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政府投資和民間投資的關系研究
- 唐飛鵬
- 3509字
- 2019-11-01 14:10:39
2.3 民間投資
2.3.1 民間投資的定義
民間投資是一個與政府投資、外商投資相對應的概念范疇。一般認為,民間投資(私人投資)是指家庭、個人、金融機構、非國有企事業單位或組織,以獲取未來收益為主要目的,用其自有資金或融入資金在國內外經濟領域及部分社會公益事業領域的資本投入(陳節勵,2003;樊士德,2004)。民間投資是以私人為投資主體的投資,與政府投資相比,它具有鮮明的特征,筆者將其歸結為“二不三化四自”,即不要國家編制,不要國家經費;投資產權的高度人格化、私有化和清晰化;自愿結合,自籌資金,自主經營,自負盈虧。民間投資就其范圍上看,一般包括個人(或家庭)投資、自然人企業投資(單人制企業和合伙制企業)、私人法人企業投資(私人獨資公司、私人有限責任公司和私人股份有限公司)和集體企業投資。其中以私人企業投資和自然人企業投資為主(生康利,2011)。
在我國學術界,民間投資通常被等同于私人投資、民營投資或市場投資,是政府投資的“對立面”。然而民間投資到底包括了哪些,范圍如何界定,至今仍有爭議。歸納后主要有三種口徑:
1.區分資金來源
政府投資只包括財政預算內投資,所有不以國家財政為資金來源的投資都算為民間投資,如商業銀行貸款、自籌資金、非統借統還的外債和資本市場融資。
2.區分投資主體
政府投資是指所有各級政府部門進行的投資,民間投資指所有民間家庭、個人、企業或“非政府”進行的投資,包括全社會集體、個體、私營、聯營,以及非國有控股企業。
3.區分所有制
政府投資對應公有制(國有經濟),民間投資對應非公有制。所以民間投資應指所有的非公有制投資,一般包括個體經濟與私營經濟中來源于個體、私營企業、個人自有資金和市場融資的投資(陳柳欽,2004;黃建清,2004)。
考慮到我國現實中的政府投資除了財政投資,還有政府預算外投資和國有企事業單位國有資產投資,本書選取口徑3來進行統計。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國有控股企業的投資全部計入政府投資。因為不管是國有絕對控股企業還是國有相對控股企業,國家均憑借最高資本比例或相關協議對企業享有實際控制權,企業投資決策大多體現著國家意志。所以說,口徑3是我國政府投資和民間投資最精確的度量方法。
根據口徑3,國有經濟的固定資產投資為政府投資,外商投資經濟和港澳臺投資經濟的固定資產投資為外商投資,其余部分即為民間投資(私人投資),包括聯營、股份制、集體、個體和私營,以及其他經濟類型的固定資產投資(劉艷、薛聲家,2006)。可以用公式表示為:

按照這一公式,可計算得出我國不同地區歷年的民間投資規模。與政府投資一樣,對民間投資的統計也有兩個指標:一是民間投資的絕對規模,度量當年民間投資的名義或實際貨幣總額;二是民間投資的相對規模,度量民間投資占全國GDP或GNP的比重,或是民間投資占社會總投資的比重。在實際研究中,相對數的測度往往更具實用性,更能說明一國(或地區)民間投資的發展變化情況。
2.3.2 民間投資的職能
西方國家數百年的發展經驗告訴我們,民間資本是推動社會進步和促進經濟增長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匡緒輝,2010)。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所取得的經濟成就也證明了,民間投資對我國社會經濟的許多方面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1.民間投資助推經濟增長,是促進國民經濟健康、穩定、快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
民間投資對經濟的拉動作用主要通過四個途徑來實現:①形成投資。民間投資作為總投資的一部分,可增加資本積累,從而作用于經濟。②擴大有效需求。民間投資能為上下游市場和橫向關聯市場創造額外需求,促進同一產品鏈上其他產品和橫向關聯產品的再生產,從而提高社會總產量。③帶動消費。有些民間投資會轉變成社會最終消費,消費增加意味著有效需求也會隨之增加,從而增加社會產出。④增加凈出口。民間投資發展到一定程度后,必然要向國外拓展。所以民間投資有利于擴大出口,實現外貿順差,累積國內生產總值。
2.民間投資的其他重要職能
