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上古音及相關問題綜合研究:以復輔音聲母為中心作者名: 龐光華本章字數: 17735字更新時間: 2019-11-01 14:04:12
第五節 從自反原理論上古音的復聲母問題
在我國古代的文字中有一種表音的方式非常重要,學者們注意得不夠,以至有不少文字的諧聲結構不能被正確地解釋,進而被有的學者利用為構擬上古復聲母的證據。這實際上是對我國古代文字造字原理理解不全面的表現。這種造字原理的名稱叫“自反”。我們現在就對文字學中的這一特殊體例詳加詮釋。
《北齊書·廢帝紀》:“廢帝殷,字正道,文宣帝之長子也,母曰李皇后。天保元年,立為皇太子,時年六歲。性敏慧。初學反語,于‘跡’字下注云‘自反’。時侍者未達其故,太子曰:‘跡字,足傍亦為跡’,豈非自反耶?”[462]
《論衡·商蟲篇》:“夫蟲,風氣所生,倉頡知之,故‘凡’‘蟲’為‘風’之字。”“凡”與“蟲”相切就是“風”音。其他例子如“舍予”反切為“舒”音;“欠金”反切為“欽”音。這種“自反”原理是很值得注意的音韻學問題。
徐鍇《說文解字系傳·祛妄》卷三十六[463]“矧”字下提到,唐代的文字學家李陽冰也注意到自反的問題:“《說文》云:詞也。從矢引省聲。矢者,取詞之初所之。陽氷云:倉頡作字,無形象者,則取音以為之訓。‘矢引’則為‘矧’,其類往往而有之。‘矣’字是也。”李陽冰的觀察本來是有根據的,《說文》中頗有自反之例。但徐鍇不能理解,他堅決不認同李陽冰的說法。徐鍇反駁說:“臣鍇以為《周禮》六書無形象者莫過聲字,則取法于耳。又尒字則取象氣散。皆有以象之,不爾則會意亦虛象也。今言‘矢引’為‘矤’,在左右皆音,六書所未聞。六書之中欲附何處。若有全以音為字,則是‘七書’,不得言‘六書’,此淺俗之甚。”徐鍇的觀點完全拘于“六書”之說,認為只要六書以外的觀點都是外道邪說,無視文字的復雜現象,結果不能正確認識我國古文字中確實存在的自反現象。所以徐鍇對李陽冰的批評是無力的。[464]
宋代沈括的《夢溪筆談》卷十五也早已注意到這種自反的現象和規律,沈括說:“切韻之學,本出于西域;漢人訓字,止曰讀如某字,未用反切。然古語已有二聲合為一字者,如‘不可’為‘叵’;‘何不’為‘盍’;‘如是’為‘爾’;‘而已’為‘耳’;‘之乎’為‘諸’之類。似西域二合之音,蓋切字之原也。如‘輭’字文從‘而犬’,亦切音也。殆與聲俱生,莫知從來。”這段論述中的“‘輭’字文從‘而犬’,亦切音也”一句最值得注意,意思是說“輭”字從“而”,從“犬”。“輭”字之音是“而犬切”,沈括稱這也是“切音”[465]。
清代大學者俞正燮[466]《癸巳類稿》卷七“反切證義”條有精辟而翔實的論述,今引錄其文如下:
“《北齊書·廢帝紀》云:跡字自反,足亦反為跡,足責反為跡也。其先亦有此義,《說文》云:風動蟲生,從凡聲。《論衡·商蟲篇》云:夫蟲,風氣所生,倉頡知之,故‘凡’‘蟲’為‘風’之字,是倉頡從凡蟲省。《太平御覽》引《春秋考異郵》云:其字蟲動于凡中者為風。則凡蟲自切為風也。推之舍予自切為舒,赤經自切為
,赤貞自切為赪,朱口自切為咮,剌(音辣)貝自切為賴,禿貴自切為穨,束疋自切疏,巾氏自切為帋,羽異自切為翼,羽立自切為翊,女襄自切為娘,女信自切為佞,至秦自切為臻,雨云自切為云,日安自切為晏,邑牙自切為邪,
(音曳)邅自切為延,人
自切為佾,十
自切為肸,宀必自切為宓,皂亼自切為食,衣谷自切為裕,(口丂自切為號),欠金自切為欽,言臺自切為詒,目少自切為眇,角奇自切為觭,火斤自切為炘,火共自切為烘,蟲之自切為蚩,羊久自切為羑,月又自切為有,肉
(‘育’上部偏旁的字,音突)自切為育,肉臾自切為腴,佳奚自切為雞,目民自切為眠,麥丐自切為麫,(麥牟自切為麰,文允自切為夋),委嵬自切為魏,八弋自切為必,者竹自切為箸,如此之類,半為雙聲,半為疊韻。李陽冰亦言矢引為矧,《說文系傳》譏為‘七書’,今略舉之,其類甚多,六書中諧聲一義,豈七書耶?知兩合為反切,則緩讀急讀,古人用文字中自有反切,兩合自反,則古人制文字中亦自有反切。”
俞正燮詳密的論說非常精彩,盡管所舉例證中或許有個別尚需討論[467],然而他所揭示的現象和規律是非常重要的音韻學問題,有助于澄清上古音研究中的一些疑難點。構擬復輔音的音韻學家們在利用形聲字來討論上古音的時候,很少有人重視“自反”問題,這是很大的疏忽。
顧炎武在《音學五書·音論卷下》也早已注意到自反的存在:“北齊濟南王立為皇太子,初學反語,于‘跡’字下注云:‘自反。’侍者未達其故,太子曰:‘跡’字‘足旁亦’,豈非自反邪?以‘足亦’反為‘跡’也。如矢引為矧,女良為娘,舍予為舒,手延為挻,目亡為盲,目少為眇,侃言為諐,欠金為欽之類,皆自反也。趙宧光曰:釋典譯法,真言中,此方無字可當梵音者,即用二字聚作一體,謂之切身,乃古人自反之字。則已先有之矣。”顧炎武絕沒有反對過自反原理。而且趙宧光早已指出在佛典密宗的真言翻譯中,有時為了精確對音而采用自反的方法。
