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古音及相關問題綜合研究:以復輔音聲母為中心
- 龐光華
- 24033字
- 2019-11-01 14:04:11
第三節(jié) 從異字同形論上古音的復聲母問題
我們在利用漢字的諧聲原則來研究上古音的時候,應當非常重視漢字史中廣泛存在的“異字同形”的現(xiàn)象。所謂“異字同形”就是兩個音義皆殊的漢字恰好完全同形,當然有時候也是形音同而意思不相關。“異字同形”的實質(zhì)是同一個字形可以表達音義完全不同的字[159]。從音韻學研究的立場上說,我們要注意一個字形所表達的不同的讀音。前輩學者對“異字同形”已經(jīng)有相當?shù)挠^察和研究。早至先秦以來的古人就已經(jīng)注意到這個問題。如《戰(zhàn)國策·秦策三》:“鄭人謂玉未理者璞,周人謂鼠未臘者璞?!?span id="xjk7zgv" class="super">[160]在周人心中的“璞”與在鄭人心中的“璞”本來不是同一個字,但是恰好形音皆同。我們只能認為“璞”代表了兩個不同的字[161]?!墩f文》有曰:“|,上下通也。引而上行讀若囟,引而下行讀若退?!笨梢娡粋€字形“|”有兩個完全不相干的讀音,一讀若“囟”,一讀若“退”[162]?!督?jīng)典釋文》卷一“條例”引鄭康成云:“其始書之也,倉卒無其字,或以音類比方假借為之,趣于近之而已,受之者非一邦之人,人用其鄉(xiāng),同言異字、同字異言,于茲遂生矣?!薄巴援愖帧笔侵讣俳瑁弧巴之愌浴币部梢哉f就是“異字同形”。另如《周禮·考工記》注曰:“鄭司農(nóng)云:菑讀如雜廁之廁,謂建輻也。泰山原所樹立物為‘菑’,聲胾;博立梟棊亦為‘菑’?!边@說明東漢大儒鄭玄懂得漢字中有“異字同形”的現(xiàn)象。[163]《說文》:“姐,蜀謂母曰姐,淮南謂之社。從女且聲?!边@里的“社”與“社稷、社會”的“社”屬于異字同形。
林沄的《王、士同源及相關問題》[164]指出,在金文中“王”與“士”二字有時候同形,且認為甲骨文中有的被釋作“王”的字,其實應該釋作“士”。林沄此文還舉有在甲骨文中,“月”與“夕”有同形之例[165],“卜”與“外”亦有同形之例。而“王”與“士”、“月”與“夕”、“卜”與“外”都沒有音韻上的任何關系,不是同源字,只是字形相同而已。林沄稱之為“一形多讀”?!读譀V學術文集》中的《古文字轉(zhuǎn)注舉例》一文比較詳細地討論了古文字中“一形多用”的現(xiàn)象。林沄先生的理論闡釋得到了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對“轉(zhuǎn)注”的解釋的啟發(fā),他將“一形多用”和“轉(zhuǎn)注”相牽連。我們對古文字中“一形多用”的現(xiàn)象特別感興趣。林沄先生在文章中指出金文中的“考”與“老”同形:“同一字形兼具老、考兩字之用。因為,這個字形不但可以表示年老之意,也可以表示父親之意。……至于‘考’字,是在原有的‘老’字上加注聲符‘丂’而產(chǎn)生的分化字。……總之,‘老’字本來兼作‘考’字用,是不添新字形的造字,這就是轉(zhuǎn)注。西周已出現(xiàn)了加注‘丂’聲符的‘考’字。出現(xiàn)專用的‘考’字后,‘老’字仍有按舊習慣用作‘考’者,‘考’字則不能用作‘老’字。大概到東周后期才完全分化為用各有當?shù)膬蓚€字。”林先生還特別強調(diào)了“老”和“考”是兩個不同的詞:“古漢字用同一個字形兼記這兩個詞,就好像東巴文中用一個戴男式帽子的人形兼記‘子’、‘男’、‘丈夫’三個不同的詞,用戴男式帽子而又披長發(fā)的人形兼記‘叟’、‘祖父’兩個不同的詞。”林先生指出這種“一形多用”的形成是“因為一個字形和幾個不同詞的詞義都有關系,所以可以兼作不同詞的表意字”。林先生此文還討論了一些例子,如在甲骨文中,表示“立”和“位”的是同一個字形,表示“女”和“母”的是同一個字形,表示“鼻”和“自”的是同一個字形,表示“主”和“示”的是同一個字形,表示“禾”和“年”的是同一個字形,表示“帚”和“婦”的是同一個字形,表示“畢”和“禽”的是同一個字形,但是這些同形字之間只有意思上的一定相關性,而完全沒有音韻上的同源關系。林沄先生的這些論述可能受過裘錫圭先生《文字學概要》的啟發(fā)[166],但他所討論的例子有好些是裘錫圭先生的書沒有論及的。我們認為林沄這兩篇論文所探討的文字中的同形現(xiàn)象或“一形多用”現(xiàn)象是非常重要的。文字學家們往往把這里說的“一形多用”和純粹的“異字同形”相區(qū)別,當然這是必要的。因為“一形多用”所說的一個字形所表示的多個詞之間常常是在意思上有一定關聯(lián)的,并不是毫不相關的兩個字,而“異字同形”則是說毫無關系的多個字恰好同形。但本章所討論的“異字同形”包含了“一形多用”在內(nèi),本章在討論中對二者不作嚴格區(qū)分,統(tǒng)一稱作“異字同形”,這僅僅是為了行文方便,特此聲明。
裘錫圭先生《文字學概要》第5頁早已注意到古文字中“一形多用”的問題,裘先生說:“在早期的文字里,存在著表意的字形‘一形多用’的現(xiàn)象。同一個字形可以用來代表兩個以上的意義都跟這個字形有關聯(lián),但是彼此的語音并不相近的詞?!濒孟壬e了在納西文里,象杯中有茶葉形的一個字形“既代表‘茶’這個詞,又代表‘飲’這個詞(裘先生原注:二詞不同音)”。同書第213頁說:“在早期的漢字里,‘一形多用’曾經(jīng)是相當普遍的一種現(xiàn)象,而且這種現(xiàn)象通常是存在于同時同地的文字里?!濒缅a圭所舉的例子是,在甲骨文中,表示“月”與“夕”的是同一個字形;又像成年男子的一個字形既表示“夫”,也表示“大”?!霸隆迸c“夕”,“夫”與“大”在意思上有些關聯(lián),但在音韻上毫無關系,不能看作同源字。裘先生還舉有其他一些例子,本書不作詳引。
裘錫圭先生《文字學概要》的“同形字”一章寫得相當好[167]。在漢字中異字同形的現(xiàn)象甚為普遍。漢字中凡一字多音多義,而其音義又無互相通借或引申之可能者都是異字同形。論其原因,我們可以列出幾種:①有時是因為一個字的俗體寫法與其他字同形;②有時是因為兩個字產(chǎn)生和使用的時間與地域都不相同,原本是不同系統(tǒng)的字,但恰好是同形,后又因為不同方言的字混合在一起,于是就出現(xiàn)了同形字;③有時是因為一個字在使用中發(fā)生訛誤,或繁化,或簡化,或同化,或異化,而正好變得與另一個字同形;④在近代又有一些簡化字變得與古文中的一些字同形。其實,較早論述“異字同形”現(xiàn)象的文字學家是陳夢家。其《中國文字學》[168]第三章“漢字的結構”第48頁的“同字異讀”一節(jié)所討論的問題實際上就是我們這里說的“異字同形”問題,頗有舉例。
黃侃《文字聲韻訓詁筆記》[169]第50頁曰:“蓋古文異字同體者多,同形異義者眾也?!蓖瑫?04頁曰:“故一文可表數(shù)義,如《說文》‘屮’,古文以為‘艸’字;疋,古文以為《詩》大‘疋’字,亦以為‘足’字[170];又如‘亥’之古文與‘豕’為一;‘玄’之古文與‘申’實同?!秉S侃此書還有其他舉證,此不詳錄[171]??勺⒁獾氖屈S侃此書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異字同形”一語。黃侃自稱其說為章太炎所取。黃侃《量守廬群書箋識》[172]第344頁曰:“同形異字,其例至多。《說文》之字每不見于群籍,不得輒以為許誤?!秉S侃《說文箋識》[173]第122頁“巫”字條稱:“凡象形指事字本無定音,后世或?qū)P幸灰簦湔f多窒。所賴群書音讀間有存者,又由聲子以推聲母,猶可考見其大略耳?!秉S侃的這個見解非常有見地[174],他說的“象形指事字本無定音”就是文字學上的“異字同形”。可惜直到現(xiàn)在還有淺薄之人堅持說“字有定音”,完全不懂文字音韻之學。
章太炎《太炎文錄續(xù)編》卷一《古文六例》[175]已曰:“古文有形音同而字異者。古文形同字異者。如‘單’為豕,又為亥。‘廿’為二十并,又為疾[176]?!酢癁樘煜滤鶜w往,又為石之美者?!俊癁槭拢譃榈刂律镎撸祟惗嘁?。亦有形音皆同而字異者?!瘡乃?,為子未成?!纭瘡乃扔譃槭??!ā癁橥魉?,首從川,又為鬊?!啊癁橄嗯c比敘,又為飯匙。‘十’為數(shù)之終,于彝器又為古文甲字。‘十’音如葉,與甲音亦無大異。此類形音皆同,義則各別。而象形指事各自可說,非聲近通借也。許書說解,多存一曰之例。蓋皆二字形音適同,不得盡謂為假借也?!闭率现擃H為有識[177]。
