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端正態度,確定正確的方向(2)
- 態度決定命運
- 馮志國
- 8614字
- 2019-05-17 16:40:18
為人生做出最有價值的選擇
人的一生,是不斷選擇的一生。人無時無刻不處于選擇或被選擇的狀態中。
選擇,這兩個字看上去很簡單,但要以實際行動來做選擇,有時比攀登高峰還要艱難。人每做一次選擇,都要有一點或強烈的思想斗爭,因為如果做錯了一次選擇,就會影響一個時間階段,甚至于整個人生。
選擇,就是對等待著我們來選擇的事物進行羅列、分析、排除與及確認的整個過程。因此,衡量選擇與放棄的得失就要自己來進行比較,做出自己認為最有價值的選擇。
人生,很多時候很多事,很難選擇,人希望選擇最好能夠兩全其美。但希望就是希望。選擇的結局往往不盡人意,這也是常事。因為我們一旦做出了選擇,雖經過了深思熟慮,但結局未必如己所愿。所以對待結局不理想,不必過于怨天尤人,只要今后選擇再慎重些就行了。
我們往往會選擇我們自以為是比較好的一種,而這并不一定是真正的好。這主要是因為我們都有一種先入為主的主觀能動性和主觀主義,這就大大影響了我們選擇的正確方向和正確目標。
選擇,不能太主觀,要多多綜合平衡與參考各方面的客觀情況和客觀條件。有人會說,對待選擇,我們可以不選擇嗎?當然可以,但常常又是不可以。有時在無關緊要的情況下,我們可選可不選;有時兩者或多者一定要選擇其一的話,那就沒辦法逃避了。
人不選擇,其實也是一種選擇。不過,不選擇的選擇,是一種被動的選擇,是一種無奈的選擇,是一種消極的選擇。
我們面對選擇的時候,每個人不同的個性和特點都會暴露出來,有的人可以當機立斷,有的人卻是優柔寡斷,有的人能夠執著堅定,而有的人卻朝令夕改,有的人可以做到矢志不移,而有的人卻是見異思遷……
不同的選擇,會有不同的生活。所以,當我們面臨一定要選擇的時候,一定要小心謹慎,因為很多時候一經選擇,就沒有更改的余地,更沒有“后悔藥”可吃,而且結果往往是不可逆轉的,沒有“回頭路”可走。
我們今天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環境,是由于以前我們的選擇;而我們今天的選擇,也必將影響我們以后的生活模式。人生只有一次,也許只是某次選擇,就足以影響我們的一生。因此,當我們面對人生重大選擇的關鍵時刻,應該有如履薄冰的審慎態度。
在蘇格拉底當老師的時候,曾經有幾個學生向他請教人生的真諦。蘇格拉底把他們帶到果樹林邊,這時正是果實成熟的季節,樹枝上沉甸甸地掛滿了果子。
“你們各順著一行果樹,從林子這頭到那頭,每人摘一枚自己認為是最大最好的果子。不許走回頭路,不許作第二次選擇。”蘇格拉底說。
學生們出發了,在穿過果林的整個過程中,他們都十分認真地進行著選擇。等學生們到達果林的另一端時,蘇格拉底已在那里等候著他們。
“你們是否都選擇了自己滿意的果子?”蘇格拉底問。
學生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卻不肯回答。
“怎么了,孩子們,你們對自己的選擇不滿意嗎?”蘇格拉底再次問。
“老師,讓我們再選擇一次吧!”一個學生請求說,“我走進果林時,就發現了一個很大很好的果子,但是我還想找到一個更大更好的,當我走到林子盡頭后,才發現第一次看到的那枚果子就是最大最好的。”
另一個學生緊接著說:“我和師兄恰巧相反,我走進林子不久就摘下了一枚我認為是最大最好的果子,可是后來我發現,果林里比我摘下的這枚更大更好的果子多的是。老師,請讓我也再選擇一次吧!”
