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上卷

唐朝的特性

唐朝歷來被視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黃金時代。它有著空前繁榮的經濟、富有進取精神的統治集團和一個強有力的政府,無論在政治上還是在經濟上,都是蒸蒸日上,充滿了活力。沈既濟所云,“開元、天寶之中……家給戶足,人無苦窳,四夷來同,海內晏然。……百余年間,生育長養,不知金鼓之聲”《通典》卷一五《選舉三·歷代制下》,中華書局,1988年。,雖然不無夸大之詞,但基本上是實際情況的寫照。

唐朝的經濟繁榮,具有天時、地利的有利條件。從天時來說,在經過東漢至南北朝比較寒冷的時期以后,7世紀中葉,中國的氣候變得和暖起來。整個唐代,氣候都是比較溫暖的。竺可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 《考古學報》1972年第1期。從地利來說,東晉十六國到南北朝時期,北方的植被、草原和森林都得到恢復,因而黃河在唐代基本上保持了穩定。史念海:《河山集》二集,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1年。東晉南朝對南方的開發,也沒有引起南方生態平衡的破壞。由于人為原因而造成的自然災害,在唐朝還沒有大規模發生。南北朝時期耕犁的改進,旱田農具的進一步完善和系列化,冶煉技術的提高與冶鐵業由官府控制下擴散到民間,以及輪作復種制的發展成熟,不僅在科學技術上為生產的大發展做好了準備,而且加強了農民在生產上的獨立性,并要求生產者具有更大的能動性。這就促進了建立在部曲佃客制基礎上的豪強士族大土地所有制的衰落和一般地主土地所有制的興起。汪篯:《唐太宗》及《關于農民的階級斗爭在封建社會中的歷史作用問題》,載《汪篯漢唐史論稿》,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豪強士族的衰落和一般地主的興起不是同步進行的。伴隨著豪強士族衰落的,是大量農民擺脫了豪強士族的控制。因此,隋和唐初出現了大量的自耕農。而一般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發展成熟,則是通過土地兼并逐步完成的。土地兼并是每個王朝反復出現的現象。自西漢董仲舒以來,許多人都把土地集中看成是經濟破壞、階級矛盾激化的根源。其實這是很大的誤解。由于封建制度的基礎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只有在封建土地所有制得到充分發展的情況下,封建制度所能容納的生產力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而封建土地所有制,正是在反復的土地兼并的過程中,不斷向前發展的。因而土地集中并不必然地和經濟破壞聯系在一起,相反地,倒是封建經濟繁榮的前提。秦漢至魏晉土地兼并的結果,是豪強士族大地主所有制的發展,宋以后土地兼并的結果,則是普通地主或一般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成熟。唐則處在豪強士族地主已經衰落、普通地主正在興起的時期。唐朝初年,自耕農占有很大比重。此后,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土地兼并也加速發展。但直到天寶年間,社會上仍然存在著大量的自耕農和半自耕農。在全國一千三、四百萬戶人戶中,地主潛停的佃戶還只有四、五百萬戶,佃戶在農戶總數中尚未成為大多數。唐朝土地集中的速度雖然不是很快,但是,自耕農比重的下降和佃戶的增加,都是穩步地也是勢不可擋地向前發展著。特別是兩稅法實行以后,“制度弛紊,疆理隳壞,恣人相吞,無復畔限,富者兼地數萬畝,貧者無容足之居”。農民要“依托豪強,以為私屬,貸其種食,賃其田廬,終年勞動,無日休息”,地主則“衣食租稅”《陸宣公奏議》卷四《均節賦稅恤百姓第六條》。。地主不僅占有了大部分土地,農戶的大多數也成為地主的佃戶。從形式上看,這個變化和其他朝代一樣,也表現為自耕農的減少和地主占有的土地與所控制的依附農民的增加。但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像唐朝前期那樣自耕農大量而又長期存在的情況此后不復出現。明、清初年雖曾出現較多的自耕農,但其比重遠不如唐初之大,且持續的時間也要短得多。二是被地主所控制的農民是佃戶而不是魏晉以來的部曲、佃客,地主對他們的人身控制放松了很多。因此,這種變化標志著中國古代歷史上自耕農占有較大比重時期的結束,以及建立在租佃制基礎上的一般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發展。因而這不是簡單的地主占有土地和控制農戶數量的增減,而是封建社會內部生產關系的重大變化。正是生產關系的這種變化,不僅為唐代社會經濟的繁榮創造了條件,而且推動了政治制度和其他各項制度以至觀念形態的變化。唐朝在土地集中過程中所引起的社會惡果,比起其他時代要小得多。盡管對契丹、突厥的戰爭加快了土地兼并的速度,并促使大量農民逃亡,但沒有引起如漢武帝時那么大的震動。唐朝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沒有像董仲舒那樣,在土地兼并引起的貧富對立面前驚慌失措,也沒有像晁錯那樣把兼并土地的罪過完全推到商人頭上。這固然是封建統治者成熟的表現,但同時也說明,唐朝社會是很穩定的,而這又與唐朝的經濟發展狀況有密切的關系。