《郭店楚墓竹簡》中的《六德》有曰:“君子不卡如道?!闭碚咦⑨屧唬骸翱ǎ⒎且娪凇蹲謪R補》之‘卡’,或疑即一般認為‘弁’字異體之‘卞’字之所從出,在此疑讀為‘變’。下文‘夫婦卡生言’、‘男女不卡’之‘卡’則疑當讀為‘辨’?!闭碚叩囊庖姂撌钦_的。郭店簡中的《語叢四》有曰:“士無雙不可?!边@里的“雙”千萬不可誤會為現(xiàn)代簡化漢字的“雙”,而是戰(zhàn)國楚系文字的“友”的一種寫法[178]。同書《語叢一》:“所以會古含之事也?!逼渲械摹昂本褪恰敖瘛弊值姆睂懶问剑Y果與匣母的“含”同形了[179]。羅振玉編《三代吉金文存》18·28錄戰(zhàn)國時期楚國的一個銅勺上的銘文有曰:“秦忑為之。”李家浩先生曾特別對我說過銘文中的“忑”與后世“忐忑”中的“忑”不是同一個字,只是同形而已。另外,《說文》中“墉”的古文還用作“城郭”的“郭”。段玉裁曰:“此云古文墉者,蓋古讀如庸,秦以后讀如郭?!薄墩f文》中“李”的古文把偏旁“子”移到了右邊,作“杍”字形,這樣一來就和“梓”的異體字“杍”同形了,實則二者音義皆殊,毫無關系。戰(zhàn)國時期趙國的兵器文字中的“伐器”的“器”有的被省略寫作“哭”,這就與“哭笑”的“哭”同形了,二者也是音義皆殊,沒有關系。殷墟婦好墓出土的銅器銘文中的“婦好”的“好”字,張政烺先生認為要讀成“子”音,只是由于是用作女人的名字,才加上女字旁作“好”,與好壞的“好”完全是兩個字,只是同形而已[180]?!独献印返谑拢骸笆且允ト藶楦共粸槟浚嗜ケ巳〈?。”馬王堆帛書甲本“取”作“耳”,乙本作“取”。這樣的異文關系不能解釋為通假,而應該認為是“取”省略了“又”[181],從而變得與“耳”字同形。在古文字中,“全”有異體作“仝”,這就和讀舌尖塞音的“仝”同形了[182]。
又如,“”字的不同用法可以作為說明“異字同形”的好例子。朱德熙先生《戰(zhàn)國銅器銘文中的食官》[183]一文說:“戰(zhàn)國銅器刻辭里常常出現(xiàn)‘
’字?!@類
字過去多讀為‘師’。左師、右?guī)煿逃写斯倜?img alt="" class="s-pic"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5E115B/13795735105689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2356_219_4.png?sign=1755780403-SxO8vhc4jCOsWCaWLstOrIhV34ikF6W4-0-2a9a02be4b90fe93c11448826edc5f84">為‘師’是商代和西周文字的習慣,戰(zhàn)國時代的兵器銘辭和璽引文字里,‘師’字通常都寫作‘帀’,從來沒有寫作‘
’的。我們認為這些
字都是‘官’字的簡體?!敝斓挛跸壬宋挠性敿毜目甲C。現(xiàn)在的古文字學家們幾乎公認朱德熙的這個觀點是正確的?!?img alt="" class="s-pic"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5E115B/13795735105689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2356_219_7.png?sign=1755780403-29SSf1ZE8rRIpC3yQTX2TtBfVmC5dEWL-0-9cfc22a966b7aca70298122d784adbd0">”在甲骨文和西周金文中是用作“師”字,當讀為“師”[184];而在戰(zhàn)國文字中,“
”不是作為“師”的省寫或異體,而是用作“官”字,故讀音就是“官”。只有少數(shù)古文字學者如王文耀等所編的《金文引得·春秋戰(zhàn)國卷》[185]仍把戰(zhàn)國文字中的“
”釋讀為“師”,這顯然是錯誤的。朱德熙《長沙帛書考釋(五篇)》[186]之叁論述到戰(zhàn)國楚帛書中的字形似“笑”的字其實應該釋為“莽”,因為“莽”所從的“茻”在古文字中有時可以省寫作“艸”。
我們還收集了其他一些例子來說明“異字同形”的問題。例如:在先秦的古文字中,“乂”與“五”的古文同形[187],“若”與“單”在籀文中同形,“甲”的古文與“七”的古文非常相近,幾乎同形;在金文中“司”字反寫與“后”同形[188],“田”與“周”也有同形之例。《說文》:“佴,佽也?!倍皭u”的古文也作“佴”。定州出土的漢代竹簡本《論語》的“恥”就作“佴”[189]。據(jù)《說文》,“宅”的古文作“”,而“度”的古文也作“
”;據(jù)《說文》,“
”為“卻屋”之義,而“斥”的本字也作“
”。“鼻”字古文與自己的“自”同形,“人”字有時與“大”字同形[190];“害”與“周”在古文字中有時同形[191]。在隸書中,“土”與“士”、“丈”與“支”、“並”與“普”均有同形之例?!缎绿茣だ蠲軅鳌罚骸敖穹A無見糧,難以持久?!?span id="f24nwmt" class="super">[192]這個“稟”并非“稟受”之“稟”,而是義為糧倉的“廩”的省寫。這完全是異字同形。《章太炎全集》卷四《與劉光漢書》:“按,古文‘仁’字作‘
’,‘夷’字亦作‘
’?!?span id="x9ywasq" class="super">[193]又,《說文》:“罽,魚網(wǎng)也。從網(wǎng)
聲。
,籀文銳。”這是說作為“罽”的聲旁的
與“銳”的籀文同形。實際上二者的性質(zhì)是不同的。
陳世輝、湯馀惠所著的《古文字學概要》[194]第155頁說:“同一文字形體在不同的文字里表示不同的意義,甚至同一形體卻代表兩個不同的字。”該書指出在金文中“番”字的下部從田乃象獸掌之形,與田地字無關。西周金文中“小子”二字的合書之形與戰(zhàn)國中山王鼎的“少”字同形。商周古文中的“才”字與戰(zhàn)國兵器中都戈的“中”字同形。西周金文的“在”字與戰(zhàn)國中山方壺銘文中的“士”字同形。
李家浩先生《從戰(zhàn)國“忠信”印談古文字中的異讀現(xiàn)象》[195]一文也論述了戰(zhàn)國文字中的異字同形問題,頗有啟發(fā)性。其文第11頁曰:“在古文字里,兩個形近的字常?;煊?,如戰(zhàn)國文字中‘百’與‘金’,秦漢簡帛文字中的‘羸’與‘贏’,‘壺’與‘壹’,‘遂’與‘逐’等。兩個形近的字作為偏旁而混用亦不乏其例,如戰(zhàn)國文字‘焦’旁與‘魚’旁,‘弓’旁與‘尸’旁?!旅鎸⒁岬降谋硪唬?0的‘躳’字所從的‘身’旁與二年寧冢子得鼎的‘為’字同形,以致有人把古文字中的‘為’誤釋為‘身’。表一:11的‘身’字與‘氐’字字形非常相近,所以表一:13的‘身’就訛作‘氐’了?!崩罴液葡壬宋牡?2~13頁從三個方面,列舉了六個證據(jù),以證明先秦印文中的“躳”字可以有“身”的讀音,引證江有誥、楊樹達、沈兼士、黃賓虹的意見。其文證據(jù)充分,論證有力,當為可信。李家浩此文還舉有一些古文字中“一字異讀”的例子,都是很有價值的。[196]
以上關于“異字同形”的論述頗有益于音韻學者們的參考[197],提醒音韻學者在利用漢字的形體去推導古音的時候要特別留心,應當充分注意文字的復雜現(xiàn)象,尤其是在討論諧聲問題的時候??墒且繇崒W家們在利用漢字的諧聲原則的時候往往忽視異字同形的現(xiàn)象,把漢字的諧聲問題簡單化,以致得出不少錯誤的結論?,F(xiàn)在就讓我們作較為仔細的考察:
例一,有的音韻學家以“立/位”為例,認為“位”從“立”聲而讀舌根音(喻三),并據(jù)此構擬復聲母。今案,此說不可據(jù)。“位”是會意字,并非從“立”得聲。《說文》:“位,從人立?!倍巫ⅲ骸皶?,于備切。”在古文字中,“位”多沒有人旁而作“立”,與站立、豎立的“立”同形。藤堂明保《漢字語源辭典》第720頁及《學研漢和大字典》第59頁、小林信明《新選漢和辭典》第68頁、鐮田正等《新漢語林》第72頁、小川環(huán)樹《新字源》第52頁、尾崎雄二郎《角川大字源》第93頁都明說“位”是會意字,而非形聲字或會意兼形聲字。更考《周禮·小宗伯》:“掌建國之神位?!编嵶ⅲ骸肮蕰蛔髁ⅰ!编嵥巨r(nóng)云:“立讀為位。古者立、位同字。古文《春秋經(jīng)》公即位為公即立。”《管子·七法·為兵之數(shù)》:“立少而觀多?!便y雀山漢簡《王兵》“立”作“位”。又《周易·說卦》:“天地定位?!瘪R王堆帛書《易之義》作“天地定立”。《史記·范雎蔡澤列傳》:“臣聞明主立政?!薄端麟[》按:《戰(zhàn)國策》“立”作“蒞”也?!蹲髠鳌ふ压辍罚骸坝謵和踝映??!倍抛ⅲ骸白映杏恢浴!薄夺屛摹罚骸耙槐尽弧鳌ⅰ?。”錢大昕《十駕齋養(yǎng)新錄》卷十三“廣雅”條:“古文‘位’與‘立’同?!痹诠盼淖植牧现小拔弧倍嘧鳌傲ⅰ保C極眾,在金文中遍地皆是,不勝枚舉。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198]第660頁說《望山楚簡》一號墓占卜簡的“位”不從人,僅作“立”。吳大澂《說文古籀補》:“立,古‘位’字?!俄灦Α贰醺鞔笫壹戳ⅰ!ⅰ斪x‘位’?!比莞督鹞木帯贰拔弧弊窒乱卜Q金文中“位”不從人,多作“立”形。這在古文字學界已成定論和常識。從古文字史上看,“立”字形產(chǎn)生得很早,在甲骨文中已有,在西周和春秋時期的金文中有很多。但是“位”字形不但不見于甲骨文,而且從商代直到戰(zhàn)國時期的金文中都還沒有見到。我們只是在戰(zhàn)國時期的竹簡中發(fā)現(xiàn)有“位”字,因此可以說“位”是戰(zhàn)國時期才產(chǎn)生的一個新字,如《包山楚墓竹簡》、《郭店楚墓竹簡》、江陵天星觀一號墓出土的楚簡中出現(xiàn)有“位”字。甚至可以設想“位”是在戰(zhàn)國時候的楚系文字中產(chǎn)生的一個字,是為了與“立”相區(qū)別。因為原來的“立”字形包含有來母和喻三兩種讀法,代表兩個不同的字,只是字形相同而已。我們可以說作為“位”的異體字的“立”與站立之“立”本為二字,絕無音韻上的同源關系,不得相混。這就是“異字同形”[199]。我們上面提到的林沄先生《古文字轉(zhuǎn)注舉例》已經(jīng)明確地認為在甲骨文中,表示“立”與“位”是同一字形,但是卻代表了兩個不同的詞,在音韻上沒有同源關系。喻遂生《從納西東巴文看甲骨文研究》[200]也注意到同樣的問題,其文稱在甲骨文中作“立”字形的字有“立”和“位”兩種讀音[201]。北京大學中文系沈培教授也曾當面對我表示過同樣的見解。這無疑是正確的。喻遂生的文章中所舉的東巴文的例子頗似我國古文字的某些情形。如在東巴文中的一個字形讀ba音的時候表示“花”,同一個字形讀zi音的時候表示“美麗”。同一個字形讀le音表示獐子,讀hy音表示野獸。類例甚多。這些不同的讀音之間絕對沒有同源關系,雖然字形相同。
在戰(zhàn)國早期的《中山王方壺》的銘文中“位”作從“立”從“胃”(左“立”右“胃”)之形[202],顯然是以“胃”作聲符,以免與站立字相混。張政烺先生解釋說:“從立,胃聲,字書不見,當是‘位’之異體。金文以‘立’為‘位’。‘立’字出現(xiàn)早,含義多,讀音歧異,不免混淆,故以‘胃’為聲符加于‘立’字之旁,遂產(chǎn)生此從立胃聲之形聲字?!?span id="2hsx49q" class="super">[203]《學研漢和大字典》第59頁就指出“位”與“圍、胃”是同源字,其語源義為“定位、限定”[204]。現(xiàn)在考古發(fā)掘出的《中山王方壺》銘文上的“位”正是從“胃”。而且《詩經(jīng)·大雅·大明》:“天位殷適。”《韓詩外傳》卷五引“位”本作“謂”。足見藤堂先生此說之精湛。王力《同源字典》也沒有把“立/位”收為同源字。董同龢《上古音韻表稿》一“聲母”之6“帶l的復聲母的問題”中沒有“立/位”這個例證,這是非常謹慎的。[205]唐蘭先生《中國文字學·文字的發(fā)生》[206]七“中國原始語言的推測”第41頁已經(jīng)主張“位”從“立”而讀于母是異讀,唐蘭先生說的異讀就是說這兩個讀音是不同系統(tǒng)的,沒有同源關系。這與本書的觀點相合[207]。龍宇純《再論上古音-b尾說》[208]一文也認為“立”字有兩個不同的音,一讀來母的“立”,一讀“位”。稍引其言:“文字學中有所謂‘同形異字’的現(xiàn)象,如‘夕’之與‘月’,‘婦’之與‘帚’,憑借聯(lián)想力以已有象形象意字喻其相關之意,代表另一語言更為一字。‘位’與‘立’的關系,顯然與‘月’‘夕’‘婦’‘帚’相同,本以一‘立’字代表語音無關的兩個語言,一者力入切,一者于愧切,其后于后者加人旁而形成位字,本是文字學上的問題,不干于音韻之學?!?span id="lyzecsq" class="super">[209]
例二,許多音韻學者都利用“柳/卯”這一組材料來構擬上古漢語的復輔音ml。我們經(jīng)過對文獻材料的綜合考察,認為這條例證不能成立?!傲弊炙鶑牡摹懊笔欠窬妥x為“子丑寅卯”的“卯”,這是要仔細考察的?!墩f文》中“柳”所從的字作“丣”,與“卯”在字形上稍有區(qū)別。這兩種字形實際上是異體字,并不表示兩個不同的字。《說文》:“柳,小楊也。從木丣聲。丣,古文‘酉’?!绷徘小t“丣”用作“酉”是六國文字的用法,非秦系文字。《說文》中頗有“丣”字作為偏旁。如《說文》玉部的“”字注曰:“石之有光,璧
也。出西胡中。從玉丣聲?!绷η笄?。又《說文》:“貿(mào),易財也。從貝丣聲。”《說文》:“
,會稽縣。從邑貿(mào)聲?!贝俗炙鶑牡摹懊?,《說文》是作“丣”形?!队衿贩Q“茆”與“
”同字。然而現(xiàn)代的古文字學家們發(fā)現(xiàn),先秦古文字的材料幾乎一致顯示出《說文》說的“柳”從“丣”的觀點是錯誤的,因為在古文字材料中“柳”是從“卯”,沒有從“丣”的。有個別著名古文字學家甚至說“丣”是《說文》獨有的字形,前不見于古文字,后不見于隸書。我們認為從上面列舉的《說文》自身的材料看來,《說文》中的“丣”字形顯然與“卯”是可以相混的異體字。而且“丣”字形并不是完全不見于古文字。高明、葛英會《古陶文字征》[210]第225頁所錄先秦秦系文字的“貿(mào)”就明顯從“丣”,而不是從“卯”。羅福頤《古璽匯編》797號錄有“
”字,其字形也明顯從“丣”,而不是從“卯”。此字見于《集韻》:“
,疾也。”同書第264頁認為這是晉國的璽印,應是晉國文字。何琳儀《戰(zhàn)國古文字典》第262頁引錄《東亞錢志》“二·九五”的“留”字也是明顯從“丣”形,而不是從“卯”形?!皝J”大概是戰(zhàn)國以來秦晉文字的一種寫法[211],上不見于殷周的甲骨文、金文,也罕見于戰(zhàn)國時代的六國文字。所以有的古文字學家認為“丣”是《說文》獨有的字形,現(xiàn)在看來也可以商榷?!墩f文》的小篆本來就是主要承襲了秦系文字,所以有時候能保留只見于戰(zhàn)國時期的秦系文字而不見于六國文字的字形。對于音韻學家來說,問題是為什么同是從“卯”或“丣”得聲,“柳、聊”和“
”讀來母,而“貿(mào)”和“貿(mào)阝”就讀明母呢?這是否是上古漢語復輔音的反映呢?我們認為這個現(xiàn)象不是復輔音的反映,而是異字同形的問題。我們認為作為偏旁的“卯”或“丣”在先秦本來就有兩種讀音,一為來母,一為明母,二者同是幽部。而不應該是來自復輔音的分化。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昴”字注已經(jīng)注意到這個問題,段玉裁曰:“‘卯’古音讀如‘某’,‘丣’古文‘酉’字,字別而音同在三部。雖同在三部而不同紐。是以‘丣’為聲之‘劉、留、聊、柳……’為一紐;‘卯’聲之‘昴’為一紐。古今讀音皆有分別,‘丣’聲之不讀‘莫飽切’猶‘卯’聲之不讀‘力九切’也。”段玉裁雖然拘于《說文》,認為“卯”和“丣”截然為二字,這是不妥當?shù)模J定“卯”和“丣”自古有兩種不同的讀音,一為明母,一為來母,從不相混,這真是千古卓識[212]。我們可以從語言的系統(tǒng)性出發(fā)來證明“卯”或“丣”在先秦的讀音正如段玉裁所說應當分為來母和明母兩系。因為從古人的聲訓來看,“卯”或“丣”的上古音肯定有明母一讀,與來母不相混,而不是復輔音ml的分化。①考《說文》:“卯,冒也。”《釋名·釋天》:“卯,冒也?!薄抖Y記·月令》:“孟春之月?!笨追f達疏:“卯,冒也。”《玉篇》同。這些古注明顯是聲訓,是以“卯”和“冒”為雙聲。而“冒”字從來不與來母字發(fā)生諧聲關系和通假關系,因此“冒”的聲母不可能是復輔音ml。如果把“卯”的上古聲母構擬為復輔音ml,那么就得把與“卯”為雙聲的“冒”也得構擬為復輔音ml,而這是沒有任何根據(jù)的。因此也可以反過來證明“卯”的上古聲母不是復輔音ml,只能是明母。②古人的聲訓還以“卯”和“茂”為雙聲。如《淮南子·天文》:“卯則茂茂然。”