“老師,讓我們都再選擇一次吧!”其他學生一起請求。
蘇格拉底堅定地搖了搖頭:“孩子們,沒有第二次選擇,就如人生。”
人生,很多時候很多事真的是不能二次選擇的,不管我們當時如何選擇,就像上面這則故事,有的學生選擇了,就擁有了果子,雖然不是最大最好的;而有的學生沒有選擇,則兩手空空,那就什么也沒有得到。
人生就是一道選擇題,世界上也并不是只有一條路才能走完自己的一生。選擇不同的道路,可能走出不同的結果。當然,我們可以權衡利弊,但永遠要記住,一旦選擇了其中的一條路,就只能放棄其他的路,人只有好好地走下去,才能朝著期望中的終點邁進。
人生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或者得與失之間本沒有絕對的定論,只是太多人選擇時以“利益”多少作為行為準則和標準。這個標準當然是正常的,因為它符合人們的習慣,但是卻并不一定正確。所以,我們在選擇時,要權衡選擇相關事宜,這樣才能實現目標。一旦選擇錯了,有可能會讓自己的努力付諸東流,既荒廢了時間,也一事無成。
人生,有很多選擇的機會,雖然有的一旦錯過將永遠不再復有,但我們仍擁有更多的可以重新選擇的機會。所以,面對撲朔迷離的選擇,我們應該做到讓自己的選擇縱非如愿以償,也千萬不能背離初衷;也許我們的選擇不是最好的,但積累經驗,終會選擇最適合我們的。
調整心態,力求把手里的每張牌都打好
印度前總統尼赫魯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生活就像是玩撲克,發到手里的牌是定了的,但你的打法卻完全取決于自己的意志。”
沒錯,人生的道路是曲折不平的,上天發牌也是“隨機”的,開始時,你沒有任何選擇的余地和更換的可能性,只有隨著成長,精心整合手中的“牌”,再借一些“外來的牌”,從而打出精彩的“人生”。
當你拿到不好的牌時,請不要一味地抱怨,因為這對于你沒有半點用處,現狀也不會因為你的抱怨而有所改變。但你能夠做的,或者說可以做的,就是調整自己的心情,將自己手中并不算好甚至還有點糟糕的牌優化組合,并力求把每張牌都打好。
也就是說,不管什么時候,我們都要擁有積極的思想,這不光是一種進取心,更是一種難得的美德,它能讓一個人在不被推著去做事之前,主動去做應該做的事。成功學家曾對“進取心”作了如下的說明:“這個世界,沒有價買到任何東西—包括金錢與榮譽,但可以通過‘進取心’讓人們實現自己的夢想。”
的確,進取心是一個人實現成功最重要的保障之一。成功學家拿破侖·希爾研究了美國最成功的500個人的生平,還結識了這些人當中的許多人。他發現這些人的成功故事中都有一個不可缺少的元素,那就是強烈的進取心。這些人即使屢遭失敗也仍舊十分努力。最終他認為,人只有克服不可思議的障礙及巨大的失望才能獲得巨大的成功。他的話跟美國發明家布卡·T·華盛頓的話極為相似:“我明白了,成功的大小不是用這個人達到的人生高度衡量的,而是用他在成功路上克服的障礙的進取心來衡量的。”
希爾告訴我們,人的心態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人生的成敗:我們怎樣對待生活,生活就怎樣對待我們;我們怎樣對待他人,他人就怎樣對待我們;我們在一項任務剛開始時的心態決定了最后有多大的成功,這比擁有其他任何因素比如才干、能力都重要。
蒙利根是積極心態的實踐者。蒙利根想做薄餅的生意,但他周圍的每一個人都告訴他:“你完全缺乏這方面的知識,你沒有做成薄餅生意的可能。”但蒙利根對這些議論不以為然,他排除萬難,于1962年在密歇根州開了第一間“多棉勞”薄餅店。30年后,他在全球擁有了5000多間分店,成為“薄餅大王”。
他的例子告訴我們:一個人什么時候有了大的志氣,有了積極的心態,就在什么時候踏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許多成功者,在總結自己成功時的經驗都認為,人首先要相信自己有能力成功;其次,永遠也不要消極地認為什么事都是“不可能”的。成功者認為,只要你相信自己能,再去嘗試,不斷嘗試,最后你就會發現你確實能。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發現,許多人雖然看到別人成功也“心動”,看到別人致富也“眼紅”,但卻缺乏積極的心態,缺乏奮勇向前的精神,習慣找一些似是而非的借口來掩飾自己的不思進取與碌碌無為。
