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園林與文人
往昔中國園主,皆以文人園林為范本。富紳新貴,苦心經營;城市別墅,鄉野莊園,競相附會風雅,重品味而恥奢華。如此“顯然無用”之園,以“城市山林”之局,為其主人提供擺脫塵囂俗累之庇所,亦可鋪陳園主于文化社會之角色,閑暇階層之地位。即便一國之君,雖具權勢,亦時有意欲從宮廷大內逃逸而出,以求在某處皇家園林別業內,得享片刻猶如鄉紳之閑適生活。
居于此間,園主常取一“別號”,以假想自己為另一人物,如王維,如詩人,如畫家,如隱者。
十七世紀之法國,情形迥異。法王路易十四之凡爾賽宮,非為隱居或冥思,而事炫耀與歡宴。相較凡爾賽宮之宏偉壯麗,世界其他宮殿皆顯局促,路易十四亦不因隱避鄉間而遭世人責難。與之相反,中國園林,無論皇室抑或私家,摩肩接踵不僅不合時宜,而且難以實現。其場合氛圍,靜謐清閑。通行之徑,蜿蜒曲折,不容擁喧。
中國園林之另一特征,乃與文學之密切關聯。詩人詞家,文士墨客,名書鐫刻,楹聯匾額,如缺之,園中建筑則難稱完美。各類題銘,須兼具華采之辭章,雋秀之書法,常懸于廳堂、亭榭或門道之上。每一單體建筑,常冠以得體合宜之雅稱。
十八世紀之英國,亦有類似情形。詩人兼園師威廉·申斯通,于其莊園李騷斯匾額之上,銘刻相應詩句,以表對景色之情思。申斯通為浪漫主義運動之魁首,影響深遠,其追隨者竟將如畫之園引申為“每一小品,皆須題銘”。此者相應表明,銘文必會激發某種文學情思,引導游者通達視覺欣悅與哲學冥想。倘若中國園林高于繪畫,倘若它是詩,或如小泉八云
所云,是幻想,其間點綴之題銘,恰好可以實現文人之理念,寓詩性想象于心靈之間。
唯文人,而非園藝學家或景觀建筑師,才能因勢利導,籌謀一座中國古典園林。即便一名業余愛好者,雖無盛名,若具勉可堪用之情趣,亦可完成這一詩性浪漫之使命。須記之,情趣在此之重要,遠甚技巧與方法。
于文人而言,中國園林實為現世之夢幻虛境,臆造之濃縮世界,堪稱虛擬藝術。吾人不必由此認為,游者全然愿意上當受騙。當其不再耽迷于園林,而開始生活于畫卷之中,有關真實性問題則會迎刃而解。倘若某位東方哲人,于一幅畫面中不能進入這亭那山而未覺憂惱,亦不會認為,園林需要另當別論。再者,中國傳統繪畫,遠非寫實。丹青高手所繪,非其所見,而為其所想。
十六世紀前,日本園林全無可供步行之徑,令人驚奇,難為現代心理所解?!翱捎沃畧@”,須待后期方有。自曲廊之某一固定視點,觀賞如畫之景色,已令游者心滿意足。倘若難以令人因其心靈之眼而去觀賞一所無徑之園,可以想見,今日西學之景觀建筑師,若其業主要求設計一所完全無水無木之園,必感手足無措。日本園藝家具有設計“枯山水”之能,疏池理岸,營泉造瀑,不曾援用一滴水。中國園林設計之要義,須用想象,以謀小中見大,實中有虛。佛教禪宗引發日本枯山水,此種禪宗學說與威廉·布萊克之“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于概念上異曲同工。
另一東方觀念要求,觀者須善于辨識因反差對比所致之景觀,并接受羅伯特·福瓊之觀點。福瓊曾于一八四二年造訪中國,收集植物標本。其推斷,若要理解中國造園方略,須知“小中顯大,大中見小”之技法。誠然,宇宙無垠之廣袤,何種園林,任其擴展,皆僅為自然之微縮模仿。塞繆爾·約翰遜
于此表現極大雋智,并與中國(及日本)之無為哲學相契。約翰遜以為:“略具一二即佳?!睘閿U大園之域野,園林入口刻意采用反差,力求不甚顯眼,低調尋常,以便訪客不拘禮節,猶如悄然潛入。與之相反,歐洲園墅之大門,造作虛張,浮夸修飾,遂使東方人于出園間,難獲一枕黃粱之快感,進而難免疑慮,此去是否正在回歸自然。

◇網師園,真意門洞。情趣在此之重要,遠甚技巧與方法。

◇藝圃,南側假山。城市山林。

◇留園,涵碧山房。其場合氛圍,靜謐清閑。通行之徑,蜿蜒曲折,不容擁喧。

◇拙政園,玉蘭堂。詩人詞家,文士墨客,名書鐫刻,楹聯匾額,如缺之,園中建筑則難稱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