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由《少年中國說》想到的
夜深人靜時著述《企業家精神》,不由使我想起了二十多年前,從中學課本中學過的梁啟超先生的文章《少年中國說》:“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將來,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戀心;惟思將來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戀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進取。”
企業是人類歷史上偉大的發明之一,它為人們提供了主要的就業崗位,不斷地創造社會財富,企業的狀況直接體現著一個國家的經濟和科技實力。
關于企業,讀者諸君請允許我把初生的成長型企業比喻為少年型企業、初看強大但缺乏生機活力的成熟型企業比喻為老年型企業。嗚呼,少年型企業多進取,老年型企業多保守。成長型企業一開始雖然看似弱小,實則朝氣蓬勃、生機萌動;“百年老店”型大企業看似規模龐大、實力超群,實則可能缺乏生機、垂垂老矣。包政教授說過:“沒有哪一個企業弱小到不能參與競爭,也沒有哪一個企業強大到不能被挑戰。”因此,在商界我們經常可以看到“螞蟻扳倒大象”的現象發生。
可喜又可憂的是,我們身處在一個這樣的環境中:
這是一個變化的世界,一切都在變,變得讓人眼花繚亂。
這是一個變化的世界,以至于使許多人忘記了還有一句話叫“萬變不離其宗”。
這是一個變化的世界,天道酬勤,人道酬專。
在這個變化的時代大背景下,遍地都是創業機會,創業的誘惑撩撥著不知多少人蠢蠢欲動的心田,許多人都夢想著低頭俯身在“中關村創業大街”上隨便撿起一個機會,投點錢稍加“搗鼓”就可以賺大錢,這不是不可能,但絕對屬于小概率事件。
創業成功沒有一定之規,成長型企業各自有著不同的成長軌跡。然而,創辦事業、企業成長有其基本套路,筆者在過去二十多年的企業生涯中,通過親身經歷加上深入觀察數百家企業的成長發展軌跡,發現真正把一家企業做起來、做成功離不開三個基本要素:創業謀略、團隊建設和踏踏實實做事的工匠精神,我把它姑且稱為“成長型企業的鐵三角”。創業謀略和團隊建設是企業家精神的核心內容。
人無頭不走,鳥無頭不飛。作為創業領頭人的企業家永遠是左右企業命運的掌舵者,營業收入占韓國GDP將近25%的三星集團離不開首位創業者李秉喆和二次創業者李健熙父子殫精竭慮的謀劃和經營。創業者需要謀略和智慧,關于三國的故事書是創業者們首選的“教科書”,這里有成功的創業者,比如曹操、劉備和孫權,也有失敗的創業者,比如袁紹、呂布和劉表等。翻開歷史,你會發現古往今來重蹈覆轍的事例數不勝數。創辦企業成敗有憑,成功絕非歪打正著;失敗也不一定是生不逢時、不可預知。
卓越的創業者是難得的社會脊梁,有一句諺語說:九個一段棋手集合起來也抵不過一個九段圍棋高手,卓越的創業者、企業家好比高段位棋手。然而,僅靠赤手空拳、單打獨斗,本事再大也成不了大氣候,擁有蓋世武功、手持方天畫戟、胯下追風赤兔馬的三國名將呂布最終也不過在白門樓上抱憾落幕。
干大事需要大團隊,干小事需要小團隊,只要想干事都離不開團隊,團隊建設是創業的必修課,團隊建設的核心是造就人、成就人。50年前,三星的創始人李秉喆說:“企業應當竭盡全力地培養人才,如果每一個員工都能感受到企業家求賢若渴的愿望和誠意,那么企業的前途將會一片光明。”
細心的同仁觀察企業的“企”字會發現,做企業如果離開了“人”,企業的“企”字就成了“止”字,做企業就是把人組織成團隊,大家一起干事才能“干成事”。當前,人們創業非常講究“效率”,一切都要快,有人認為,到人才市場很容易招人,簡單培訓就認為完成了團隊建設,他們把團隊建設看得太容易了。
實際上,團隊建設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創業不能著急,團隊建設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德川家康說:“人生如負重前行,千萬不要著急。”人生如此,創業更是如此。
開創事業離不開踏踏實實做事的工匠精神,許多企業創業不久就夭折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操之過急,總想一夜暴富。夢想著創造創業神話,靠編故事騙取融資的創業初衷終究會如脆弱的五彩肥皂泡一樣破裂。
歷數德國、日本等國的長壽企業無一不是堅守穩健、精進、求實、踏實的工匠精神,才成就了它們的百年輝煌。
開創事業是一個追逐夢想、冒險的過程,夢想不斷、追求不止,只為一顆不甘平凡的心。大力弘揚創業型企業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全社會都應該給予創業者理解、包容和尊重。
創業路上,順境和逆境交相輝映。今天的順境,可能會成為明天的陷阱;今天的逆境,可能會成就明天的愿景。
成長型企業應具備“風箏精神”:風越是強勁,風箏才能飛得越高,創業者必須善于把危機變成轉機,把逆境變成強健體質的磨煉砥石。
崔世寧
二零一七年于北京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