西漢政府所控制的戶口為一千二百萬戶,唐朝實際戶口約為一千三四百萬戶,而唐代糧食的單位面積產量則比西漢中期提高了幾近一倍,人均占有的糧食也由西漢的四百斤左右提高到七百斤左右。胡戟:《從耕三余一說起》, 《中國農史》1983年第4期。這樣不僅大大提高了農民對封建國家的突然征發和過量剝削以及自然災害的承受能力,而且為經濟的全面繁榮和政治、軍事、文化等各方面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堅實的物質基礎。像唐代這樣人口數量、耕地面積和單位面積產量三者保持著如此絕妙的比例,在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漢朝和唐朝一樣,荒地是很多的。但是在漢朝生產力水平下,開墾能力受到很大限制,許多荒地還無法利用。而唐朝由于冶鐵技術的提高、冶鐵業的普及以及生產水平的提高,不僅使北方許多地方的荒地得到開墾,而且使南方許多地區大規模的開發成為可能。這不僅為一部分逃亡農民迅速和土地重新結合提供了條件,也使得唐朝經濟建立在更為廣闊的基礎上。這同時大大減輕了北方各個傳統農業區的壓力。開元時以設置新州縣為標志的一批新的居民區的出現,持續了一千二百多年的大規模南糧北運的開始,突出地說明了唐朝在南方開發方面的成就。唐朝社會的穩定,還由于這時封建制度本身具有了更大的自我調節能力。盡管同樣離不開階級斗爭的推動,但與漢相比,唐朝統治者能更加及時地調整自己的政策,改革各項制度,從而保證了經濟的持續發展。

改革,這是一切朝代都曾進行過的。一般的改革或者是為了使當時的制度變得更加完善,或者是調整制度中某些不適應的環節,而唐朝則是一個面臨著政治制度全面革新的時期。

隋朝建立時,豪強士族地主雖然已經衰落,但是一般地主還正在興起,沒有來得及把大部分農民轉化為自己的依附農民。社會上存在著大量自耕農。因此,隋文帝只是把南北朝以來,主要是北朝已經開始變化的政治制度加以總結,并廢棄了九品中正制和地方長官辟任佐官等保證豪強士族世代擔任高官和控制地方行政的制度,為一般地主的發展開辟了道路。隋煬帝又借鑒了南朝的制度,進一步加以革新。他在門下省置給事郎四員,“省讀奏案”,使門下省由一般的“獻納諫正”、侍從天子的機關轉變成對法令和軍國事務進行審核乃至批準的中樞機構,為唐初的三省制奠定了基礎。他還改國子學為國子監,并設立了進士科。《隋書》卷二六—二八《百官志》。盡管如此,隋朝所建立起來的一套制度,還是具有很大的過渡性。隋朝所確立的三省制、府兵制,在唐代只行用了一個世紀。只是在一般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地主經濟蓬勃發展的基礎上,從武則天統治時期開始,才逐步形成了一整套適應封建社會后期需要的制度,實現了政治制度的全面革新。首先,土地兼并的發展改變了唐初自耕農占有較多土地和在農戶總數中比重很大的情況,使農民負擔不起按丁征收的租庸調和需要自備兵甲衣糧的府兵,并迫使農民不斷逃亡,從而促使軍事制度和賦稅制度相應地發生變化。開元年間,募兵制終于取代了府兵制,邊地節度使也普遍設立。地稅、戶稅在改變征收辦法后,在政府財政總收入中的比重急劇上升,約當粟米收入的二分之一,絹布收入的三分之一。據《通典》卷六《販稅下》天寶計帳計算。地稅、戶稅以土地、財產作為征收標準,是新稅制的萌芽。軍事制度和財政制度的變化,又帶動了政治體制的變化。這種變化是從使職、差遣的廣泛設立開始的。武則天時期,官職已經發生了分離的現象,但所派之使,多為臨時差造。開元時設立節度使、采訪使,始有坐而為使者。其后使職名號益廣,有轉運使等幾十種名號。故《唐國史補》卷下云:“大抵生于置兵,盛于興利,普于銜命,于是為使則重,為官則輕。”使職由皇帝通過中書省和門下省任命,向皇帝負責,不受尚書各部統轄。這樣,使職的廣泛設立就突破了唐初以來尚書省總理庶政的格局。開元十一年張說奏改政事堂曰中書門下,列吏房、樞機房、兵房、戶房、刑禮房等五房于其后,分掌庶政。《資治通鑒》卷二一二。原來皆會于尚書省的庶政,自此正式歸于中書門下。

