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化精神的特質(zhì)
- 郭齊勇
- 1630字
- 2020-03-13 14:11:46
古為今用 創(chuàng)造轉(zhuǎn)化
我們堅持古為今用,絕不主張食古不化。實際上,中國古代文化可以作創(chuàng)造性的現(xiàn)代轉(zhuǎn)化。
例如中國古代的社會理想,或者說中國夢,代表性的話語應是《禮記·禮運篇》假托孔子所說的話:“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舉)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戶外而不閉,是謂大同。”這是儒家所設想的遠古時期“天下為公”的“大同”之世,也可以說是古代中國人的夢想:天下為人民所公有,選舉賢能的人來治理社會,人與人之間講求信用,和睦相處。人們不只愛自己的雙親,不只撫養(yǎng)自己的子女,而使所有老年人都得到贍養(yǎng),壯年人有工作做,幼兒能得到撫育,年老喪夫或喪妻而孤獨無靠的人及殘疾人都能得到照顧與優(yōu)待;男人都有自己的職分,女子都能適時婚嫁;愛惜財物、民力,但絕不據(jù)為己有。因此,陰謀詭計不能得逞,盜竊和亂臣不會產(chǎn)生,外出不用關(guān)門,這就是大同社會。這就是“天下一家”“中國一人”的社會理想。
儒家主張滿足人民的基本公正合理的要求,強調(diào)民生,制民恒產(chǎn),主張惠民、富民、教民,縮小貧富差距,對老弱病殘、鰥寡孤獨和災民等社會弱者予以保護。其推行的文官制度、教育制度,為平民、為農(nóng)家子弟提供了受教育及參與政治的機會。其天下大同、天下為公的社會理想與社會正義觀、公私義利觀是歷代儒生的期盼,也是他們批判現(xiàn)實的武器。這一思想的前提是:一、人民是政治的主體;二、人君之居位,必須得到人民之同意;三、保民、養(yǎng)民、教民是人君的最大職責。
“天下為公”的社會理想在今天仍有意義,即我們增加就業(yè),大力幫扶弱勢群體,關(guān)心農(nóng)村留守婦女兒童,保障農(nóng)民工及其子女的權(quán)益,幫助革命老區(qū)、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邊疆地區(qū)、貧困山區(qū)盡快脫貧等舉措,有助于遏制貧富差距擴大。緩和社會矛盾和沖突等亦是實現(xiàn)中國夢的題中應有之義。
所謂“忠孝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兩千多年來,農(nóng)家、平民子弟通過宗族祠堂與家庭教育(有言之教與無言之教,但更多的是無言之教)世世代代傳承的精神信念,其主流的價值仍然是友善、仁愛、孝慈、正直、良心、忠信,堂堂正正地做人做事。老百姓接受并影響他人的生活哲學,是帶有儒家文化密碼的忠臣義士的故事和蒙學讀物、鄉(xiāng)規(guī)族譜、家訓家書、治家格言、善書與民諺民謠中的仁慈善良、廉潔勤謹、忠于職守、與人為善、積善成德以及“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觀念,例如《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和“四書”中的一些內(nèi)容。這些價值通過唱戲的、說書的,通過三老五更、家人鄉(xiāng)親口耳相傳,耳濡目染,逐漸在民間扎根。它們在中國起的作用,如同基督教在西方起的作用。
仁義禮智信等我國的傳統(tǒng)美德,至今仍是活著的,是有生命力的價值理念。普通平凡的老百姓,例如蹬三輪捐錢給貧困生的白芳禮老人、奮不顧身救學生的最美女教師張麗莉、道德模范吳天祥、防治艾滋病的專家桂希恩、信義兄弟孫水林和孫東林,以及一些青年志愿者朋友,仍然繼承發(fā)揚并實踐著中華文明的精華,以一顆仁愛之心,誠樸信實,時時處處為他人著想,愛利他人,服務社會。
近代以來,強加給中國文化的很多似是而非的東西,需要我們撥亂反正,正本清源。一些人對中國人的國民性中的負面特性或所謂“丑陋的中國人”等的揭露,有些過頭,傷害了我們的民族性。爾虞我詐,內(nèi)斗內(nèi)耗,我們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一些諸如此類的丑惡現(xiàn)象(其實西方也有),但人們往往就會把賬算在國民性上,或要中國文化、儒家文化承擔責任。對于這些問題,我們要予以正確認識。我們要把中華民族文化的真髓,養(yǎng)育、凝聚老百姓的真誠的理念,作為中華民族這樣一個多民族國家的族群認同、文化認同與倫理共識的仁愛思想、浩然正氣、正道直行、人格修養(yǎng)等內(nèi)容,大大地弘揚出來。我們要把這些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在民間留存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道德資源充分地加以開掘,加以保護、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