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字中國·漢字與人體
- 白冰
- 3473字
- 2019-11-01 14:15:23
(四)屈體與相關漢字
兒ér rén 繁體作兒。甲骨文《前》7.40作;金文《者兒觶》作
,《小臣兒卣》作
,《兒鼎》作
;《說文》小篆作
。《說文·兒部》:“兒,仁人也。古文奇字人也。象形。孔子曰:‘在人下,故詰屈?!痹S慎說:兒是仁人,能夠屈于人下。一說是人字的古文奇字。象形字,像人的形狀,寫法比較特殊??鬃诱f:仁人能處人之下,所以形體彎曲。《說文·兒部》:“兒,孺子也。從兒,象小兒頭囟未合?!?/p>
許慎解說,兒指小孩。象形字,下部寫作兒,頭部寫作臼,表示小孩的腦蓋骨還沒有長在一起。許慎將“兒”、“兒”分為兩個字解釋。其實“兒”與“兒”是同一個字,“兒”是簡化字,“兒”是繁體字。
“兒”字的本義是“小孩長著個大腦袋”,向左下方或右下方伸展的一筆是手臂,彎曲的一筆是身子和腿,簡化字“兒”把“頭”省去了。
“兒”在漢字中常居下方,單用讀ér,用為部首字讀rén?!稑犯娂つ咎m詩》:“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边@個“兒”指的是男孩子。家里沒有男孩子,作為女孩子的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出征。唐元稹《鶯鶯傳》:“玉環一枚,是兒嬰年所弄?!边@個“兒”指的是女孩子。鶯鶯是女孩子,在父母面前自稱“兒”??梢?,古代“兒”既可稱男孩,也可稱女孩?,F在也是這樣,父母稱孩子,不管男孩還是女孩,都可以說“我的兒”,顯得親切和疼愛。
勹bāo 甲骨文三期《合集》28905作,《說文》小篆作
?!墩f文·勹部》:“勹,裹也。象人曲形,有所包裹。”許慎說:勹義就是有所包裹。象形字,像人曲身的形狀,中空,表示懷中抱有東西。
包bāo 甲骨文三期《合集》28905作,四期《合集》33563作
;金文《牧敦》作
,《說文》小篆作
?!墩f文·包部》:“包,象人裹妊,巳在中,象子未成形也?!痹S慎說:包像婦女懷孕,“巳”(胎兒)在人的腹中,像胎兒尚未成形的樣子。
“勹”字像“人曲身懷抱東西”的形狀,“包”字像“婦女懷孕”的形狀?!鞍弊謴V泛使用之后,“勹”就用為部首字了。
《正字通·勹部》:“勹,包本字。”說“勹”是“包”字的初文,現在寫作“包”,本義為包裹。說“勹”是“包”的本字,不妥。甲骨文有“勹”,也有“包”?!墩f文》把“勹”與“包”列為兩個字,“勹”在《勹部》,“包”入《包部》,可知“勹”和“包”是兩個字、兩個意義,不是一個字。但也有不同的解釋,于省吾先生則認為“勹”的甲骨文像人側面俯伏之形,即“伏”之初文??蓚湟徽f。
老lǎo 甲骨文《鐵》76.3作,金文《殳季良父壺》作
,《說文》小篆作
?!墩f文·老部》:“老,考也。七十曰老。從人、毛、匕。言須發變白也?!痹S慎說:老就是壽考的考,指年紀大,七十歲的高齡為老,也有指五十歲以上的。會意字,以人、毛、匕表示意義,匕即化,人的頭發、胡須變白即為老態。

明代青花筆筒老人拄杖圖
從甲骨文來看,“老”字像“老人長發扶杖”的形狀,是個象形字,不是會意字,本義為老頭兒。祖先造這個老態的“老”字,抓住了老人長發弓背、彎腰拄杖的特點。金文也強調了老人的長發,但拄拐杖的手指沒了,拐杖也變了形狀。篆文保留了長發弓背的特點,但手和杖已分離,并且把拐杖變作“匕”字形了。
“老”字的本義是“老人”,不論男女,如《管子·海王》:“六十以上為老男,五十以上為老女?!薄豆騻鳌ば辍罚骸笆箮浺欢罄隙椦伞!薄秶Z·吳語》:“有父母耆老而無昆弟者以告?!碧贫鸥Α妒纠簟罚骸袄蠇D出門看?!碧瀑R知章《回鄉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p>
古代祭祀或其他重大的典禮常由年紀老、輩分大、地位高、名望重的老人主持,因此后來便把“老”字作為對老人或他人的尊稱,如“張老”、“老張”。并由此引申出“晚年”、“退休”,如“告老”。又把“老”當作“死”的諱稱。如《紅樓夢》第十五回:“以備京里老了人口,在此停靈?!?/p>
考kǎo 金文《沈子它簋》作,《番生簋》作
,《井侯簋》作
,《兮仲鐘》作
;《說文》小篆作
?!墩f文·老部》:“考,老也。從老省,丂聲。”許慎說:考就是年老,五十至七十歲的高齡。形聲字,老省為形符,丂為聲符。
《說文》以“老”解釋“考”,又以“考”解釋“老”,認為“考”、“老”是同一個字。段玉裁注:“凡言壽考者,此字之本義也?!?/p>
“考”字的本義也是“老人”。