《史記·律書》:“卯之為言茂也,言萬物茂也?!薄稌x書·樂志上》:“卯者茂也,言陽氣生而孳茂也?!薄妒酚洝泛汀稌x書》的這一節(jié)都頗用聲訓,非僅此例?!栋谆⑼āの逍小罚骸懊撸?。”《周禮·大師》一注曰:“辰與建交錯貿(mào)處如表里然”。陸德明音義曰:“貿(mào)音茂?!?span id="kvhvi3a" class="super">[213]《公羊傳·宣公一年》:“曷為不系乎周?”注:“據(jù)王師敗績于貿(mào)戎系王。”《經(jīng)典釋文》:“貿(mào)音茂?!?span id="dfgd7u7" class="super">[214]這些自西漢前期以來的聲訓材料表明“卯”與“茂”必為雙聲無疑。而“茂”從不與來母字發(fā)生通假關系和諧聲關系,其古音聲母不可能是復輔音ml。這就反過來證明與“茂”為雙聲的“卯”的古音聲母只能是明母,不會是復輔音ml。③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說:“卯,又借為‘昧’。古文《尚書·堯典》曰‘卯榖’。鄭讀為‘昧’。卯、昧雙聲?!敝祢E聲說的“卯、昧雙聲”無疑是正確的。而“昧”字的古音聲母只能是明母,從來不與來母字發(fā)生通假關系和諧聲關系,因而不可能是復輔音ml。這也反過來證明與“昧”為雙聲的“卯”的古音聲母不會是復輔音ml,只有可能是明母。④據(jù)《說文》:“飽,從食包聲。”《說文》同時指出“飽”有一個古文作“從卯聲”。這顯然是以“卯”和“包”旁紐為雙聲,音近可通。如果把“卯”的上古音聲母構擬為復輔音ml,那么對《說文》說的“飽”的古文或從“卯”聲的現(xiàn)象就無法解釋。因為“包”聲字從不與來母字發(fā)生通假關系和諧聲關系。漢代的聲訓是承襲自先秦的,《說文》、《釋名》的聲訓材料至少可以反映先秦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聲母情況。我們從古文字材料中發(fā)現(xiàn)的證據(jù)與古文獻相吻合。如先秦的材料《睡虎地秦墓竹簡·日書》中的“卯”,就有“卯”和“茅”兩種寫法,顯然是以二者為通假字。而“茅”字的上古音只有明母一音,就是主張古有復輔音的學者也沒有一人認為“茅”的上古音聲母是復輔音ml,因為“茅”字從來不與來母字發(fā)生通假關系和諧聲關系。這個古文字的例證與漢代古文獻所反映的聲母情況完全吻合,如《周禮·醢人》:“茆菹。”鄭注:“鄭大夫讀‘茆’為‘茅’。”又《韓非子·外儲說右上第三十四》:“楚國之法,車不得至于茆門?!标惼骈嘧ⅲ骸败狻⒚┳滞??!蓖骸扒G莊王有茅門之法曰?!薄墩f苑·至公》引“茅”作“茆”。這些材料顯示出“茆”與“茅”為通假字?!洞呵铩こ晒辍方?jīng)文的“茅戎”,《公羊傳》和《穀梁傳》都作“貿(mào)戎”。[215]這就進一步證明“卯”的上古音聲母只能是明母,而不會是復輔音ml。⑤《史記·天官書》:“昴,髦頭,胡星也。”這顯然是以“昴”和“髦”為聲訓,而“髦”從來不與來母字發(fā)生通假關系和諧聲關系,其上古音聲母不會是帶有來母的復輔音,這就反過來證明“昴”的上古音聲母也不可能是復輔音ml。但是應該怎樣看待“昴”和“留”的訓詁關系呢?如《詩經(jīng)·召南·小星》:“維參與昴?!泵珎鳎骸皡?,伐也;昴,留也。”孔穎達疏引《春秋元命苞》曰:“昴,六星,昴之為言留也,言物成就系留?!眳瞧洳屠眠@個材料來證明上古有復輔音ml。我們認為這個材料不能證明復輔音ml的存在,因為東漢緯書《春秋元命苞》說的“昴之為言留也”并不是以“昴”和“留”為雙聲的聲訓。毛傳以“留”釋“昴”猶如以“伐”釋“參”,這不是聲訓。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昴”字注曰:“古謂之昴,漢人謂之留,故《天官書》言‘昴’,《律書》直言‘留’。毛以漢人語釋古語也?!对吩疲宏?,六星,昴之為言留,物成就系留。此‘昴’亦呼‘留’之義也?!倍斡癫玫淖⒑芮宄乇砻饕浴傲簟贬尅瓣摹辈⒎锹曈枺且越裾Z釋古語,先秦稱“昴”,漢代人稱“留”,并非以二者為雙聲。漢代人用的“之為言”句式中確實有很大一部分是聲訓,同時也有很多不是聲訓。如《穀梁傳·隱公三年》:“周不可以求之,求之為言得,不得,未可知之辭也。”[216]莫非“求”與“得”也是雙聲么?《禮記·郊特牲》:“祊之為言倞也?!编嵶ⅲ骸皞姫q索也,倞或為諒?!薄督?jīng)典釋文》:“倞音亮?!薄暗p”與“倞”也不是聲訓?!洞呵锓甭丁ど畈烀枴罚骸懊疄檠哉嬉病!辈⒎且浴懊迸c“真”為聲訓。同篇又曰:“民之為言固。”“民”與“固”也非聲訓。《廣韻》“堂”字下引《白虎通》曰:“堂之為言明也?!狈且浴疤谩迸c“明”為聲訓?!栋谆⑼x·五行》:“夏之言大也?!狈且浴跋摹迸c“大”為聲訓?!讹L俗通義·聲音》:“雅之為言正也?!狈且浴把拧迸c“正”為聲訓。另如《榖梁傳·僖公四年》:“潰之為言上下不相得也。”《榖梁傳·昭公二十二年》:“亂之為言事未有所成也?!倍詾榱x釋,非關音訓。另可參看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祼”字注,段玉裁有很精辟的見解,此不詳舉[217]。我們還可用同樣的方法證明從“卯”得聲的“留、劉、聊、柳”等字的上古音聲母只能是來母,而不會是復輔音聲母ml。我們只以“留、劉”二字為例。
先說“留”字?!兑住は缔o上》:“旁行而不流?!薄督?jīng)典釋文》:“流,京作留?!薄对娊?jīng)·邶風·旄丘》:“流離之子。”《爾雅·釋鳥》郭璞注引“流”作“留”。《史記·司馬相如列傳》:“雜以流夷?!薄稘h書·司馬相如列傳》“流”作“留”。《莊子·天地》:“留動而生物。”《經(jīng)典釋文》:“留,或作流。”《荀子·君子》:“貴賤有等,則令行而不流?!蓖跄顚O《讀書雜志》稱:“流讀為留?!便y雀山漢簡《孫臏兵法·地葆》:“不留,死水也。”整理者讀“留”為“流”。馬王堆帛書《十大經(jīng)·觀》:“周留四國?!闭碚咦x“留”為“流”。馬王堆漢墓竹簡《天下至道談》:“汗留至國。”整理者讀“留”為“流”。以上各證表明自先秦以來,“流”與“留”音近相通,必為雙聲。如果“留”的上古音為復輔音ml,那么必然就只有把“流”的上古音聲母也構擬為復輔音ml,否則二者不能相通。而這樣的復聲母構擬顯然是沒有根據(jù)的。因為“流”字從來不與明母字發(fā)生通假關系和諧聲關系,沒有理由把“流”的上古音聲母構擬為復輔音ml。這就反過來證明與“流”相通的“留”的上古音聲母也不會是復輔音ml。
再看“劉”字。有證據(jù)顯示“劉”與“婁”聲字相通。如《漢書·武帝紀》:“膢五日。”顏師古有比較詳細的注解:“如淳曰:‘膢音樓?!稘h儀注》立秋貙膢?!鼉霸唬骸|音劉。劉,殺也?!K林曰:‘膢,祭名也。貙,虎屬。常以立秋日祭獸王者,亦以此日出獵,還,以祭宗廟,故有貙膢之祭也。’師古曰:‘《續(xù)漢書》作貙劉。膢、劉義各通耳?!薄稜栄拧め屧b上》:“劉,陳也?!惫弊⒃唬骸拔丛敗!焙萝残小稜栄帕x疏》曰:“按,‘劉’與‘膢’聲義又同?!稘h書·五帝紀》注‘膢’音‘劉’。又劉、膢通。古讀‘膢’如‘臚’。臚、旅古字通,旅亦陳也?!备鶕?jù)《漢書》注和郝懿行《爾雅義疏》的系聯(lián),“劉”與“膢”古音相通,必為雙聲,而“膢”的上古音不可能是復輔音ml,只有可能是來母,因為“膢”和所從的“婁”聲字從來不與明母字發(fā)生通假關系和諧聲關系,因此沒有任何理由把“膢”的上古音聲母構擬為復輔音ml[218]。這就反過來證明與“膢”相通假的“劉”的上古音聲母只能是來母字,不會是復輔音ml,否則二者不會有漢代人所注的直音關系。而且正如郝懿行《爾雅義疏》所說,“膢”與“臚”的古音相通?!芭F”與“旅”的古音也相通。三者都是雙聲,均為來母。而“臚”和“旅”都不與明母字發(fā)生通假關系和諧聲關系,上古音聲母不會是復輔音ml。這就進一步反過來證明可以系聯(lián)為通假關系的“劉、膢、臚、旅”的上古音都只能是來母,不可能是復輔音ml。我們正是這樣從語言的系統(tǒng)性出發(fā)來批評所謂的“古有復輔音說”及其所依據(jù)的材料是不可靠的。因此,我們根據(jù)以上的論證認為“柳/卯”類的材料不能成為古有復輔音ml的證據(jù)。這組“柳/卯”材料,我們處理為從“卯”聲,古有來母和明母兩讀,其上古音的母語不能構擬為復輔音ml,否則將會與古漢語材料的系統(tǒng)性發(fā)生沖突,并導致一系列不可克服的困難。而且根據(jù)我們上面的引證,在古文字中,“異字同形”或“一字異讀”的現(xiàn)象非常多,古文字中的“卯”聲母從其通假關系和諧聲關系來看,完全可能有明母和來母兩讀。我們的解釋沒有困難。
