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一個永遠忙碌的過程:0歲呱呱墜地,10歲快樂成長,20歲為情彷徨,30歲基本定向,40歲拼命打闖,50歲回頭望望,60歲告老還鄉,70歲搓搓麻將,80歲曬曬太陽,90歲躺在床上,100歲掛在墻上……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事情等你去完成,說話、走路、學習、愛情、成家、立業、生兒育女、贍養老人。而每個階段,都要及時開始,別總是說,“等我……再去……”。
一件事,如果不及時開始,那么在歲月的流轉中,我們將背負重重的高利貸,將付出更高的代價去開始,甚至,我們將永遠與開始失之交臂,與成功背道而馳。人生,是一場漫長的投資,從我們懂事起,就一直在努力付出、計算成本、核算收益?!按悍N一粒粟,秋收萬顆籽”,就像播種,也有季節和時令的限制一樣,我們只有及時開始,才有可能碩果累累。沒有開始,雖然能勉強熬過一個冬天,但那一定是個饑寒交迫的冬天。沒有開始,也是一個結束,沒有開始,等于已經結束。
1.人生肯定會有一個結束
一個人,無論他富有還是貧窮,高貴還是卑微,有兩樣事情是相同的,那就是開始的生,結束的死。
這個開始和結束,都是人無法選擇的。沒有人知道他從什么時候開始,更不知道他什么時候結束。
當我們的人生落下帷幕時,一切都結束了。我們光溜溜地來,同樣光溜溜地走,一生奮斗而來的財富、地位和名譽,都無法帶走。后人能看到的,也許就是我們墓志銘上的幾行字。
既然我們的人生總會結束,總會從無到有,從有到無,為何還苦苦追求、奮斗、忍耐和接受呢?那是因為人生還有很多開始和結束。
為了某種追求,我們選擇了開始。然而,一旦我們開始,即使過程無比的艱辛,卻很難主動結束,因為我們已經習慣了延續。這就像我們當中的很多年輕人,一邊抱怨工作的不如意、領導的刻薄,一邊忍受著這種不如意和刻薄,從不敢果斷結束這種生活。
這是因為,每一個新的開始,都是從放棄開始。放棄過去的努力和付出,放棄習慣的環境和資源。放棄,對我們來說,就是失去。
沒有人愿意失去,所以我們就不愿意重新開始。
這個星期,孫華天天加班,累得近乎崩潰。他原本想周末好好休息、調整已下身心,沒想到周五下班時,上司為了一個百萬元的訂單,命令他陪客戶喝酒、唱歌、洗澡,總之要他想盡辦法搞定那個能吃、能喝、能玩的禿頂大客戶。
拿人錢財,替人消災,乃天經地義。孫華不得不先給自己喂進兩片RU-21解酒片,然后陪著客戶胡吃海塞。酒足飯飽后,按程序孫華拉著禿頂大客戶去KTV唱歌。盡管大客戶五音不全,類似狼嚎般的聲音把鬼嚇哭,孫華還得一臉微笑忍受噪音,不停地為其喝彩叫好。當然,僅僅虛偽地叫好還不夠,孫華還得陪著他灌下白色、黃色、紅色的液體。然后,孫華孫子一般駕著架著禿頂大客戶沖進衛生間,看他“現場直播”……
禿頂大客戶盡興之后,孫華送他回賓館,已是凌晨2點。
剛進家門,孫華就沖進了廁所,一陣狂吐后,感到渾身難受,骨節似乎全部開裂。
妻子張帆見孫華如此狼狽,無休止的嘮叨又一次開始?!皼]房沒車,錢賺得不多,粉身碎骨,混個吃喝。我這輩子算是瞎了眼,怎么就嫁給你這個窮鬼窩囊廢。下次再喝醉,就不要回家,死在馬路上算了!”
這就是孫華的生活。為了票子房子車子位子,在家門外,他不得不唯唯諾諾夾著尾巴做人;在家,他擇良辰摘吉日正式明媒正娶的老婆,即便看見他難受成這樣,也沒有絲毫的理解和關心,習慣性地大吵大鬧責罵不休。
孫華不理張帆,徑直走進臥室,衣服也不脫,“撲通”一聲倒在床上。他聽見張帆的責罵漸漸變成了哭訴,然后悉悉索索地收拾東西回娘家。
自從結婚到現在,張帆上演過無數次離家出走的劇目,孫華每次都是毫無尊嚴地地求她別走,盡管張帆沒有一次真的走出這個家門。可這一次,孫華沒有哀求張帆,直到她真的走出家門,“咣當”一聲關上沉重的防盜門。
該結束了,不論工作,還是婚姻,都該結束了。孫華為了讓母親滿意,娶了家境頗豐脾氣暴躁的張帆;為了讓老婆滿意,放棄輕松閑適的文字工作,開始做他反感的銷售。
孫華的婚姻、工作,都是從錯誤的開始,然后用一個個錯誤延續。如果他再不結束這種生活,在痛苦的深淵中,他會越陷越深。
他選擇結束這一切嗎?沒有,他不敢,也不舍。他能做的,就是一直問自己,為什么活著,為誰活著,然后,以他厭倦的模式繼續重復。
1996年,英國有一部電影,令當時的很多青少年感動不已,甚至讓其中放浪形骸、孤苦無依的那一部分人痛哭流涕。這部電影叫做《猜火車》,里面有一個備受爭議、自我放逐的角色馬克,馬克一方面沉迷于毒品帶給自己的快感,另一方面又清楚地了解毒品給自己帶來的危害。他過著混亂的生活,吸毒、搶劫、戒毒,最終,還是結束了所有的混亂,到國外去開始自己的新生活?!恫禄疖嚒分源騽恿艘淮嗄?,就是因為馬克結束了所有的混亂、悲傷、絕望、無序的生活,選擇另一個開始。
人生總會有一個結束。既然生活允許我們去撒野,去綻放,去歡歡喜喜的燃燒,熱熱烈烈的擁抱,為什么我們還要用這樣那樣的理由拒絕結束過去,拒絕重新開始呢?
