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升維:讓你人生出眾的另類通道
- 褚明宇
- 1364字
- 2019-05-17 20:25:51
焦慮的優越性
Q 今年33歲,三流的本科院校畢業,工作快10年了。最近的五年里,我晚上經常做同一個夢(幾乎都是相近的內容),就是回到高中,回到高中可以重新參加高考。我始終為自己少壯不努力耿耿于懷。三流的大學就是一個貼在我身上的標簽,我非常介意。有時,客戶無意間問及我畢業的學校,我會面紅耳赤。當然,這個標簽現在也改變不了。我似乎覺得自己終將辜負這個風起云涌的時代,每每想到這些,我就很沮喪。但我并沒有自暴自棄,我依然很努力,只是我懷疑這份努力終將是徒勞的。有什么好的建議嗎?
從這個問題里,我可以感覺到焦慮。
恭喜,這是一種正確的、有長期好處的反應。
你們知道嗎,那些上了一般大學或者干脆沒上過大學的人,對于一般大學、名校這個話題,最常見的反應不是焦慮,而是denial(拒絕)。他們經常會找出一些個別的極端案例來說服自己“沒上好大學”不是一件壞事,雞湯喝多了的,還會產生一種“這是成功必經之路”的錯覺。
名校畢業沒好下場的案例也一貫很有市場,比如什么某偏遠小鎮驚現北大畢業生賣豬肉這樣的文章,絕對是媒體的流量擔當,五道口清華大學畢業有什么用,反正也買不起五道口學區房這類的段子,被廣為傳頌,也是同一個道理。
由此可見,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故事情節是:名校畢業沒有用,一般大學畢業發橫財。
拒絕是人類一種常見的應激反應,在碰到令你不愉快的事情的時候,你的一種本能是假裝這事沒發生。比如,你剛剛失戀,或者你的一個親人剛剛去世,最開始一段時間,你會覺得這不是真的,處于一種拒絕承認的麻木狀態,往往是一段時間以后,你才會真正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而開始悲痛。
有趣的是,從統計學角度講,親人去世跟失戀對人造成心理創傷的持久性,是明顯不同的。
你猜猜,喪偶和失戀,哪個坎更難過?
記得《經濟學人》上講過一個心理學實驗,實驗比較了喪偶、失戀、失業等幾個常見的人生挫折,在實驗人群中引發焦慮、抑郁的比例和持續的時間。結果有點出乎意料,發現失業、失戀比喪偶造成的長期負面影響要大得多!
妻子、丈夫去世,大多數人痛苦一段時間就好了,而一次失業的經歷,即使后來找到了工作,卻往往還是能引發人長期的痛苦和焦慮。
文章的作者是這樣解釋的:從進化心理學來看,喪偶的確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影響你基因的繁衍),但是,喪偶往往不是由于你的過錯導致的,所以負面的心理刺激并不能有效地導致有利于你生存、繁殖的行為變化。但失業或打獵失敗,卻往往是你的過錯或者能力不足導致的,負面的心理刺激有助于你記住這個教訓,然后做出有益于你長期生存、繁殖的改變。從這個角度來看,失戀更接近于失業,而不是喪偶。
這是進化的選擇,讓你有機會變得更好。
那高考失利是更接近喪偶,還是失業呢?顯然,周圍的人里有兩種不同的反應,一種反應是我剛才說的,拿馬云安慰自己的那種,這種人的反應要么屬于拒絕(還處于麻木階段),要么是把高考失利當喪偶了,難受兩天,就已經沒事了,這一種最常見。
另一種反應就是你在問題里描述的這種,一直覺得高考失利是一個揮之不去的陰影。顯然,對于你來說,高考失利更像是失業、失戀。你這種情況其實并不多見,至少很少人敢像你一樣公開承認。
你要問我,我覺得你的反應是正確的反應,是最有益于你生存、繁殖的反應。因為你的焦慮,你和你的子孫也許會比那些高考失利的××過得更好。
這不是褚老師為了安慰你而編的,這是進化心理學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