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辭語義:描寫與闡釋
- 孟建安
- 12706字
- 2019-11-01 14:01:23
第三節 語境認知失調與修辭語義表達
語境認知是對所有語境條件的綜合知覺、了解、判斷、把握和解讀。本節主要就人際語境認知失調對修辭語義表達的影響進行討論。
人際語境是由交際主體、交際對象、人際關系和角色關系等要素共同構成的,是語用環境的重要表現樣態,也是制約和影響交際者話語表達和理解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言語交際過程中交際者都注重對人際語境的知覺與判斷。在社會心理學研究領域,有研究者把人際語境認知等同于社會認知。研究者的意思是指個人對他人、對自己的心理狀態、行為動機和意向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進行推測和判斷的過程。由此來觀測和檢視言語交際活動,不難發現交際主體實際上都十分看重交際對象、自我及其之間存在著的潛性和顯性關系,注重對交際對象及其之間關系的整體感知和感知的程度輕重。所以,交際主體要想使言語交際順利進行,首先就要對自我、對交際對象的基本情況及其之間的關系有一個初始的認知和評估,然后才能夠在后續的交際中作出恰如其分的話語策略選擇。這當然是理想的狀態,實際操作過程中遠不是這么簡單。因為交際者受到了各種言內和言外、主觀和客觀因素的制約和限制,使得對人際語境的認知存在著失調現象。
認知失調又稱為認知不和諧,這種理論是由菲斯廷格(Leon Festinger,1957)提出的,是指兩種認識上的不一致而導致出現緊張心理狀態,產生動機沖突。這種認知不協調在言語交際中就表現為人際語境認知的失衡,即交際者對言語交際中影響話語表達和理解的人際語境因素的感知、認識和判斷等心理活動出現了偏差,認知結果背離了人際語境的真實狀態,與人際語境本真之間關系失衡。這種人際語境認知的失調必然會對言語交際產生負面影響,使言語交際出現短路現象,或者說滋生交際故障,從而影響修辭語義的表達。從這個意義上說,人際語境認知失調是造成交際故障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人際語境認知失調表現在多個側面,以下僅從四個方面作簡要分析。
一、對自我的認知失調
在言語交際過程中,為了實現交際的目的,交際主體應該把握好自己的情緒、心理、性格、文化程度、認知水平、語言能力、交際動機等,學會自我控制和隨機應變,把握好自我角色,力求話語選擇符合自我狀況。以長輩身份與晚輩交談,當然要做到莊重得體,情感關懷要多于冷漠麻木;以晚輩身份同長輩交談,自然要做到有理有節,謙遜恭敬;同輩之間交談,話語風格勢必會更加注重親切自然,隨意多于拘謹等。這些都是自我認知的常態或者說是平衡狀態下的言語交際風貌。這種認知狀態下,言語交際活動自然能夠順利進行,出現交際故障的概率就會大大降低,甚至可能會杜絕交際故障的產生。如下中小學生的修辭話語就是對自我恰切認知的前提下的修辭創造:
做作業——真是煩死人/考試中——警察與小偷/考試后——莫斯科不相信眼淚/老師來了——這里黎明靜悄悄/被趕出教室——快樂的單身漢/回到家——被愛情遺忘的角落/家長會后——今夜有暴風雪/語文——老北京的傳說/幾何——黑三角/代數——R4之謎/地理——九州方圓/生物——血疑/歷史——華夏掠影/化學——情變/物理——神奇的電波
這些修辭話語的創造者都是中小學生。他們的生活環境、學習環境、學生角色、子女身份以及在學習生活中所承受的壓力,促使他們強烈地知覺到自己處在什么樣的狀態。當他們清醒地認知自我的時候,就通過修辭手段把對學習、課程、校園生活、與教師的關系、和家長的關系等一系列感受表露無余。這里既有對乏味學習生活厭倦情緒的宣泄,也有對家長、教師不滿情感的生動化表達,還有對學業課程的形象化描寫。顯然,在中小學生這個社群中作為修辭主體的中小學生較好地認知到了自我,因此構擬這些具有校園流行語性質的修辭話語并沒有什么障礙,而且交流起來帶有一定程度的調侃性,很順暢、很時尚、很詼諧,能夠營造幽默寬松的交際氛圍。
但實際上,會有不少人很難做得到。無論是地位高還是地位低的人,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無論是文化程度高還是文化程度低的人,在具體語境中多多少少會存在著程度不同的自我認知失調。也就是說,在言語交際中交際主體對自我的需要、興趣、能力、個性和行為動機等心理狀況缺乏足夠的認識,沒有協調好自我心理預期與言語交際行為之間的關系,使得自我的心理與交際行為之間產生矛盾和沖突。比如,交際者對自我言語交際能力的評估過于不切合實際,或者誤以為自己具有很強的社交能力,面對不可預料的應急場面都能夠做到游刃有余、應付自如,并由此使自我處在自傲、自負等心理狀態;或者低估了自己的交際能力,并由此產生膽怯、害怕、畏縮等心理狀態。這些無秩序的心理狀態無論如何是不能滿足交際對象的心理期待的,也與交際行為本身的要求不相適應,從而會導致交際故障的產生。資料顯示,20世紀30年代的大軍閥韓復榘不學無術,信口開河,在參加一次聚會演講時說道:
今天到會的人十分茂盛,敝人實在很感冒,你們都是大學生,懂得七八國英文,我不懂這些,今天真是鶴立雞群了!