生命只有一次,遲遲早早都會結束。既然我們已經厭倦了現在的生活,何必害怕再次開始會不如意,何必擔心開始后的歲月會艱難?不如盡興一點,強烈一點,哪怕未來的歲月會有危險有災難,也要給自己現在的失敗一個結束,掀開新的篇章。只有這樣,才算對得起自己的人生,才不枉鮮活的活過一回。
沒有開始也是一個結束。結束曾經的茫然,結束曾經的碌碌,結束曾經的無措,結束曾經的停滯。結束了這些,我們才能及時開始,再不開始,機遇從我們身邊走過的時候,就算我們再拼命向前追趕,得到的恐怕也只有一句話:“親愛的,請到后面排隊去?!?
在經典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有這樣一段膾炙人口的臺詞,“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如果你自己都放棄自己了,還有誰會救你?每個人都在忙,有的忙著生,有的忙著死。忙著追名逐利的你,忙著柴米油鹽的你,停下來想一秒:你的思維,是不是已經被體制化了?你的上帝在哪里?”從小到大,我們就一直在忙,一路上學,進入社會,從死讀書的傻子變成窮奮斗的戰士,我們是否停下來想過,這,是不是我們想要的生活?我們是不是該結束這樣的生活,尋找新的開始了?
寫過《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的巴西作家保羅·科埃略,還寫過一本不太有名的小說《薇羅妮卡決定去死》,后來被改編成同名電影,2009年在美國公映。女主人公是28歲的薇羅妮卡,她擁有漂亮的臉龐,體面的工作,舒適的住所,生活幾近完美,而她本人,卻對此充滿厭倦。她談不上幸福,也談不上痛苦,所以她無法再忍受下去。她決定去死,烈酒兌大把的藥片,結果自殺未遂,被搶救了過來??墒牵t生對她說,她的心臟功能受到了嚴重的損傷,她已時日無多。薇羅妮卡陷入了困頓。在醫院里,她遇到了一個和自己一樣,即將走到生命盡頭的男病人,兩個人決定,在最后的歲月里,好好活一場。于是,他們逃出醫院,一起去旅行。最后,相愛的他們終于明白,所有的死亡預言,不過是主治醫生善意的謊言,只是為了讓他們結束死亡的行動,開始新生的旅程。
所有的生命,都會有一個結束,重要的并不是開始是否正確,而是果斷把錯誤的生活結束。
既然我們的生命存在一個徹底的結束,為了追求理想的生活,我們為何恐懼對錯誤的結束?我們不把錯誤結束,正確就無從開始。
2.一輩子就是N個開始和結束的集合
人生就是一個過程。
不管一個人的生命長短,官職大小,閱歷深淺,都會從出生走到童年,從少年走入青年,從青年步入壯年,最后從壯年走向暮年。
一輩子,其實就是N個開始和結束的合集。開始了工作,結束了求學;開始了愛情,結束了童貞;開始了婚姻,結束了單身;開始了養育孩子,結束了二人世界;開始了退休生活,結束了工作歷程;直到最后,開始了沉睡百年,結束了整個生命。
如果把一個人的一輩子比作一個過程,開始,則起源于我們脫離母體那一刻,結束于我們安靜地閉上眼睛,駕鶴西去的那一瞬。其間,包含了大大小小無數的子過程,從小學到初中,從初中升高中,再從高中到大學,步入社會后,進入職業生涯,而這些各自獨立的子過程,還包含更加細小的過程。就拿高考來說,我們開始于復習,結束于走出考場那一刻。然后,我們會進入另一個新的過程——大學四年,我們開始于入學報到,結束于畢業后找工作。一輩子,就是N個開始和結束的集合。
當把一輩子的輪回看破,看透了人生的過程,就難免會生出疑問,“既然人早晚要結束,我們為什么還要奮斗?”特別是我們在遭遇工作的失敗、生活的窮困、愛情的失意、家庭的離散、身體的疾病后,會生出倦意:“既然我們活得如此艱辛,最后難免一死,奮斗還有什么意義?”
我們的奮斗意義,就是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每件事情,都想在恰當的時間以正確的方式開始,然后達到滿意的結果后圓滿的方式結束。
當然,很多事情的開始和結束,我們無法掌控,總是被動的開始和被動的結束。事實上,我們之所以總是被動,是因為我們從不主動。害怕一個新的開始,恐懼一個新的結束。
我們有沒有想過,人生就是N個開始和結束的集合。在這個大集合里,我們實在沒有必要擔心,再多一次開始和結束。
北宋詩人蘇東坡,在詩詞中寫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是啊,就連天上的月亮也有圓有缺,天空也有晴有陰,人又何必抱怨自己所經歷的過程,所遭遇的開始與結束呢?
蘇東坡,曾因“烏臺詩案”被誣陷,被貶職為黃州團練副使,這個職位相當低,相當于現在的民兵隊副隊長。然而,在黃州的4年中,蘇東坡自得其樂,在城東的東坡上開荒種田,自號“東坡居士”。宋哲宗即位后,蘇東坡終于得到提拔,被任命為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
不過,最終他還是因為同朝廷內的保守派不和,被下放到邊遠的地方,一生漂泊在杭州、潁州、揚州、定州、惠州、儋州等地,到了晚年,一再被貶。最后,朝廷大赦,可在還鄉的途中,蘇東坡病死在常州。
然而,這些糟糕的開始和不幸的結束,并沒有影響他的樂觀心態,沒有影響他在文壇的造詣,在被貶往海南的路上,他還曾吟詩“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感嘆自己有幸踏遍祖國大好河山,正是他以這樣的心態面對每一次開始和結束,才鑄就了千古詩人蘇東坡!
一位曾經畢業于哈佛大學的商人去海邊度假,為了親近自然,他放棄了賓館,住在海邊的一個漁村里。這個漁村里的漁民都非常勤勞,每天天還沒亮,就紛紛出海打魚。只有一位漁民,每天總是晚晚的出海,早早的回家,每天撈幾只小魚就心滿意足了。
商人很好奇,問這位漁民:“你為什么不多花些時間多捕些魚呢?”漁民反問道:“這些魚已經夠我吃了,何必要那么辛苦呢?”商人皺起了眉頭:“你每天那么晚才出海,那么早就回來,早晚都干些什么呢?”漁民一臉開心地回答:“早上陪老婆孩子一起吃飯,下午陪孩子們一起玩耍,晚上和幾個要好的老哥們一起,到酒館里喝喝酒?!鄙倘寺犃撕懿恍?,“其實你可以生活得更好。從現在開始,你每天應該在大海中多工作一會兒,捕到更多的魚,把吃不完的魚拿到集市上去,換回錢。等錢攢到足夠多的時候,你可以買一條大船,甚至組建一支船隊。這樣,你每天就可以捕到幾十噸魚,你可以自己開辦加工廠,進行直銷。久而久之,你就會擁有大量的金錢,接著,你可以去洛杉磯或者紐約發展?!?