“考”與“老”都是象形字,“老”字的拐杖本是直形的“T”,而“考”的拐杖則是“J”形。這根拐杖“丂”(kāo),后來脫離了老人,變成了既是“拐杖”的義符,又是兼表音的聲符。文獻中“死父”稱“考”,如《禮記·曲禮》:“生曰父,死曰考。”《易·蠱》:“有子考無咎?!薄冻o·離騷》:“朕皇考曰伯庸?!?/p>
用為動詞,便是“敲擊”的意思,如《詩經·唐風·山有樞》:“子有鐘鼓,弗鼓弗考?!薄肚f子·天地》:“金石有聲,不考不鳴?!彼翁K軾《石鐘山記》:“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而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中“略考其行事”的“考”,則是“考查”的意思。
耋dié《說文》小篆作。《說文·老部》:“耋,年八十曰耋。從老省,至聲?!痹S慎說:耋指年老,八十歲的高齡。形聲字,老省為形符,至為聲符。
金文右邊是一個面朝左的老人,就是一個“老”字,左邊是一個“至”字,既表示意義又表示讀音,整個字形表示人到了老年。
“耋”字的本義指“年老”,如《詩經·秦風·車鄰》:“今者不樂,逝者其耋?!泵珎鳎骸榜螅弦?,八十曰耋。”句意是今日不及時行樂,明日空悲傷衰老。許慎解說的“年八十曰耋”,可能就是根據漢人毛傳的解說。而唐人杜預說的“七十曰耋”,可能是不對的。
壽shòu 繁體作壽。甲骨文《甲》2647作;金文《伯侯父盤》作
,《善夫克鼎》作
;《說文》小篆作
?!墩f文·老部》:“壽,久也。從老省,
聲?!痹S慎說:壽義是長久,年紀大。形聲字,老省為形符,
是聲符。
“壽”字隸變作“壽”,簡化作“壽”。
商代甲骨文中已有“壽”字,西周簋、鼎、盤、壺等青銅器銘文里出現了各種不同形體的“壽”字,這些都是人們希望延年益壽的文字記錄。金文“壽”字是上下結構,上部以一個老人的形象表意,下部是“田疇”的“疇”字的初文,是彎曲的田壟形,田壟里有兩個牛蹄踩踏出來的蹄印,田壟和蹄印合起來,便成為表示田地的“疇”,并用來作為“壽”字下部表音的聲符。
戰國時期,流行一種蓋和身都為半圓球形,上蓋有三圈耳,下身有三圓足的青銅制的食器,叫“敦”。《胱敦》上出現的“壽”字,下方多加了一只手,左下方多加了一個表示酒杯的“口”,表示舉杯向老人獻酒祝其長壽??墒?,這個形聲字發展到秦篆時,卻把“手”簡省掉,把“口”(酒器)移到字的底部去了。
由篆書變為隸書,叫“隸變”?!半`變”是古今文字發展的分水嶺,也是中國文字發展史上的第一次革命。古文字變為筆畫化的漢隸和漢以后的書體,很多訛變使原先的結構完全變形或失形了。
“壽”字的本義是“年紀大,長壽”,如《廣韻·宥韻》:“壽,壽考?!薄渡袝ず榉丁罚骸熬拧⑽甯?,一曰壽?!笨追f達疏:“壽,年得長也?!薄对娊洝ば⊙拧ぬ毂!罚骸叭缒仙街畨??!?/p>
由“年紀大”引申為“壽命”,如《字匯·土部》:“壽,年齒皆曰壽?!薄肚f子·盜跖》說:“上壽百歲,中壽八十,下壽六十?!?/p>
由“年紀大”引申指“老年人”,如《詩經·魯頌·閟宮》:“三壽作朋,如岡如陵。”毛傳:“壽,考也?!编嵭{:“三壽,三卿也。”即三個老年卿士?!镀n惥帯と宋镱悺な坎俊罚骸皦郏夏暌病!?/p>
由“老年人”又引申為“祝壽”,如《史記·項羽本紀》:“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庇帧罢堃在w十五城為秦王壽”。孝xiào 金文《頌鼎》作,《曾伯陭壺》作
,《郘鐘》作
;《說文》小篆作
。《說文·老部》:“孝,善侍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痹S慎說:孝義指孝順,盡心奉養父母。會意字,以老省、子示意,兒子要按照老子的意愿做事。
金文的“孝”字很形象,上面像長頭發,中間像彎腰駝背,下面是個小孩“子”,整個字形是一個小孩子攙扶著一個老人走路的形狀,用扶侍老人來表達“善侍父母”的意義。
“孝”的意義很寬,《周書·謚法》:“慈惠愛親為孝,協時肇享為孝,五宗安之曰孝,秉德不回曰孝?!倍⒌谋玖x卻很具體,指“善侍父母”;“善侍父母”的人被稱為“孝子”。
華夏民族“孝”的道德觀念出現得很早,《左傳·文公二年》:“孝,禮之始也?!倍靶ⅰ钡牡赖掠^念的形成,卻是商周以后的事。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里說:“善父母為孝,善兄弟為友?!比A夏族人把聽從老人的勸告和服侍老人的行動叫做“孝”。父母死后,子女穿的“喪服”稱為“孝服”,如《北史·崔逞傳》:“后喪母,居喪,哀毀骨立。人云:‘崔九作孝,風吹即倒?!焙髞戆逊床傅臑貘f也稱為“孝鳥”。我們今天“尊老敬長”的觀念便是對這種“孝道”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