①在市場經濟中,民間投資以期望利潤為導向,其投資方向的調節,可以促進經濟結構的優化和經濟運行質量的提高。②民間投資帶動民營經濟的發展,創造工作崗位,降低社會失業率,有利于社會的和諧與穩定。③民間投資行為給投資者帶來了巨大的資本性收入,增加了民間財富,極大地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④民間投資的發展和民間資本的積累,造就了一批批的現代企業乃至跨國公司,提高了一國經濟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⑤我們已經知道,政府投資對經濟的積極影響具有不可持續性,而當政府投資難以為繼且經濟增長乏力時,民間投資是最有力的補充手段。
2.3.3 民間投資的理論基礎
目前學術界對民間投資(私人投資)的理論研究較為成熟,并已形成一些專門的學科體系,如投資學、金融學、貨幣銀行學等。其中資產需求理論是民間投資的理論基礎(滋維·博迪等,2012)。
資產需求理論研究的是市場個體的投資選擇問題,即企業或個人如何利用自有的有限資金購買最合適的資產(組合),以實現滿足程度最大化。該理論認為,投資者在做出資產選擇之前大多會考慮以下四個因素:
1.財富擁有量
這里的財富,是指投資者擁有的所有可用于投資的資源稟賦,包括自身可支配收入、動產(股票、債券)與不動產(廠商、土地)、有形資產與無形資產(技術專利、信譽、商標)等。一般來說,資產需求量與財富存量正相關。財富的多少直接決定了市場主體的投資能力。擁有的財富越多,投資的可操作空間就越大,越是價格高昂的資產,其需求量受財富的影響就越大。因此在投資之前,投資者一般會對自身的投資能力進行初步評估。
可能有人會說,資產需求并不總是與財富擁有量正相關,因為在現實中存在靠借貸來投資的可能。其實不然,其一,借貸投資在現實中大多只是一時周轉,并非長久之計,僅僅依靠借貸的“空手套白狼”式投資行為是高風險的,終將難以生存;其二,借貸投資的自由度還是有限的,因為借貸行為所基于的信用是有限的,譬如向銀行貸款,大多要求財產抵押,以防違約風險。從這一意義上講,財富擁有量決定了市場主體的借貸能力,從而決定了資產需求量。
2.期望收益
期望收益是指投資者對自身投資行為可能獲得報酬的一種主觀預期。恩格斯在《資本論》中有這樣一段話:“如果有10%的利潤,它就得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著絞首的危險。”這是關于資本逐利性的一個經典表述。所謂資本逐利性,是指資本總是朝著利潤的方向流動,這是資本與生俱來的特性。正因如此,資產需求理論認為資產需求量與期望收益成正相關關系,即在其他影響因素相同的條件下,當一種資產的預期回報率高于其他替代性資產時,投資者對該資產的需求會上升;當一種資產的預期回報率低于其他替代性資產時,投資者對該資產的需求會下降。兩者同向變動。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期望收益是投資者的“指南針”。
3.投資風險
投資風險,是指在投資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影響收益或成本的不確定性變化,并有發生損失的危險。一般情況下,風險被認為是一種“不好的東西”。資產需求量與投資風險成反比,即在同等條件下,當一種資產的風險大于其他替代性資產時,該資產的投資者會選擇退出;當一種資產的風險小于其他替代性資產時,該資產的投資者會增加投資。兩者反向變動。在現實中,風險是影響投資選擇的一個重要因素。舉例說明,假設有A、B兩種資產。投資A資產有50%的概率獲利100,有50%的概率虧損60,期望收益為+20;投資B資產有90%的概率獲利200,有10%的概率虧損1000,期望收益為+80。盡管B的期望收益高于A,但是大多數的投資者仍會傾向于投資A,因為A的投資風險低于B(投資B有10%的可能會令他破產甚至一無所有)。考慮到現實中不同人對投資風險的偏好(或厭惡)程度有所區別,學者們常將投資主體分成風險規避型、風險中立型、風險愛好型三種。
4.資產流動性
資產流動性,顧名思義,是指資產變現能力或容易程度,一般用變現周期來衡量。正常情況下,投資者都偏好流動性,以便在需要時可以及時迅速地收回投資資金并形成實際購買力。在期望收益和投資風險都一樣時,資產的流動性越強(差),投資者的投資意愿就越大(小)。因此我們說資產需求量與流動性成正比。也正因如此,銀行的一年期存款利率必須高于半年期存款利率,否則將沒人愿意把錢定期一年或更長時間。
與資產流動性相對應的一個概念是交易成本。根據黃志典在《貨幣銀行學概論》一書中的定義,交易成本是信息成本(為取得信息而付出的時間、精神和金錢)、資產買賣手續費以及其他相關成本的總和。資產的交易成本越低,流動性就越強,投資人對其需求也就越高。因此,資產需求與交易成本成反比。在現實中判斷一項資產是否值得購買,交易成本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