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期儒家王霸之辨理論研究
- 邵秋艷
- 4531字
- 2019-11-18 14:01:40
第一節 “王”“霸”的含義
王字出現比霸字早。王,最初是一個象形字,在甲骨文中作,像一個無柄的斧鉞之頭,刃部朝下放置之形,而斧鉞本為軍事統率權的象征物,后象征權力,進而引申為最高的執掌權力的人。在《尚書》中,夏以前的堯、舜、禹都稱為帝。夏朝開始稱最高統治者為王,稱以前的統治者為先王,此時,王或先王都是指具體的人,即擁有最高權力的人。商周時期,由于尊天敬祖,先王之道、先王之制、先王之典逐漸成為后王應仿效的統治標準。此時,先王不再指作為人物的具體的王,而具有了抽象的意義,先王更多是和先王之道聯系在一起的,作為一種政治治理方式和原則讓后人來效仿。先王之道引申為先王所創立的政治原則、政治理念,它逐漸脫離了具體的時代內容成為抽象的、永恒的政治經驗和法則,成為一切王應該遵守的原則。王也由具體的繼承先人王位的某一人泛指一切統治天下的王,成為代表最高權力者等級稱號的政治名詞。春秋戰國時期,“王”的內涵更加豐富,并進一步上升為一種價值評判標準。由于堯舜禹湯文武周公所開創的時代是如此的偉大,對文明發展所建立的功勛是如此的神圣,于是他們所建立的“先王之道”便成為春秋戰國以后儒家所理想的王道。王道既是指堯舜禹湯文武周公所建立的道德理想得以實現的和諧社會,也指實現這種社會理想狀態的治國理念、治國方針。隨著春秋戰國霸道的出現和盛行,王道成為儒家進行社會政治批判的價值標準。在這樣的語境下,在儒家那里“王”自然與“霸”相對,成為一個專有名詞概念,衍義成為具有道德理想和功德的圣王,這樣一個與霸主相對的道德完備、功德完美的圣王形象,后來便成為歷代統治者必須追求和仿效的典范。如果泛指的話,王的意義是很寬泛的,但是作為儒家王霸之辨中的“王”是有其確切所指的,指的是作為儒家道德批判和價值標準的“王”。
霸,本義是一種天文氣象,金文中開始出現。《說文》提到:“霸,月始生,霸然也,承大月二日,承小月三日,從月?聲。”霸本義為月之光體,在殷周時均為其本義,并沒有任何政治內涵。后來霸字與伯借用,互相通假,開始具有了政治含義。霸的政治含義的內容是從“伯”字而來。伯,本義為長,也是諸侯、方伯的稱謂。作為諸侯之稱,伯指一種等級稱號,西周實行宗法制,分封諸侯,確立了公侯伯子男不同的貴族等級制度。至于方伯之“伯”,則指的是一方諸侯之長。上古社會,交通不便,地域廣袤,統治力薄弱,天子很難實際統治全國各諸侯國,于是便指派具有威望和功勛的貴族為一方諸侯之長,代天子維持一方的平安,根據天子的旨意,或者依據國家的法度,負責征討違反國家禮制的諸侯,抗擊夷狄的入侵,保護華夏文明的延續與發展。歷史上周公、召公都曾擔任這樣的職責,文王在殷商王朝就做過西伯。傳說中東南西北四方都有伯,代天子治理四方,所以成為“方伯”。方伯之伯乃為一方霸主,可以代天子行賞罰征討,位高權重。于是在春秋時期,當周天子勢力衰微、德行喪失、失去了諸侯的敬畏時,各方強大的諸侯便紛紛突起,發展國力,挾天子以令諸侯,渴望成為一方霸主。這樣既可以維持華夏文明,安定一方諸侯,也可以滿足其擴大領土人口的欲望。春秋五霸就這樣紛紛登場,傳統的禮制無人遵守,出現了諸侯爭霸的混亂局面。這種政治的混亂格局,給社會和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破壞,當時的思想家從不同角度對此進行反思,提出自己的見解和對策,于是諸子百家蜂起論爭,其中一個核心問題便是對傳統的先王之道與現實之中的霸主之道的考量和選擇,王霸之辨由此產生。王霸之辨的“霸”就這樣從古代社會政治中“伯”轉化而來的。
