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出版說明

北宋司馬光的《資治通鑒》開了編年體通史的先例,是一部偉大的史學名著。但是這部294卷的巨著,對于普通讀者來說仍有兩點不便,一是篇幅太大,一般讀者少有心力仔細讀完全篇;二是像正史一樣按卷開列,史實與議論混合,缺乏層次感,同樣不利于一般性閱讀。

南宋時朱熹意識到《資治通鑒》的這些弱點,編成《資治通鑒綱目》59卷,用提綱挈領的話表明對某一事件或人物的看法,這稱為綱,再用簡略的敘事說明事件或人物的原委,這稱為目。綱目體由此成為中國古代史書編纂的一種特殊形式,并且層次清晰,線索一貫,便于讀者整體把握。另外也因其仿效《春秋》的“經(jīng)”“傳”分體,暗含了歷史評判功能,為儒學正統(tǒng)教育體系所接受認可,對后世產生了很大影響。歷朝歷代均有文人學者仿效這一體裁編纂的歷史讀物。

從宋初到明末,積累了700年的歷史事實和相關著作又有進行整理統(tǒng)合的需要,民間也有了對于這種概括時段更長的通史讀物的需求,于是清朝的文人學士編出了一部后來風行數(shù)百年不衰的綱目體通史讀物,這就是《綱鑒易知錄》。

《綱鑒易知錄》是清朝康熙年間,浙江文人吳乘權和他的朋友周之炯、周之燦合作編纂的一部中國通史讀物。吳乘權字楚材,浙江山陰人,他在文、史方面都有不小的成就。古文選本中流行最廣的《古文觀止》,就是他選注的。吳乘權等以為《資治通鑒》“卷帙太煩,豈能一概記誦”,因此起意編一部篇幅適中繁簡適度的歷史書,他們三人為此工作了六個寒暑。吳乘權在自序中說了此書的編輯方法和編輯思想:“苦簡編之汗漫,為之摘要而刪繁;慮大義之不明,為之提綱而挈領。”他們編輯的依據(jù),從太古神話傳說時代直到戰(zhàn)國,主要依據(jù)北宋劉恕的《通鑒外紀》和元朝金履祥的《通鑒前編》;從戰(zhàn)國到五代這一千三百多年,據(jù)朱熹的《資治通鑒綱目》,“綱”和“目”分列的體例也仿照此書;宋元兩朝據(jù)明代商輅的《續(xù)資治通鑒綱目》;明朝部分,也叫《明鑒易知錄》,依據(jù)則是朱國標從清初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節(jié)抄的《明紀鈔略》。這樣時間跨度就足夠長遠,并且用綱目體分出層次,在特定正統(tǒng)觀指導下形成連續(xù)一貫的編年時間線索,對后世讀者來說,這就是一部上起太古,下迄明代的明晰易讀的中國通史了。

《綱鑒易知錄》沿襲了傳統(tǒng)史書編纂的一般體例,即按照確定好的體例編排好史料大綱,在“綱”下直接敘述歷代史實,而不過多地議論闡發(fā),能以一種具有親和力的方式為讀者提供一個歷史框架,線索分明。同時編者注意用生動的人物故事和歷史事件串聯(lián)整體,不會顯得單調枯燥。而近代和現(xiàn)代人寫的史書,多取概括論述的形式,重要史實常常只作舉例性的說明,或僅見于附注中,這對于已有基本歷史知識的讀者困難還不大,至于一般初學者,常常只能得到一些空洞的概念,而缺乏真正的史實基礎,難以形成整體的歷史知識印象。《綱鑒易知錄》等傳統(tǒng)通史讀物,在這方面的優(yōu)勢是很明顯的。

《綱鑒易知錄》刊行之后即受到廣泛的好評,風行天下,有多種版本存世。此次出版,我們選擇了錯誤較少的掃葉山房石印本為底本進行整理,并參考了中華書局1959年繁體字本,吸收了學術界的一些研究成果,訂正了原書中存在的一些文字錯誤,以保證本書的史實可靠性和文字準確性。底本中卷首有吳存禮“序”、“先儒姓氏”、“發(fā)凡”,文中也有“書法”、“發(fā)明”、“廣義”以及眉批和繁瑣的注釋,都是為了適應清代學子的學習而作的,今天看來,不僅觀念陳舊,還有不少錯誤,已經(jīng)遠遠不適合當代讀者的需要,更會干擾對本書正文的閱讀,因此此次整理時一并刪去。

眾所周知,古代歷史著作中存在的大量人名、地名和書名,閱讀中稍不小心就會造成誤解和費解,而有些專名即使專業(yè)讀者也不容易辨別,因此本書采用了人名、地名下加專名線(____),書名下加雙下劃線(  )的做法,以便廣大讀者在閱讀時能一目了然,不會因為不熟悉這些專有名詞而誤讀。可以說,本書是幫助讀者直接接觸古人史實記錄,快速了解清代之前中國通史全貌的較好的普及讀物。

中華書局編輯部

二〇〇九年三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河县| 洮南市| 扶绥县| 黎城县| 林西县| 奇台县| 鹿泉市| 耿马| 朝阳市| 昌图县| 墨江| 西安市| 平邑县| 达拉特旗| 股票| 泽库县| 武宣县| 汕头市| 衢州市| 阿克陶县| 三亚市| 冀州市| 罗平县| 正定县| 如东县| 陆川县| 鸡东县| 微山县| 于田县| 平阴县| 嵩明县| 潼关县| 麻城市| 云阳县| 汶川县| 汕头市| 沂南县| 亳州市| 新干县| 南城县| 保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