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自敘》也注意到了我國自古就有自反的造字原理,其文曰:“目少眇而手延挻,自諧以成字。”朱駿聲的意思是說“目少”相切就是“眇”音[468],“手延”相切就是“挻”音。這正是自反原理,顧炎武早已論述到了。
林語堂《漢字中之拼音字》[469]也注意到漢字中有自反的現象,林語堂把它叫作“漢字中之拼音字”。他說:“但是古字中尚有不止如此單純的諧聲作用,而并有幾乎可以說是‘拼音’的結合。所謂‘拼音’者,與純粹形聲字不同,形聲字一形一聲。其聲乃是整個的,非合拼切成的。‘拼音’則至少要有二聲合并,方合定義。我找到的這種字,雖不算多,卻也不少,且至少有幾條可以成立的。其中可分數類。而推其用意,無非欲使所諧之字聲,與所用的偏旁比較吻合,比較精確;每有第一諧聲偏旁不能完全吻合的,加上第二個諧聲偏旁以補其缺。這已經可以說是一種拼音字了。”[470]我們這里僅轉錄三條實例。①“欽”字,上引俞正燮《癸巳類稿》已稱其為自反字,所謂“欠金自切為欽”。林語堂未提及俞正燮之書,但也認為“欽”是拼音字。林語堂說:“如此說法,則‘欽’[471]原諧聲字,以‘欠’為聲母,而韻母不合,故又綴‘金’字,是聲母k;從‘欠’,韻母及聲調從‘金’,而收m音,故欠金二文皆聲。”林語堂的觀察頗與清儒之說相合,無疑是正確的。②“”字,《爾雅·釋詁》:“鮮,善也。”《釋文》:“鮮本或作
。”可知“鮮”與“
”相通。而“
”為什么會有“鮮”音呢?林語堂解釋說是“
”從斯從言,斯言切正為“鮮”。③“諐”字,《詩經·蕩》:“既愆爾止。”《釋文》:“愆又作諐。”是“諐”與“愆”相通。林語堂說:“按‘侃言’切‘諐’(古k母聲),與以‘斯言’切‘鮮’相同。”林語堂還舉有其他的例證,我們不再引錄。他所舉出的實例有的可以商榷,但所描述的文字現象應是毋庸置疑的。馬宗霍《音韻學通論》[472]第279~280頁有一節專門介紹了自反現象,列舉了顧炎武《音學五書》中的一些舉證。馬宗霍稱:“且書中誤處不少。今但略舉其近正者,以廣自反之例。”可見馬宗霍并不否定有“自反”存在。
傅定淼《反切起源考》的“事實篇”七“上古合音字”堅信有自反字的造字原理,并認為自反字[473]的產生時代“同反切起源問題至關密切”。傅定淼先生此書列舉了相當數量的自反字來作為例證。我們這里轉錄一部分以作旁證。
①《說文》:“肰,犬肉也。從肉犬,讀若然。”“肰”即“犬肉”的倒紐合音詞。也就是肉犬切為“肰”。傅定淼還提到現代漢語有“甭”字是“不用”二字的反切合音。這確實可以證明自反的存在(第120頁)。②《說文》:“,大白,澤也。從大從白。古文以為澤字。”傅定淼先生批評了段玉裁、鈕玉樹、桂馥、朱駿聲等人之說,認為“古文以
為字是取其形義,并非取古老切之音,音則取之于字形中‘大白’合音為‘澤’,意謂肥澤之‘澤’即‘大白’的合音詞。”這就是說“
”之所以是古文中的“澤”,就是因為大白切為“澤”音(第120頁)。③《戰國策·韓策一》:“必為天下笑矣。”《史記·韓世家》作:“王必為天下大笑。”而這里的“笑”字,馬王堆帛書《戰國縱橫家書》作“芯”。帛書整理者認為“芯”是“笑”的異體字。傅定淼說:“帛書此‘芯’于形義皆無取,又非同音相借,實為‘笑’的合音別體字。此字從艸從心,艸古音幽部,漢代轉入宵部。‘心、艸’憑切合音為‘笑’。《集韻》的‘芯’應是同形別構的另一字。”(第122頁)[474]④《說文》:“忝,辱也。從心天聲。”傅定淼認為“天心切”為“忝”(第123頁)。⑤《說文》:“耎,稍前大也。從大,而聲,讀若畏偄。”傅定淼認為“耎”字之音當得于“而大切”。“耎”為元部,“大”為月部,為陽入對轉(第123頁)。孫奕《示兒編·集字二》引《緗素雜記》:“而犬為耎。”傅定淼此文還舉有其他例子,我們不再逐一引述。從傅定淼的論述中,我們可以進一步確定自反現象的存在。
張玉金《當代中國文字學》[475]也稍稍論及文字中自反的問題,不過張玉金的書沒有自反這樣的術語,其書第102頁稱:“另一種情況是:字的讀音是由用作字符的兩個字反切而成的。例如:‘’的讀音是‘名夜反’。‘
’的讀音是‘亭音反’。‘亭夜’的讀音是‘亭夜反’。”張玉金還舉有三個很奇特的字:一個是結構為“左‘名’右‘養’”的字,其讀音是“名養反”。一個是結構為“左‘名’右‘也’”的字,其讀音為“名也反”。一個是結構為“左‘亭’右‘匠’”的字,其讀音為“亭匠反”。張玉金所舉的例子雖然比較生僻,但確實是漢字中的自反現象[476]。
漢字中的自反原理并不是偶然的巧合,也不是僅憑孤例虛擬出來的,自反是一種重要的造字原理,是漢字形聲構造的一種不可忽視的重要現象[477]。自反的構造原理與漢語上古音韻的研究有很大的關系[478]。構擬復輔音的音韻學家們往往因為不能正確認識自反原理,而錯誤地分析了漢字的諧聲情況,故得到的結論不可信。現在我們具體討論自反字的材料和上古音聲母研究的關系。
例一,陸志韋《古音說略》[479]第265頁在論述“上古喉牙音跟舌齒音的通轉”的時候舉例有“宮(居戎切)(徒冬切)”。有的音韻學者利用它來構擬上古復輔音dk。我們認為此例不能成立。《說文》:“
