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五節 心理行為異常表現的類別

學習目標:了解心理行為異常表現的類別。

人的心理異常也和軀體疾病一樣,可以是輕微的,也可以是嚴重的,其表現各式各樣,紛繁復雜。但為了進行科學研究,總結臨床經驗并進行交流,研究者們對于形形色色的精神(心理)異常必須進行劃分、歸類,并提出診斷的統一指標,這樣才能有共同的語言。因此,對精神病學來說,精神疾病的分類就成為這一學科領域中的一項重大問題。目前世界各國都有自己應用的分類體系或方案。

常用的精神障礙分類系統

1)世界衛生組織編制的《國際疾病分類》現已出到第10版(簡稱ICD-10),于1992年公布,其中有關精神障礙的主要分類如下:

F00~F09 器質性(包括癥狀性)精神障礙。

F10~F19 使用精神活性物質所致的精神及行為障礙。

F20~F29 精神分裂癥、分裂型及妄想性障礙。

F30~F39 心境(情感性)障礙。

F40~F49 神經性癥、應激性及軀體形式障礙。

F50~F59 伴有生理障礙及軀體因素的行為綜合征。

F60~F69 成人的人格與行為障礙。

F70~F79 精神發育遲滯。

F80~F89 心理發育障礙。

F90~F98 通常發生于兒童及少年期的行為及精神障礙。

F99    待分類的精神障礙。

2)美國精神障礙分類系統為《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4版(簡稱DSM-Ⅳ),于1994年公布。其具體分類為如下18大類:

①通常在嬰兒、兒童或少年期首次診斷的障礙。

②譫妄、癡呆、遺忘及其他認知障礙。

③由軀體情況引起的,在他處未提及的精神障礙。

④與酒精有關的精神障礙。

⑤與苯丙胺(或苯丙胺類)有關的障礙。

⑥精神分裂癥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礙。

⑦心境障礙。

⑧焦慮障礙。

⑨軀體型精神障礙。

⑩做作性精神障礙。

?分離性精神障礙。

?性及性角色認同障礙。

?進食障礙。

?睡眠障礙。

?未在他處提及的沖動控制障礙。

?適應障礙。

?人格障礙。

?可能引起臨床關注的其他問題。

3)我國的精神障礙分類系統為《中國精神障礙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簡稱CCMD),于2000年完成了第3版的編制,即CCMD-3,它的主要分類如下:

①器質性精神障礙。

②精神活性物質所致精神障礙或成癮性物質所致精神障礙。

③精神分裂癥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礙。

④心境障礙(情感性精神障礙)。

⑤癔癥、應激相關障礙、神經質。

⑥心理因素相關生理障礙。

⑦人格障礙、習慣和沖動控制障礙、性心理障礙。

⑧精神發育遲滯與童年和少年期心理發育障礙。

⑨童年和少年期多動障礙、品行障礙和情緒障礙。

⑩其他精神障礙和心理衛生情況。

我們參考了上述幾種分類系統,并根據人們日常生活和活動所見到的心理與行為的異常表現,把心理、行為異常(障礙)劃分為六大類別。這是我們所能見到的,包括精神病在內的所有心理與行為異常(障礙)的表現。

1.行為和人格偏離以及不良適應性反應

這一類別包括心理異常的問題較多,也較復雜,其中有各種各樣的行為偏離、人格病態、性行為異常,以及在應激狀態下發生的不良適應性行為等。這類行為異常問題有的可以是固定和持續的,有的則是一時性的。

其中有些案例牽涉及社會治安或司法問題。他們雖然有心理與行為的異常,但并不是真正的精神病,因為他們一般來說智力是正常的,意識是清醒的,一般沒有精神錯亂癥狀,故此,對自己的行為有責任能力,如果觸犯刑律是要負法律責任的。

不過,對待他們僅用強制性的懲罰手段或簡單的勞教措施,通常難以使他們的異常行為得以糾正,而必須同時使用心理與行為的有關理論與矯正方法進行處理才能取得效果。對于這一類心理與行為異常問題需要許多學科如心理科學、精神醫學、教育科學和社會科學等共同參與和研究。