到唐朝后期,政治制度繼續發展變化。在中央出現了翰林學士、樞密使以及財政三司;在地方,州縣之上的道實際上成為一級行政機構,節度使、觀察使同時成為道一級的行政首長。進士科也成為高級官吏的主要來源。賦稅制度的變革也在德宗時最后完成。建中元年兩稅法的實行,以土地財產作為主要標準的征稅原則,最終取代了以人丁為主的征稅標準,奠定了中國封建社會后期賦稅制度的基礎。此后,地主隱瞞土地、逃避賦稅成為地主階級內部財產再分配關系中的一個主要矛盾。王安石的方田均稅法,南宋的經界法,明張居正的丈量土地,都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而在兩稅法實行前劉晏所進行的財政改革,也不是桑弘羊鹽鐵專賣或均輸、平準的翻版,而是在正稅之外另外開辟了一個征稅系統,使之與正稅相輔相成,成為政府的兩大財政支柱。劉晏主持鹽政時,政府每年的鹽利收入由六十萬貫增加到六百萬貫。宋仁宗慶歷年間商稅、酒稅、鹽稅收入達四千四百萬貫,幾與兩稅中錢的收入相近。

總之,唐朝不僅奠定了中國封建社會后期政治制度、軍事制度、選舉制度、賦稅制度的基礎,同時也孕育了中國封建社會后期的各種矛盾。

正是由于政治制度以及各項制度處于不斷變化之中,因而從法律上對各項制度作出規定的“令”,也就經常處于不適應狀態。唐朝前期,曾根據情況的變化作過適當的調整,幾次刪定。而到玄宗以后,由于變化太大,加之政治形勢不穩定,沒有再作系統修定。有的令,如《賦役令》,隨著“租庸雜徭悉省”的宣布,實際被廢棄了;有的令,如《田令》,雖然始終沒有宣布廢除,但早在開元、天寶之際就已經弛壞,成為一紙具文;有的令,如各個《職員令》,隨著政治體制的不斷變化,許多部分也不適用了。令和實際情況的差距越來越大,成為無法嚴格遵循的東西,而根據“制”、“敕”不斷加以修定的格、式,則成為日常政務的準繩。這樣,令也就成為不必視為神圣的制度而逐漸為人們所忽視。律則不同,律以正刑定罪,制定時即賦予它更大的適應性,因而相對也就穩定一些。雖然也有一些部分不適用了,但可采取比附的辦法,因此還可以繼續行用。因而,唐律流傳下來,唐令卻散失了。

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巨大變化,在思想文化上也必然引起巨大變化。

由于豪強士族的衰落,唐代社會有一個從門閥思想下解放的過程。唐代封建等級正處在一個重新編制的過程中,而—般地主的發展,既不借助于祖先,也不借助于上帝,而是依靠本身的努力。因此,又有一個從傳統儒家思想,特別是從“天命論”、“性三品”的思想下解放出來的過程。從魏徵、封德彝關于大亂之后能否迅速致治的辯論,到柳宗元的《封建論》,歷史又被作為一個不斷進步的發展過程而被提了出來。人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也被提到突出的地位。唐太宗提出“天子者,有道則人推而為主,無道則人棄而不用”《貞觀政要》卷一《論政體》。。柳宗元也提出帝王“受命不于天,于其人”《柳河東集》卷一《貞符》。