,擊空聲也。從殳宮聲。”大徐本注音“徒工切”,又音“火宮切”。我們認為
是自反字,得音于“殳宮切”,而不是僅僅得音于“宮”。“殳”的上古音聲母是禪母,在上古音中與定母非常接近[480],不少音韻學家甚至主張上古音中的禪母要歸入定母。如黃侃《音略》三“古聲”稱:“禪,此亦定之變聲。”周祖謨《禪母古讀考》[481]也考定上古音中的禪母與定母相近。李方桂《上古音研究》的上古音聲母系統中沒有禪母,而是把禪母歸入了定母。
音“徒冬切”,上古音正是定母。因此,“
”肯定是自反字,得音于“殳宮反”。這絕不是偶合。所以不能利用“宮
”這組諧聲材料來證明“上古喉牙音跟舌齒音的通轉”。當然也不能把這個字當作一般的從“宮”得聲的形聲字。古代的異讀音有時是由對文字結構的不同分析造成的[482],而與復輔音聲母沒有關系[483]。
例二,《說文》:“棽,木枝條棽儷皃。從林今聲。”丑林切。今按,“棽”是自反字,乃是得音于“林今切”,上古音為來母,而“丑林切”的音上古為透母,本書多次說過透母與來母上古音常常可以通轉,與復輔音無關。因此,“棽/今”這組材料與復輔音無關。
例三,《說文》:“,下平缶也。從缶乏聲。讀若
。”土蓋切。《說文系傳》作“讀若簿引
”。段玉裁注本采用了小徐本[484],且認為“下”當是“不”之誤。但并沒有懷疑《說文》對“
”形聲結構的分析和注音,且說:“
與替雙聲。替者,一偏下也。”王筠《說文解字句讀》對小徐本“讀若簿引
”注說“未詳”。《說文解字詁林》所引各家注均未能對“
”的讀音問題作出解析。《廣韻》注音為“土蓋切”,《集韻》注音為“敵蓋切”,都與《說文》的“讀若”音相合。所以,《說文》此處的“讀若”音絕對沒有錯誤,古音本來就是如此。這從音理上怎么解釋呢?許多音韻學家為此感到困惑[485]。有的音韻學者用這個例子來構擬上古復輔音聲母。我們認為“
”讀若“
”與復輔音沒有關系。“
”是自反字,并非僅僅得音于“乏”,而是得音于“缶”與“乏”相切。《廣韻》音“缶”為“方久切”,也是唇音。但古文字材料表明:“缶”在先秦時代的古文字中有很多時候是用作“陶”字,要讀定母。根據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486]第242~243頁,戰國的燕國陶器銘文中的“陶尹”的“陶”就是寫作“缶”,燕國陶器銘文“缶攻”要讀為“陶工”,韓國陶器銘文“
缶”中的“缶”也要讀為“陶”[487]。因此,“
”所從的“缶”實際上要讀為“陶”音,而不是唇音。這樣,“缶”(音“陶”)與“乏”相切正是“土蓋切”的“
”音。這與復輔音毫無關系。這個例子也是古漢語中確實有自反原理存在的有力證據。
例四,“俋”字不見于《說文》,但出現在《莊子·天地》:“俋俋耕而不顧。”《廣韻》“俋”字注:“俋俋然耕貌,出《莊子》。”“俋”大概是魏晉以后出現的字,后人用以改《莊子》。《廣韻》、《集韻》、《韻會》并音“直立切”,則中古以前的音當是定母。裘錫圭先生在《從殷墟卜辭的“王占曰”說到上古漢語的宵談對轉》[488]一文中認為這個字應該分析為從“邑”得聲[489],并據此認為影母和定母在古音中可通轉。我們認為裘錫圭先生的這個看法還是有待商榷的。首先,“俋”字不見于《說文》,也不見于迄今為止發現的古文字材料中,所以本來就不適合用以討論上古音。其次,按照我們的觀點,“俋”字中古音“直立切”事實上是“俋”字分析為自反字,得音于“人”與“邑”相切,“人”的古音為日母,中古音以前讀如泥母[490],與定母旁紐為雙聲,音近可通,此為常識,無須舉證。所以“人”與“邑”相切可以音轉為定母的“俋”。這與復輔音無關,也不能說明影母和定母能夠相通[491]。
例五,《說文》:“,木葉陊也。從木
聲,讀若薄。”他各切。《唐韻》的注音為透母,而《說文》自身的注音是“讀若薄”,是並母。這個怎樣解釋呢?我們認為這是由古人對“
”的形聲結構有不同的分析造成的。《唐韻》以降的韻書注音為“他各切”是把“
”當作聲符,而《說文》注音為“薄”是把“
”分析為自反字,并非僅僅得音于“
”,而是得音于“木
切”,是明母音,與並母音近似,可以相通。所以許慎注音為“讀若薄”[492]。如果不把“
”分析為自反字,就不容易理解《說文》自身用“讀若”來表示的注音。可見自反的原理在《說文》中肯定存在。
例六,《說文》:“聉,無知意也。從耳出聲,讀若蘗。”今按,“蘗”的古音是疑母三等,在古方言中的實際語音讀與泥母、日母相近[493],因此“耳出切”正與“蘗”音相通。“聉”絕不是僅從“出”得聲。此例足證《說文》中有“自反”之體例。也可見“聉”的聲母與復輔音無關。
例七,《說文》:“岑,山小而高。從山今聲。”鉏箴切。今按,據反切,“岑”的上古音當為崇母,而“今”為見母,二者相差較大,沒有相通的可能。實則,“岑”是自反字,得音于“山今反”。山母與崇母非常音近,旁紐為雙聲,完全可以相通。因此,不能利用“岑/今”來構擬復輔音。由此例也可進一步證明在古漢語中確實有自反字的存在,這豈能是偶合?
