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方照相記:近代以來西方重要攝影家在中國
- 南無哀
- 894字
- 2021-11-23 16:20:20

達蓋爾法銀版照片:簽署《黃埔條約》的中法兩國談判代表在法艦“阿基米德”號上合影,1844年10月24日。照片尺寸:寬16.7cm×長20.7cm×厚0.5cm。攝影:于勒·埃迪爾(Jules Itier),法國攝影博物館收藏(Collections du Musée Fran?ais de la Photographie)

1844年10月24日簽署《黃埔條約》的中法兩國談判代表在法艦“阿基米德”號上合影的背面,攝影師寫的拍攝手記。攝影:于勒·埃迪爾,法國攝影博物館收藏(Collections du Musée Fran?ais de la Photographie)

達蓋爾法銀版照片:廣州街頭的民眾,1844年11月。照片尺寸:寬16.7cm×長20.7cm×厚0.5cm。攝影:于勒·埃迪爾,法國攝影博物館收藏(Collections du Musée Fran?ais de la Photographie)

廈門女人的裹腳與天足,1871年。攝影:約翰·湯姆森(John Thomson),? Wellcome Library

公堂審案(擺拍,手工著色),上海,1870年代。攝影:威廉·桑德斯(William Saunders)
作者注:與約翰·湯姆森的照片一樣,威廉·桑德斯的照片典型地代表了西方攝影師看中國的方式和對中國的想象,有著濃郁的東方學趣味。考察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攝影師的中國照片,東方學趣味突出體現在五方面,第一,突出東方文化的古老神秘、衰敗凄涼和東方社會生活中的奇風異俗、奇裝異服和體力勞動,以突出尚處于“古代”的東方與正在進行工業革命、代表近代文明的西方的差距。照片中可看到大量的古寺老僧、古塔古牌坊、神秘的古代石刻以及大量繁重體力勞動的場面,在當時西方人眼中,這是典型的“中古”社會特征,既帶給他們一種視覺愉悅感和心理優越感,又迎合了流行的懷舊情緒:當時西方社會正處于古典文化崇拜的最后時期,有“古典意味”的照片深受“有教養”階層的喜愛——他們是購買照片的主要社會群體。菲利斯·比托、約翰·湯姆森等人在中國拍攝了大量破敗不堪、帶有凄美意味的古塔、古寺、古牌坊:這不表示他們熱愛中國歷史文化,而是因為這類貨能賣好價錢。第二,突出東方社會的“父權制”和等級制特征,小民下跪的畫面在西方攝影師的鏡頭中反復出現。第三,雄奇的自然風光,約瑟夫·洛克的照片是代表。第四,中國的酷刑,代表了中國人是一個有殘酷嗜好的民族。第五,拍攝手法上,典型地表現為雇用模特,隨意擺拍、捏造他們想要的、符合西方社會想象的中國社會的生活場景、情節。此圖為英國攝影師威廉·桑德斯雇人擺拍的中國官員審案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