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知識與技能訓練

一、名詞解釋

1.交際

2.思維(北京師范大學2003)

3.動覺思維

4.形象思維

5.抽象思維

6.薩丕爾—沃爾夫假說(蘇州大學2002)

7.符號

8.能指

9.所指

10.象似性(清華大學2008)

11.組合關系(中國人民大學2000、蘇州大學2002、華中師范大學2004、南開大學2006)

12.聚合關系(蘇州大學2002、中國人民大學2003)

13.共時(南京大學2002)

14.歷時(南京大學2002)

15.語言(北京語言大學2000)

16.言語

17.口語

18.書面語(中國人民大學2001、山東大學2007)

19.副語言(華中師范大學2004:依附性副語言。)

二、術語比較

1.符號/征候(北京語言大學2000、蘇州大學2001、南京師范大學2011)

2.能指/所指

3.組合關系/聚合關系(北京語言大學2001、華中師范大學2008.//南京師范大學2009:舉例說明什么是組合關系和聚合關系?有什么作用?)

4.語言/言語

5.素單位/位單位(南京師范大學2000)

6.內部言語/外部言語(華中師范大學2001)

三、填空

1.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 )工具和( )工具;文字是人類最重要的(?。┕ぞ?。

2.語言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其特殊性就在于語言具有( )功能和(?。┕δ?。(華中師范大學2007)

3.言語交際過程可以分為(?。ⅲā。?、( )、( )和(?。┪鍌€環節。

4.思維可以分為( )思維、(?。┧季S和(?。┧季S三種類型。(華中師范大學2002)

5.語言符號具有(?。┬浴ⅲā。┬?、(?。┬院停ā。┬?。(華中師范大學2007)

6.語言的四要素分屬不同的層面:從形式和內容方面看,語言包括( )和(?。﹥蓚€要素;從材料和規則方面看,語言包括(?。┖停ā。﹥蓚€要素。

四、判斷正誤并說明理由

1.不同階級的人說不同的話,可見語言是有階級性的。(蘇州大學2000)

2.語言對思維會產生影響,可以說有什么樣的語言就有什么樣的思維。(中國人民大學2002)

3.任何一種符號,都是由形式和內容兩方面組成的。(中國傳媒大學2006)

4.交通規則中,紅燈表示禁止通行,綠燈表示可以通行,所以紅綠燈是一種符號而不是征候。(蘇州大學2000)

5.語言存在于言語之中,沒有語言,就沒有言語。

五、分析

1.根據下列句子回答問題:

a.小明 學習 計算機。

b.老陳 研究 書法。

c.叔叔 修理 汽車。

(1)在這三句話中,哪些詞的關系是組合關系?是靠什么句法關系組合的?

(2)在這三句話中,哪些詞的關系是聚合關系?有些什么共同特點?

(3)“修理”能否跟“書法”組合?為什么?

2.按照聚合關系生成三個如例句的句子。(華中師范大學2003)

例:我 買到 了 最近 非常 流行的 一本 語法 書。

六、問答

1.語言是什么?(北京語言大學2000:語言)

2.論述語言的社會本質。(北京語言大學2003)

3.為什么說語言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南京大學2009)

4.為什么說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北京師范大學2003:簡述你所知道的人類交際常用的工具,比較它們的重要性,并說明你是如何理解語言作為“工具”的含義的。//北京語言大學2006:舉例說明語言在人類交際工具中的地位。)

5.人類語言和動物“語言”有哪些本質區別?(蘇州大學2000、中國人民大學2002、南京師范大學2010。//華南師范大學2013:人的語言與動物的信息表達有什么差別?)

6.為什么說語言是人類特有的交際工具?(中國人民大學2000)

7.為什么說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思維工具?