例八,《說文》:“龏,愨也。從廾龍聲。”紀庸切。此字頗見于甲骨文和金文。今按,“龏”可以分析為自反字,得音于“廾龍反”,并非僅從“龍”得聲,故不得利用此字來證明上古有復聲母kl[494]。
例九,《說文》:“彎,持弓關失也。從弓聲。”細讀《說文》此文,可知《說文》是在用“關”來聲訓“彎”。這個聲訓關系不容置疑。因此,只能把“彎”分析為自反字,“彎”不是僅僅從“
”得聲,而是得聲于“弓
切”,“弓”是見母,與影母同為喉牙音[495],為旁紐雙聲,頗為音近。只有這樣解析,“關”與“彎”的聲訓關系才能成立。故“彎”這樣的字例與復輔音無關。嚴學宭[496]以“彎/
”為根據來構擬喉塞音加來母的復輔音,這是錯誤的。又,《說文》:“蠻,南蠻,蛇種。從蟲
聲。”莫還切。很多學者利用“
”是來母,而“蠻”是明母,從而推導上古音中的復聲母ml。我們不贊成這樣處理。古文字學材料顯示出這個問題很復雜。遍考古文字,在甲骨文中沒有發現“蠻”或“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金文中只有“
”字形,沒有“蠻”字。而且在金文中的一些“
”明顯要讀為明母的“蠻”,而不是來母音。徐文鏡《古籀匯編》[497]第101頁引吳大澂之說稱:“(
)古文以為蠻字,古‘蠻’字不從‘蟲’,如《虢季子白盤》‘用征
方’。”吳大澂《說文古籀補》還注意到金文《鬼方戈》等中的“蠻”也不從“蟲”。《金文詁林(第三冊)》第1269頁引方濬益曰:“蠻古止作
。《禹貢》馬融注‘蠻,慢也’。鄭注‘蠻之言緡也’。《左氏·昭公十六年·經》‘楚子誘戎蠻子,殺之’。《公羊》作‘戎曼子’。……古讀‘
’為‘蠻’。”同書第1270頁引高田忠周《古籀篇》曰:“按,(
)元用為‘蠻’,省文假借也。”《金文編》第144頁稱:“
孳乳為蠻。”在金文的《秦公鎛》《秦公簋》《虢季子白盤》中的“
方”或“
夏”都明顯讀為蠻。《金文詁林補編》第600頁引李學勤之言稱金文中的“方
”要讀為“方蠻”。同頁引戴家祥之說與李學勤相同,《金文編》也從此說。陳初生《金文常用字典》[498]第257頁也稱:“
通蠻。”《墻盤》中的“方
”讀為“方蠻”。《說文》:“新城,
中。”而《續漢書·郡國志》河南尹新城:“有鄤聚,古鄤氏,今名蠻中。”這分明是以“
中”為“蠻中。”[499]容庚《金文編》、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湯馀惠等《戰國文字編》、李守奎《楚文字編》等書都沒有收入“蠻”字,因此“蠻”有可能是戰國時期秦系文字中的用字。其字后加“蟲”旁,蓋同于“它”后加表意的“蟲”而為“蛇”[500]。我們對其讀音還可以用轉注法來解釋:在先秦文字中的“
”有兩個讀音,一讀來母,一讀明母,二者的意思本不相同,并沒有同源關系,后來在秦系文字中,為了區別二者,于是在讀明母的“
”下加上了表意的“蟲”,成為“蠻”,專門指南方蛇種的異民族,從而與來母音相區別。這可以解釋宋景公的名字在金文中作“
”,在《史記》作“頭曼”是把“
”讀為明母音;在《漢書·古今人表》作“頭欒”是把“
”讀為來母音,因為古文字中的“
”本來就有明母和來母二讀。《史記》和《漢書》各自選擇了不同的讀法,從而形成了這樣的異文。總之與復聲母無關。
我們還可以從通假字系聯的角度來論證,“蠻”只能是明母音。《春秋經》中“戎蠻”的“蠻”在《公羊傳》中作“曼”,這只能是通假關系[501]。而上古音中的“曼”只能是明母音,不可能是復聲母ml,這就反過來證明“蠻”也是明母,不是復聲母ml,不然二者不會是通假字。聲訓的例子如:《玉篇》:“蠻,慢也。”《史記·夏本紀》:“三百里蠻。”《集解》引馬融曰:“蠻,慢也。”《風俗通義》:“蠻,慢也。”類例甚多[502]。更考《史記·周本紀》:“定王元年,楚莊王伐陸渾之戎。”《正義》引《括地志》云:“故麻城謂之蠻中,在汝州梁縣界。左傳‘單浮馀圍蠻氏’,杜預云‘城在河南新城東南,伊洛之戎陸渾蠻氏城也。俗以為麻蠻聲相近故耳’。”此分明以“麻”與“蠻”聲相近,而“麻”的上古音只能是明母,與任何復聲母無關,因此“蠻”的上古音只能是明母。又如,據《說文》“”讀若“蠻”,而“
”聲字都是明母,如“滿、瞞、鏋、襔、顢”等,所以根據這個材料也可以說“蠻”的上古音只能是單輔音的明母,與任何復聲母都無關[503]。
我們還可以從民族語言學的對音角度來論證。美國漢學家拉鐵摩爾《中國的亞洲內陸邊疆》[504]第十四章第291頁有一段論述很有趣:“蠻(勉)這個部落名字可以在今日中國南部的瑤族語言中找到,‘勉’的意思是‘人’‘人們’。盤古瑤自稱為‘優勉’,而叫紅頭瑤為‘布龍勉’。這種部落的名字是具有地方性的。閩(福建)和緬(緬甸)大概與‘蠻’很有些關系。……我想,南方蠻族的名字很可能與中國的‘民’字有關。”我認為這段簡潔的論述對于從對音的角度來理解我國的民族關系有啟發性。我國自古將南方的少數民族稱為“南蠻”,而這個“蠻”字居然還存在于現代的少數民族語言中,就是瑤族語言中“勉”字的古代譯音,也是“緬甸”的“緬”的古代譯音,與“閩”也是同源詞;拉鐵摩爾還認為“蠻”可能與漢語的“民”是同源詞。雖然尚待深入研究,但我認為這種可能性不能完全排除。我們知道“勉、緬、閩、民”這些字的上古音都與復聲母無關,因此我們說,“蠻”的上古音肯定不是復聲母ml-就是單輔音的明母。
例十,有的學者認為“甜/甘”這組材料可以作為古有復輔音的證據,理由是“甜”與“甘”是同源詞。我們認為“甜”與“甘”絕不是同源詞,“甜”并非以“甘”為聲符。考《說文》甘部:“甜,美也。從甘從舌。舌,知甘者。”根據《說文》的體例,“甜”不是形聲字,應該是會意字,并非從“甘”得聲。我們在前文已經說明《說文》在原則上有一個體例:每一個部中所屬的字一般不會以那個部首字為聲符,這是一條通則。“甜”在《說文》中屬于“甘”部,一般不會是以“甘”為聲符。因此“甜/甘”與復輔音無關。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稱:“甜與甘字聲義并同。”這是看到了“甜”與“甘”的韻母相同,而忽視了聲母上的巨大差別。朱駿聲的話顯然是不嚴謹的。但是,我們仔細考察會發現“甜”是自反字,其與“甘”疊韻并非出于偶然。“甜”當是得音于“舌甘”反,“甜”的上古音為定母,“舌”為船母,在上古音中船母讀與定母相近,幾乎可以相混。因此“舌甘”反正好是“甜”音。這也進一步確認“甜/甘”這組材料與復輔音無關。