韓復榘的話語顯然是建立在對自我心理、情緒、語言能力等自我狀況整體認知良好的情況下作出的話語和修辭選擇,但是這種認知卻是不切合自我實際的,是一種失調的自我認知。基于這種認知上的失當,造成了自我心理狀態的失衡和社交表現欲望的膨脹,把自我置于一個唯我獨尊、令人高山仰止的位置上,從而使其在話語和修辭選擇上出現了故障,修辭語義的表達就出現了問題。在這里,“茂盛”“感冒”“鶴立雞群”等顯然都是不妥的,是一種失敗的修辭,是一種令人無法理解和容忍的話語選擇。這種失敗表面上看是詞語選擇的失誤,但其根源就在于交際者自我認知的不當。言語交際中,除了客觀因素遮蔽了交際者認知的視野,使交際者不能有效地自我認知外,主觀上的不健康心理諸如社交自卑心理、社交嫉妒心理、社交恐懼心理、社交猜疑心理和社交報復心理等都會給交際者的正常認知設置障礙,誘使交際者對自我作出錯誤的甚至是極端的評價和判斷,從而造成認知漏洞和偏頗,并由此導致言語交際的失敗,進而影響了修辭語義的表達。又如:
親愛的YX-03:
你好!我們是2005年1月9日22時30分在網上認識的,說來還挺有緣。截至此時此刻,我們已經認識了整整5個月時間。
在此期間,我們共上網聊天150次,平均一天一次。合計聊天時間7500分鐘,平均每次50分鐘。其間,我們累計見面10次,平均15天見面一次。在這10次見面中,我約你9次,占約會總數的90%。我主動吻你34次,占我們接吻總數的82.5%。請你吃飯10次,共消費人民幣2011元,平均每次201.1元。
另外我送你禮物4件,去你家拜訪3次,花費人民幣2755元。綜合各方面的情況,我愛你的程度比你愛我的程度高出22個百分點,我的愛情投資比你多出了52個百分點。
雖然如此,你愛我的程度也達到在婚姻所要求的基準線以上,并超出了17個百分點。就是說,我對你的滿意度為84%,你對我的滿意度為78%,通過電腦分析計算,戀愛雙方滿意度達到如此程度的只占戀愛總數的42%。因此,根據電腦給出的結論,我們可以考慮結婚。
現在,根據電腦指令,我向你提出書面結婚請求,請你在接到此信后7日內,作出正式答復,逾期不予回復,則視為拒絕。
如果拒絕的話請提出書面意見書,詳細表述原因。如提供不出有效原因而予以拒絕,本人有權要求一定的經濟賠償。
想念你的KFO
×年×月×日晚
這封求愛信來自網絡(作者署名為“沈亮”),求愛信的寫作者是一位統計學博士。這封求愛信顯然帶有調侃性和搞笑的意味,我們對這封求愛信的真實性忽略不計,僅從文本本身與構擬者角色認知角度作簡要分析。作為統計學博士在寫這封求愛信時充分利用了自己所學專業的條件,把與女友之間的交往情況幾乎全部用數字作了非常詳細而又準確的交代,有些語義的表達甚至精確到以小數點、百分比計算。可以看出,這位求愛者還沒有走出“統計學博士”這個角色,而依然陶醉于這個角色之中,孤芳自賞,自娛自樂,這當然顯得滑稽可笑、迂腐呆滯。由此而帶來的交際效果可想而知,相信不會有哪位女孩子愿意接受這樣的人作為自己的終身伴侶。這無疑是由于自我角色認知錯誤造成的不良甚至是嚴重的后果。
二、對他人的認知失調
對他人的認知主要是指個體在與他人的交往過程中,觀察、了解他人并形成判斷的一種心理活動。在這個過程中,認知主體要對認知對象的外表特征、內心世界作出認知,不僅要了解對方的物理特征,還要對客體的許多內在特征,如動機、能力、情感、意志等作出判斷形成完整的印象。認知客體的外在特征是可視的、可觸的、可聽的、外顯的,看得清,摸得著,聽得見,在認知時一般情況下較少出現認知失誤。例如:
我們車上怎么這么香呀!啊,原來大家都是來自香港的游客,所以都帶著“香氣”來了!歡迎帶香味的同胞來訪!