這回,漁夫皺起了眉頭,問商人:“到那兒做什么呢?”商人欣然地說:“到了洛杉磯或紐約,你可以做更大的生意,變成一個大富翁,你的錢一輩子都花不完。”漁夫搖搖頭,接著問:“然后呢?”商人攤開雙手,說:“然后你就可以退休啦!到時候你可以搬到自己最喜歡的地方去住,想吃什么魚就買什么魚,每天睡到自然醒,和孩子們玩玩,與老婆說說話,到了黃昏再去酒吧喝喝酒,快快樂樂的享受下半生。”漁夫一臉的疑惑:“這樣的生活,我現在就已經擁有了??!”
商人反問道:“我們都知道自己最后會死,為什么我們現在還要如此艱難地活著?”
人生,不僅要有長度,還要有寬度;不但經歷,還要精彩。這就是一個開始和一個結束的意義所在。
人生是N個開始和結束的集合。我們的一輩子,隨著歷史的車輪往復向前,別說輪回無奈,別學漁夫怠惰,我們都是自己命運的主人。我們可以按照自己的理想和意愿,努力讓自己在人生的每次開始和結束中,變得豐富多彩,并找到自己的快樂和幸福。如果我們省略了那些曲折動人的奮斗歷程,人生也就變成了漁夫的生活,雖然也有快樂,但絕對談不上輝煌和精彩。
其實,人生最大的開始,就是生,最大的結束,就是死。在生與死之間,是一次完整的人生過程。誰都是赤條條的來,也都是赤條條的去,真正的不同,就是在一個個開始與結束的過程中,你做了些什么,你實現了什么。正是這N個開始和結束的合集,才造就了每個人與眾不同的人生。所以,我們要想讓自己一輩子都過得精彩紛呈,就要讓自己每一次經歷,該開始時開始,該結束時結束,只有這樣,你才能不枉活一生。
3.有些事,一次錯過,一輩子錯過
網絡上曾經流行這樣一個段子。
當我們讀小學的時候,讀大學不要錢;當我們讀大學的時候,讀小學不要錢;我們還沒能工作的時候,工作也是分配的;我們可以工作的時候,撞得頭破血流才勉強找份工作做;當我們不能掙錢的時候,房子是分配的;當我們能掙錢的時候,卻發現房子已經買不起了;當我們沒有進入股市的時候,傻瓜都在賺錢;當我們興沖沖地闖進去的時候,才發現自己成了傻瓜。
這個段子雖然在調侃80后的尷尬,但說的確實事實。從另一個方面也在證實,人生就是一步錯、步步錯的殘酷現實。
我們也經常聽到這樣的諺語:過了這個村,沒有這個店;好花不常開,好事不常在。
對這些話,感觸最深的,莫過于都市里大齡剩男剩女。這些人之所以成為“斗戰剩佛”或“梨山剩母”,很大的原因就是,他們或者她們,在該談戀愛時沒愛或者亂愛,過了30歲之后,才發現自己愛的人名花有主,愛自己的人慘不忍睹。他們從20幾歲四處選擇,過度到30幾歲無從選擇。
有些事,一次錯過,一輩子錯過。
張愛玲說,“于千萬年中,于千萬人中,不早一步,不晚一步?!比松蝗绱?。
都說機遇無處不在,機遇其實永遠公平。但是事實上,真正屬于我們的,我們真正能把握住的機遇并不多。機遇出現時,只是別人不早一步,不晚一步,抓住了機遇,而我們錯過了一時,可能也就錯過了一世。
有甲、乙兩個年輕人,于2000年同時來北京發展。兩個人工作了兩年,攢下3萬元錢。
他們得知一個消息,在北京遠郊區有一個小區賣房子,首付3萬元、月供800元,就可以買到一個60平方米的房子。
這兩個年輕人,都來自農村,家境貧寒,父母對他們無力援助。他們一個月只賺2000元,要買下那套房子,肯定要過幾年甚至十幾年拮據的日子,生活質量大打折扣。
甲沒有多想,拿出自己全部積蓄買了一套房子,當上所謂的“房奴”。買房之后,日子確實非常難,新衣服不敢買,飯店不敢去。由于家在遠郊,他不得不早起晚睡,大把時間浪費在路上。
乙想了很多,他覺得自己現在根本不具備買房子的實力?,F在他獨自租一套房,月租才600元,而且離單位還很近,可以睡到自然醒。最要緊的是,他手里有幾萬塊錢供他支配,生活質量不打折。房子一定要買,但絕對不是現在。等自己賺夠買房的錢,在市里位置不錯的地方買一套,一次性付款,省心省力。
在以后的幾年中,甲乙二人收入大增,甲提前還完房貸,還有20萬的存款;乙存了20萬,還有1輛代步的汽車、一櫥柜名牌衣服。
當乙想買房子的時候,就連甲所在的小區,房價已達到2萬/平方米,他要買同樣的房子,他的那點存款還不夠支付首付。即使他勉強交了首付,每個月要承擔6000元的月供,幾乎是他一個月的工資。
如果乙發不了大財,他這輩子在北京只能租房住,而且房租也是一漲再漲,不得不替炒房者還貸款。
有些事情,并不是我們想開始就能開始的。正因為如此,我們在能開始時,就及時開始,不論開始之后有多難。如果我們不及時開始,即使是同樣的事情,錯誤機會,我們將無力開始。
人生在世,最不能錯過的是機遇,最揮霍不起的是青春。有些事,千萬要珍惜,一旦擁有,一生擁有,一旦錯過,一輩子錯過。年少不開始,我們就錯過了春天;青春不開始,我們就錯過了夏天;壯年不開始,我們就錯過了秋天;等到了暮年,寒冷的冬天已然到來,我們再想開始,生命已成標本,在寒風中佇立,永遠地失去了曾經的活力。
有首很有名的漢樂府詩《長歌行》:“百川到東海,何日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彼嬖V我們,一個人如果在年輕時不及時開始努力,那么成功就將錯過他一輩子。
我們不知道,遠在兩千多年前的這位沒有留下姓名的詩人,是不是在追悔自己的一生?但可以肯定,古往今來,有許多人,在白發蒼蒼之時,都會感慨自己“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從20歲到40歲,是人生最寶貴的20年,這段時期,思想活躍、熱情高漲、體力充沛,想象力豐富,充滿勇氣和進取精神,正是“敢想、敢說、敢干”的階段。遍觀古往今來的成功人士,他們從學業上的追求直到事業上的成功,大抵多是在這一時期實現的。一個人如果沒有好好地利用這段寶貴的時間,實現自己的雄心壯志,或者為實現自己的雄心壯志打下堅實的基礎,他這一生,就很難再有作為了,因為他錯過了最好的學習和奮斗的時期。