8.試述語言與思維的聯系與區別。(華中科技大學2003:語言和思維的不對應性表現在哪些方面?//中國人民大學2005:就詞義與概念的聯系和區別,談談你對語言和思維關系的認識。//中國人民大學2006:論述語言和思維的關系,并說明語言在人們認知活動中的作用。)

9.語言在思維認知活動中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哪幾個方面?(華中科技大學2002。//中國人民大學2006:論述語言和思維的關系,并說明語言在人們認知活動中的作用。)

10.語言除了交際功能、思維功能之外,還有哪些功能?(華中師范大學2002:舉例說明語言的文化傳承功能。)

11.談談語言符號的系統性。(北京語言大學2003。//復旦大學2007:為什么說語言是符號系統?//南京師范大學2011:請談談語言符號的系統性表現在哪些方面。)

12.與一般的符號相比,語言符號具有哪些特點?(武漢大學2007:請談談語言符號的性質和特點。//華南師范大學2013:語言的線性特征。)

13.你是如何理解語言符號的任意性的?(北京師范大學2002)

14.英國的莎士比亞說:“名稱有什么?那些我們叫做玫瑰的,如果換上別的名稱,還是一樣的芬芳?!睆恼Z言學的角度看,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么?(中山大學2006)

15.簡述語言符號與非語言符號的聯系和區別。(中國人民大學2005)

16.簡述語言符號的層級體系。(華中科技大學2002、北京師范大學2003、南京大學2006。//北京語言大學2009:語言的層級裝置。)

17.論述組合關系、聚合關系在語音、語義、語法中的地位和作用。(北京語言大學2000。//北京語言大學2009:比較語言的組合關系和聚合關系,說明它們的作用。)

18.什么是組合遞歸性?舉例說明。(中國人民大學2001、北京語言大學2003。//中山大學2008:遞歸性。)

19.詞語正確組合要符合哪些條件?(北京大學2003:詞語組合要受到哪些方面的支配與限制?談談你對第二語言教學中要遵循的語言規則的理解。//南京大學2006:制約詞語組合的語義條件有哪些?請舉例說明。)

20.試述語言和言語的聯系和區別。(中國人民大學2001、蘇州大學2002、華中科技大學2003、華中師范大學2004。//北京師范大學2002:你是如何理解語言和言語的?//南開大學2005:論述語言和言語的關系。//中國人民大學2006:簡述語言和言語的概念,并說明二者的關系。)

21.區分語言和言語的意義。(華中科技大學2003)

22.聯系近年來比較常見的“很+名詞”現象,如“很中國”、“很淑女”等,談談你對語言和言語的關系的看法,并寫出一篇600字以上的小論文。(華中師范大學2003、2004)

23.談談口語和書面語的不同和聯系。(山東大學2005。//中國人民大學2005:簡述語言的口頭形式和書面形式的聯系和區別。//北京語言大學2007:以漢語為例,闡述書面語和口語的關系。//南京師范大學2009:口語和書面語有什么樣的區別與聯系?)

參考答案

一、名詞解釋

1.交際:人們之間交流思想、溝通信息、傳情達意的社會活動。主要以語言為工具。

2.思維:思維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礎上進行判斷、推理等認識的精神活動,是人腦能動地反映客觀現實的機能和過程。

3.動覺思維:在從事某種活動時根據對現場情景的直觀感知,通過控制和調整動作去影響思維對象的思維活動。又叫“動作思維”、“直觀動作思維”或“技術思維”。

4.形象思維:在頭腦中喚起表象并在想象中對表象進行加工改造的思維活動。

5.抽象思維:以某些抽象的符號為工具,運用邏輯形式對事物進行理性認識的思維活動。語言是抽象思維最重要的工具,但不是唯一的工具。

6.薩丕爾—沃爾夫假說(Sapir-Whorf hypothesis):20世紀30年代,美國語言學家薩丕爾、沃爾夫在語言與思維關系的問題上提出的假說,又稱“語言相對論”或“語言相關論”(linguistic relativity)(反映在《語言、思想與現實》一書中,1956年結集出版)。他們認為,語言不同,思維也不同,語言結構決定思維的方式。操不同語言的人借助語言來對現實世界進行分類。由于語言不同,人們對世界的認識也各不相同。這種觀點把語言對思維的作用絕對化了。