人都有惰性,很多人會放棄努力,放棄追求,心安理得地接受失敗的命運與貧困潦倒的現實。所以,如果我們不以積極的心態去摒棄這些充滿惰性的借口,我們就注定會一事無成,兩手空空。
調整心態,力求把手里的每張“牌”都打好,實際上也是一種積極的進取心,這種進取心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原動力,它能夠把人推向成功。
擁有進取心說來容易,但并非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有些人知難而進,于是改變了自己手中的“差牌”,最終取得了成功。
被譽為“洋參丸大王”的莊水競,在香港眾多富豪中,經歷頗為曲折,創業充滿了辛酸、苦楚,但也充滿了自強不息。他懷抱著“力求把手里的每張牌都打好”的堅定決心,以遠大的志向和宏大的氣魄支撐了他從無到有、白手起家,最終獲得了成功。
另一位大家熟悉的企業家潘石屹也是善于把“差牌”打好的人。提起他和他的現代城、長城腳下的公社,現在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有多少人知道他創業時是多么的艱苦和沮喪呢。
1981年,潘石屹從北京培黎學校畢業,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被石油學院錄取。1984年,潘石屹畢業后被分派到河北廊坊石油部管道局經濟改革研究室工作。在那里,他的聰明和對數字天生的敏感博得了領導的賞識,并被確定為“第三梯隊”。
有一次,辦公室新分配來一位女大學生,她對分配給自己的桌椅十分挑剔。當潘石屹勸她湊合著用時,對方卻非常認真地說:“你知道嗎,這套桌椅可是要陪我一輩子的。”就是這不經意的一句話深深地觸動了潘石屹:難道我這一生將與這套桌椅共同度過?正在思考的時候,他碰見了遠在剛剛開放的深圳創業的一位老師。于是,他決定改變自己的命運。
1987年,潘石屹變賣了自己所有的家當,毅然辭職,揣著80元錢去廣東打工,后來去了海南,與朋友開公司,自己做老板,雖然他們創業非常的不易,幾乎“一窮二白”,又沒有任何經驗,處境經常是山窮水盡,但他憑借著頑強的信念和常人無法想象的個人努力,在經商中摸索出了“門道”,完成了原始資本的積累。
1993年,潘石屹在北京注冊了北京萬通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任法人代表兼總經理,開始了在北京房地產界的創新與創業,最終成為了北京房地產業的一顆新星。
人在面對繁復的世界時,遇到艱難險阻并不可怕,關鍵是必須有進取的斗志,必須認準自己的方向和目標,人擁有“好牌”少之又少,手拿“差牌”的倒很多,所以,人只要調整好心情,滿懷樂觀地對待生活,確立目標,勇往直前,一樣可以把“差牌”打得出色,成為最后的贏家。
人生,關鍵是選對努力的方向
有人說:“我們老得太快,卻聰明得太遲。”人生說漫長,也漫長,說短暫,也短暫,然而能夠決定一個人一生命運的,其實就是那么幾步而已。每個人的心中都有失敗的“種子”,但也藏著邁向成功的“潛能”。你有權選擇成功,也有權選擇平庸,關鍵在于你自己是否會“選擇”。
年少時,不會選擇的時候,我們面臨著多種選擇;而當我們滿腹經綸、有能力選擇的時候,卻已經沒有多少可以選擇的機會了。所以,很多人回首往事時,總是免不了有許多懊悔,發出“如果有來生……”的感嘆。
其實,抱怨的不應該是命運,而應該是自己對待選擇的態度。人生是一張單程車票,可以回頭的機會寥寥無幾,在人匆匆的步履中,一些不起眼的、不經意的選擇就決定了你未來的命運。所以,你要選擇什么樣的生活,全憑你當時的決定。而這個決定,無論大小,在做出時一定要慎之再慎,因為選對努力的方向,將是進行一切努力的基本前提!