例十一,有很多音韻學家用“繆、謬/翏”這組材料來構擬上古復輔音ml。我們認為這組材料不能成立。《說文》:“繆,枲之十絜也。一曰綢繆從纟、翏聲。”武彪切。我們認為“繆”是自反字,得音于“纟、翏”相切,而不是僅僅得音于“翏”。“纟”正是明母字。古文字學研究表明,“繆”字確實是先秦就有的古文字。在古陶文、《詛楚文》、《睡虎地秦墓竹簡》中都發現有“繆”字[505]。而“謬”雖然見于《說文》,但有證據顯示“謬”是較晚才出現的字,可能是在小篆中產生的字,因為在迄今為止的大量先秦古文字材料中沒有發現“謬”字[506]。在儒家十三經中,只有公認的偽古文《尚書·冏命》出現了一次:“繩愆糾謬,格其非心。”偽孔傳釋“謬”為“過誤”。這顯然是漢代以后才產生和混入的。“謬”實際上是“繆”的后起字,在先秦經典中多用“繆”字。《說文》:“謬,狂者之妄言也。”段玉裁注:“古差‘繆’多用從‘纟’之字,與此‘謬’義別。”《說文》:“誤,謬也。”段注曰:“謬當作繆。古謬誤字從纟,如綢繆相戾也。”段玉裁此說非常正確,與古文字材料相合。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謬,經傳多以繆為之。”如《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云蒸雨降兮,錯繆相紛。”“錯謬”最早確實寫作“錯繆”。先秦典籍中的“謬”字往往有別本作“繆”[507]。早在唐代的李涪《刊誤》卷下“僅甥傍繆廐薦”條已經有很好的見解:“繆者,名與實爽曰繆。又‘繩愆糾繆’,又如‘織纴紕繆’。近者凡書‘繆’字悉皆從‘言’遂使‘紕繆’廢而不用。”可知唐代學者已經注意到先秦古書中“謬誤”的“謬”應該是作“繆”,作“謬”為后起。《說文解字詁林》引《群經正字》對這個現象論述最詳,其言曰:“今經典‘疵謬’往往作‘繆’。《禮記·大傳》‘五者一物紕繆’。《經解》‘差若毫氂,繆以千里’。《仲尼燕居》‘不能詩,于禮繆’。《中庸》‘考諸三王而不繆’。而《釋文》載舊本亦多互用。如《易·乾》注‘不謬于果’。《釋文》‘謬本或作繆’。《爾雅·序》‘并多紛繆’。而李氏《刊誤》直謂‘近者凡書“繆”字,悉皆從“言”,遂使“紕繆”廢而不用’。竟以‘繆’為疵謬正字,則是非倒置矣。不可不援《說文》以定之。”這本是一段很精彩的論述,但最后過分拘于《說文》,認為“謬”為謬誤的本字。不知“謬”是在小篆中才有的,是后起的本字。在先秦文獻中的謬誤字都是作“繆”。李涪、段玉裁、朱駿聲等人的見解是完全正確的。“謬”是“繆”的后起分化字。因此,“謬”的古音不能根據“謬”字形來分析,而應該根據“繆”字形來分析。而正如我們所指出的一樣,“繆”是自反字,得音于“纟翏切”,正是明母,并不存在來母和明母相諧聲的問題。所以,我們說“繆、謬/翏”這組材料不能作為構擬上古復輔音ml的證據[508]。
我們從通假字系聯也可證明“繆”的上古音聲母不會是復輔音ml。因為在古書中“繆”與“穆”相通。《禮記·大傳》:“序以昭繆。”鄭玄注:“繆讀為穆,聲之誤也。”二者必為音變。《荀子·王制》:“則有昭繆。”楊注:“繆讀為穆。”《漢書·韓安國傳》:“昔秦繆公都雍。”顏師古注:“繆,讀與穆同。”《文選·張衡·東京賦》:“而悝繆公于宮室。”薛綜注:“繆,穆。”徐鍇《說文系傳》“稑”字下說:“臣鍇曰:古者繆、穆;稑、陸聲相亂。故秦繆公亦呼秦穆公。”可知“繆”與“穆”古音相通。[509]而“穆”的上古音聲母只能是明母,不會是復輔音ml,因為“穆”從不與來母字發生通假關系和諧聲關系[510]。這就可以證明與“穆”古音相通的“繆”的上古音聲母也不會是復輔音ml[511]。古文獻中還有一個證據似乎可以說明“翏”聲字只能是單輔音聲母。考《莊子·齊物論》:“而獨不聞之翏翏乎?”郭象注:“翏翏,長風之聲。”《經典釋文》:“翏翏,李本作飂。”《廣雅·釋訓》:“飂飂,風也。”[512]可見“飂/翏”在先秦的《莊子》中可用作擬聲詞,描寫長風之聲。古往今來,有風的聲音可作復聲母ml的么?我以為“翏”聲字只能是單輔音聲母的來母。
但是在古文字中的一個材料必須加以辨明,否則將貽人口實。考金文《叔弓鎛》有個從“翏”從“攴”的字(左右結構),此字在《叔弓鎛》與“龢三軍”等字連用,于省吾《雙劍誃吉金文選》[513]第87頁采用孫星衍的觀點,將此字讀為“穆”;于省吾《雙劍誃諸子新證》第47頁也稱此字“同繆,繆、穆古籍通用,龢同和”[514];我們認為孫星衍、于省吾對《叔弓鎛》的從“翏”,從“攴”的字的解釋是錯誤的,這個字不能讀為“繆”或“穆”[515],它是“戮”的異體字,是來母音。因為在古文字中,作為偏旁的“攴”與“戈”常常通用,例證甚多[516]。這個“戮”就是“戮力同心”的“戮”,后來又有后起本字作“勠”,是“并、合”的意思。考《尚書·湯誥》:“聿求元圣,與之戮力,以與爾有眾請命。”“戮力”言“并力、合力”[517]。《國語·吳語》:“戮力同德。”韋注:“戮,并也。”《左傳·成公十三年》:“昔逮我獻公,及穆公相好,戮力同心,申之以盟誓。”《左傳·昭公二十五年》:“戮力壹心,好惡同之。”類例尚多。《叔弓鎛》乃言“戮龢三軍”[518],就是“使三軍同心同德,團結一致”的意思。其實,忠周《精編金石大字典》[519]第345頁“戮”字條已經明確認為“戮”有異體是從“攴”,引證有金文《齊侯鐘》;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520]第430頁也已將此字釋為“戮”,而不是“穆”;日本學者白川靜《字統》第875頁就將此字看作是“戮”的異體字。我們認為《叔弓鎛》的這個從“翏”從“攴”的字絕不能讀為明母的“繆、穆”,而應該讀為來母的“戮”。因此,這個例子與復聲母ml-毫無關系。