您知道香港為什么叫香港嗎?不知我說得對不對,至少有三種說法,種種都離不開“香”字:其一,最廣泛的說法是,早年一些外國海員游覽香港時見遍地都是芳香的鮮花,因此稱此地為“芬芳的港口”,后來正式譯為“香港”。其二,和“香木”有關。因明清時期,此地生產“香木”,是個往外地運“香木”的地方,被世人稱為“清香的港口”,后簡稱為“香港”。其三,也和“香”字有關,說的是從明末以來,當地人就以制造香木和檀香為主,島上香氣四溢,人們自然稱它為“香港”了。不知我說得對不對?(王連義《幽默·贊美·話題用語》,見《中國旅游報》2002年第10期)
這是一位導游面對來自香港的游客所說的一段話,交際雙方的角色身份是已知的,即導游和香港游客,這是事實,是客觀存在。所以,這位導游在介紹香港時充分認知到了交際對象的“香港”角色身份,利用香港游客對自身生活著的土地的熱愛之情,在“香”字上下功夫,可以說做到了對他人的充分認知。這樣做的結果必然會促使香港游客有濃厚的興趣,并能很好地調動香港游客的熱情和興致,進而使雙方能夠和諧溝通交流,從而更有效地拉近雙方的感情距離。但是,認知客體的心理、情緒、能力、興趣等是隱性的、潛在的、內含的,而且具體情境中人的心理狀況也是在變化著的、不確定的,所以短時內較難準確把握,有時可能會被假象所迷惑,這樣就可能會出現更多的認知失調現象。
尤其是在具有偶遇關系的人與人之間,以及網絡語境中,出現這種認知失調的可能性會更大。網絡空間的人際交往,是一種經由網絡媒介的溝通,互動雙方并不像在現實社會中那樣面對面地參與溝通。換言之,網絡空間的人際互動是一種“身體不在場”的交往。所以人們常說,網絡語境是虛擬的,雖然也有現實的一面,但是虛擬是其重要的特征。“虛擬空間創造了一個我們可以任意選擇并同時共享又彼此分離的寬松社會交往環境,緩解了傳統面對面交往方式給人的心理壓力。同時,網絡群體的寬容和慷慨使不同階層的人們可以在自己選定的‘網絡空間’上敞開心扉,暢所欲言,獲得平等和尊嚴。”
正是基于此,交際者具備了隱去自身真實的條件與可能,使得交際者在場的虛擬特征掩蓋了現實語境中的現實性特征,造成虛幻的世界與現實的世界之間存在著嚴重的不對稱性。所以,性別、姓名、性格、心理、職業、角色、身份等都成為不可預知的、難以確定的語境因素。那么,在網絡語境下比如QQ聊天、視頻聊天等的言語交際必然會增加交際主體與交際對象相互之間的認知難度。這種語境下的認知失調也就不僅在所難免,而且從量度上觀測還要多于常態語境下的認知失調。
即便不是在網絡的虛擬世界內,現實世界中同樣存在著類似的問題。雖然交際對象就在現場,現場感非常強烈,但現實世界人際之間所建構的人倫秩序和人倫機制、交際者的能力、具體的場景、心理情緒、交際目的等因素還是會規約人們的人際認知行為,使得認知主體失去了應有的判斷力和裁決力,認知潛能難以得到深入發掘和轉化,從而出現認知失調,造成修辭語義表達的短路現象。比如:
一秀才買柴,曰:“荷薪者過來。”賣柴者因“過來”二字明白,擔到面前。問曰:“其價幾何?”因“價”字明白,說了價錢。秀才曰:“外實而內虛,煙多而焰少,請損之。”賣柴者不知說什,荷擔去了。(明·趙南星《笑贊》)
人們常常用“對牛彈琴”這個成語來描述類似現象,以此來譏諷“牛”的無知,但如果換位思考,就會發現受譏諷的對象似乎不應該是這頭“牛”,而應該是彈琴的人。明明知道對方是牛,可還是要對它彈琴,這就不是牛的過錯而是彈琴人的過錯了。如果從言語交際的人際語境認知層面來看,顯然這是由于交際主體對交際對象文化程度的認知存在著缺陷造成的。根據社會心理學、言語交際學、修辭學的基本理論和一般常識,交際者只有根據人際交往中所獲得的關于交際對象的社會知覺和印象,并準確推知交際對象的文化程度,才能夠有針對性地調節和控制自己的言語行為,并作出適當的話語反應,使言語交際順利進行,否則就會造成尷尬局面。該例告訴我們,秀才和賣柴者之間之所以會出現交際短路現象,并最終導致雙方買賣行為不能成功,原因就在于秀才對賣柴人的文化程度認知存在著嚴重的不足。正是這種缺陷,蒙蔽了秀才的視線,封死了秀才的思路,禁錮了秀才話語能力的施展,使得秀才的話語表達依然遵循模式化方式,而沒有作出及時的話語修辭策略調整,修辭語義表達是不順暢的,最終使得交際活動以失敗而告終。又如:
一天下大雨,一位小伙子沒有任何雨具站在一幢樓下的雨中淋著,他渾身濕透,不住地發抖。一位老太太從家里拿了一把雨傘送了過去。沒想到,小伙子也不說話,一個勁地搖頭不要。老太太以為他同家里人賭氣,就勸他到她家里坐一會兒。那小伙子還是搖搖頭,一動不動。老太太急了,一把拉住小伙子的胳膊:“跟父母鬧別扭了?先到家里暖暖身子。”那小伙子終于忍不住了,對老太太低聲說:“大娘,您別把我的好事給攪了,我再站一會兒。”小伙子沖樓上使了使眼色:“她就要答應嫁給我了!”(《中國青年》)
看著大雨下,小伙子沒帶雨具被雨淋著,老太太出于好心,便從自己家里拿了一把雨傘,勸小伙子趕快到樓里避雨甚至要小伙子到自己家里暖暖身子,但遭到了小伙子的拒絕。老太太的善意沒有得到小伙子的理解和感激,相反小伙子還說出了“大娘,您別把我的好事給攪了,我再站一會兒”這樣的話語。這不僅不太禮貌,而且也有點不近人情。顯然,二人的交際并不順暢,某種意義上說是失敗的。究其原因,就是老太太的角色認知不夠或者說錯誤造成的。根據文本的敘述,老太太誤以為這個小伙子和家里人生氣了,是因為賭氣才站在大雨中,把小伙子角色認定為和家長生過氣的兒子。這與小伙子實際的角色身份相差甚遠,差點好心辦成壞事。由于老太太對小伙子身份的誤判,從而使修辭話語所表達的語義完全背離了小伙子的預設。
言語交際學所界定的人際關系,是指人與人之間心理上的關系,即人們彼此在思想感情上的距離,交際雙方彼此尋求滿足需要的心理狀態,包括了自我與他人、他人與他人之間的關系。言語交際中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各種不同的關系,疏遠的與親近的、友善的與敵對的、熟悉的與陌生的等等。而且,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關系的親疏還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一般來說,往往與滿足交際對象各自需要的程度成正比例關系。姚亞平認為,交際雙方都滿足了各自的需要,相互之間發生保持接近的心理關系,表示友好的情感;滿足的程度越大,人際關系就越好;滿足的程度越小,人際關系就越壞。如果雙方或某一方只是部分地滿足需要,雙方的人際關系也就會隨之相應地疏遠;如果相互間的交往阻礙了雙方或某一方滿足需要,那么人際關系就有可能出現敵對的情況。這種看法應該說基本上反映了人際事實,并為人際語境認知提供了較有說服力的依據。
言語交際中對人際關系的認知,實際上就是要綜合相關因素對以上這些關系好壞程度作出準確的判斷。也就是要作出一個有理有據的評估,理清交際對象之間、自我與交際對象之間人際距離的遠近及其遠近的程度。根據自己的認知系統和認知規則來感知交際者之間處在何種關系狀態。是相互吸引,還是相互排斥;是相互愉悅,還是相互厭惡;是相互信賴,還是相互猜疑;是寬松和諧,還是緊張冷淡。對人際關系認知的失調,就是無視這些狀況的存在而把它們置于同一個關系層面,沒有看到這些關系之間存在著的差異,所以在表達時不能作出適度的反應,不能提供具體的話語建構和解構策略,不能對言語計劃作出適宜的調整,從而造成交際故障,降低了交際活動的成功率。看下面一段QQ聊天記錄(時間為2012年3月31日,保持聊天記錄原貌,只隱去了真實姓名):
甲16:02:16
你現在有空嗎
乙16:02:43
請講
甲16:03:40
想占用你寶貴時間幫忙看看這篇文章
乙16:04:08
切 什么呀
甲16:04:45
是我寫的一篇校本培訓
甲16:04:49
行嗎
乙16:04:56
發過來吧
乙16:05:01
學習學習
甲16:05:39
謝謝!不要這樣說嘛 失禮失禮 我就覺得很難修改
16:06:06
(成功接收文件“多樣有效的校本培訓.doc”(31.00KB)
多樣有效的校本培訓.doc 打開文件 打開所在文件夾)
乙16:06:14
稍等
甲16:06:24
好的 謝啦
乙16:10:49
看了
乙16:10:51
不錯
甲16:11:05
請多多指教
甲16:11:51
我想發表到國家級的報刊 不知行不行 請幫幫忙
乙16:12:23
幾點建議:
第一 各部分內容不太有血有肉 多為骨架
第二 個別字是錯別字
第三 第三部分“多樣化”分類標準不統一
乙16:12:39
不是建議 是看法
乙16:12:48
看怎么處理 其他的都寫得很好
甲16:12:53