7.符號:社會約定的代表某事物的標記。符號是能指和所指的統一體。

8.能指:符號的形式叫能指,是人的感官可以感知的物質外殼,如顏色、聲音、形體等。

9.所指:符號的內容叫所指,是形式所表達的意義或所指示的對象。

10.象似性:認知語言學術語,指語言符號的能指和所指之間,也就是語言的形式和內容之間有一種必然聯系,即兩者之間的關系是可以論證的,是有理據的。與“任意性”相對。

11.組合關系:符號之間線性的組配關系。符號靠組合關系構成符號鏈。不同的組合關系,形成不同的結構體。這種關系往往是顯性的。又叫“句段關系”。

12.聚合關系:功能相同的符號之間在某一環節上能夠互相替換的類聚關系。類聚成群的聚合體成員有某些共同的特征。這種關系往往是隱性的。又叫“聯想關系”。

13.共時:假定不發生任何變化的特定時期的靜態狀況。

14.歷時:隨著時間變化而變化的不同時期的動態過程。

15.語言:作為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思維工具使用的音義結合的符號系統,是從言語中抽象、概括出來的詞語和規則的總和。

16.言語:運用詞匯材料和語法規則交流思想的行為和結果,包括“言語行為”(或叫“言語活動”)和“言語作品”。

17.口語:以語音為物質材料,在口頭上應用的語言??谡Z是第一性的,是書面語形成的基礎??谡Z可以有書面形式,如談話記錄材料。與書面語相比,口語的特點是:①變化、發展比較快,創新的成分比較多;②比較粗糙,有不準確、不規范或多余的成分;③用于直接交際,可以借助語言環境和體態、表情等輔助手段,簡化、省略的情況比較多。

18.書面語:以文字為物質材料,在書面上應用的語言。書面語是在口語的基礎上形成的。書面語可以有口頭形式,如新聞播音。與口語相比,書面語的特點是:①變化、發展比較緩慢,規范性相對較強而創新成分相對較少;②由于有較長的加工過程,因而比較細密、精確,長句和復句使用頻率高;③用于間接交際,對實際情境的依賴性較小,所以簡化和省略的現象較少。

19.副語言:除了語言之外的人類的其他輔助性交際工具??梢苑譃閮深悾阂活愂且栏叫愿闭Z言,是在語言的基礎上形成的,依附于語言,是語言的代碼,一般可以準確地轉換成語言,如文字、電報代碼、旗語、燈語等;另一類是獨立性副語言,不是在語言的基礎上形成的,可以獨立于語言使用,一般不能準確地轉換成語言,如體態語、音樂語言等。

二、術語比較

1.符號/征候:符號是由社會約定的代表某事物的標記;征候是發生某種情況的跡象。符號跟所代表的事物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這種聯系是社會約定俗成的;征候跟所代表的事物之間有必然的聯系,一般是自然的因果關系。

2.能指/所指:能指是符號的形式;所指是符號的意義。兩者互相依存,共同統一在符號之中。兩者的結合是任意的,是社會約定俗成的。

3.組合關系/聚合關系:組合關系是符號之間線性的組配關系;聚合關系是同功能的符號在某一環節上能夠相互替換的類聚關系。前者是顯性的,后者是隱性的;前者是橫向的,后者是縱向的。

組合關系和聚合關系的作用不限于符號,可以用于語言各個層面的分析。如j、q、x是普通話舌面聲母聚合群(聚合);能跟齊齒呼和撮口呼拼合,不能跟開口呼和合口呼拼合(組合)。

4.語言/言語:語言是作為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思維工具使用的音義結合的符號系統;言語是運用詞匯材料和語法規則交流思想的行為和結果。語言是對言語的抽象和概括,言語是對語言的具體運用。

5.素單位/位單位:前者是自然性的具體單位,后者是功能性的抽象單位,如音素/音位。前者是后者的具體表現,后者是對前者的概括。

6.內部言語/外部言語:①前者又稱“無聲言語”,指不出聲的、聽不見的言語,如默讀;后者又稱“有聲言語”,指發出聲音的、聽得見的言語。②前者指言語存在的個人主觀形式,不具有外部的實際表現,但具有相應的聽覺、視覺或動覺形象等外部表現的對應物,能引起相應的神經生理活動;后者指語言存在的客觀形式,表現為口語或書面語。前者為內隱的言語形式,后者為外顯的言語形式。兩者可以相互轉化。

三、填空

1.交際 思維 輔助性交際

2.交際 認知

3.編碼 發送 傳遞 接收 解碼(或“譯碼”)