例十二,有很多學者根據“睦/坴”這組材料來構擬復輔音ml。我們認為這也是不能成立的。因為“睦”是自反字,并非得音于“坴”,而是得音于“目、坴”相切。因而不存在來母和明母相諧聲的問題。我們同樣運用通假字系聯法來證明“睦”的上古音聲母不會是復輔音ml。在古書中,“睦”和“穆”古音相通,二者為通假字。如《廣雅·釋詁一》:“睦,信也。”王念孫《廣雅疏證》:“《方言》曰‘穆,信也。西甌毒屋黃石野之間曰穆’。《逸周書·謚法解》‘中情見貌曰穆’。‘穆’與‘睦’通。《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旼旼睦睦’。《漢書》作‘穆穆’。是其證也。”《說文》:“睦,目順也。從目,坴聲。一曰敬和也。”段玉裁注:“古書‘睦、穆’通用。如《孟子》注‘君臣集穆’。《史記》‘旼旼睦睦’。《漢書》作‘旼旼穆穆’是也。‘穆’多訓‘敬’,故于‘睦’曰‘敬和’。”王念孫、段玉裁的意見顯然是正確的。“睦”和“穆”古音相通,二者應為雙聲。我們在上一條說過“穆”的上古音聲母只能是明母,不會是復輔音ml。這就反過來證明與“穆”相通假的“睦”的上古音聲母也只能是明母,不會是復輔音ml。在古書中“睦”有時會因為形近而誤為“陸”,而不是說二者相通。如《說文解字詁林》引苗夔《說文系傳校勘記》曰:“按古有‘睦渾’之戎,《左傳》作‘陸’,‘睦’之訛。”徐灝《說文解字注箋》引錢坫之說與苗夔全同。因此不能用“睦”有“陸”的異文就說二者音近相通,從而構擬復輔音ml。古書中的異文有不少是傳寫之誤,這是要注意的。
例十三,我們現在來探討一個比較麻煩的例子。那就是“埋”字,從里從土。有的學者也用它來推導復聲母“lm”或“ml”。“埋”字實則是一個晚起的俗字。《說文》中只作“薶”,不收“埋”。段注說:“(薶)今俗作‘埋’。”“埋”字在字書中始見于東漢的《釋名·釋喪制》:“葬不如禮曰埋。”畢沅《疏證》曰:“埋,俗字,《說文》作薶。”《晏子春秋·內篇諫上》:“葬埋甚厚。”孫星衍《音義》:“埋當為薶。”《玉篇》:“薶,與埋同字。”在東漢的文獻中,我們能發現不少的“埋”字,這個俗字似乎產生于東漢。從古文獻中考察,“薶”在儒家十三經中只見于《爾雅》。作為“薶”的異體字,“貍”只見于《周禮》。在《尚書》《詩經》《左傳》《儀禮》《爾雅》《禮記》中都有“貍”字,但都是用作“狐貍”的“貍”,是獸名,沒有一例用作“薶”的異體。《爾雅》和《周禮》被公認為是戰國時代的書。《爾雅·釋言》:“窒、薶,塞也。”《爾雅·釋天》:“祭地曰瘞薶。”郭注:“既祭埋藏之。”阮元《校勘記》曰:“按此經作薶,注作埋。”郭注分明用后起的“埋”解釋古文的“薶”。今本《左傳》《儀禮》《周禮》中的“埋”當是后人從“薶”所改。《爾雅》為訓詁書,容易保留古文之形,所以還留有“薶”字。但“埋”字形是早已存在的。高明、葛英會編著《古陶文字征》第58頁錄有古陶文中的一例“埋”字[521]。然而正如上文所論,我們怎能根據一個俗字去推論上古音呢?在古文字學中,甲骨文中有從凵,從牛的字,羅振玉最早把這個字釋讀為“薶”,以后古文字學界長期采用這個觀點,如王襄的《古文流變臆說》第34~35頁、吳其昌的《殷墟書契解詁》第345頁、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甲骨文編》[522]第21頁、高明《古文字類編》、臧克和等《說文解字新訂》[523]以及屈萬里等人都采用此說。但是裘錫圭先生在《甲骨文考釋(八篇)》[524]一文里一反舊說,考證了甲骨文中的這個字不能釋為“薶”,而應當釋為“坎”。裘先生的論述詳密精審,令人信服。姚孝遂在《甲骨文字詁林(第二冊)》第1531頁的按語中贊同裘先生之說,曰:“裘錫圭說是有道理的。該字可讀為‘坎牛’‘坎羊’‘坎犬’‘坎女’等,較釋‘薶’為優,于字形較合。”自從裘錫圭先生此說出來以后,學術界已經普遍接受。因此,我們可以說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還沒有發現“薶”字,“薶”這個字很有可能是在戰國時期才產生的。
陳獨秀《中國古代語音有復聲母說》[525]就說:“讀明母之埋從來母之里得聲,讀明母之霾、薶從來母之貍得聲,貍從里得聲,在來母,而古語貍曰不來。其例一。”林語堂《古有復輔音說》也有類似的觀點。其他主張古有復輔音的學者大都舉此例以論證古有復輔音聲母。但我認為這些議論是不可靠的。因為“薶”是個明母字,并不是從來母的“里”得聲。《說文》也只說“霾、薶”是從“貍”得聲,而沒有說從“里”得聲[526]。《漢書·江充傳》:“得桐木人。”師古曰:“《三輔黃圖》云:充使胡巫作而薶之。”可知《三輔黃圖》仍用“薶”,不用“埋”。今本《漢書》“薶、埋”并用。《周禮·大宗伯》:“以貍沈祭山林川澤。”鄭玄注以“埋”解“貍”。這是說東漢中晚期已經有了“埋”字形,而在鄭玄的眼中,“貍”是先秦的古文字,所以才需要注釋。《經典釋文》:“貍,亡皆反;劉莫拜反。”是說“貍”有平聲和去聲兩讀,與來母無關。《周禮·鱉人》:“……魚鱉龜蜃凡貍物。”《釋文》:“貍,莫皆反。”《周禮·郁人》:“遂貍之。”《釋文》:“貍,亡皆反。本亦作埋。”馬王堆帛書《胎產書》:“包(胞)貍(埋)陰垣下。”在帛書中有多處“貍”字,均不作“埋”。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第84頁引秦國的陶文曰:“志是貍封。”何琳儀說:“秦陶貍讀薶。”也不作“埋”。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稱“霾”與“薶”為通假字。