一生還能有幾個20年?錯過了,也就一輩子錯過了。
人生不長,短短幾十載;機遇不多,不過三五次;青春不長,不過一、二十年。有些事,一定要及時,一次錯過,也許就是永遠的結束。
4.條件不成熟,很多時候是放棄的借口
楚漢相爭前夕,項羽聽說劉邦稱王,憤怒無比,下令全體兵士飽餐之后早早休息,以便次日攻擊劉邦的軍隊。
眼看一場惡戰即將開始,可劉邦卻親自上門拜見項羽,恭恭敬敬地來到項羽帳下謝罪。項羽設下鴻門宴,暗藏殺機。當時,項羽的亞父范增,始終主張殺掉劉邦,在酒宴上,一再示意項羽發令,動手殺掉劉邦。
然而,項羽卻猶豫不決,遲遲不肯動手,他認為條件不成熟,還不宜動手殺掉劉邦。亞父范增著急了,召項莊前來舞劍,為酒宴助興,命項莊借機殺掉劉邦。沒想到,劉邦買通了相關人等,最后還是托辭不勝酒力,乘機逃跑了,并派人獻給了項羽一雙白璧一雙。鴻門宴后,無奈的項羽,收下了白璧,氣得范增拔劍亂舞,大罵項羽。
難道,在鴻門宴上,要殺掉劉邦,項羽的條件真的不夠成熟嗎?非也。從客觀條件講,當時的劉邦,手下已經猛將如云,有了稱王的實力,如果項羽不殺掉劉邦,必將后患無窮。從客觀條件講,那次鴻門宴,劉邦僅帶了幾個人赴宴,項羽要想殺掉劉邦,易如反掌。
可是,項羽卻放棄了,他借口“條件不成熟”,放棄了除掉劉邦的最好時機,最終導致他徹底失敗。項羽最后在烏江自刎,臨終前,他將自己的失敗說成是“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就像在鴻門宴上,他借口條件不成熟放走劉邦一樣。這,也不過是他給自己找到的,最后一個華麗的借口。
現實生活中,我們面對一個機遇,往往猶豫不決,想當然的認為條件不成熟??墒鞘裁磿r候才算條件成熟,我們也不清楚。于是在拖延中,我們漸漸淡忘最初的目標,變得越來越怠惰,越來越懶散。事實上,所謂的“條件不成熟”,不過是我們放棄行動的借口罷了。
成功的人,從來不給自己找借口,他們的格言是“不為失敗找借口,只為成功找方法”。
在美國西點軍校,每當學員遇到教官問話,只能有四種回答:“報告長官,是”、“報告長官,不是”、“報告長官,不知道”、“報告長官,沒有任何借口”。除此之外,不能多說一個字。
“沒有任何借口”,是西點軍校建校以來,一直奉行的光榮傳統,它是每位新生必須遵守的第一條法則。它要求每一位學員想盡一切辦法去完成任何一項任務,不能為沒有完成任務尋找任何借口,哪怕看似合理的借口,也是不可以的。正是秉承了這一理念,數以萬計的西點畢業生,才在各個領域取得非凡的成就。
所以,在開始之前,千萬別用“條件不成熟”來搪塞自己。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缺少的是立即開始的解決意識,而不是所謂的條件。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能聽到這樣那樣的“條件不成熟”:
“我目前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學習這門技術,等我不太忙的時候再去學吧”;
“我沒有資本創業,等我攢夠錢再開始創業吧”;
“我還太年輕,沒有足夠的經驗,我在這家單位先工作兩年,再去尋找更好的單位吧”;
“我還沒有考慮清楚,再看看吧,也許以后還有這樣的機會”。
……
其實,所謂的條件不成熟,背后都隱藏著同一個潛臺詞,那是我們不好意思說出來,甚至根本不愿說出來的真實的理由:害怕。我們害怕承擔責任,害怕面對困難,害怕接受挑戰,所以,我們借口條件不成熟,放棄了我們理應馬上開始的事情,放棄了原本可以成就我們的機遇。
當然,你可以找出一萬條理由來說明,這件事真的是“條件不成熟”??墒?,世間萬事,真的都必須等到條件成熟才能去做嗎?
古人沒有計算機,也能夠用算盤來計算天上的星星,他們不具備數星星的成熟條件,不也一樣能夠數清滿天星?法國政治家、軍事家拿破侖,在近乎完全不可能的條件下,為自己創造了機會,進而創造了成功。他幾乎不具備任何條件,他只擁有自己。
回想二戰時,德國閃電般入侵前蘇聯,難道當時,前蘇聯的總書記斯大林就具備了成熟的條件?所以,所謂“條件還不成熟”,很多時候不過是我們放棄的借口,無所謂條件是否成熟。只要我們想做,隨時都可以開始,隨時都可能成功。勤奮者,能夠將最平凡的現實早早地攬入懷中,為自己創造出千載難逢的機會,為自己的成功鍛造最堅實的條件。
所以,別再說“條件不成熟”。美國成功學家格蘭特納說過:“如果你有自己系鞋帶的能力,你就有上天摘星星的機會!”
與其費盡心思給自己找理由,把今天能做的事情千方百計地拖到明天,還不如現在立即開始。事情越拖到最后,完成起來就越難,做事的態度也越勉強。趁現在心情愉悅,熱情高漲,立即開始,別等到所謂的“條件已成熟”、“萬事已俱備”,而我們的意志卻已消耗殆盡,東風也早已不再來。幸運之神,會光顧世界上每一個人,但如果她發現,這個人并沒有積極的迎接她,她就會從大門里進來,然后從窗戶里跳出去。
別再說“條件不成熟”,趕緊開始吧,拖延意味著逃避,暫緩意味著擱置。等待條件成熟的結果,往往就是放棄。沒有任何時刻,像現在這樣重要,并且,如果沒有現在這一刻的行動,以后的結果就是沒有結果,因為,沒有任何一種結果,可以沒有開始,作用于未來。所以,不要再用條件不成熟來敷衍自己了,趕緊行動起來吧!