4.動覺(或“動作”、“直觀動作”)形象 抽象

5.任意 強制 線條 創造

【編者按:任何符號都是能指和所指的統一體,都具有任意性和強制性。除此之外,語言符號還具有線條性、層次性、生成性和創造性?!?/p>

6.語音 語義 詞匯 語法

四、判斷正誤并說明理由

1.錯誤。階級會對語言產生影響,形成階級習慣語,這屬于社會方言,是全民共同語的社會變體。本質上,語言具有全民性、工具性,不具有階級性。

2.錯誤。語言會對思維產生影響不錯,但不能把這種影響夸大和絕對化。世界上有幾千種語言,不能據此說世界有幾千種思維。如果是這樣,人們便無法溝通了。

3.正確。任何符號都是能指和所指的統一體,能指即形式,所指即內容。

4.正確。交通紅綠燈的顏色是能指,“禁止通行”、“允許通行”是所指,兩者的結合是社會約定的,所以是符號。

5.錯誤。語言是從言語中抽象概括出來的系統,所以前半句是對的。但后半句不對,應該說成“沒有言語,就沒有語言”。

五、分析

1.(1)句子a中“小明”與“學習”既是組合關系,又是主謂關系;“學習”和“計算機”是組合關系,也是述賓關系。b、c的分析仿此。

(2)“小明、老陳、叔叔”是聚合關系,都是表人的名詞,充當施事,在句子中作主語;“學習、研究、修理”是聚合關系,都是動詞,表示行為,在句子中作述語(謂語中心);“計算機、書法、汽車”都是表物的名詞,充當受事,在句子中作賓語。

(3)不能。原因是:“修理”的對象應是具體事物,一般為機器、車輛等,“書法”與“修理”語義不兼容,所以不能組合。

2.仿造如下:

六、問答

1.對“語言”,可以從不同角度下定義。從功能方面著眼,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思維工具;從結構方面著眼,語言是由詞匯材料和語法規則構成的音義結合的符號系統;從與言語的關系方面著眼,語言是從言語中概括出來的詞語和規則的總和。

綜合起來,語言是作為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思維工具使用的音義結合的符號系統,是從言語中概括出來的詞語和規則的總和。

2.語言盡管有物理屬性(如語音具有物理四要素)、生理屬性(如發音靠發音器官協同動作)等自然屬性,但社會性是語言的本質屬性。表現在以下方面:

(1)交際功能是語言最基本的功能。沒有社會交際的存在,就沒有語言存在的價值。

(2)語言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時期的產物,它的出現,又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的發展。

(3)語言與社會是共變關系,社會的變化、統一、分化、接觸都會對語言產生影響。

(4)語言的獲得和習得也需要放在社會的環境里進行。

(5)語音和語義的結合具有約定俗成性,詞匯和語法也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都說明語言具有社會性。

3.社會現象是指那些與人類群體的產生、存在和發展等活動密切聯系的現象。一般分為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兩大類。

語言屬于社會現象,但既不屬于經濟基礎,也不屬于上層建筑,而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特殊性在于:語言具有全民性、工具性,沒有階級性,一視同仁地為全社會所有成員服務,為人們的交際服務。

4.首先,語言是“交際”的工具。交際是人們之間交流思想、溝通信息、傳情達意的社會活動。交際的主要工具是語言。語言不是生產工具、生活資料,“交際”是語言的基本社會功能。

其次,語言是“人類”的交際工具。有兩層含義:其一,語言是全民的交際工具,沒有階級性,只有工具性。它一視同仁地為全社會、各階級、各階層的人服務,服務得都同樣好。所謂的“階級語言”、“上層語言”、“下層語言”等,只是習慣說法,實際上并不存在為某一階級、階層服務的專門語言,只能看作階級對語言的影響,或說是語言的社會變體。其二,語言這種交際工具為人類所獨有,是動物所不具備的。人有高度發達的思維,為語言提供心智條件;人又具有精密的發音器官,這是長期進化的結果,為語言提供物質基礎。兩者合一,這是任何動物無法相比的。而且,人類語言具有任意性、離析性、傳授性、創造性,是動物所謂的“語言”無法具備的。所以,再聰明的動物,也無法掌握人類的語言。