那么,人怎樣去規劃自己的人生呢?這是一個人志向大小的體現。一個志在往上攀登的人,他的心也會永遠向上;而甘心成為別人墊腳石的人,永遠都不會有太大的出息。
世界上,即使是最弱小的生命,一旦把全部精力集中到一個目標上也會有所成就;而最強大的生命如果把精力分散開來,最終也會一事無成。
人可以長時間賣力工作,創意十足、聰明睿智、才華橫溢、屢有洞見,甚至好運連連—可是,如果你無法在創造過程中給自己正確定位,不知道自己的方向是什么,一切都是徒勞無功的。所以,你給自己定位什么,你就是什么,定位能改變人生。
一個小販站在路旁賣橘子,一名商人路過,向小販面前的紙盒里投入幾枚硬幣后,就匆匆忙忙地走了。
過了一會兒,商人回來取橘子,說:“對不起,我忘了拿橘子,因為你我畢竟都是商人。”
幾年后,這位商人參加一個酒會,遇見了一位衣冠楚楚的先生向他敬酒致謝,并被告知說他就是當初賣橘子的小販。而小販生活的改變,完全得益于商人的那句話:你我都是商人。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你定位于小販,你就是小販;你定位于商人,你就是商人。
定位決定人生,定位改變人生。
汽車大王福特從小就在頭腦中構想能夠在路上行走的機器,用來代替牲口和人力,而全家人卻要他在農場做助手,但福特堅信自己可以成為一名機械師。于是,他用一年的時間完成別人要3年才能完成的機械師培訓,隨后,他又花兩年多時間研究蒸汽原理,試圖實現他的夢想,但沒有成功。之后,他又投入到汽油機的研究上,夢想制造一部汽車。他的創意被發明家愛迪生所賞識,于是被邀請到底特律公司擔任工程師。經過十多年努力,他成功地制造出了第一部汽車引擎。福特的成功,完全歸功于他正確的定位和不懈的努力。
邁克爾在從商以前,曾是一家酒店的服務生,替客人搬行李、擦車。有一天,一輛豪華的勞斯萊斯轎車停在酒店門口,車主吩咐道:“把車洗洗。”邁克爾那時剛剛中學畢業,從未見過這么漂亮的車子,不免有幾分驚喜。他邊洗邊欣賞這輛車,擦完后,他忍不住拉開車門,想上去享受一番。這時,正巧領班走了出來,“你在干什么?”領班訓斥道,“你不知道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嗎?你這種人一輩子也不配坐勞斯萊斯!”
受辱的邁克爾從此發誓:“這輩子,我不但要坐上勞斯萊斯,還要擁有自己的勞斯萊斯!”邁克爾的誓言成了他人生的奮斗目標。許多年以后,他事業有成,果然買了一部勞斯萊斯轎車。
如果邁克爾也像領班一樣認定自己的命運,那么,也許今天他還在替人擦車、搬行李,最多是做一個領班。看,目標對一個人一生是何等重要啊!
由此可見,無論你怎樣看待成功,都必須要有自己的獨特定位。千萬不要選錯了人生的坐標,你定位什么,你的人生就是什么。在眾多的人生選擇面前,當你無能為力時就不要去浪費時間,而要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你可以改變的事情上。所以,讓自己學會選擇,讓選擇打造成功,讓成功引領自己燦爛的人生!
選擇正確的方向很重要!有人說:方向決定了人的一生。是的,要選擇走什么樣的路,完全在于你自己,別人只能給你一個意見或是建議,最終的決定權還是自己!
一個人若能正確定位,就能掌握人生的羅盤。人生的任何努力都會有結果。錯誤的選擇往往會使辛勤的努力付諸東流,甚至使人生招致滅頂之災;所以,做好人生羅盤的選擇,才能決定你的成功和發展!
