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熹的歷史觀:天理視域下的歷史世界
- 趙金剛
- 575字
- 2020-03-13 14:10:50
第五章 氣運之不齊
我們在討論“理一分殊”的問題時曾經說過,萬事萬物的差異性最終還要通過“氣”落實,完全按照“理”的原則展現的世界是整齊的、平鋪的世界,而實然的世界則是充滿了變化與差異的世界。在實然的歷史世界,差異有時是“無序”和“混亂”的,氣并非按照一個整齊的節奏運行。這成了朱子解釋歷史現象的一個關鍵點,即朱子經常用“氣運之不齊”來解釋歷史。朱子常說某某事件之發生是因為“氣運”,因為“氣運之差”與“不齊”。“氣運之不齊”看來成了朱子思想中的理論預設。如《江州重建濂溪先生書堂記》講“然氣之運也,則有醇漓判合之不齊”,《丞相李公奏議后序》言“迫于氣數屈信消息之不齊,是以天下不能常治常安,而或至于亂”
。朱子經常講“氣運之不齊”,甚至認為氣稟在源頭上就有不齊,似乎這是很自然的,他并沒有對此進行更多的解釋。這是否意味著朱子理論有缺陷呢?其實,朱子沒有講氣運不齊的原因,并不意味著他的思想對此不能闡釋。恰恰是由于其思想對“氣運”有明確的自覺,他在運用“氣運之不齊”來解釋問題時才那么自然。而解釋“氣運之不齊”的基本原理就是我們上文講過的“理生氣”,我們如果從這一問題出發,結合朱子對氣的一系列具體論述,就可以清晰地看到朱子是如何論述實然的歷史世界的差異性的。討論“氣”與“氣運”有關的一些問題,也可以進一步地幫助我們理解“理”在何種意義上是“氣”的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