最后,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人類的交際手段很多,大致可分為體態類、實物類、圖標類、文字類(書面語)、語言類(口語)五種。文字是在有聲語言的基礎上產生的。語言在使用的便利性、范圍的廣泛性和結構的精密性方面是其他任何交際手段所不能比擬的。

所以,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文字是人類最重要的輔助性交際工具,其他手段都是輔助語言文字進行交際的工具。

5.與動物的所謂“語言”相比,人類語言具有以下特點,而動物“語言”不具備。

(1)離析性。人類語言具有結構的二層性(音系層和符號層),單位明晰,拆裝靈活,表達信息自由而豐富;動物“語言”單位含混,難以離析,傳遞信息固定而有限。

(2)任意性。人類語言聲音和意義的結合是任意的,就初始符號而言,一般說不出理據。而動物表示暴怒、驚恐、警告等的叫喊是在感官受到刺激之后直接的本能反應,聲音和表達的內容之間有必然的聯系。

(3)傳授性。人類具有先天的語言習得機制(LAD)和潛在的語言能力,但這種潛能還必須經過后天學習的激發才能夠轉化為實際的語言運用能力。沒有語言環境,就不可能掌握任何一種語言。而動物“語言”與生俱來,毋需學習。

(4)創造性。人類學習語言不僅僅靠模仿,還常有創新。人可以說出從未接觸過的新的話語,可以表達任何需要表達的思想;人類語言可以利用有限的材料和規則生成無限的話語,是個開放的系統;人類語言不受時地限制,可以漫談古今,自由馳騁。而動物“語言”是個封閉的系統,難以創新。動物的叫聲與時地有固定的聯系,不具有創造性。

6.(1)人有高度發達的思維,為語言提供心智條件;人又具有精密的發音器官,這是長期進化的結果,為語言提供物質基礎。兩者合一,這是其他任何動物都無法相比的。

(2)人類語言具有任意性、離析性、傳授性、創造性,是動物所謂的“語言”無法具備的。因此,再聰明的動物也無法掌握人類的語言。

7.(1)思維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礎上進行判斷、推理等認識的精神活動,是人腦能動地反映客觀現實的機能和過程。

(2)根據思維活動的不同形態,可將思維相對地分為三種主要類型:動覺思維、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盡管人們在處理具體事情時運用的思維方式有所側重,但總體而言,抽象思維在思維的全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語言雖然不是思維的唯一工具,卻是最重要的工具。

(3)語言對思維有巨大的促進作用。語言的出現加快了思維發展的速度;語言可以鞏固思維的成果,使思維成果定型化,使后人得以繼承前人的成果,在此基礎上向前發展;語言有助于思維條理化、清晰化;語言將思維的成果表達出來,使別人理解,得以傳播。

8.語言和思維的聯系表現在:

(1)思維是語言的基礎。一定的思維水平是語言產生和發展的必要條件,而且思維能力是語言表達的基礎。沒有思維,語言既沒有產生的可能,也沒有表達的內容。

(2)語言促進思維的發展。語言的出現加快了思維發展的速度;語言使思維成果定型化,使思維條理化、清晰化;語言將思維的成果表達出來,使別人理解,得以傳播。

(3)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思維工具。盡管嬰幼兒及高等動物可以只有非語言思維,人們在短時間內思維方式可以有所側重,但總體而言,思維離不開語言的參與,以語言為主要工具的抽象思維起著主導作用,組織和制約著思維的全過程。

語言和思維的區別表現在:

(1)出現的時間不同。(2)范疇不同。(3)機制不同。(4)作用不同。(5)單位不同。(6)特點不同。

【編者按:詳見本章相關內容。】

9.(1)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思維工具。概念一般要靠詞語存儲,判斷和推理等思維活動一般要借助句子進行。抽象思維是現代人最重要的思維方式,而抽象思維的主要工具就是語言。因此,語言在思維活動中的作用巨大。

(2)認知心理學認為,同化與適應是人類認知的基本機制。語言在認知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語言在信息輸入的環節中起主要作用。人們獲取知識的主要渠道就是語言,在一般人的知識結構中,通過語言獲得的知識比通過其他渠道獲得的知識要多得多。

其次,語言在信息匹配的環節中也起主要作用。信息匹配需要將預先儲存的知識系統與新輸入的信息及其特征的分析結果相互比較,而預先儲存的知識系統主要是通過語言分類儲存的。