即使把俗字的“埋”字分析為形聲字,也不能說“埋”就是從“里”得聲。據藤堂明保《學研漢和大字典》第275頁“埋”字下注稱“埋”是從土從貍省聲。可知藤堂先生也認為“埋”并非從“里”得聲。鐮田正等著的《漢語林》第235頁也說“埋”是從“貍”得聲,而不是從“里”得聲。足見“貍”讀明母。而讀來母的“貍”是狐貍和貍貓的“貍”的異體字[527],與讀“亡皆反”的“貍”是異字同形。我們認為“貍”字之形有可能是從另一個在古文字中從“鼠”(左旁)從“里”(右旁)的字演變來的。因為在包山楚簡、望山楚簡、曾侯乙墓竹簡中的“貍”都是從“鼠”,而不是從“豸”。[528]凡是從“豸”的字如“豹、貘、豻、貍、貂”無一例外都是從“鼠”,這可以說是戰國文字或至少是楚系文字的顯著特色。裘錫圭、李家浩在《曾侯乙墓竹簡釋文與考釋》[529]第503頁的注釋15有很精辟的論述:“簡文貘、豻、貍、貂等字所從的‘豸’旁,原文均寫作‘鼠’。古代‘豸’‘鼠’二形旁往往混用。《隸釋》所錄魏三體石經《春秋》宣公三年‘叔孫豹’之‘豹’古文作‘’。‘貂’在古書中亦作‘鼦’。《集韻》所收異體有‘鼦’。故釋文徑書上引諸字所從鼠旁為豸旁。”朱德熙、裘錫圭、李家浩合撰的《望山楚墓竹簡釋文與考釋》[530]第88~89頁注解14根據楚簡的材料也說過:“但望山二號墓遣冊‘貍’‘貘’‘豻’等字皆從‘鼠’旁,似當時‘鼠’‘豸’二旁不甚區別。”另外《正字通》也收有從“鼠”的“貂”字形。正因為“豸”與“鼠”作為偏旁義近,從“鼠、里”的字由于偏旁義近替換而變為“貍”字,這一來就和“薶”的省寫字“貍”變得同形了。在文字學中也有類例,如《說文》有“
”字,錢玄同《說文段注小箋》[531]稱:“
,今作猢。”段玉裁注、桂馥注也有類似的觀察。這樣從戰國的古文字系統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戰國文字中的“貍”字只能是“薶”的省寫,沒有用作“狐貍”的“貍”字。在文獻中的類例如《墨子·備城門》:“機長六尺,貍一尺。”孫詒讓《墨子間詁》[532]第462頁稱:“案:貍,薶之借字。薶,《備梯篇》作埋,俗字。”而“狐貍”的“貍”在戰國文字中是寫作從“鼠、里”之形,根本不從“豸”。只是在秦系文字中由于偏旁義近相混,從“鼠、里”的字才變成“貍”,從而與“薶”的省寫字同形。二者本來是不同系統的字,在古文字中是不相混的。
最大的問題是“薶”是從“貍”得聲,“貍”也應該是從“里”得聲,為什么會讀明母呢?這其實是因為古文字中的“貍”是自反字,得音于“豸里反”,并不是僅僅得音于“里”。這里的“豸”不是音“直氏反”,而是如唐蘭《古文字學導論》[533]第269頁曰:“‘貍’就是‘貓’。可見‘豸’音當和‘埋’或‘貓’相近。”唐蘭先生的觀察是相當敏銳的。只是唐蘭先生的書沒有多少論證,所以不大被人注意。我們找到了一條鐵證,《說文》:“皃,頌儀也。從人白,象人面形。凡皃之屬皆從皃。,皃或從頁豹省聲。貌,籀文皃從豹省。”莫教切。王筠《說文解字句讀》認為“籀文皃從豹省”后面奪“聲”字。《說文》清楚地表明“貌”和“
”是以左邊的“豸”為聲符,“豸”是“豹”之省。篆文的“皃”,《說文》明稱其“象人面形”,則是以“皃”為象形字,而在籀文和異體字中,“皃”都加有“豸”旁作為聲符。日本學者的著作大都同意《說文》的解釋,如尾崎雄二郎等《角川大字源》1671頁、鐮田正等《新漢語林》第1035頁都認為“貌”所從的“豸”是“豹”的省形,是“貌”的聲符。也就是說“豸”作為聲符有時候是“豹”之省,要讀唇音,而且要稍稍音轉為明母[534]。張儒等《漢字通用聲素研究》第247頁:“古豸、豹通用。豸即豹之象形初文,后加聲符勺,是豸、勺古同聲也。”[535]這個鐵證就可以解釋為什么“貍”要讀明母。我們認為“貍”所從的“豸”也是“豹”之省,是聲符的一部分,如同作為“貌”的聲符一樣,作為“貍”的聲符的“豸”要讀明母[536]。明母的“豸”與“里”相切正是古書上所標的“莫皆反”的“貍”音。在《說文》中還有一個類似的例子。《說文》:“貉,北方豸鐘。從豸各聲。孔子曰:‘貉之為言惡也。’[537]莫白切。”有的學者也提出“貉”從“各”聲而讀明母可能是源于上古復輔音的分化。實際上這與復輔音毫不相干。當“貉”讀“莫北切”的時候,所從的“豸”是“豹”之省,是聲符的一部分。“貉”得音于“豸”與“各”相切,正是“莫白切”的“貉”音[538]。可知“豸”作為“豹”之省而作聲符在《說文》中并非孤例[539]。還有一個證據可以支持我們的觀點,就是凡是從“里”得聲而讀明母的字[540],實際上都是從“貍”,例如,“霾”字,也是從“貍”得聲,不是從“里”得聲。這就說明“貍”確實有明母一讀,而單純的“里”聲字不能讀明母,因為純粹的“里”聲字沒有自反的問題[541]。我們也因此認為不能用“薶/里”這一組材料作為上古有復輔音ml的證據[542]。
另外,我們還可以從同源字的角度對其予以論證。藤堂明保《學研漢和大字典》第275頁“薶”字下注稱“薶”與“墨、默、霉”三字是同源字[543]。“墨、默”的上古音為明母職部;霉為明母之部。之、職為陰入對轉。所以“薶”與“墨、默、霉”在古音上完全吻合。考《說文》:“瘞,幽薶也。”《爾雅·釋言》:“瘞,幽也。”郭注:“幽亦薶也。”《全唐詩》卷381孟郊《吊元魯山詩》:“幽埋盡洸洗。”《全唐詩》卷617陸龜蒙[544]詩:“幽埋力須掘。”知古人以“幽埋”聯言[545]。“幽”有“黑”義,與“墨、默、霉”義近。可證“薶”與“墨、默、霉”音義皆近。而“墨、默、霉”三字均為明母,從不與來母字發生諧聲關系和通假關系[546]。如把“薶”的上古音的聲母構擬為ml這樣的復聲母,那么就得把作為同源字的“墨、默、霉[547]”的上古音也構擬為復聲母ml。這顯然是沒有根據的。因此,我們從同源字的角度也可以證明“埋”或“薶”的上古音絕對不可能是復聲母ml[548]。