哈哈 謝謝
乙16:12:54
文筆很通順
乙16:13:06
這么客氣干嘛
甲16:13:22
希望有你這位大師指點會好些
乙16:13:31
切
甲16:13:49
是啊 真的 很想得到你的指教
乙16:14:06
切 切
甲16:14:25
不要這樣嘛 昨天有人叫我交一篇給她 她幫忙發表
乙16:14:42
很好
甲16:16:01
見笑了 大師
乙16:16:11
什么呀
乙16:16:27
沒有呀 看你很有想法 文章中
甲16:16:30
你說可以給這篇她嗎
乙16:16:35
不過不修改發表也可以
乙16:16:38
可以呀
甲16:16:53
是嗎 那我就發給她啦
乙16:16:56
贊成呀
甲16:17:04
謝謝
乙16:17:13
切
甲16:18:35
不過不能得到你親筆修改 很遺憾啊 還不夠資格是吧?哈哈哈
乙16:19:27
什么呀
乙16:20:10
我是真沒時間 另外對你們的情況也不熟悉
乙16:20:23
我正在忙著別的事呢
甲16:21:18
哈哈 沒關系 說笑的
乙16:21:53

甲16:22:49
不過真的很渴望能有這樣的機會 哈哈哈
乙16:22:58
好哇 哈哈
這段會話由46個話輪組合而成。撇開文本錯訛、不規范之處,由用詞、話語內容、表現出的禮貌度、營造的話語基調、表情符號、副語言等文本特征可以看出,交際雙方對人際關系的認知都把握得比較好、比較到位。從中不難體會出,雙方人際關系一般,說話比較客氣禮貌,話語點到為止,又有適度的詼諧幽默感。由于交際雙方都能夠準確且很好地認知雙方彼此之間的人際關系狀態,所以會話就很順暢自然,從而收到了較好的修辭語義表達效果,達到了交際的目的。但是,下列用例就不這么簡單:
魯貴:(嚴肅地)孩子,你可放明白點,你媽疼你,只在嘴上,我可把你的什么要緊的事情,都放在心上。
四鳳:(明白他有所指)您又要說什么?
魯貴:(四面望了望,逼近四鳳)我說,大少爺常跟我提過你,大少爺,他說……
四鳳:(管不住自己)大少爺!大少爺!你瘋了!——我走了,太太就要叫我呢。(曹禺《雷雨》)
從角色關系上看,魯貴與四鳳是父女關系,但此時父女之間的人際關系則偏離了父女之間正常的人倫親情規范,心理空間較大,感情距離較遠。魯貴對他們父女之間人際關系的現實狀態全然未知或不愿知曉,依然處在原有的心理層面,在評價女兒的人際關系時缺乏足夠內外條件的支撐,心理準備稍顯倉促,得出了錯誤的認知結論,并以這種錯誤的結論為前提與女兒開始言語交際,結果造成了交際的失敗。魯貴自認為四鳳是自己的女兒,具有難以割舍的血緣關系,感情距離應該很近,但是他并沒有感知到自己為討錢不惜用女兒的隱私來要挾的不當行為,已經使作為女兒的四鳳在心理上極為討厭自己,雙方的人際關系已經驟然降到零點,處在相當冷漠、緊張的狀態。魯貴的人際關系認知不當促使四鳳用改變稱呼的方式來表明父女之間人際關系的淡化與隔膜,并中止了雙方的言語交際。首先,在稱呼父親時作出了另外的修辭選擇,自覺地放棄了敬稱“您”,而改用中性稱呼,以此來抗議父親的跋扈和對自己的不尊重;其次,以“我走了,太太就要叫我呢”為借口中斷了交際。這就是表達主體對人際關系認知失調所帶來的不良修辭語義表達效應。
四、對角色關系的認知失調
周曉虹在《現代西方社會心理學流派》中引用社會心理學家喬納森·特納的話說,角色是個體在社會中所占據的位置,是承擔相應責任和義務并運用角色扮演能力去適應不同類型期望的個體。按照筆者的理解,這種詮釋至少輸出了四個方面的信息:第一,角色概念把個體與社會聯系在了一起;第二,角色在社會中都具有特定的地位;第三,不同的角色要承擔不同的責任和義務;第四,角色之間具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正因為如此,個體在社會中都會因為某種關聯性而分處不同的角色地位并具有相應的角色關系。粗略看來,便有姻緣角色、血緣角色、地緣角色、業緣角色、事緣角色、情緣角色及其相互關系等。在言語交際中,同一個個體所具有的不同角色身份必須得到相應的刺激才能被激活,這樣潛存著的角色屬性才能夠真正被交際者所認知,并被用來作為推知角色身份、確定與自我以及交際對象之間的角色關系的重要根據。同時,交際者依然還要據此來確定、選擇、調整話語行為和話語策略,以滿足角色期望。如:
親愛的2010屆畢業生同學們:
你們好!