最后,語言在對輸入信息進行特征分析的環節中也起著重要作用。如果輸入的是語言信息,要用已有語言知識作為分析的依據;如果輸入的是非語言信息,一般也需要語言的幫助。

10.(1)語言除了作為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思維工具之外,還具有其他的功能。但交際功能是語言最基本的功能。

(2)①標志功能:語言是一個民族、地區、社團的標志,是一個人身份、文化素養的標志,還是作家個人言語風格的標志。②文化鏡像功能:語言像一面鏡子反映文化面貌,記錄文化點滴。③文化傳承功能:人類文明成果靠語言得以繼承和傳播,使后人能夠站在前人的肩上向前邁進。④認知功能:人類很大程度上靠語言認知世界、獲取知識、解決問題。⑤其他功能:如智力開發功能、心理調節功能、審美愉悅功能等。

【編者按:詳見邢福義,吳振國.語言學概論.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32~34.】

11.首先,語言是符號。語言像其他符號一樣,具有能指和所指兩個方面,并且是兩者的統一體。語言的能指是語音,所指是語義。也像一般符號一樣,語音和語義的結合具有任意性和強制性。

其次,語言符號是個層級體系。語言的各個要素和單位互相影響,互相制約。

【編者按:關于層級體系的論述,詳見后面相關題目?!?/p>

最后,語言符號的系統性既表現在組合關系方面,也表現在聚合關系方面。任何一個符號都處于由組合關系和聚合關系編織的網絡當中,與其他符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組合規則是類的組合規則,如“老王買菜”反映的是“名+動+名”的組合規則,而不僅僅是例的組合規則;語言的發展變化往往按類而變。

12.(1)所有符號都具有兩大特點:其一,是能指和所指結合的統一體。其二,能指和所指的結合具有任意性和強制性。

(2)語言符號除了具有以上特點之外,還具有線條性、層次性、生成性、開放性的特點,或者說比其他符號表現得更為突出。

【編者按:關于“線條性、層次性、生成性、開放性”的論述,請詳見本章相關內容。】

13.(1)語言符號的任意性指語音和語義沒有必然的聯系,它們的結合是社會約定俗成的。

(2)任意性不等于隨意性,某音和某義一旦結合,個人不得隨意更改,否則會影響交際。因為語言是社會的交際工具,受使用語言的集體制約,個人的創新應在社會許可的范圍之內。也就是說,由社會約定的音義關系對個人具有強制性。

(3)復合符號可能具有理據性,如之所以叫“草鞋”、“皮鞋”,不是任意的。但就初始符號“草”、“皮”和“鞋”而言,仍然是任意的。

(4)關于語言符號任意性和理據性問題從古到今一直存在不同的意見。例如,古希臘哲學家在談到詞與物的關系時,就有一派主張“按本質”,即名稱反映事物本質,名稱與事物相符,語言是合乎邏輯的。當今的認知語言學更認為語言不是自足的,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經驗投射,提出了著名的句法象似性理論。所以這個問題還值得深入探討。

14.這種說法要一分為二地看。名稱是事物的符號,在命名之初,是社會集體約定的,名稱和事物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所以中國古代哲學家荀子在《正名篇》中說:“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于約則謂之不宜。”這是符號任意性的體現。但一旦某個名稱跟某個事物建立了聯系,個人便不能隨意改變這種關系,除非得到社會的認可。這是符號強制性的體現。

15.(1)既然是符號,就必然具有符號的基本特點:能指和所指的統一;能指和所指結合的任意性和強制性。這是兩者的共同點。

(2)聯系表現在:有時兩者可以相互轉化。例如:“是”、“好”等表示肯定的話可用點頭替代;交通路口的紅綠燈也可用語言表達。

(3)區別表現在:①并不是在所有情況下兩者都能轉化,如語言中的虛詞就很難用非語言符號表達;音樂中的旋律也很難用語言精確地傳達出來。②語言符號的線條性、層次性、生成性、開放性等特點比較突出,非語言符號不具備或不突出。