5.不及時開始,就是人生的高利貸
有一個人很成功,朋友問他成功的原因,他回答說:“其實也沒有什么奧秘,我不過是在該做事情的時候,做了正確的事情?!?
該做事情的時候,做了正確的事情。這就是所有成功者成功的奧秘。成功,也許就這么簡單。
看看我們身邊活得很失敗、很被動的人,他們往往是該學習時沒學習,該創業時沒創業,該晉升時沒努力……
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有其相對應的屬性。這這個階段中,一旦我們沒有充分利用其屬性,將來是要加倍償還的,除非我們徹底放棄、認輸。
王東從小就喜歡凡爾納的小說《環游世界八十天》,所以他一直夢想有一天也能“環游世界”。
當他還是毛頭小伙的時候,就夢想能夠拋開一切,周游世界,但苦于囊中羞澀,始終沒有踏上夢想的旅程。
但在王東心里,一直期盼能夠圓滿這個夢想。后來,他結婚了,再后來,他的妻子懷孕了,兩個人的世界變成了三個人的家庭,為了妻子和孩子能夠生活得更好更幸福,他拼命工作賺錢,而心中的夢想,也只能束之高閣。
因此,王東常常感嘆,他周游世界的夢想,只能等到孩子長大了,不用自己操心的時候;只有等自己退休了,有了充足的時間和自由;只有等自己的積蓄達到一定的水平,才能夠真正實現。好不容易,孩子長大了,經濟條件也好了,王東卻發現,他還是無法圓滿自己的夢想,因為父母已年邁,需要他守在身邊……
王東常常跟朋友提起他的夢想,然而只是說說而已,他似乎永遠都不會付諸行動。有一天,王東突然打電話約了幾個老友陪他喝茶,原來,他偶然間讀到了一本書,書名叫做《不會去死》,作者是一個騎車周游世界的日本青年。這位名叫石田裕輔的日本青年,辭掉了工作,進行了一次為期7年的“環游世界”的漫長旅行,讓他的這位朋友羨慕不已,感慨萬千。
石田裕輔在書的扉頁上這樣寫:“既然要走,就得趁現在就走,既然要走,就得走出世界第一?!?
王東翻著那本書,在茶館里悲愴不已,他痛恨自己在一樣青春韶華里,不曾及時開始,向夢想進發。當時,阻擋王東實現夢想的,是金錢,然而,石田裕輔也沒有錢,所以他選擇了騎自行車環游世界。現在,石田裕輔看過了恒河的日出,滿月下的金字塔,東非草原上奔跑的長頸鹿,叢林深處若隱若現的蒂卡爾神殿,極地夜空中五彩搖曳的歐若拉……經歷了許多生死絕境、傷痛離別和幸福的瞬間,以一個勝利者的姿態回到了家鄉。
石田裕輔的7年旅行,為他創造了多項紀錄,他成為眾多“驢友”們崇拜的英雄。他把這次為期7年的旅行經歷寫成了朋友手里的這本書——《不會去死》,如今的石田裕輔已經聲名遠揚。同樣的夢想,一個及時開始,一個躊躇不前,面對這本書,朋友惆悵不已,哀嘆自己的夢想,也許一生也無法實現。
那么,現在出發呢?王東搖搖頭,“我如何出發?”是啊,因為沒有及時開始,他已經錯過了最好的青春韶華,如今這個夢想,對他來說,就像借了利滾利的高利貸,很難償還了。身體的衰老、家庭的羈絆、親人的牽掛,都是他難以償還的高利貸了,如果他真的要圓夢出發,那么,所有的這些無奈,都是他無可逃避的代價。
人生是一個永遠忙碌的過程:0歲呱呱墜地,10歲快樂成長,20歲為情彷徨,30歲基本定向,40歲最后一拼,50歲回頭望望,60歲告老還鄉,70歲搓搓麻將,80歲曬曬太陽,90歲躺在床上,100歲掛在墻上。
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事情等你去完成,比如學習、戀愛、成家、立業、生兒育女、贍養老人。在每個階段,都要及時開始,別總是說,“等我……再去……”。王東的經歷就是最好的教訓。
該做什么時,如果沒有及時開始,那么歲月的流逝,必將給這件事的實施,背負上利滾利的高利貸,讓我們付出更大的代價,甚至讓我們永遠與開始失之交臂,與成功背道而馳。
人生,是一次長線投資,從我們懂事起,就一直在努力付出、計算成本、核算收益。“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這種播種,也有季節和時令的限制,我們只有及時開始,才有可能碩果累累。
有這么兩種觀點:一種認為人生苦短,應該及時行樂;另外一種則認為來日方長,慢慢觀望。
這兩種觀點其實都是要不得的。人生如白駒過隙,稍縱即逝。上天是公平的,它賦予我們每個人每天24小時,不多不少,不偏不倚。我們如果想要在并不算長的人生中獲得成功和幸福,就得好好利用手中的每一分鐘。光陰就是成本,如果我們不好好把握,及時果斷地開始行動,找種種借口不及時開始,那么,到了人生的獲益期,當別人懷抱著成功的現貨開心微笑時,我們就只能夠像那位一直夢想環游世界的朋友一樣,自愧懊惱,夢想難圓了。
經濟學中有個詞,叫做“機會成本”,意思就是說,我們在經營某項業務時,無形中就放棄了經營其他業務所帶來的收益,這放棄的收益就是機會成本。同理,如果我們沒有及時開始,別人現在取得的成就,也就是我們的機會成本,別人將成功的收益再換做成本,以時間和經驗創造利息,這樣“利滾利”,我們跟成功者的差距就越來越大。換句話說,我們要想再開始,就需要償還巨額的“高利貸”了。
佛教經典《雜阿含經》有這樣一段話,“少不修梵行,亦不聚財寶,猶如老鸛雀,棲止守空池?!敝v的是佛陀與弟子阿難,手持食缽,一同進入舍衛城乞討。
在城里,他們見到一對老夫婦,衣衫襤褸,齒落發白,背曲如弓,拄著柺杖雙雙蹲在垃圾焚燒池旁,找尋食物、圍火取暖,遠遠望去。這對老夫婦,猶如兩只蜷縮在沼澤池邊的老鸛雀。
佛陀對弟子阿難說:“這對老夫婦,如果年少時勤奮努力,現在說不定就是舍衛城的首富了。即便是他們在青年時努力工作,現在也可能會成為舍衛城的富人。就算他們不愿意工作,哪怕他們壯年時剃發出家,修習梵行,現在也可能已經修成正果?!狈鹜幼詈髶u搖頭,哀嘆兩位老夫婦蹉跎了大好的人生、虛度了一生的光陰??梢?,只有及時開始,早早行動,才能避免背負人生的“高利貸”,才能避免負重難以翻身。
