學院邁克爾·波特教授所言:“‘競爭對手’的存在能夠增加整個產業的需求,且在此過程中企業的銷售額也會得到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