正確認識自我
在經濟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富有不僅是一種身份的象征,更是自我價值的一種實現過程。洛克菲勒說過:“錢最重要的功能,是可以為未來提供一定程度的力量和安全感。”的確,賺錢不僅僅是一種謀生手段,還承擔著人們的希望與恐懼、理想與價值觀,最終上升為一種社會理念和精神訴求。
但是有些不富裕的人卻把自己平庸的生活歸結于命運,他們有心致富,卻無力謀富,抓不住致富的機遇,也不去學習致富的知識和技能。還有一些沒有膽量改變現狀的人,把平庸歸結于環境、他人等因素。還有些人把致富想得過于復雜,自設的障礙使他們將地面上的石頭看成小山,導致做事縮手縮腳、裹足不前。還有些人明明被想象中的困難給絆住了,卻哀嘆客觀條件的“不足”,最終連試一下的勇氣都沒有。
其實,人和人之間的致富能力差距很小,關鍵是看你有沒有“用心”。“用心”之人善于抓住致富機遇,而機遇就像一個“放大鏡”,它把人與人之間的財富差距拉寬放大了。
窮人與富人的能力差距,也并不像他們之間財富的差距那樣大,那看似非常懸殊的差別,其實只根源于微小的一點,那就是對財富心態、財富觀念、創富行動的選擇。20%的富人之所以能夠成為富人,是因為他們做出了正確的選擇。
我們不能否認貧窮與缺乏理財知識和技巧有關,但是錯誤的觀念、消極的心態和畏怯的思維方式,阻礙人們去實施正確的“謀財”。貧窮就像“心病”,主要存在于人的內心深處。而人不成功根源在于害怕“改變”,心理上的恐懼讓人沒有勇氣去謀求富有。
所以,改變貧窮首先得改變“心態”,因為心態控制著一個人的思想與行動。無心“謀”富,自然不會有富的行動,當然也就沒有財富可言了。
我們常見:一個在工廠上班的工人,每個月賺的錢不夠花銷;一個在事業單位上班的人,每個月的薪水捉襟見肘,但要是讓工人改變現狀,辭掉工作去創業賺錢,或是讓在事業單位上班的人放棄工作下海經商,他們大概都不愿意,因為他們害怕改變現有的生活和工作狀態,他們恐懼改變。改變能給人“新生”,改變能讓人“超越自我”,改變能讓人獲得更多更大的財富。
無數先富起來的人告訴我們:敢于冒險是一種致富的選擇。下面我們來看看,巴菲特是怎么通過“選擇”成為世界首富的。
一開始,巴菲特就選擇了“要過富裕的生活”。于是,他不以自己只有100美元為由而放棄投資致富,選擇過平庸的生活,而是積極向親朋好友們借款,開始了他的投資謀富生涯。
在巴菲特投資致富的過程中,處處體現了“選擇”對于謀富的重要性。他曾說:“選擇一個優秀的明星企業比投資技巧和信息更重要。”
巴菲特認為,在人的投資生涯中,要做對幾次投資決定是非常容易的,但是要做出千百次正確的投資決定則是十分困難的。而選對了最適合投資的明星企業,就可以讓投資者避免需要自己來做出無數個正確的投資決定的麻煩。否則,你若選錯了投資對象,再怎么努力,其結果都是令人失望的。所以,巴菲特在選擇投資企業時總選擇適合投資的明星企業。
同樣,巴菲特十分注重投資工具的選擇。作為“股神”,他對投資工具的選擇也是極具智慧的。特別是在他白手起家的創業初期,他選中了“有限合伙人”這個投資“工具”,使自己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順利地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他曾說:“選準投資工具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改變觀念,正確認識財富,選定了投資工具后,巴菲特就開始著力選擇投資人。最初的投資人是他的家庭成員,在投資事業逐漸穩固后,巴菲特開始把加入這個“合伙”關系的投資門檻提高。他認為合伙人不能超過100人,而他選擇的合伙人是那些最具價值的投資人,他稱這些人為自己的“有限合伙人”。
巴菲特投資致富的一生,就是正確地做出“選擇”的一生。而其脫貧致富的過程,就是“選擇”的過程。