首先,為你們完成學業并即將踏上新的征途送上最美好的祝愿。
同學們,在華中科技大學的這幾年里,你們一定有很多珍貴的記憶!
你們真幸運,國家的盛世如此集中相伴在你們大學的記憶中。2008奧運留下的記憶,不僅是金牌數的第一,不僅是開幕式的華麗,更是中華文化的魅力和民族向心力的顯示;六十年大慶留下的記憶,不僅是領袖的揮手,不僅是自主研制的先進武器,不僅是女兵的微笑,不僅是隊伍的威武整齊,更是改革開放的歷史和旗幟的威力;世博會留下的記憶,不僅是世博之夜水火相容的神奇,不僅是中國館的宏偉,不僅是異國場館的浪漫,更是中華的崛起,世界的驚異;你們一定記得某國總統的傲慢與無禮,你們也讓他記憶了你們的不屑與蔑視;同學們,伴隨著你們大學記憶的一定還有什錦八寶飯;還有一個G2的新詞,它將永遠成為世界新的記憶。
近幾年,國家頻發的災難一定給你們留下深刻的記憶。汶川的顫抖,沒能抖落中國人民的堅強與剛毅;玉樹的搖動,沒能撼動漢藏人民的齊心與合力。留給你們記憶的不僅是大悲的哭泣,更是大愛的洗禮;西南的干旱或許使你們一樣感受渴與饑,留給你們記憶的,不僅是大地的喘息,更是自然需要和諧、發展需要科學的道理。
在華中大的這幾年,你們會留下一生中特殊的記憶。你一定記得剛進大學的那幾分稚氣,父母親人送你報到時的情景歷歷;你或許記得“考前突擊而帶著忐忑不安的心情走向考場時的悲壯”,你也會記得取得好成績時的欣喜;你或許記得這所并無悠久歷史的學校不斷追求卓越的故事;你或許記得裘法祖院士所代表的同濟傳奇以及大師離去時同濟校園中彌漫的悲痛與凝重氣息;你或許記得人文素質講堂的擁擠,也記得在社團中的奔放與隨意;你一定記得騎車登上“絕望坡”的喘息與快意;你也許記得青年園中令你陶醉的發香和桂香,眼睛湖畔令你流連忘返的圣潔或妖嬈;你或許記得“向喜歡的女孩表白被拒時內心的煎熬”,也一定記得那初吻時的如醉如癡。可是,你是否還記得強磁場和光電國家實驗室的建立?是否記得創新研究院和啟明學院的聳起?是否記得為你們領航的黨旗?是否記得人文講壇上精神矍鑠的先生叔子?是否記得傾聽你們訴說的在線的“張媽媽”?是否記得告訴你們撿起路上樹枝的劉玉老師?是否記得應立新老師為你們修改過的簡歷,但愿它能成為你們進入職場的最初記憶。同學們,華中大校園里,太多的人和事需要你們記憶。
請相信我,日后你們或許會改變今天的某些記憶。瑜園的梧桐,年年飛絮成“雨”,今天或許讓你覺得如淫雨霏霏,使你心情煩躁、郁悶。日后,你會覺得如果沒有梧桐之“雨”,瑜園將缺少滋潤,若沒有梧桐的遮蓋,華中大似乎缺少前輩的庇蔭,更少了歷史的沉積。你們一定還記得,學校的排名下降使你們生氣,未來或許你會覺得“不為排名所累”更體現華中大的自信與定力。
我知道,你們還有一些特別的記憶。你們一定記住了“俯臥撐”“躲貓貓”“喝開水”,從熱鬧和愚蠢中,你們記憶了正義;你們記住了“打醬油”和“媽媽喊你回家吃飯”,從麻木和好笑中,你們記憶了責任和良知;你們一定記住了姐的狂放,哥的犀利。未來有一天,或許當年的記憶會讓你們問自己,曾經是姐的娛樂,還是哥的寂寞?
