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訂人文地理隨筆(三聯精選)
- 唐曉峰
- 1704字
- 2021-11-23 17:16:42
二
翻越中條山
考古學家在山西垣曲縣發現了商代城邑遺址,引發出商代歷史地理上的一些重要問題。為了探索這些問題,我們從北京出發,取道臨汾、侯馬,直赴垣曲商城遺址。從侯馬到垣曲的最后這一段路,要換乘汽車,而且要翻越中條山。中條山橫亙于山西的西南端,北面是汾運(臨汾、運城)盆地,南面是黃河谷地。我們從侯馬到垣曲,正是跨越了這兩個地區。
車在中條山間行駛,山路并不艱難,名稱古老的橫嶺關是翻越大山的轉折點,史稱“中條山,其脊橫嶺”,但這里山勢和緩,并沒有鐵壁雄關的樣子。后來的大段路是沿著亳清河河谷宛轉而進,也沒有看見險段。身在中條山,按照歷史地理工作者的習慣,我們不免要對這座有名的山脈做一番歷史檢討。
在地理位置上,中條山正處在中國文明起源的黃金地段。中國古文明習稱“華夏”,而“華”與“夏”都同中條山有關。“華”字得自華岳(即華山)。“夫中條之山者,蓋華岳之體也”,這是東漢時一塊石碑上的話,古人把中條山與華山看作一體,只是被黃河割開。在黃河與華山、中條山相交處(即潼關一帶),可謂山河際會,“黃河抱潼關,委蛇洶涌,而太華、中條環擁其前,一覽數萬里,形勢雄張”,古人在這里登高感慨:“此可以言山川矣!”喜愛觀大好河山的人不妨到潼關來看看山河大勢。
華夏的“夏”,得自“大夏”、夏朝。我們在考古學文化面貌上看到代表夏朝的“二里頭文化”是地兼中條山的兩面。另外,歷史文獻中稱中條山以北有“夏墟”,中條山南面偏東的一帶是“有夏之居”。看來夏朝的地域,確實是跨越中條山南北的。今天我們地理學強調的一個思考主題是“人地關系”,那么夏族與中條山的“人山關系”應當有一番獨特的內容。已經有考古學家撰文,討論中條山脈在資源上如何支持了夏族的興旺。至少,我們知道中條山有豐富的銅礦,《水經注》中就記載有中條山間的“礦谷”,中條山北側又有巨大的鹽池——解池,《山海經》謂之“鹽販之澤”。關于河流哺育古代文明的故事我們已經知道許多,而山脈如何對文明做出貢獻,尚缺乏討論。大山不語,責任在歷史地理學家。
山間奇材,往往是山脈的重要價值所在。不過,從地理空間關系的角度說,山脈的意義則多在于阻隔或護衛。關于夏族與中條山的空間位置關系,我們又要思考另外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是由夏族發祥地的爭論而引發。關于夏族的發祥地,目前有兩說:晉南說與豫西說。前者以為夏族興起于晉西南的汾運盆地,后擴展至豫西。后者則反過來認為夏族興起于豫西黃河之側,后來擴展到晉西南。無論哪一說屬實,夏族在發展興盛過程中曾翻越中條山是沒有問題的。那么,夏文化翻越中條山,越過這道地理屏障,有什么意義?
從宏觀人文地理格局上觀察,我們感到,從中條山北面翻越到南面與從南面翻越到北面,意義是不一樣的。中條山北面的汾運盆地是一個群山環繞比較封閉的地區,這里的人們可以過安定的日子,但若求大的發展,則必須沖破自然屏障,進入新的富有拓展前景的地理空間,向南翻越中條山,正可以實現這樣的宏愿。向南跨過中條山,進入黃河谷地,進而東向伊洛,小國可以變為大國,弱國可以變為強國。春秋時期的晉國走的就是這一條強國之路。反之,從南面北越中條山,則往往是強者的侵入行為,就翻越者來說,其社會革新的意義不大。商朝勢力曾北越中條山,這一擴張,有政治意義,但不算是了不起的社會巨變。
史書所記堯舜的傳說多在中條山以北,這或許暗示著夏族淵源的所在。如果考慮夏族先穩定成長于中條山以北的汾運盆地,繼而南越中條山進入豫西,國家強盛,直面東方列強。這或許是一個順理成章的歷史地理思路。
因為夏朝影響力的強大,其發祥地汾運盆地便成為法統觀念上的崇高區域,在當時的“天下”也就具備了特別的政治意義。商人滅夏,定要翻越中條山占有汾運盆地,意義不僅是獲得這塊肥田沃土,還要在法統地理觀念上最后征服夏人。考古發現證實,代表商代前期的“二里崗”文化已由鄭州分布到了晉西南。垣曲商城的發現,是商勢力向中條山以北擴張的又一個證據。垣曲商城位于今亳清河與黃河的交匯處,在交通上,由此溯亳清河而上,可以順利地翻越中條山進入汾運盆地。我們來垣曲走的就是這條路,這是條易行之路。所以,從動態地理格局上觀察,垣曲商城可能是當時一個翻越中條山的進退據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