所以,“心態決定命運”,致富是一種“心態”的“選擇”。要富有,首先要從內心深處選擇致富,而不是選擇安于貧窮。這樣,就能避免“貧窮病”的侵襲;在努力后的將來,過上富有的生活。
眾所周知,人的創業之路是艱辛而痛苦的。如今的很多大富豪和成功人士,看似個個聲名顯赫、名利雙收,生活得非常愜意,但是回顧他們白手起家的歷史,無不是經歷了無數挫折,遭受過無數創傷之后才最終登上成功的巔峰的。他們在改變命運的道路上,初衷從未動搖。
南存輝,從昔日溫州城內辛苦操勞的小小修鞋匠,幾經奮斗終成資產超過億萬美元的年輕富豪、正泰集團公司董事長兼總裁,并連續3年登上福布斯中國富豪榜。
南存輝的父親是溫州樂清柳市人人皆知的老鞋匠。13歲初中剛畢業,父親因傷臥床不起,作為長子,南存輝輟學,子承父業。13~16歲,他每天挑著工具箱早出晚歸,一做就是3年。
在修鞋時,南存輝發現了一個能改變他命運的機會。當時,樂清柳市有很多供銷員在全國各地跑供銷,他們帶回了很多信息。由于當時國家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體制,工廠賣出的都是整機,并且大多是成批量售賣,機器的一個零件壞了很難買到。具有商業頭腦的樂清柳市手工業者抓住了市場需求,把壞機器拆掉賣零件,16歲的南存輝找了幾個朋友,一起四處借錢,最后在一個破屋子里建起了一個作坊式的“求精”開關廠。
南存輝在低壓電器領域心無雜念,一門心思鉚足勁兒向前沖,如今,他率領的正泰集團已擁有員工6000余名,總資產達8億元,下設6大專業公司、48家成員企業,形成了集科研、工業、貿易與信息為一體的現代化企業集團。
南存輝成功的例子,是成千上萬溫州人創業的縮影。他們不在乎自己的出身,哪怕眼前際遇不佳,但仍堅定自己的信念,從不起眼的小生意、小買賣做起,在創業的道路上一路疾馳。
可見,不論何時,只要堅信貧窮是可以改變的,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生活中的挑戰,并咬緊牙關努力向著設定的致富目標邁進,就一定可以改善境況,最終躋身于富人之列。
那么,如何以積極的心態面對貧窮呢?下面是幾個“化欲望為黃金”的切實方法,你不妨一試:
首先,看自己的才智如何,是“上等”、“中等”還是“下等”。
其次,對自己的“機遇”有信心嗎?
最后,家庭背景如何?四周朋友怎樣?有沒有可能助自己—臂之力的人?
第四,擬訂一個實現你理想的可行計劃,從先做“小事”、“賺小錢”開始,立即行動。
很多人雖然有“從今天起開始做起”的想法,但如果訂立的計劃過大,到后來難以實行,也不會有什么結果。因此,在開始時,不要把目標定得太遠太大,應從小處著眼,從一點一滴做起。
萬丈高樓平地起,世界上許多富翁都是從“小商小販”做大的。只有扎扎實實地從小事情做起,才有希望有朝一日做成大事業。但如果憑投機而暴富,“富”來得快,去得也快。所以,不要認為為了一分錢與別人討價還價是一件丑事,也不要認為小商小販會沒什么出息。金錢需要一分一厘地積攢,而人生經驗也需要一點一滴地積累。
“先做小事,先賺小錢”,最大的好處是可以在低風險的情況之下積累工作經驗,同時也可以借此了解自己的能力。當你做小事得心應手時,就可以做大一點的事。人要培養自己踏實的做事態度和金錢觀念,這對日后“做大事,賺大錢”以及一生都有莫大的助益!
千萬別自大地認為自己生來就是個“做大事,賺大錢”的人,而不屑去做小事、賺小錢。世界上,小事做不好、小錢也不愿意賺或賺不來的人,是做不成大事、賺不到大錢的!
如果一個人總是抱著只想“做大事,賺大錢”的心態去投資做生意,失敗的可能性會很高!縱觀一些富人的成大事之路,他們無不是從小事做起,從小買賣做起,從小錢賺起。所以,積少成多、滴水成河,是亙古不變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