親愛的同學們,你們在華中科技大學的幾年給我留下了永恒的記憶。我記得你們為烈士尋親千里,記得你們在公德長征路上的經歷;我記得你們在各種社團的驕人成績;我記得你們時而感到“無語”時而表現的焦慮,記得你們為中國的“常青藤”學校中無華中大一席而灰心喪氣;我記得某些同學為“學位門”、為光谷同濟醫院的選址而憤激;我記得你們剛剛對我的呼喊:“根叔,你為我們做成了什么?”——是啊,我也得時時拷問自己的良心,到底為你們做了什么?還能為華中大學子做什么?
我記得,你們都是小青年。我記得“吉丫頭”,那么平凡,卻格外美麗;我記得你們中間的胡政在國際權威期刊上發表多篇高水平論文,創造了本科生參與研究的奇跡;我記得“校歌男”,記得“選修課王子”,同樣是可愛的孩子。我記得沉迷于網絡游戲甚至瀕臨退學的學生與我聊天時目光中透出的茫然與無助,他們還是華中大的孩子,他們更成為我心中抹不去的記憶。
我記得你們的自行車和熱水瓶常常被偷,記得你們為搶占座位而付出的艱辛;記得你們在寒冷的冬天手腳冰涼,記得你們在炎熱的夏季徹夜難眠;記得食堂常常讓你們生氣,我當然更記得自己說過的話:“我們絕不賺學生一分錢”,也記得你們對此言并不滿意;但愿華中大尤其要有關于校園丑陋的記憶。只要我們共同記憶那些丑陋,總有一天,我們能將丑陋轉化成美麗。
同學們,你們中的大多數人,即將背上你們的行李,甚至遠離。請記住,最好不要再讓你們的父母為你們送行。“面對歲月的侵蝕,你們的煩惱可能會越來越多,考慮的問題也可能會越來越現實,角色的轉換可能會讓你們感覺到有些措手不及。”也許你會選擇“膠囊公寓”,或者不得不蝸居,成為蟻族之一員。沒關系,成功更容易光顧磨難和艱辛,正如只有經過泥濘的道路才會留下腳印。請記住,未來你們大概不再有批評上級的隨意,同事之間大概也不會有如同學之間簡單的關系;請記住,別太多地抱怨,成功永遠不屬于整天抱怨的人,抱怨也無濟于事;請記住,別沉迷于世界的虛擬,還得回到社會的現實;請記住,“敢于競爭,善于轉化”,這是華中大的精神風貌,也許是你們未來成功的真諦;請記住,華中大,你的母校。“什么是母校?就是那個你一天罵他八遍卻不許別人罵的地方。”多么樸實精辟!