佛教禪宗從“萬法盡是自性”出發,提出“自性悟,眾生即是佛”《壇經校釋》。。也就是說,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這樣,就把天上的佛移置到每個人自身固有的性中,佛就在個人心中。這不僅符合人們打破門閥等級觀念的要求,而且符合強調人本身作用的價值觀念,因而受到正在發展的一般地主的歡迎。而凈土宗則由于能幫助地主官貴除卻各種罪孽,并把現世的歡樂帶到死后,同時給災難深重的勞動人民進入天堂最廉價的門票,因而在民間得到最廣泛的流行。

在文學藝術上,人更是成為表現和歌頌的中心。詩歌是唐朝文學的主要形式。詩和賦不同,賦著重于客體的描述,而詩則著重于個人感情的抒發。唐詩所以受到歷代人們的喜愛,就是因為它充滿了個性,充滿了追求,充滿了對人生的歌頌,充滿了對民生的關懷。繪畫在唐朝藝術中具有突出的地位,而人的活動也成為畫的主要題材。即使是宗教壁畫,也具有強烈的生活氣息。敦煌莫高窟壁畫中的凈土變,與其說是描繪天堂的美景,還不如說是歌頌人世間的歡樂。

由于人們思想上得到解放,而正在創造自己歷史的一般地主對自己的前途又充滿信心,因此,唐代文化除了具有雍容華貴的風度,宏偉的氣魄和昂揚向上的精神,還表現在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種思想材料,包括外來的佛學中的許多思想材料,最大限度地吸取各種藝術形式,包括中國傳統的、民間的以及東晉十六國以來傳入的少數民族的和外國的樂舞、繪畫、雕塑等等藝術形式。

唐代社會雖然有一種思想上的解放,重視了人的價值,但是由于生產沒有提出進一步的要求,因此,沒有發展為鼓勵物質上的創造,而是發展為對功名的追求。科舉制的發展更使得這種追求有了一個固定的模式。“五尺童子恥不言文墨”,其歸結乃是臺閣清選,即為封建統治的穩定、國家的繁榮昌盛去建功立業。

唐朝后期,一般地主經濟發展成熟,土地集中,賦稅不均,選舉不平,藩鎮割據,宦官專權,社會矛盾更加復雜。而經過代宗、德宗時期的不斷調整和努力,貞元、元和之際,出現了一個鼓吹改革、要求中興的浪潮。在這種情況下,出現了新樂府運動、古文運動和傳奇小說寫作的高潮。古文運動除了擔負著鼓吹革新的任務外,還和新儒學的建立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傳統的儒學不時興了,韓愈以為是佛、道流行的結果,提出:“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韓昌黎集》卷一一《原道》。以為只要采取強硬手段禁止佛道的流行,就能恢復兩漢以來儒學的統治地位。但是,儒學的不興和佛、道的流行,都是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的,粗暴的禁止和簡單的復歸都是行不通的。韓愈盡管氣勢洶洶,但除了提出“道”這個范疇外,沒有什么新的建樹。因此,盡管宋人蘇軾說他“道濟天下之溺”,而在當時,卻沒有得到多少反響。韓愈復興儒學的企圖沒有成功,而佛教卻在民間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總之,唐朝處在中國封建社會前后期的轉折時期。一般地主土地所有制的蓬勃發展和政治制度以及各項制度不斷的、全面的變革,構成了它的基本特性。正是這樣一個特性,決定了貞觀之治、開元之治和元和中興,決定了唐朝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發展。東晉十六國以來的民族融合和唐朝與各民族關系的進一步發展,唐與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加強,給唐朝的發展增加了新的活力,使之更加豐富多彩,生氣勃勃。

原刊中國唐史學會編《中國唐史學會論文集》,三秦出版社,1989年,收錄于本書時略有修改。

主站蜘蛛池模板: 许昌县| 石家庄市| 罗山县| 乐业县| 米易县| 榆中县| 镇雄县| 邛崃市| 资兴市| 宝鸡市| 宝坻区| 永年县| 化州市| 土默特左旗| 英山县| 二连浩特市| 长武县| 思茅市| 繁昌县| 茶陵县| 保德县| 龙胜| 固原市| 临朐县| 肇源县| 长宁县| 辽阳市| 东乡县| 大洼县| 霍山县| 原阳县| 遂宁市| 定南县| 台山市| 江川县| 陵水| 鄂尔多斯市| 乐平市| 景德镇市| 怀来县| 广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