16.語言是個層級體系(或比喻為層級裝置)。首先,這個層級體系可以分為底層和上層兩層。底層一套是語音層:音素和由音素組成的音節,為語言符號準備了形式部分;另一套是語義層:義素和由義素組成的義位,為語言符號準備了內容部分。無論是語音層還是語義層,都是單面體。上層是音義結合體,即語符和語符列。上層是雙面體。由底層到上層發生了質的飛躍。

其次,上層分為三級:第一級是語素,是構詞材料;第二級是由語素構成的詞,是造句材料;第三級是由詞構成的句子,是交際的基本單位。

再次,這個層級體系中,越是下級單位數量越少,音素(常用的,一般歸納為音位)幾十個,音節幾百個,語素幾千個,詞幾萬個,句子無窮個。簡單的下級單位和規則構成復雜的上級單位,以至無窮,便是這個層級體系提供的效能。

最后,這個層級體系靠組合關系和聚合關系運轉。

【編者按:這里把底層加上了語義內容,覺得這樣才能更好地解釋上層符號單位語義的由來。這種處理僅是編者個人的見解?!?/p>

17.(1)組合關系和聚合關系是語言符號的兩種根本關系,語音、語義、語法的各個單位都處在這兩種關系之中。

(2)語音方面,音素的元、輔音分類以及下位分類是聚合關系的體現,音位是音位變體的聚合;復元音、復輔音、音節體現了組合關系。

(3)語義方面,多義詞是多個義項在一個詞上的聚合,語義場是多個詞的意義聚合;語義結構關系是意義的組合,句子的邏輯意義一般表現為詞義的組合。

(4)語法方面,詞類是具有相同語法功能的詞的聚合,短語、句子的功能類別都是聚合的體現;句法結構關系是句法成分的組合關系的具體體現。

【編者按:每個方面都有很多角度可說,請讀者朋友自己補充具體例子。】

18.“遞歸”(recursion)本是數學術語,后為語言學借用。組合遞歸性是語言符號組合時的一種屬性,指同樣的組合規則可以反復使用,層層嵌套,從而生成無限的句子。例如,主謂結構“花開了”,可以通過偏正結構的遞歸性,將主語“花”擴展為“月季花”、“院子里的月季花”和“張三院子里的月季花”、“在同一個單位工作的張三院子里的月季花”等。謂語“開”也可以擴展,如“陸續地開了”、“這幾天陸續地開了”等。這是語法結構規則的遞歸性。

19.(1)要符合語義搭配規則?!霸铝脸允^”違背客觀事理。

(2)要符合語法組織規律。“很桌子”不符合漢語的語法規則。

(3)要符合語音節律。“治病”可說,“治療病”一般不說。

(4)要符合語用環境。“阿Q昨晚下榻在未莊的破廟里”,語體風格不協調。

【編者按:至于“第二語言教學中要遵循的語言規則”,可以按這些方面去發揮?!?/p>

20.(1)語言是作為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思維工具使用的音義結合的符號系統;言語是運用詞匯材料和語法規則交流思想的行為和結果。

(2)語言與言語的聯系表現在:①兩者之間是抽象和具體的關系。②兩者之間是工具和運用的關系。③兩者之間是規約和變異的關系。

(3)語言與言語的區別表現在:①語言具有社會性,言語具有個人性。②語言是有限的,言語是無限的。③語言是現成的,言語是臨時的。

【編者按:詳見本章相關內容?!?/p>

21.自索緒爾以來,語言學界就將語言現象區分為語言和言語兩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方面。區分二者的意義表現在:

(1)有利于指導語言學習。學習一種語言尤其是外語,要善于從豐富的言語現象中總結語言規律,梳理條理,以便以簡馭繁。如果只知死記硬背,淹沒于言語材料的海洋中,就會事倍功半。

(2)有利于指導語言運用。一方面,言語的豐富性、靈活性、多變性,使人們在交際時有充分選擇的余地,使我們的言語生活豐富多樣;另一方面,語言的社會性、規范性、系統性,又要求人們不能隨意創新,應考慮言語的可接受性。語言和言語的辯證關系對語言規范化有重要意義。

(3)有利于指導語言研究。語言研究一方面要關注鮮活的言語現象,另一方面要對言語現象進行歸納和概括,抽象出語言系統,然后拿系統再去反觀具體現象。如果只重前者,研究結果就會失去周遍性和解釋力;如果只重后者,研究結果則失去了血肉。