我們從《說文》中還找到了“卯”可以讀明母和來母的根據(jù)。據(jù)《說文》:“酉,就也。八月黍成,可為酎酒。象古文酉之形。凡酉之屬皆從酉。‘丣’,古文酉從卯?!边@是一條非常重要的線索。上文證明,在《說文》以及戰(zhàn)國古文字中“丣”實際上與“卯”可以混合用,這就是說“卯”也可以用來表示古文的“酉”(即“丣”字)。正因為如此,“卯”在先秦就有“酉”音,即余母幽部?,F(xiàn)代音韻學家公認余母(即喻四)與來母關系密切[219]。李方桂《上古音研究》第13頁甚至說:“因此可以推測喻母四等很近r或者l。”所以,當“卯”聲字讀來母時實際上是“酉”的異體字或古文。我們主張“卯”聲字自上古就有明母與來母兩讀的觀點可以說是毫無可疑的了。
例三,《禮記·禮運》:“蕢桴而土鼓猶若可以致其敬於鬼神。”注:“蕢讀為由,聲之誤也。由,堛也?!薄笆墶钡纳瞎乓羰侨耗肝⒉?,“由”是余母幽部,二者的聲母韻母都有較大區(qū)別。而鄭玄明稱二者可以通假。這該怎樣解釋呢?我們前面說過如果能確定是通假關系,那么就一定不會是復輔音的分化??肌墩f文》:“蕢,艸器也。從艸,貴聲。臾,古文蕢。象形?!墩撜Z》曰‘有荷臾而過孔氏之門’?!苯癖尽墩撜Z·憲問》“臾”作“蕢”??芍笆墶钡墓盼淖鳌棒А?。那么“臾”這個字就有了兩個不同的讀音,代表兩個不同的字,一是作為“蕢”的古文(又見《廣韻·至韻》),為群母微部;一是余母侯部,見于《說文·申部》訓為“束縛捽抴”的“臾”,中古音“羊朱切”?!抖Y記·禮運》的“蕢”字一定有別本或古本作“臾”,漢代有的學者把“臾”釋讀為“蕢”,但鄭玄認為應該讀為“由”。余母侯部的“臾”和余母幽部的“由”古音很近,完全可以通轉(zhuǎn)。所以不能根據(jù)鄭玄說的“蕢讀為由”來構擬任何復輔音聲母。退一步說,如果這里的“蕢”真的就是群母微部字,那么也只能說群母與余母在東漢以前的上古音中確實能相通,因為鄭玄說“蕢”與“由”的古音關系是“聲之誤”,而且用了“讀為”這樣的術語,那么可以很明確地判定“蕢”與“由”是通假字。既然是通假字,那就只能說“蕢”可以音變?yōu)椤坝伞保@與復輔音毫無關系。
例四,有相當多的音韻學者利用“命/令”來作為上古有復輔音ml的證據(jù)。我們認為這條材料也是不能成立的。考《說文》:“命,使也。從口從令?!贝舜笮毂緵]有說“命”是從令得聲。徐鍇《系傳》明確地稱“命”是會意字。段注本作“從口令”。本來依據(jù)段注慣例,段注也認為“命”是會意字。但是段注與王筠《說文解字句讀》卻明說“令亦聲”,這就把它當作形聲字了。《說文解字句讀》還舉有金文為例,說:“金刻多借‘令’為‘命’?!妒凡T父鼎》‘永令萬年’,其證也?!苯鹂叹褪侵附鹞摹!墩f文諧聲補遺》也稱“令亦聲”。而且也引用金文為證:“命、令二字通用,故從其聲”云云。另如《說文通訓定聲》也認為“命”是會意兼形聲字[220]。我們認為清代小學家“令亦聲”的提法是錯誤的。
考《說文古籀補》稱:“古文命、令為一字?!倍际亲鳌傲睢毙巍H莞督鹞木帯芬舱f在金文《免盤》的銘文中的“命”字不從“口”。從古文字學上考察,“令”字形的產(chǎn)生先于“命”字形,在甲骨文中已有“令”字,但沒有“命”字。在西周的金文中才出現(xiàn)了“命”字。所以容庚《金文編》第641頁說:“‘令’孳乳為‘命’?!痹诩坠俏闹械摹傲睢睉撜J為有兩個讀音的,一讀為明母;一讀如“令”,為來母字。這兩個讀音應該看作是兩個詞的讀音,而不是有共同來源的一個讀音的分化。在周代的金文中,為了區(qū)別這兩個讀音,就在“令”上加口而成為“命”?!懊迸c“令”在意思上有關聯(lián)但不是同源字,就猶如在甲骨文中,“母”與“女”同形而且在意思上相關聯(lián),卻不是同源字;“夫”與“大”在甲骨文中同形而且在意思上有關聯(lián),卻不是同源字;“月”與“夕”在甲骨文中同形而且在意思上有關聯(lián),卻不是同源字;“禾”和“年”在甲骨文中同形而且意思上有關聯(lián),卻不是同源字;“帚”和“婦”在甲骨文中同形而且意思上有關聯(lián),卻不是同源字[221]。正因為如此,在甲骨文中表示“命”和“令”的同一個字形是有兩個讀音的,一讀如“命”,一讀如“令”,并不存在語音分化的問題[222]。
唐蘭先生《中國文字學》[223]第40~41頁早已指出“令”與“命”的讀音是彼此沒有同源關系的異讀:“金文的‘令’字,大家都知道和‘命’是一個字,而且金文的‘鈴’字就從‘命’,可以知道周時的‘命’字還讀來母。顯然在晚周以后,要把‘令’和‘命’分開,才把它們讀成兩個聲音(命令猶螟蛉),所以‘令’聲的字入明母的只有‘命’字。”唐蘭先生是反對復輔音聲母的,他這里的論述似乎是主張“命”與“令”本來是同音的,但是在晚周以后,為了區(qū)分二者,于是將“命”讀成明母。唐蘭先生此說與我們的看法不同。我們認為古文字中的“令”字本身就有明母和來母兩讀。“命”字產(chǎn)生以后,也有明母和來母兩讀。我們可以認為這種現(xiàn)象是林沄說的“一字多用”,而不是出于同一個遠古音的分化。我們認為“命”是會意字[224],而不是會意兼形聲字?!秾W研漢和大字典》認為“命”是會意字,而不兼形聲。其字的結構原理是“會集眾人,用口宣示意志”。藤堂先生還舉有一個類似的字作為旁證:“鳴”與“命”是同源字[225]?!傍Q”是從鳥從口的會意字,絕不是從“鳥”得聲的會意兼形聲字。藤堂先生《漢字語源辭典》列舉“命、鳴、名”等為同源字,卻沒有把“令”算在內(nèi),而把“令”和“靈、麗”看作一組同源字[226]。這是很有見地的?!缎逻x漢和辭典》稱“命”為會意字,且說:“命是合‘口’與‘令’而成的字。‘令’是君王發(fā)號施令。因為是宣之于口,于是就作‘命’。”《新漢語林》也稱“命”是會意字,加口于“令”是為了利用聲母輔音的不同從而與“令”相區(qū)別。
我們認為這三位日本學者的意見與大小徐本《說文》相合,是正確的。我們總括日本學者的觀點,可以認為“命”與“令”的區(qū)別是“命”是用口頭形式來表示和傳達,“令”是用書面文告的形式來表示和傳達[227]。古人在造字時確實用“口”旁來表示發(fā)出聲音之義。如《說文》:“后”字下曰:“從一、口,發(fā)號者,君后也。”則是以“后”所從的“口”為“發(fā)號”之義[228]?!墩f文》:“,厚怒聲。從口、后,后亦聲?!薄墩f文》此字可訓“厚怒聲”,是因為“后”與“厚”相通假[229]。在“后”加上“口”旁表示“怒聲”。又《說文》:“君,尊也。從尹,發(fā)號,故從口?!币彩怯谩翱凇迸员硎尽鞍l(fā)號”?!墩f文》:“名,自命也。從口從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庇谩翱凇眮肀硎尽白悦保íq言自稱、自呼)?!墩f文》:“吾,自稱也。從口五聲?!睆摹翱凇北硎痉Q呼。《說文》:“
,野人言之。從口質(zhì)聲。”明顯是用“口”表示“言之”?!渡袝に吹洹罚骸暗墼唬骸?,……命汝作納言,夙夜出納朕命,惟允!’”“納言”之職是出納君王之“命”??勺C“命”必是指口頭語言,“命”是“言”。