在我們能夠開始的時候,及時開始吧。雖然在開始之后,我們可能會遭遇挫折,經受磨難,可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沒有誰可以隨隨便便獲得成功。及時開始,所有的收獲都是資本,沒有及時開始,所有的怠誤都是高利貸。
6.開始難,不開始會更難
年輕人走入社會謀生,就是一個新的開始,但是對大部分人來說,往往也是被動的開始。
年輕人從校園進入社會,開始接觸新的圈子,新的價值觀念,不得不更新他們的做人的原則和做事的方法。面對這些種種新的開始,很多人無所適從,因為很多人和事,與他們想像中的不同甚至是相反。
對于家境一般、社會資源匱乏的年輕人來說,在社會中每一個開始,都是非常艱難的。他們的開始,不是零,而是負。他們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承擔著高額的生活成本,忍受著人為制造的種種不公平。
他們為什么會這樣?很簡單,他們為父輩沒有及時開始埋單。
我們的父輩年輕時,只要他們稍微努力,幾乎都有收獲。譬如好好讀書,畢業就能有一份工作,工作時勤奮努力,就能混個一官半職;即使他們沒有上大學,在改革開放之初資源還沒有被分割、壟斷的時候,下海經商,即使做小買賣,現在身價也過百萬;總之,在20世紀80年代初,我們的父輩無論做點什么,都比按部就班、無所事事的要好。遺憾的是,我們的父輩什么都沒有做。
這就好比在一片荒地上,我們的父輩都有開墾的機會和權利。別人的父輩不辭辛苦,揮鎬如雨,把荒地變成良田,并在上面種糧栽樹;我們的父輩懼怕開荒的艱難,躺在荒地上睡大覺。
荒地就那么大的面積,別人父輩占得多,我們父輩就占得少;別人父輩占了全部,我們父輩就是一無所有。
當我們來到這片過去的荒地、現在的良田時,看到的是我們父輩衣衫襤褸,連基本的生存都困難,可憐兮兮地成為弱勢群體,連子女上學的學費都交不起,更不說為子女的成長、發展提供支持。
我們看見的,還有他人從父輩栽種的果樹上,心安理得、理直氣壯地摘下甜美的果實,而我們卻無荒可開,無地可種。只能幫著別人種地或者摘果子,獲得有數的辛苦費。
我們的父輩沒有及時開始,耽誤了自己,也耽誤了我們。他們難,我們更難。如果我們因為難而不去開始做點什么,那么我們的后輩將比我們還難。
在人生的旅途中,很多時候,我們就像我們的父輩,因為習慣重復拒絕改變,拒絕新的開始。
誠然,開始難,然而不開始必將更難。對于父輩來說,開始也許意味著斷送一時的自由,一時的穩定,但是不開始,就將意味著在社會資源爭奪戰中,一無所有,一無所獲。在日后資源、資本的競爭中,讓子女處處被動,時時埋單。
對于人生來說,任何新的開始,也許意味著一段艱難的歷程,一場艱苦的奮斗,但是不開始,則會意味著一生艱難的歷程,一生艱苦的掙扎。不要因為開始難,就不去行動。早開始早行動,問題就能夠得到更好的解決,生活就能夠得到更早更好的改變。如果不開始,那么問題就永遠得不到解決,生活就永遠得不到改善,未來的人生就會更加艱難。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句話出自《孟子告子下》,流傳至今,印證了師傅的“成功之路”。在寺廟里,安逸的生活中,徒弟永遠只會問“怎樣才能成功”,不會采取行動,而在艱難的旅途中,在瀕死的危機中,他才不得不行動,去尋找成功之路。所以,所有的成功,難就難在開始,然而,開始難,不開始更難。
生活中,人人都想成功,然而,很多人都卻“希望成功”,而不是“實踐成功”。只有那些認準了目標,認定自己必須成功的人,才會不顧一切的迅速開始,才會背水一戰奮力拼搏,把困難看作磨礪,把壓力視為動力,向著目標勇往直前。
盡管我們每個人都會有目標,有理想,但不是每個人都有開始行動的勇氣。一般來說,成功者都是“野心家”,其追求成功的期望遠遠比普通人要強烈得多。正是這種強烈的期望,促使他們及時開始,及時行動。
心理學家曾分析過,不同的“期望強度”,會產生的不同的行為結果。
如果你不想要,當然就得不到。
如果你有點想要,那么你可能很快就會忘記自己曾經這樣想過,當然也得不到。
如果你的確想要,那么對你來說,得到最好,得不到也就算了。于是,如果萬事順利,你就去努力,如果遭遇困難,你可能就會退縮。這種情況下,十有八九得不到。
如果你很想要,決心仍然不夠,覺得自己需要靠運氣,認定只要努力了,得不到,也對得起自己了。結果就是,運氣好就成功,運氣不好就失敗。
如果你非常想要,然而意識中還有一絲放棄的念頭,就很可能在最困難的時候放棄,而成功卻往往由此決定。99%和100%的差別不是1%,而是100%。
如果你一定要,并且不惜任何代價,只許成功,不許失敗。那么你就會及時開始,雖然失敗的后果可能很嚴重。但是為了成功,你會千方百計想辦法、不惜付出巨大的代價。那么成功的概率就是最大的,絕大多數“一定要”的人,是會獲得成功的。
所以,如果你要想成功,就得認定自己“一定要”,然后立即開始。開始難,不開始更難。如果你畏首畏尾,遲遲不去開始,那么等待你的,就是歲月的流逝,萬事的蹉跎。開始看起來很難,可如果你遲遲不開始,那么等待你的未來,必將更難,就像本節開頭的那些老鼠,最終瀕臨滅絕。
曾經有一位母親,兒子在早晨上學的路上遭遇了車禍。母親趕到醫院時,醫生皺著眉頭對母親說:晚上6點之前,必須湊齊20萬元手術費,晚于今晚6點動手術,你兒子的性命就難保了。20萬元,對于這位普通女工來說,簡直就是天文數字。這位母親,能做的就是四處借錢。可一天內借到20萬元,對她來說,就像登天一樣難。可是,為了救自己的兒子,她沒有時間多想,沒有時間發愁,只能東一家西一家,敲門去借錢,她給人下跪,四處哭求。她的一片愛子之心,終于感動了大家。街坊鄰居當然知道,錢一旦借出,歸期遙遙,可誰忍心看他們母子從此陰陽兩隔?于是,大家紛紛借錢給這位母親。到晚上6點之前,這位母親真的借到了20萬元。這看起來天文數字一樣的20萬元,真的就被母親借到了。