(4)有利于指導詞典編纂。詞典收詞、釋義原則上立足于語言系統,但同樣應該關注言語現象,如對通行面較廣的新詞、新義應酌情收錄。

22.(1)關于漢語名詞的語法特點,普遍的觀點是:不能受程度副詞“很”修飾。這種觀點反映在以往的語言學著作或教材中。

(2)但新時期以來,“很+名詞”現象開始出現并有逐漸增多的趨勢,如“很中國”、“很農民”、“很紳士”、“很淑女”等,尤其表現在文藝作品當中。

(3)學者們已關注這種現象并撰文探討,如邢福義先生就有專文發表。

(4)“很+名詞”現象的出現最初應該屬于個人的言語創新,突破了原來的語法規范。但這種用法之所以能夠迅速流行,與它形式簡潔、表意新穎有關。如果把“很中國”說成“很有中國特點”,“很紳士”說成“很有紳士風度”等,不僅形式拖沓,而且意義平淡,不能給人新鮮感。這種用法出現之后,一方面突破了原來表達上的欠缺,另一方面也滿足了人們求新的心理需求,符合新時期的社會語言風尚,因此能夠擴散開來,有升格為語言規則的勢頭。

(5)語言是言語的抽象和概括。如果這種“很+名詞”現象被社會普遍接受,就不得不歸納進語言系統。問題是如何調節跟傳統觀點的矛盾。解決的辦法有二:一是仍然維護原來的一般名詞不能受“很”修飾的說法,將“很”后的名詞處理為形容詞,或說臨時活用為形容詞;二是接納這種新的組合規則,“很”后的名詞仍然看作名詞,不過處理為名詞的一個小類,稱為表屬性義的名詞。在分析名詞的組合規則時,可說具有屬性義的名詞可以受“很”修飾。如何處理更好,還要考慮語法系統建構的需要。

(6)言語的創新是語言的生命之源。語言和言語本來就沒有截然的鴻溝,應該及時將那些有生命力的言語成分吸納到語言系統中,以使語言更富有表現力。

【編者按:此題提供的是答題思路,應試時宜增補完善。建議平時多寫點感想式的小文章,以訓練理論思維和語言表述能力?!?/p>

23.(1)口語是以語音為物質材料,在口頭上存在的語言形式;書面語是以文字為物質材料,在書面上存在的語言形式。

(2)區別在于:①物質載體不同。口語以語音為載體;書面語以文字為載體。②口語變化、發展比較快,創新的成分比較多;書面語變化、發展比較緩慢,規范性相對較強而創新成分相對較少。③口語比較粗糙,有不準確、不規范或多余的成分;書面語由于有較長的加工過程,因而比較細密、精確,長句和復句使用頻率高。④口語用于直接交際,可借助語言環境和身勢、表情等輔助手段,簡化、省略的情況比較多;書面語用于間接交際,對實際情境的依賴性較小,所以簡化和省略的現象較少。

(3)聯系在于:①口語是第一性的,書面語是第二性的,前者是后者形成的基礎。②書面語可以豐富、發展口語,對口語起規范、引導的作用。③從總體上看,兩者應保持基本一致,書面語不能脫離口語太遠。

(4)口語和書面語是就語體說的,語言的口頭形式和書面形式是就載體說的。粗略地說,口語和語言的口頭形式、書面語和語言的書面形式大體一致。但嚴格說來,并非完全一致,口語也存在書面形式,如談話記錄,書面語也存在口頭形式,如新聞聯播。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海市| 响水县| 灵川县| 龙岩市| 吴忠市| 垣曲县| 团风县| 洮南市| 湖南省| 宕昌县| 外汇| 平远县| 二手房| 诏安县| 天峨县| 甘谷县| 天水市| 保靖县| 丹寨县| 吴旗县| 大厂| 绥阳县| 大埔区| 陇南市| 邵东县| 天津市| 竹山县| 安庆市| 垣曲县| 皮山县| 河池市| 永丰县| 凤凰县| 任丘市| 南江县| 侯马市| 墨竹工卡县| 腾冲县| 明光市| 兴业县| 米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