在文獻中,“令”可以是一種法令文書,是政府公文的一種;而“命”在文獻中從來沒有書面文告的意思。我們可以舉出許多例證來觀察?!墩f文》:“后”字下曰:“施令以告四方,故廠之?!笨芍傲睢憋@然是文書公告,僅僅用口頭說話怎能告四方?《廣韻》:“令,律也?!薄奥伞笔浅晌牡臇|西?!稘h書·食貨志下》:“令禁鑄錢?!睅煿抛ⅲ骸傲睿^法令也。”“法令”是寫在文書上的?!稘h書·宣帝紀》:“諸觸諱在令前者?!睅煿抛ⅲ骸傲?,謂今詔書。”明確地說“令”是文書?!睹献印ち夯萃跸隆罚骸巴跛俪隽?,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謀于燕眾,置君而后去之,則猶可及止也。”這個例子中的“令”顯然只能是書面的命令,因為當時齊國攻伐燕國的軍隊遠在燕國,孟子勸齊宣王下令撤軍?!吨芏Y·小宰》:“以治王官之政令。”孫詒讓《周禮正義》注曰:“凡施行為政,布告為令?!薄稜栄拧罚骸傲睿嬉??!鄙蹠x涵《爾雅正義》注曰:“令,謂布告令于外也?!本欠Q“令”為政府文書,并非口頭之言?!妒酚洝た崂袅袀鳌罚骸翱陀凶屩茉唬骸秊樘熳記Q平,不循三尺法。’”《集解》引《漢書音義》曰:“以三尺竹簡書法律也?!北容^《漢書·朱博傳》:“如太守漢吏,奉三尺律令以從事耳。”《史記》的“三尺法”就是《漢書》的“三尺律令”。可證,“令”與“法、律”都是寫在三尺竹簡之上的。古有“律令”和“法令”二字聯(lián)言之例,也是因為“律”、“法”和“令”都是書面文件?!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載丞相李斯言:“士則學習法、令、辟、禁。”“法、令、辟、禁”都是官方的文書。陳繼儒《群碎錄》[230]“令甲”條:“今人稱法令曰令甲,出漢宣帝詔。蓋是法令首卷?!狈Q“法令首卷”,則“令”必是書面文本。陳繼儒《枕譚》[231]也有“令甲”條:“今人稱法令曰令甲。然考《漢書》有令乙令丙,則漢律當有十卷?!蔽彝z了《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直到新舊兩《唐書》,僅僅只有《宋書·夷蠻傳》有一處“法命”的用例:“稟命攻討,萬里推鋒,法命肅齊,文武畢力,潔己奉公,以身率下。”而“法令”一詞的用例則多達數(shù)百例。據(jù)此我們甚至可以認為《宋書》的“法命”也有可能是“法令”之誤?!懊敝詭缀醪荒芨胺ā被颉奥伞甭?lián)言而成“法命”或“律命”,就是因為古人心中的“命”是用語言傳達的,而與書面化的“法”、“律”不類[232]。更考《孟子·離婁上》:“順天者存,逆天者亡。齊景公曰:‘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是絕物也?!薄睹献印反宋姆置饕浴懊迸c“令”有區(qū)別。觀趙氏注曰:“言諸侯既不能令告鄰國,使之進退;又不能事大國,往受教命;是所以自絕于物?!逼渲械摹傲罡驵弴币欢ㄊ怯脮嫖母?,鄰國怎能聽得到口頭命令?而“往受教命”就是要前往聽取口頭的教命,與看看文書不同。這個例子最能顯示“命”與“令”的不同?!稘h書·食貨志上》:“令命家田三輔公田。”師古注引:“李奇曰:令,使也。命者,教也。令離宮卒教其家田公田也。”這也顯示古人心中的“命”和“令”是有所不同的。當然,我們也不可忽視個別的例外,這是因為:①語言是發(fā)展的,并不是永遠受到造字時的規(guī)律的約束;②著作家們也有自己的個性和對語言獨自的理解;③傳世文獻也可能出現(xiàn)訛誤。所以我們偶爾也可以看到“令”作動詞,用作口頭命令的時候。如《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令之曰:汝知而心與左右手背乎?”這樣的例外不能否定規(guī)律,更何況這里的“令”還有可能是“命”的誤字。在戰(zhàn)國時期的青銅器銘文中,“令”可以加“口”旁而成為“命”,這個“命”的讀音不是明母的“命”,而應該讀為來母的“令”,因為在古文字中常常有加或不加“口”旁而音義皆不變的情況,但有時卻會造成同形字,這與復輔音是無關的。例如戰(zhàn)國時代的三晉兵器銘文中作為地方長官的縣令的“令”常常寫作“命”。楚國行政長官“令尹”,在《郭店楚墓竹簡·窮達以時》中寫作“命尹”。有的古文字學家說在甲骨文中“令”有明顯用為口頭命令的意思。這完全不足以反駁我們的觀點,因為我們明確地說過“令”這個字形在甲骨文中本來就有明母的“命”音一讀。
至于明母的“命”與來母的“令”是不是同源關系,學者們對此的意見有分歧,我們認為二者不是同源詞。因為我們在上文提到“命”與“名”、“鳴”肯定是同源字,音義皆相通[233],都是明母字。而“名”和“鳴”二字從不與來母字發(fā)生通假關系和諧聲關系,其上古音不會是復輔音ml,這就可以反過來證明“命”的上古音聲母不是復輔音ml。我們稍舉例證:《說文》:“名,自命也?!薄妒酚洝x世家》:“名,自命也。”這顯然是以“命”和“名”為聲訓,二者必為雙聲;《廣雅》:“命、鳴,名也。”王念孫《廣雅疏證》:“名、鳴、命,古亦同聲同義。”[234]另外“命”與“名”古音相通的例子多得不可勝數(shù)[235]。有的古文字學家認為“命”與“名”同源并不妨礙“命”與“令”同源,這實際上是說來母與明母能夠互相發(fā)生直接的音變。我們之所以不敢明確說來母與明母的古音可以相通是因為除了王力先生以外,絕大多數(shù)的音韻學家都不贊成來母與明母之間能夠直接發(fā)生音變,認為這在音理上講不通,所以才有很多音韻學家要構擬復輔音ml來解釋明母與來母相諧聲的問題。也就是說很多音韻學家要構擬復輔音ml的大前提就是大家一致公認來母與明母不可能發(fā)生直接的音變。我們在本章之所以要把“卯”的上古音處理為有來母與明母兩讀就是因為考慮到我們既不贊成復輔音的觀點,也不能輕易認為明母與來母之間可以發(fā)生直接的音變。所以本書采取了折中的處理辦法,認為“令”同“卯”一樣在上古音中本來就有明母與來母兩讀,這樣既回避了復輔音ml的問題,也回避了來母與明母之間直接音變的問題。這樣的處理希望得到古文字學家們的理解。
另外,我們從通假字的關系來考察“令”的上古音聲母,所選例子都明顯是屬于雙聲的,所以批評者不得以“通假字可以音近而不必音同”為理由相責難。①在古籍中“令”與“靈”常常相通。如《廣雅·釋言》:“靈,令也?!贝藶槁曈枴qR王堆漢墓竹簡《合陰陽》:“九曰青令?!倍邱R王堆漢墓竹簡的《天下至道談》中將“青令”作“青靈”?!队衿罚骸芭z,與同?!薄墩f文》:“
,軨或從霝?!?span id="1ik2h4g" class="super">[236]“令”和“靈”必是雙聲,如果把“令”的上古音聲母構擬為復輔音ml,那么必然就要把“靈”的上古音聲母也構擬為ml,而這顯然是沒有根據(jù)的,因為“靈”或“霝”字從來不與明母字發(fā)生通假關系和諧聲關系,故其上古音不可能是復輔音ml。②又如《史記·齊太公世家》:“于是桓公稱曰:‘寡人南伐至召陵,望熊山;北伐山戎、離枝、孤竹?!薄都狻芬兜乩碇尽吩唬骸啊钪Эh有孤竹城。’疑‘離枝’即‘令支’也,‘令’、‘離’聲相近。應劭曰:‘令音鈴?!彙?、‘離’聲亦相近?!豆茏印芬嘧鳌x’字?!端麟[》‘離枝’音‘零支’,又音‘令祗’?!薄妒酚浖狻氛J為“令”與“離”古音相近,必是以二者為雙聲。而“離”從來不與明母字發(fā)生通假關系和諧聲關系,沒有任何理由說“離”的上古音聲母是復輔音ml。因此這就可以表明與“離”為雙聲的“令”的上古音聲母也不可能是復輔音ml,只能就是來母。③又如“憐”和“憐”古音相通,當是雙聲。如《楚辭·七諫·自悲》:“憐余身不足以卒意兮?!弊ⅲ骸皯z一作憐。”《集韻·先韻》:“憐,或作憐?!薄对娊?jīng)·齊風·廬令》:“廬令令。”據(jù)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237],三家詩“令”作“
”?!墩f文》犬部“獜”字注引《詩經(jīng)》“令”作“獜”。又《楚辭·九歌·大司命》:“乘龍兮轔轔。”注:“《詩》云‘有車轔轔’也?!夺屛摹纷?img alt="" class="s-pic"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5E115B/13795735105689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2356_228_2.png?sign=1755780403-O8oMUo51G7MMqrBLr4psfgYvRzfjCS59-0-14a4f43fa435720c5ecbd1d20b5ef966">。”凡此皆證明“令”與“粦”聲字相通,二者應為雙聲。如果把“令”的上古音構擬為復聲母ml,那么“粦”的上古音聲母也得構擬為復輔音ml,這也是完全沒有根據(jù)的。因為“粦”聲字從來不與明母字發(fā)生通假關系和諧聲關系,此足證其上古音不可能是復聲母ml。這也證明“令”的上古音不會是復輔音ml。至于“粦”聲字與“吝”相通假的問題,本書別有考證。我們在這里只簡單地說“吝”不是形聲字[238],不是從“文”得聲,不能用“吝”來作為明母與來母諧聲的證據(jù)。④《爾雅·釋宮》的“瓴”字,《經(jīng)典釋文》:“力丁反,《詩傳》作‘令’,音陵?!弊阕C“令”有“陵”音。而“陵”的上古音聲母只能是來母,因為“陵”從不與明母發(fā)生通假關系和諧聲關系,故其上古音聲母不會是復輔音ml。因此,與“陵”同音的“令”的上古音聲母也只能是來母,不可能是復輔音ml。⑤《莊子·讓王》:“昔周之興,有士二人處于孤竹?!薄督?jīng)典釋文》曰:“司馬云:孤竹國在遼東令支縣界,伯夷、叔齊其君之二子也?!睢衾啥ǚ??!睋?jù)此知“令”與“郎”為雙聲,而“郎”從不與明母字發(fā)生通假關系和諧聲關系,其上古音聲母只能是來母,不會是復輔音ml,因此與“郎”為雙聲的“令”的上古音聲母也只能是來母,而不會是復輔音ml。最后一條材料雖然時代可能偏后,但其注音也可能是師傳的舊音,至少可以作為旁證參考。這總比有的人用東漢以后的材料來推論遠在甲骨文之前的所謂原始漢語的語音要穩(wěn)妥些。古人常常給“令”這個常用字注音,是要作聲調(diào)和韻母方面的區(qū)分,因為從古人的注音來看,“令”有平聲和去聲兩讀,而且有時還可讀為“連”音,從來不是說“令”有“命”音。也就是說古文獻中的“令”只與來母字發(fā)生通假關系,不與明母字發(fā)生通假關系,這就表明“令”的上古音聲母只能是來母,而不會是復輔音ml。