親愛的同學們,也許你們難以有那么多的記憶。如果問你們關于一個字的記憶,那一定是“被”。我知道,你們不喜歡“被就業”“被堅強”,那就挺直你們的脊梁,挺起你們的胸膛,自己去就業,堅強而勇敢地到社會中去闖蕩。
親愛的同學們,也許你們難以有那么多的記憶,也許你們很快就會忘記根叔的嘮叨與瑣細。盡管你們不喜歡“被”,根叔還是想強加給你們一個“被”:你們的未來“被”華中大記憶!(華中科技大學校長李培根在2010屆畢業典禮上的致辭)
華中科技大學校長的這篇畢業致辭,曾轟動一時,引起了強烈的共鳴和震撼。在這個語篇中,作為修辭主體的校長充分認知了自我與聽眾之間的角色關系,在校長角色與學生角色之間找到了非常恰當的平衡點。那就是把自己定位為教師、長者、朋友,把聽眾定位為學生、晚輩、朋友,理順了雙方之間的角色關系。因為是良師,所以在語篇中格調積極向上,平等尊重,語重心長,充溢著鼓勵、鞭策,導引著莘莘學子積極進取奮發向上;因為是益友,所以在致辭中又親和力四射,歷數著大學生活中曾經經歷、耳聞目睹過的無限往事,既有國家政治層面的大是大非,又有社會生活層面的萬事萬象,既有學校學業層面的多樣化面相,又有自己身邊的種種細微瑣事。而且,修辭話語的構擬更多地考慮到了學生的話語環境,其中不乏網絡用語、新詞新語、獨具華中科技大學特色的校園流行語,像“什錦八寶飯”“G2”“俯臥撐”“躲貓貓”“喝開水”“打醬油”“媽媽喊你回家吃飯”“吉丫頭”“校歌男”“選修課王子”“被就業”“被堅強”“根叔”“鳳姐”“犀利哥”等詞語充斥了整個語篇。這些詞語的應用激活了聽眾的記憶,勾起了學生的情感,使學生感覺到是那么親切,那么零距離。這就拉近了校長、老師、長輩角色與學生、晚輩角色之間的感情距離,使雙方處在平等友善和諧的交際氛圍之中,從而收到了非常好的修辭語義表達效果。
但是,言語交際中交際主體對人際角色及其角色關系的認定未必都這么準確恰當,存在著人際角色認知失調的問題。對人際角色的認知失調主要表現為對交際者角色身份及其與自我和角色之間關系的整體感知出現了故障。比如本來是朋友及其關系,由于認知失調而誤判為情人及其關系;本來是母女及其關系,由于認知失調而誤斷為姐妹及其關系等。這種錯位的角色及其角色關系認知,導引著交際者在錯誤方向的指引下進行言語交際,并作出不當的話語選擇,從而導致言語交際的中斷或終止。比如:
1840年2月,女王和阿爾巴特結婚。一天,兩人為一件小事而拌嘴,阿爾巴特一氣之下跑進私室,緊閉門戶,于是,女王前去扣門。“誰?”阿爾巴特在房間里問道。女王大聲回答說:“我是大英帝國女王!”屋內寂靜無聲,房門緊閉如故。
該例中,女王對與自己丈夫關系的認知出現了偏差。作為妻子的女王沒有考慮到作為丈夫的阿爾巴特此時此景的角色心理,沒有顧及丈夫與自我之間的心理距離和感情距離,而把女王與臣民角色關系置于了夫妻角色關系之上,弄錯了交際角色和潛隱性角色之間的關系。正因為對夫妻二人之間的角色關系認知是失當的,夫妻角色之間發生了沖突,產生了矛盾,角色關系出現了不平衡,所以在話語表達時就使用了“女王”這個稱謂來回答丈夫阿爾巴特的問話。這個稱謂的運用讓作為丈夫的阿爾巴特覺得自己的妻子高高在上,而自己則處在最卑微的位置,這對此時的丈夫來說顯然是一種傷害和不尊重,沒有滿足一個丈夫對妻子的角色期望,所以會出現“屋內寂靜無聲,房門緊閉如故”這種言后之果。這就沒有實現雙方言語交際的基本預期。有研究者認為,角色沖突是由于個體扮演的角色過多,而無法滿足相應的角色期望;或者兩個以上的相互矛盾的角色期望使交際者無所適從難以協調而造成的。本例當屬第一種情況。所以,當女王突然間發現自己的角色定位有問題時,便及時地作出了適宜的修正和調整。女王由公眾角色回歸到了姻緣角色,阿爾巴特也由臣民角色回歸到了丈夫角色,雙方的角色關系也由君臣關系回歸到夫妻關系。正因為此時女王對阿爾巴特角色以及他們之間角色關系的重新認知是恰當的,符合了當時情景下二人之間的心理狀況,所以便會有這樣的交際效果:
接著,女王又輕輕地在門上扣了幾下。“誰?”“是你的妻子,阿爾巴特。”女王的丈夫這才把門打開。(出處失記)
女王第二次回答選擇了“妻子”這個稱謂,使“妻子”這一依賴性角色因為受到刺激而得以激活,并立即轉化為當前的交際角色。經過這樣的調整,消除了角色之間的沖突,理順了角色關系,從而使言語交際能夠完滿成功。我們知道,角色認知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確定交際者的角色,梳理具體語境中角色之間的關系,弄清角色期望趨向,不使角色之間產生沖突,以便交際者合理地設計交際進程。顯然,女王的糾錯行為符合這一基本精神。
造成交際障礙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而人際語境認知失調是重要原因之一。在言語交際過程中,人際語境認知失調突出地表現在交際者對自我的認知失調、對交際對象的認知失調、對人際關系和角色關系的認知失調。正是因為這些人際認知偏差影響了言語交際的順利進行,使話語修辭語義的表達和理解困難重重,難以實現交際目的和交際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