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生不息:《本草》里的草木果蔬谷
- 李時珍等著 (日)巖崎常正繪
- 2字
- 2019-05-22 18:28:49
毒草
大黃
又名將軍、黃良、火參等,多年生高大草本。生于山地林緣或草坡半陰濕處,野生或栽培,根莖粗壯。栽培種主要為掌葉大黃,次為唐古特大黃和藥用大黃。中國用大黃于醫藥有悠久歷史,西漢初已成批運銷歐洲為中國主要出口藥材之一。
南北朝·陶弘景《本草經集注》曰:
今采益州北部汶山及西山者,雖非河西、隴西,好者猶作紫地錦色,味甚苦澀,色至濃黑。西川陰干者勝。北部日干,亦有火干者,皮小焦不如,而耐蛀堪久。此藥至勁利,粗者便不中服。

大戟
藥用別稱為牛奶漿草、山貓兒眼草、千層塔、龍虎草等。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圓錐狀。莖直立,杯狀花序總苞壇形。多生長于山坡、路邊、荒坡或草叢中。靠種子繁殖。根可入藥,有逐水通便,消腫散結,并有通經之效;亦可作獸藥用。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曰:
大戟生平澤甚多。直莖高二三尺,中空,折之有白漿。葉長狹如柳葉而不團,其梢葉密攢而上。杭州紫大戟為上,江南土大戟次之。北方綿大戟色白,其根皮柔韌如綿,甚峻利,能傷人。弱者服之,或至吐血,不可不知。

甘遂
別名主田、重澤、白澤、鬼丑等,多年生草本。是中國的特有植物,分布于中國大陸的甘肅、山西、陜西、寧夏、河南等地,多野生在低山坡、荒坡、沙地、田邊和路旁等。根為著名中藥,苦寒有毒,具除水、利尿功效;主治各種水腫等;全株有毒,根毒性大,易致癌,宜慎用。
唐·蘇敬 等《唐本草》曰:
甘遂苗似澤漆,其根皮赤肉白,作連珠實重者良。草甘遂乃是蚤休,療體全別,苗亦不同,俗名重臺,葉似鬼臼、蓖麻,根皮白色。

常山
又名雞骨常山、雞骨風、風骨木等,落葉灌木。高可達2米,莖枝圓形,有節;葉對生,橢圓形;傘房花序,花淺藍色;圓形藍色漿果。多生于林蔭濕潤山地,或栽培于林下。根可入藥,有截瘧、劫痰功效。其嫩葉稱“蜀漆”,亦供藥用。
唐·蘇敬 等《唐本草》曰:
常山生山谷間。莖圓有節,高者不過三四尺。葉似茗而狹長,兩兩相當。三月生白花,青萼。五月結實青圓,三子為房。其草暴燥色青白,堪用。若陰干便黑爛郁壞矣。

藜蘆
別名山蔥、大葉藜蘆、棕包頭等,多年生草本。高60~100厘米;根多數,細長,帶肉質;莖直立,葉互生;花綠白色或暗紫色。多生于海拔1200~3300米的山野、林內或灌木叢間。以根部或帶根全草入藥,可吐風痰,殺蟲毒。
五代·韓保升 等《蜀本草》曰:
所在山谷皆有。葉似郁金、秦艽、蘘荷等,根若龍膽,莖下多毛。夏生冬凋,八月采根。

附子
附子和烏頭是同一株植物上的產物,附子是側根,烏頭是主根。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須根及泥沙,稱“泥附子”。加工炮制為鹽附子、黑附子、白附片、淡附片、炮附片。屬溫里藥。
明·李時珍 《本草綱目》曰:
烏頭有兩種,出彰明者即附子之母,今人謂之川烏頭是也。春末生子,故曰春采為烏頭。冬則生子已成,故曰冬采為附子。


烏頭
毛茛科植物,塊根倒圓錐形,葉片薄革質或紙質,五角形。萼片藍紫色,花瓣無毛,通常拳卷。生山地草坡或灌叢中。被我國勞動人民利用的歷史也較悠久,《神農本草經》中將烏頭列為下品。塊根可作箭毒,李時珍指出:“草烏頭取汁曬為毒藥,射禽獸,故有射網之稱”;也可作農藥,消滅農作物的一些病害和蟲害。烏頭的花美麗,也可供觀賞。
南北朝·陶弘景《本草經集注》曰:
今采用四月,亦以八月采。搗笮莖汁,日煎為射罔。獵人以敷箭,射禽獸十步即倒,中人亦死,宜速解之。
半夏
又名地文、守田等,多年生小草本。塊莖圓球形,佛焰苞綠色或綠白色,肉穗花序。廣泛分布于中國長江流域以及東北、華北等地區,常見于草坡、荒地、玉米地、田邊或疏林下,為旱地中的雜草之一。塊莖可入藥,有毒,能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主治咳嗽痰多、惡心嘔吐。
魏·吳普《吳普本草》曰:
生微丘或生野中,二月始生,葉三三相偶。白花圓上。

萍蓬草
別名黃金蓮、萍蓬蓮,睡蓮科萍蓬草屬植物。多年水生草本;根狀莖直徑2~3厘米。葉紙質,寬卵形或卵形,少數橢圓形,先端圓鈍,基部具彎缺,心形,裂片遠離,圓鈍,上面光亮,無毛,下面密生柔毛,側脈羽狀,幾次二歧分枝;葉柄有柔毛。花直徑3~4厘米;花梗長40~50厘米,有柔毛;萼片黃色,外面中央綠色,矩圓形或橢圓形;花瓣窄楔形,先端微凹;柱頭盤常10淺裂,淡黃色或帶紅色。根狀莖入藥,能健脾胃,有補虛止血、治療神經衰弱之功效。
唐·陳藏器《本草拾遺》曰:
萍蓬草根,主補虛,益氣力,厚腸胃。

射干
又名烏扇、黃遠、夜干等,多年生草本。高0.5~1.2米。根狀莖為不規則的塊狀;須根多數帶黃色。莖直立;花為橙紅色,散生紫褐色的斑點。生于林緣或山坡草地。根狀莖藥用,味苦、性寒、微毒。能清熱解毒、散結消炎、消腫止痛、止咳化痰,用于治療扁桃腺炎及腰痛等癥。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曰:
射干即今扁竹也。今人所種,多是紫花者,呼為紫蝴蝶。其花三四月開,六出,大如萱花。結房大如拇指,頗似泡桐子,一房四隔,一隔十余子。子大如胡椒而色紫,極硬,咬之不破。

羊躑躅(zhí zhú)
又名驚羊花、三錢三、毛老虎等,落葉灌木,高1~2米。老枝光滑,帶褐色,幼枝有短柔毛。單葉互生,葉柄短。總狀傘形花序頂生,黃色或金黃色,內有深紅色斑點。常見于山坡、石縫、灌木叢中。其根、莖、葉、花和果均入藥。民間通常稱它為“鬧羊花”,羊誤食后往往躑躅而死,故得名。
宋·蘇頌《圖經本草》曰:
春生苗似鹿蔥,葉似紅花,莖高三四尺。夏開花似凌霄花、山石榴輩,正黃色,羊食之則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