“命”與名、鳴同源,強調(diào)的是聲音方面。“令”強調(diào)的是書面上的文告方面。王力先生《同源字典》第329頁根據(jù)“命”和“令”在古書中?;ビ栆约岸忒B韻,便把它們歸為同源字。有的古文字學家也認同“命”與“令”是同源字。本書不能接受這個結論。更何況如同王力先生所說,來母和明母是可以相通的,因此,即使接受王力先生的觀點,“命/令”也與復輔音ml無關,我們在上面作的通假字系聯(lián)就能證明這一點。[239]
例五,有的音韻學家根據(jù)“龍”和“尨”在古書中有互為異文之例,就認為二者的古音相通,從而構擬復輔音ml。我們認為這是將古書中異文的性質(zhì)簡單化了。異文有時并非是二字的通假,而有可能是錯字,是二者形近互訛,或者是異字同形。考察古書,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如《周禮·玉人》:“天子用全,上公用龍,侯用瓚,伯用將?!弊ⅲ骸班嵥巨r(nóng)云:全,純色也;龍當為尨。尨謂雜色。”《周禮·牧人》:“凡外祭毀事用尨可也?!弊ⅲ骸肮蕰鴼楫P,尨作龍。杜子春云:甈當為毀,龍當為尨;尨謂雜色不純?!薄督?jīng)典釋文》:“尨,亡江反?!薄吨芏Y》的鄭司農(nóng)注和杜子春注都說“龍當為尨”,“當為”二字如段玉裁所說是漢代人表示誤字的用語。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祇”字注曰:“古人云‘當為’者皆是改其形誤之字?!薄吨芏Y》注所揭示的古書,有時確實是誤字。且舉一例以為旁證:《周禮·考工記·匠人》:“凡任索約大汲其版?!编嵶ⅲ骸肮蕰场鳌疀]’。杜子春云當為‘汲’?!编嵭救艘舱J為應該是“汲”。這里只能認為在古文經(jīng)“故書”原文中的“沒”是“汲”的形近而誤的錯字,而不能認為“沒”與“汲”音近相通。這是一種可能的解釋。
但是這種解釋有一個問題,就是“龍”和“尨”在古文字的字形上并不相近,區(qū)分比較明顯,似乎不容易互訛。因此“龍”又作“尨”很可能不是誤字,在古注中也有很多證據(jù)表明“龍”與“尨”確實是古音相通。如《周禮·巾車》:“駹車雚蔽?!弊ⅲ骸肮蕰犠鼾?;杜子春云:龍讀為駹?!薄吨芏Y·犬人》:“凡幾珥沈辜,用駹可也?!弊ⅲ骸肮蕰犠鼾?。鄭司農(nóng)云:龍讀為駹,謂不純色也。”這條例證似乎可以說明“龍”與“駹”相通假。鄭司農(nóng)已經(jīng)清楚地認識到經(jīng)典原文的意思是“謂不純色也”,而“龍”字在古書中從來沒有表示“不純色”的意思,只有“駹”或“尨”能表示“不純色”?!吨芤住ふf卦》:“震為雷為龍?!薄督?jīng)典釋文》:“龍,虞、干作駹?!薄蹲髠鳌は骞哪辍分杏小皩脆觥保稘摲蛘摗の宓缕分凶鳌褒堗觥?。這些證據(jù)似乎都表明“龍”和“尨”音近相通?!褒垺焙汀皩础钡穆暷赶嗖钶^大,二者如何能相通呢?其實“龍”的上古音中本來就有明母一讀。《集韻》稱“龍”有“莫江切”一讀,上古音正為明母東部。《集韻》一書雖晚于《廣韻》,但其中的注音卻多有存古的性質(zhì),不得以其晚出而認為其中的材料都是晚出,這已經(jīng)得到古文字學家研究的證明。王引之《經(jīng)義述聞·禮記上》“駕倉龍”條[240]的王引之按語廣征群書,認為“龍”訓為高大的馬的時候要讀如“駹”。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也認為“龍”與“尨”古音相通假。《詩經(jīng)·秦風·小戎》:“龍盾之合?!瘪R瑞辰《毛詩傳箋通釋》[241]稱:“龍、厖、蒙三字古聲近通用。”馬瑞辰也引證《周禮》故訓。[242]因此我們認為“龍”自上古以來就有明母一讀,與來母音并存,二者意思各別?!褒垺弊x來母時是鱗蟲之長,讀明母時是“駹”的異體字或通假字,二者沒有音韻上的同源關系。“龍”讀來母和明母二音是用字的問題,不是造字的問題。因此“龍/尨”這組材料與復輔音完全無關,絕不能據(jù)以構擬復輔音ml,而有許多音韻學家正是依據(jù)“龍”和“尨”在古書中有互為異文之例,就以之來構擬復聲母,這是錯誤的。
例六,有的學者利用“萬/蠆”這組諧聲材料來論證古有復輔音聲母。我們認為這組材料與復輔音無關??肌墩f文》并沒有“蠆”字,只有“”,曰:“毒蟲也。象形。
或從
?!背蠼媲?。《說文》明確地說了“
”是象形字,而不是形聲字,不是從“萬”得聲?!?img alt="" class="s-pic"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5E115B/13795735105689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2356_229_5.png?sign=1755780403-dE9fJaWxG3Ds37KeTz47yQOAxx3gf7x5-0-436ce789e01df32546ca8235da9a28dd">”字所從的上部偏旁并非“萬”字的繁體。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243]稱“
”字“俗作蠆,與牡蠣字無別”??梢姟?img alt="" class="s-pic"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5E115B/13795735105689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2356_229_7.png?sign=1755780403-BLYMeoeNC26xpzdWFQNcADfjGz1uLw28-0-01e7ad03fbc14a20463a019259388cc9">”的俗字作“蠆”,才變得從“萬”。這只是為了讓偏旁成字,以便于記憶[244]。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第665頁注也稱:“
,俗作蠆,非。”段玉裁已經(jīng)指出“蠆”是“
”俗體訛誤之形。所以“
”字不能用作論證古有復輔音的證據(jù)。“萬/蠆”這組材料也與復輔音無關。段玉裁注還說到:“
,按《字林》‘他割反’,玄應書‘他達切’。皆舊音也?!倍斡癫梅Q《字林》和《一切經(jīng)音義》中的注音是舊音,這是很可注意的。因為有的音韻學者認為“萬/厲”這樣的材料與復輔音的分化有關。我們認為這也是不可靠的。因為“厲”不是從“萬”得聲,而是從“
”得聲?!墩f文》明稱:“厲,旱石也。從廠‘
’省聲?!绷χ魄?。《說文》載有“厲”的異體從“
”,不從“萬”。朱駿聲[245]從《說文》之說。段玉裁注頗有新說,認為“厲”的篆文本來應該是作“
”,說:“厲從
省聲,則字當作
;隸體
作蠆,
作厲,皆從‘萬’,非也。后人以隸改篆,則又篆皆從‘萬’也?!倍斡癫玫囊庖婋m是一家之言,但也很值得重視,“厲”從“萬”很有可能是隸變后的訛誤之形。但是段玉裁并沒有反對《說文》所說的“厲”是從
省聲之說。因此,誠如《說文》所說“厲”是從
得聲,而無論
是如《廣韻》的丑芥切,還是如上引《字林》和玄應《音義》所記之反切,
的上古音都是透母,與“厲”的來母旁紐為雙聲[246],音近可通,完全在古音通轉(zhuǎn)的范圍之內(nèi),與復輔音無關。再考《說文》:“萬,蟲也。……象形?!睙o販切?!队衿?、《廣韻》皆稱:“萬,蟲名也?!倍斡癫米ⅲ骸爸^蟲名也。假借為十千數(shù)名,而十千無正字,遂久假不歸,學者昧其本義矣。與蟲部