其實,人世間,真的沒有什么事情是做不到的。只要你開始去做,雖然開始艱難,過程艱辛,但是只要你開始了,就有可能成功。
所以,趕快給自己一個行動的目標,現在就開始吧。今天就行動,只有今天,才是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天;只有今天,才是唯一可以把握的一天;只有今天,才是唯一可以用來超越對手,超越自己的一天。希望永遠都在今天,希望就在現在,不要再把希望寄托在明天,因為未知的明天,會使我們的行動更加艱難。
7.開始了,就是走在奔向目標的路上
考上理想的大學,拿到理想的學位;進入理想的企業,謀到心儀的職位;創建自己的公司,賺到一定數目的錢;在一定的時間內,買到屬于自己的房子和車子……這都是我們實實在在的目標。
人,就得有目標,就得知道自己要什么,否則將一事無成。一個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自然不知道自己應該立即去做什么。
確定自己想要什么,就應該立即開始。從確定目標到實現目標,肯定要有一定的距離,我們必須親自丈量完其間的距離,才能實現自己的目標,這是唯一的辦法。
實現任何一個目標都不容易,因為這期間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但唯一不可缺少的條件是,我們必須馬上開始,走在奔向目標的路上。
有一個年輕人,每隔3天,都要到教堂祈禱1次。他的禱告詞,每次幾乎都一樣。
這一天,年輕人又來到教堂,跪在圣殿里,雙手合十,虔誠地說:“萬能的上帝啊,求你讓我中一次彩票的大獎吧!我將一生跪拜你!”
幾天后,年輕人又垂頭喪氣地來到教堂,同樣跪下祈禱:“仁慈的上帝啊,求你讓我中一次彩票的大獎吧!我將一生服從你!”
又過了幾天,年輕人又失魂落魄地來了,還是同樣的禱告詞。就這樣,年輕人來了一趟又一趟,最后,他跪在圣像前哭泣:“我的主啊,為何您聽不到我的禱告?讓我中彩吧,哪怕就一次!”
這時,圣壇上空一聲巨響,上帝憤怒地開口說話了:“我也求你先去買一張彩票吧!”
買彩票中大獎,前提是買,而后是中。買了不一定能中,不買肯定不中。相信這個道理所有人都明白,但是換個地方,換個目標,有的人就會糊涂了。
小時候我們都談過理想,有的人想成為科學家,有的人想成為藝術家,有的人想成為文學家。然而,我們長大后,卻成為為斗米折腰的市井小民。
為何如此?因為我們就想那個只祈禱、不買彩票卻夢想中大獎的那個人,從未為了自己的理想做過什么,付出什么,從來都沒有把一只腳踏在實現理想的路上。
蕓蕓眾生中,想成就一番偉業的人,多如過江之鯽,而如愿者不足一二,平庸者十之八九。這里除了機遇、膽略、資源等因素外,更重要的是行動。大多數人,一直都在思考、在夢想、在遲疑,習慣性地推延行動。于是,大多數人在猶豫徘徊中,錯過了良機,晃過了一生。只有少數人,不僅敢想,而且敢做。
只有開始了,才是走在奔向目標的路上;只有付諸行動,才可能逐漸縮短理想和現實之間的距離。
20世紀70年代,美國有一個叫弗蘭克的年輕人,由于家境貧困,到芝加哥去尋求出路。在繁華的芝加哥轉了幾圈,弗蘭克沒能找到一個容身之所,沒能找到一份工作,于是,他買了把鞋刷,給別人擦皮鞋。
半年后,弗蘭克用擦皮鞋攢下的錢,租了一間雪糕店,邊賣雪糕邊擦鞋。誰知道雪糕的生意越做越好,后來,弗蘭克干脆不擦皮鞋了,專門賣雪糕。如今,弗蘭克的“天使冰王”雪糕,已占有全美70%以上的市場,在全球的60多個國家,有超過4000多家專賣店。
和弗蘭克幾乎同時到芝加哥謀生的,還有一個叫斯特福的年輕人。斯特福比弗蘭克幸運多了,他有一位富有的父親,不僅送斯特福上了大學,還供斯特福讀完研究生。
斯特福畢業后,也到了芝加哥,他首先想到的不是尋找謀生的途徑,而是吃好住好,然后尋找投資的項目。他住在芝加哥最豪華的酒店里,耗資數十萬元進行市場調查。
就在弗蘭克忙碌著給人擦皮鞋出售自己的雪糕的同時,斯特福經過了整整1年的周密的市場調查,終于得出結論:雪糕市場潛力巨大。
不過,斯特福的調查結果,并沒有得到父親的認可。斯特福的父親認為兒子應當關注更有潛力的投資項目,而不是簡單的雪糕銷售。
于是,斯特福沒有獲得父親的資金支持,開不了自己的雪糕店,只好繼續進行調查。可又做了1年的精確調查,斯特福還是覺得雪糕市場生意好做。
最終,他說服了父親,準備投資創辦雪糕品牌。然而這個時候,他卻發現,弗蘭克的雪糕店已經在芝加哥遍地開花了,他的雪糕計劃,早就被弗蘭克實施了。
所以,只有開始,才有成功;沒有開始,就沒有未來。閉門造車空想成功永遠無法實現目標,只有及時開始,才能實現心中的目標。
任何行動,都是在執行過程中不斷地改良、完善、提高的。任何事情,都是一步一步地做出來的,關鍵是你要去做,要在做中完善,要在做中提高。每天進步一點點,偉大的事業就一點點地展現在你的眼前。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比人生夢想和長遠規劃更重要的,就是行動,就是開始。人生就像爬山,沒有開始,就永遠不能登上頂峰。
美國某公司舉辦過一個促銷會,公司經理在會議中,提出一個要求,請所有與會者都站起來,看看自己的座椅下有什么東西。結果,每個人都在自己的座椅下發現了錢,少則幾枚硬幣,多則上百美元。經理說:“這些錢都歸你們了?!贝蠹也唤馄湟狻?