這一類心理問題包括:(1)行為偏離問題,主要發生在青少年身上,是指在沒有智力障礙和精神失常情況下發生的與其所處社會情境及社會評價相違背,且顯著地異于常態的各種行為表現。(2)人格障礙,是指明顯偏離正常人格,并與他人和社會相悖的一種持久和牢固的情緒和行為反應方式,通常有社會適應不良并有不同的表現類型。(3)性行為異常,是指尋求性滿足的對象和方式與常人不同,與生殖沒有直接聯系且有違反當時社會習俗傾向的性行為活動。(4)不良適應性反應,是指多發生在青少年身上,特別是那些心理素質發育不健全的人,在變化著的或新的環境中,容易產生不良適應性行為,對心理健康發展有嚴重影響。

2.特殊意識狀態

這一類心理異常問題包括:(1)催眠狀態或夢境中的心理變化。(2)社會剝奪或感覺剝奪時的心理異常,這時由于大腦失去了適度的興奮刺激的支持而造成大腦功能的失調,主要表現為注意渙散,記憶力減退,自控能力削弱,思想混亂,情緒煩惱、焦慮和孤獨感。(3)宗教徒的入化狀態、氣功的巔峰狀態以及練功者的“走火入魔”狀態。(4)某些藥物如致幻劑等作用下所產生的心理、行為異常表現。

這類心理、行為異常表現大多屬于正常心理和變態心理之間的交叉或邊緣狀態。而且許多表現都是一過性的,即引起異常表現的各種狀態消失以后,患者的心理與行為便恢復正常,大多數人無須治療即可恢復正常。

3.輕度心理異常

這一類心理異常表現是指人的整體心理活動某些方面受到影響,即大腦一般沒有組織上的器質性損害,只是在高級神經系統活動方面表現失調。患者心理活動各方面的協調性受到一定的影響,對周圍環境的適應能力有明顯的減弱,人際關系處理往往不夠和諧。但他們能理解并認識到自己的心理失常狀態,因而主動尋求改善自身不正常狀態的辦法和措施,日常工作和社會活動可正常進行。一些輕度精神疾病如各種神經癥和輕度的心因性反應癥等都屬于這一類。

4.心身障礙或稱心理生理障礙

這一類異常是指在軀體各器官系統發生病變前后所表現的心理異常現象。它常表現為在應激狀態下所出現的某種內在的情緒或動機的沖突,通過心理影響生理的途徑,以身體各器官系統的病變表現出來。因此,在心身障礙發生時,既有軀體的異常,也有心理行為的異常。

5.大腦病患及軀體缺陷時所表現的心理行為異常

這類心理異常又有三種不同的表現:(1)大腦發育不全時所表現的心理異常,主要是與大腦機能發育不全有關的各種能力的障礙,明顯表現為智力遲滯。(2)大腦器質性損害時出現的心理異常,對大腦的損害如腦震蕩、腦挫傷、腦動脈硬化、中毒或病菌、病毒的感染都有可能既造成腦器質性損傷,又可能同時出現心理異常。(3)盲、聾、啞、跛等軀體殘缺時所發生的心理異常,當人的軀體某一部分受到破壞時,受損害器官的機能未能恢復,這時,在缺乏適當的教育和訓練的情況下,會使患者造成某種程度的心理異常。

6.嚴重的心理異常

這一類是指人的整體心理機能的瓦解。不僅各種心理活動機能本身,而且它們之間的協調一致也嚴重受損,同時機體與周圍環境的關系也嚴重失調。概括起來主要有三方面的異常表現:

(1)病人的反應機能受到嚴重損害,對客觀現實的反應是歪曲的,可出現精神失常現象如幻覺、妄想、思維錯亂、行為怪異、情感失常等,因而喪失正常的言行、理智與行為反應。

(2)社會功能有嚴重損失,不能處理正常的人際關系,不能參與正常的社會活動,甚至會給公眾社會生活造成危害。

(3)不能理解和認識自身的現狀和個人生活,不承認自己有精神病,對自己的處境完全喪失自知力。各種重性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癥、躁狂抑郁癥和嚴重的心因性精神病等都屬于這一類。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乐县| 墨竹工卡县| 琼海市| 扎兰屯市| 富民县| 朝阳县| 利川市| 柳江县| 义马市| 蒲江县| 德保县| 石柱| 滦南县| 抚宁县| 大石桥市| 萝北县| 兰州市| 揭西县| 惠东县| 高青县| 通河县| 克拉玛依市| 宜兰市| 资源县| 永清县| 三江| 天祝| 汝州市| 绵阳市| 沙田区| 常山县| 晋中市| 灵丘县| 清涧县| 白朗县| 含山县| 宣武区| 贺兰县| 九寨沟县| 广安市| 安徽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