同象形。蓋‘萬’亦
之類也?!薄墩f文》以“萬”與“
”為二字,都是象形字。而且《說文解字詁林》引述孔廣居《說文疑疑》的論述對有關以“萬”為聲符的字逐一進行了辯難,頗與本書的觀點相通。我們只能說作為數(shù)字的“萬”是借用作為“蟲名”的“萬”字為之,并不是借“
”,二者的讀音差別太大,沒有理由說“萬”與“
”的上古音本來相近。況且在甲骨文中,“萬”主要是用作地名,其讀音難以確定。
自從清代的徐灝《說文解字注箋》以來,有一種見解認為“萬”與“”本來同字,只因為“萬”借用為十千的專用字,于是又造出“
”字來表示毒蟲。[247]徐灝的這個觀點后來得到了古文字學家的支持。如郭沫若《卜辭通纂》第71頁就明確說“
”即“萬”字,是“蝎”的象形文。李孝定在《甲骨文字集釋》中贊同郭沫若的觀點。裘錫圭《文字學概要》[248]第114頁把“
”歸入表意字中的象物字,說:“
與萬古音相近,是由一字分化的。”姚孝遂在《甲骨文字詁林》的按語中贊成徐灝的說法,同時批評了《說文校錄》和《說文解字句讀》把“
”分析為從蟲萬聲的觀點。姚孝遂的說法是正確的,“萬”與“
”絕對沒有聲韻上的同源關系。即使如有的古文字學家所說的那樣,“萬”與“
”本為一字,我們也可以認為那個最早的象形字是一個字有兩個完全不同的讀音,一讀如明母的“萬”,一讀如透母的“
”,這兩個讀音沒有同源關系。現(xiàn)在還沒有證據(jù)表明“
”本來讀明母而其讀為透母的“
”的讀音是后起的。因此,我們只能認為如果真是像古文字學家們說的那樣“萬”與“
”本來同字[249],那么那個最早的象形初文就擁有明母與透母兩個并存的讀音,這兩個讀音間沒有同源關系(也就是本書論述的異字同形)。如果像徐灝所說“
”是在“萬”用作數(shù)字后才造的后起字,那么也只能認為是古人為了讓“
”與“萬”在讀音上不致相混才另造后起字形[250],其得音另有來源,絕不可能是由明母的“萬”音變而成。我們認為古文字中的“萬”聲字包含兩個完全不相干的來源,一是明母元部,一是來母月部,我們希望古文字學家認真考慮我們的意見[251]。
我們可用通假字系聯(lián)法來檢驗。考《史記·陳杞世家》:“桓公弟佗,其母蔡女,故蔡人為佗殺五父及桓公太子免而立佗?!薄端麟[》:“譙周曰‘春秋傳謂他即五父,與此違’者,此以他為厲公,太子免弟躍為利公,而《左傳》以厲公名躍。他立未逾年,無謚,故‘蔡人殺陳他’。又《莊二十二年傳》云‘陳厲公,蔡出也,故蔡人殺五父而立之’。則他與五父俱為蔡人所殺,其事不異,是一人明矣。《史記》既以他為厲公,遂以躍為利公。尋‘厲、利’聲相近,遂誤以他為厲公,五父為別人,是太史公錯耳。班固又以厲公躍為桓公弟,又誤?!薄妒酚浰麟[》明稱“厲、利聲相近”,則必是以其聲音可相通,而“利”與明母字絕不發(fā)生通假關系和諧聲關系,其上古音不可能是ml-這樣的復聲母,這就反過來證明與“利”聲相通的“厲”也不會是復聲母ml-[252]。又如《史記·刺客列傳》:“居頃之,豫讓又漆身為厲。”《集解》:“厲音賴?!薄端麟[》:“癘音賴。賴,惡瘡病也。……然厲賴聲相近,古多假‘厲’為‘賴’,今之‘癩’字從疒,故楚有賴鄉(xiāng),亦作‘厲’字,戰(zhàn)國策說此亦作‘厲’字?!弊阕C“厲”與“賴”相通,而“賴”的上古音只能是單輔音的來母音,這也證明與“賴”相通的“厲”也是來母音,而不會是任何復聲母。
例七,《說文》:“匋,瓦器也。從缶包省聲。古者昆吾作匋。案《史篇》讀與缶同?!蓖降肚?。依照《說文》的分析,匋字應是從“包”得聲,《史篇》稱“讀與缶同”[253],則是以“匋”從“缶”得聲,但絕不會讀“徒刀切”。考《說文》:“陶,再成丘也。在濟陰從阜匋聲?!断臅吩唬簴|至于陶丘。陶丘有堯城,堯嘗所居,故堯號陶唐氏。徒刀切?!眲t讀“徒刀切”的應是“陶”字,而不是“匋”?!皠迸c“陶”在秦系文字中的讀音本不相同,但在六國文字中二者是同音字。我們認為《說文》所解釋的匋“從缶包省聲”是小篆,“讀與缶同”的是籀文,皆是秦系文字,是唇音。而讀為“徒刀切”的“匋”是六國文字的用法,文字系統(tǒng)本不相同。在六國文字中“匋”還可以省寫作“缶”,而讀“徒刀切”。何琳儀《戰(zhàn)國文字通論(訂補本)》第37頁說:“齊燕陶文中則每以‘缶’為‘匋’(陶)?!边@實際上是異字同形[254]。在六國文字系統(tǒng)中的“陶、匋”不能分析為從“包”省聲,要讀定母;后來流傳下來的是六國文字系統(tǒng)的讀音,秦系文字系統(tǒng)的唇音反而沒有很好地流傳[255]。
我們從通假字系聯(lián)的角度可以證明“陶、匋”絕不是復聲母。例如,《尚書》中的“皋陶”有別本作“皋繇”[256],“繇”是以母字,自古無異說,上古音常與定母相通。如果上古音的“陶”是復聲母,則不會與單輔音的“繇”相通。又,在古文獻中“陶”與“妯”相通[257],而“妯”從以母的“由”得聲,在上古音中絕不與唇音字發(fā)生通假關系或諧聲關系,所以“妯”的上古音與唇音無關,這就表明與“妯”相通的“陶”的上古音聲母與唇音無關,而只能是舌頭音的定母,不會是復輔音聲母。又如,在古文獻中與“陶”相通的字還有“逃、滔、蹈”[258],這些字中上古都與唇音字不發(fā)生通假關系或諧聲關系,故不可能讀與唇音有關的聲母,只能是單輔音的舌音。這就反過來表明“陶”的上古音只能是定母,或可以稍音轉(zhuǎn)為以母,而不可能是復聲母。
我們還可以從文字學的角度正面解釋“陶、匋”讀定母的原因。我的觀點是“陶、匋”讀定母是因為二者是從“缶”得聲,這個“缶”不是唇音字,而是以母字的“”的省聲(此字絕不是從唇音的“缶”得聲,本身是一個獨立的、不可再分析的字),從“
”聲的字大多是以母字,如“繇、搖、遙、窯、瑤、謠、傜”等,例證很多。戰(zhàn)國時代的六國文字中讀為定母的“匋”應該是從“
”省聲,而不是從唇音的缶或包得聲。這樣解釋,一切疑惑都渙然冰釋?!墩f文》不收“
”字,只作為聲符出現(xiàn)。更何況“陶、匋”二字既有定母音,也有以母音,其以母音的來歷就是因為二者都是從“
”省聲[259],其以母音應該稍早于定母音。我認為在音韻學上,凡是一個字有定母和以母兩讀的,都是以母音早于定母音。以母音變?yōu)槎溉菀?,定母音變?yōu)橐阅笌缀醪豢赡?。因為從漢語語音史來看,到了中古時期,以母已經(jīng)演變?yōu)榱懵暷富騤-聲母,如果有過定母音變?yōu)橐阅傅那闆r,那么上古的定母在中古一定有音變?yōu)榱懵暷富騤-聲母的現(xiàn)象,但事實上,這種音變在漢語上古音演變?yōu)橹泄乓舻臅r候從沒有出現(xiàn)過[260]。
現(xiàn)在很多學者不明白《說文》說的“匋從缶包省聲”為什么會讀為“徒刀切”,于是有種種解釋。日本學者鐮田正等《新漢語林》第157頁把“匋”看作象形字,其形象人挾帶陶器之形?!缎聺h語林》既然把“匋”當作象形字,那就不存在諧聲的問題。藤堂明保《學研漢和大字典》第168頁把“匋”看成會意字,認為“勹”是意符,是“包”的意思。小川環(huán)樹《角川新字源》第794頁也把“匋”處理為會意字,但認為所從的“勹”本來是雕刻刀的象形字,作“勹”是訛誤之形。然而后來作為《角川新字源》的增補本的《角川大字源》第1404頁放棄了《角川新字源》的分析和結論,認為“匋”就是形聲字,“勹”為聲符,是“炰”和“炮”的省略形式,意為“燒、烤”,與“燔”是同源字。以上各家的分析其缺點是都沒有注意到古文字的系統(tǒng)性。《角川大字源》從《說文》,把“匋”當作形聲字,意為“瓦器”,讀唇音,“勹”為聲符;讀“徒刀切”的“匋”是“陶”的異體字,意為“再成丘”。二者是異字同形。把“匋”處理為純粹的會意字或象形字都沒有道理。趙彤的博士論文《戰(zhàn)國楚方言音系研究》第127頁根據(jù)“匋”字從“勹”聲,就認為這是定母與幫母相諧,這一觀點忽視了文字的系統(tǒng)性和異字同形的問題,是不穩(wěn)妥的[261]。因此不能利用“陶/缶”這樣的材料來構擬dp/db之類的復輔音聲母。
我們在研究上古音聲母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一形多用”或“異字同形”的現(xiàn)象,也就是要注意一個字可能會代表多個詞,有不同的讀音。這些讀音之間沒有同源關系,而且其中有的讀音在中古時可能已經(jīng)失去了。這些情況是需要特別注意的,我們不能輕易地濫用復輔音來解釋其諧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