最后,經理對大家說,“我只不過想告訴大家一個最容易被忽視甚至忘掉的道理:坐著不動,是永遠賺不到錢的!”
沒錯,坐著不動,不及時開始,是絕對賺不到錢的。成功就在你面前,但無論是金錢還是財富,無論是理想還是未來,都不會自動飛到你面前來。你要站起來去爭取,你要從現在開始行動!
成功學的靈魂,就是開始行動!即便是最不完善的行動,也要比束之高閣的完美計劃,強上千百倍。
人生最昂貴的代價之一就是:凡事等待明天。“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泵魈煊肋h都不會來,因為來的時候已經是今天。
很多時候,我們并不是因為失敗而放棄,而是因為恐懼、倦怠而放棄。開始了,我們就已經奔向了目標,不必擔心終點過于遙遠。
8.等待,唯一的收獲是年齡
很久以前,在一個村子里,生活著兄弟二人。一天夜里,上帝同時托夢給兩個兄弟:誰能堅持在屋后的土地里種苜蓿并通過他的考驗,就派使者送去忍者至尊的金冠。
第二天醒來,兄弟倆便開始在地里種苜蓿。日復一日,年復一年,5年過去了,上帝還沒有派使者送來金冠。弟弟忍不住了,對哥哥說:“我們不要把年輕的生命荒廢在這片苜蓿地里了!”哥哥不聽弟弟的話,一邊搖著頭指責弟弟沒耐心,一邊翻著早春的土地。
最后,弟弟獨自走了。
很多年過去,弟弟在外歷盡磨難,做過店小二、補鞋匠、小商販,最后成為富甲天下的商人,做了很多慈善工作,救濟了很多窮人。
他的哥哥,直到白發蒼蒼,從未離開過苜蓿地,一生耕種苜蓿,清貧不堪,連生活所需,都常常依靠弟弟接濟。所幸的是,在哥哥75歲那年秋天,上帝的使者終于來了。使者對老態龍鐘的哥哥說:“你通過了上帝的55次考驗,你的耐力超過任何一個人,現在授予你忍者至尊的金冠。”哥哥接過金冠,一時間百感交集,涕淚漣漣。第二天,圓滿了心愿的哥哥,與世長辭。
臨死前,哥哥對弟弟說:“弟弟,還是你的選擇正確,哥哥一生忍受了多少孤苦寂寞,雖然最后等到了那頂金冠,但對我卻毫無意義?!?
我們從小就被告知,要有耐心,要善于等待,卻很少有人告訴我們要及時開始,果斷結束。執著需要成本,堅韌也有值不與不值。
故事中的哥哥,他在漫長的歲月中一定也做過激烈的思想斗爭,究竟是堅持還是放棄?堅持吧,這日子的確過得太過乏味,放棄吧,又已經堅持了這么多年,說不定再等一等上帝的使者就來了。越是往后越矛盾,一遍又一遍地忍受著上帝的考驗。他為了這“忍者”的名聲,付出了本該更加美好的一生。
本屬于我們的成功,往往是在等待中錯失的。我們在等待金錢,卻失去了掙錢的機會;我們在等待愛情,卻失去了愛另一個人的權利;我們以為會有結果,可是它卻沒來。
等待,讓我們從紅顏盼成了白發,從少年等成了老朽,失去了機會,失去了時間……以至于最后失去了自我。等待究竟意味著什么?意味著我們將失去更多,更多……而唯一的收獲,就是年齡。
我們的生命只有一次,該開始的時候就要及時開始,不要因為等而錯過僅此一次的機遇,不要因為等待而湮滅了內在的潛能。
人生不容等待!我們不能做上面故事中的哥哥,在等待中空耗一生。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及時開始,向自己的困境突圍。
很多時候,我們不是不能起飛,不能成功,而是我們在等待中喪失了起飛的時機、奮斗的勇氣。我們在等待,等待我們以為的長大,等待我們眼中的時機,等待我們想像的條件。然而,在等待中,我們耗盡了勇氣,喪失了激情。
這樣的等待,不過是我們給自己的退卻尋找的借口而已。要想讓自己的人生有所轉機,就必須懂得及時開始,不再等待,否則,我們等到的,只能是歲月留下的折痕。
在李碧華的《胭脂扣》中,石塘咀名妓如花,鐘情于富家子弟十二少陳振邦。因為陳氏家族不接受妓女作媳婦,逐振邦出門,于是兩人在窮困中掙扎。如花與振邦終訂陰世之約,吞服鴉片自殺。不想如花死去,振邦被救。如花在陰間苦苦等候了振邦50年,終不見振邦蹤影。
最后,如花到陽間來尋,終于在一家制衣廠找到了早已潦倒和衰老不堪的十二少。如花50年的等待,等來的,只是一個遲暮的老人和一顆枯萎的心。
等待,究竟能夠收獲什么?50年前,多少人愛慕如花年輕的容顏,可又有誰能夠承受歲月無情的變遷,在等待中,如花收獲的,除了歲月的凋零,還能有什么?
周杰倫的《發如雪》中,有這樣一句歌詞,“你發如雪,紛飛了眼淚,我等待,蒼老了誰?!钡却烤股n老了誰,誰在等待,誰才明了。等待中,蒼老的是永遠是自己,沒有人會為你的等待埋單。
生命是寶貴的,每個人都只有一次?!叭说囊簧?,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钡却?,只會讓我們碌碌無為,讓我們虛度時光。
守株待兔的人生,永遠不可能擁有成功和幸福?!澳乳e,白了少年頭,空悲切”。人生最不能挽回的,就是歲月;人生最無法更改的,就是年齡。所以,不要再等了,等待的唯一收獲,就是年齡,趁著歲月還未將你的青春消耗殆盡,生活還未將你的活力剝奪一空,開始吧,只有開始,才會有未來,才會有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