我們再用通假字系聯法來證明“里”的上古音不可能是復輔音ml。在漢代以前的文獻中,“里”和“李”古音相通。如《史記·天官書》:“左角李。”《索隱》:“‘李’即‘理’,理,法官也。故《元命包》云:左角理,物以起;右角將,帥而動。”同是《天官書》又曰:“杓攜龍角。”《正義》:“案:左角為理。”《漢書·天文志》正作“理”。《管子·大匡》:“國子為李。”注:“李,獄官也。”劉績補注:“李、理同。”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稱:“李,假借為理。”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李”字注曰:“古李、理同音通用,故‘行李’與‘行里’并見,‘大李’與‘大理’不分。”《潛夫論·志氏姓》:“生子輿,為李。”汪繼培《箋注》曰:“‘李’,《晉語》作‘理’。理、李古字通。”《睡虎地秦墓竹簡·日書甲種》:“天李正月居子。”整理者注:“天李即天理。”馬王堆漢墓帛書《經法》:“四時有度,天地之李也。”整理者釋“李”為“理”。《經法》又曰:“天地之道也,人之李也。”“李”也讀為“理”。而“李”從來不與明母字發生通假關系和諧聲關系,沒有理由認為“李”的上古音聲母是復輔音ml,其只能是來母。因此與“李”古音相同的“里”的上古音聲母必然是單輔音來母,而不會是復輔音ml。
又如,王國維《觀堂集林》卷九“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中指出:“又帝俊之子‘中容季釐’,即《左氏傳》之‘仲熊季貍’,所謂高辛氏之才子也。”郭沫若《卜辭通纂》[549]第324頁在對第259片卜辭的考釋中引述了王國維之說。這分明是以“釐”與“貍”相通假,二者都是來母字。而“釐”從不與明母字發生通假關系和諧聲關系,其上古音聲母不可能是復輔音ml。這就反過來證明與“釐”相通假的“貍”也不會是ml聲母,而只能就是來母。
但是最近有學者根據古文字材料企圖說明“里”有明母一讀。如《郭店楚墓竹簡》中的《太一生水》有曰:“此天之所不能殺,地之所不能釐。”其中的“釐”字,竹簡原文雖然從“里”,但不作“釐”形,而是結構為上“來”下“里”的一個字[550]。整理者根據《古文四聲韻》和金文釋讀為“釐”,并引《后漢書·梁統傳》的李賢注:“釐,猶改也。”對這條注解,裘錫圭先生未加按語。但有的學者認為這個從“里”的字不能釋為“釐”,而應該釋為“埋”[551]。吾友趙彤博士在《戰國楚方言音系研究》[552]第125頁就利用這條材料來證明明母和來母可以相諧。我們認為楚簡整理者的意見是正確的。《太一生水》原文的那個字應該釋為“釐”,而不能釋為“埋”。理由有:①上文我們已經證明了“埋”是漢代以后才有的俗字,先秦似乎沒有“埋”字形。這是古代小學家的共識。上文所舉的高明、葛英會編著《古陶文字征》第58頁錄有古陶文中的一例“埋”形,但是否就是后代的“埋”字,尚難確定。戰國陶文中的那個“埋”其實是一個左“里”右“土”的字形,且是一個絕無僅有的孤例。這個孤例不能作為上古有“薶”的異體字的“埋”的證據[553]。②竹簡整理者引《后漢書》的注把“釐”釋為“改”,是可以講通的,只是材料的時代偏晚。我們這里提供另一種解釋:《逸周書·謚法》:“有伐而還曰釐。”知上古漢語的訓詁中“釐”有“伐”義。而楚簡《太一生水》原文作“此天之所不能殺,地之所不能釐”,正是以“天殺”與“地伐”相對應,“伐”與“殺”義近。這就是后來成語“天誅地滅”的意思。所以我們把“釐”釋為“伐”[554],這樣理解,原文的意思就很通暢[555]。③《郭店楚墓竹簡》中的這個字也見于西周金文,如西周晚期的銅器《史伯碩父鼎》,學者們一般也是釋讀為“釐”。春秋晚期的《庚壺》銘文中也出現過這個字,用作地名,似乎沒有根據把它釋讀為“埋”。況且金文中多有“釐”字,甚至還有“釐”的繁化字,就是從“釐”從“子”[556]。④日本人編的《漢字異體字典》第298頁也把此字歸入“釐”的異體字。⑤今本《荀子》在流傳中產生的訛誤頗多,清代以來的小學家們下了很大功夫來加以校勘,也還沒有盡善盡美。《荀子》中的這個“埋”字也有可能是后人所改,非古本之真。我遍考六朝以前的古書,注意到只有今本《荀子》此處才有“地不能埋”這樣的話,并不見于其他文獻。基于這些理由,我們認為楚簡原文不能釋為“埋”,而應當釋為“釐”。因此,這條材料不能作為來母與明母相諧聲的證據。
例十四,有的學者利用“/釆”這組諧聲材料來構擬bk之類的上古復輔音。我們認為這是不對的。考《說文》:“
,摶飯也。從廾釆聲。釆古文辦字,讀若書卷。”居劵切。《說文系傳》曰:“臣鍇曰:卷、眷從此,俱辦反。”這是個典型的自反字,“
”字得音于“廾釆”相切,并非僅僅得音于釆(音辦)。“廾(音居竦切)釆”相切正是書卷的“卷”音。因此,此字與復輔音毫不相干,不能作為構擬上古復輔音的證據。
例十五,有的學者利用“變/”這組諧聲字來構擬復輔音pl。這是不能成立的。《說文》:“變,更也。從攴
聲。”秘戀切。段玉裁沒有對其諧聲結構作任何注解。其實,“變”是自反字,得音于“攴
切”。“攴”的上古音聲母為滂母,“變”為幫母,二者旁紐為雙聲,音近相通。所以“攴
切”近于“變”音。可知“變/
”這組諧聲字與復輔音無關[557]。有的學者雖然不同意濫用復輔音來解釋諧聲現象,但由于不懂得漢字的自反原理,因此不能有力地解釋比較復雜的諧聲。如藤堂明保《學研漢和大字典》第294頁、鐮田正等《新漢語林》第249頁的“變”字注就把“變”處理為會意字,而不看成形聲字。這就是因為藤堂先生不明白自反的原理,事實上,《說文》把“變”當作形聲字是對的。小川環樹《角川新字源》第444頁、尾崎雄二郎《角川大字源》第780頁承認“變”是形聲字,但認為來母的“
”音能向幫母的“反”音演變,所以讀為“變”音。這真有點像前人所說的“無所不通,無所不轉”了。在不明確音變條件的時候,我們應當慎言音轉。當然,正如上文所論,“
”有明母,可以音轉為幫母,所以“變”不分析為自反字也沒關系。
我們深信本書強調的自反原理是漢字構造非常重要的一種方法,這絕不是偶然的現象,而是自上古以來就一直被古人用來制造漢字的原理。自反字可以說是一種特殊的形聲字,不是一般的形聲字。由于自反原理長期沒有得到文字學家和音韻學家的充分重視,所以有許多漢字的形聲結構得不到合理的解釋,從而被一些音韻學者利用來作為構擬上古漢語復輔音聲母的依據。我們這一節的研究無論對于文字學還是音韻學,都具有重大的價值。在后面討論訓讀的時候,我們還將探討在自反字中存在的訓讀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