春秋時期,周王室逐漸衰微,諸侯勢力強大,實力較大的諸侯成為諸侯之長,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等相繼而起,被尊為伯。但由于周天子勢力衰微,這個時期相繼而起的五霸并沒有正式的封號,只是憑實力號召和威脅各諸侯成為霸主。霸于是成為政治名詞,但并沒有霸政之義。在這個時期,王霸只是等級名分上的差異,并沒有政治價值內涵上的對立。春秋時期的霸主雖然比不上西周時期那樣尊奉天子,但相對于戰國的亂世來說,春秋五霸興滅國、繼絕世,反擊了夷狄的侵略,對于維護華夏文明還是有貢獻的。所以,春秋五霸在先秦諸子心中的評價還是很復雜的,并不是絕對的否定。但春秋五霸對禮制的破壞,對自身欲望的無所節制,不僅導致了自己國家的衰亡,而且也加劇了時代的混亂和痛苦。因此如何恢復往日西周的輝煌,如何認清現實的錯誤,便成為先秦諸子的時代課題,王霸之辨便由此成為諸子爭論的中心。到了戰國時期,孟子首先最為鮮明地揭示了王與霸的不同,并予以了絕對對立、勢不兩立的道德價值評判。
戰國中期,諸侯爭霸愈加激烈,各諸侯國紛紛采取策略富國強兵以圖稱霸諸侯,霸的含義由單純的諸侯之長發展為稱霸的策略和措施即霸政。相對于霸政,以往的王政具有了道德理想、現實完美的政治意蘊,王政不是指具體的、客觀的天子統治方式,而是指依據圣王之道實施統治的政治模式。王與霸的相對出現,既是指兩種政治歷史的客觀存在,也是指兩種不同的治國方針和理念,因而王霸一詞的連用便具有了一種道德價值評判的意味。于是,王霸之爭便引起了思想家的討論,儒家學者認為王道的政治方略不僅正當而且是理想的,以此統治將達到一種完滿的社會狀態,只要統治者克己復禮便能恢復西周的王道,于是王道由王的統治之道進而成為儒家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信仰。道家則批判文武周公所建立的王道理想,法家則進一步發展霸道思想,以富國強兵、諸侯集權為根本目的,反對儒家不切實際的道德政治。
霸主以霸政統治的霸道社會,在中國傳統政治中是與儒家追求的王道社會相對存在的。孟子首提王霸之別,賦予王霸對立的政治內涵,王霸開始作為政治哲學中一組對立的范疇出現。從王霸范疇的發展演變可以看出,王霸在中國傳統政治哲學中具有以下幾種涵義:
1.等級稱號。王一般指天子,最高權力擁有者,歷史上的三王,通常指的就是夏禹、商湯、周武王。春秋時有的諸侯在本國內也稱王,如在《左傳·莊公四年》中:“四年春,王三月,楚武王荊尸,授師孑焉,以伐隨。將齊,入告夫人鄧曼曰:‘余心蕩。’鄧曼嘆曰:‘王祿盡矣。盈而蕩,天之道也。先君其知之矣,故臨武事,將發大命,而蕩王心焉。若師徒無虧,王薨于行,國之福也。’王遂行,卒于木之下。”
這里的王指的是楚莊王。春秋時代,天子衰微,楚國、齊國、秦國等僭越稱王,但戰國時代則列國國君皆得稱王。霸(伯),指諸侯之長。《禮記·曲禮》:“五官之長曰伯,是職方,其擯于天子也。”如召公封在北方,姜尚封在東方齊國,都是一方伯主。春秋戰國時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齊桓公和晉文公。他們原都是周朝的分封國,后實力強大,成為諸侯之長,舉行諸侯會盟,解決諸侯之間的紛爭,討伐不尊王室的諸侯,征討侵略的夷狄,維護周王室的權威和穩定。在這里王和霸是分開使用的,是不同等級的稱號。
2.政治治理之道。王者霸主的出現自然引起了春秋戰國時代思想家和政治家的思考,成王成霸乃是春秋時代各國統治者的政治夢想。回顧歷史,如何再現先王的王道社會,如何使自己的諸侯國成為一方霸主,二者又分別以什么樣的方式治理國家,王道、霸道分別是什么,哪一種更符合政治的本原意義等等問題成為春秋戰國時代各國政治家和思想家關注的中心。王霸概念由此進一步發展為王道霸道兩個政治哲學范疇。王道霸道分別指王者之政和霸者之政,王者之政是指三代先王所施行的以仁義取天下、以道德治天下的仁政;霸主之政是憑借武力、刑罰、計謀、權勢等進行統治的治國方略。孟子認為王道是以德治使人心悅誠服,而霸道則是以力假仁,通過財富和兵力、權謀和野心,假借仁義名義企圖號令天下,其動機和最終的目的是滿足一己之私欲,因而并不能真正得到民心的擁護,最終無法長久地維持統治。孟子說:“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行霸道可以使國家得以富強,但很難靠行霸道而得天下,況且財富、武力等手段不可能長久地維持和擁有,不如依靠仁義德治贏得民心擁護的方式來贏得天下、治理天下。荀子認為:“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
王道是以禮、德來治理社會,霸道則是以法、力。王道是治理國家的最高原則,霸道是次于王道或與王道相對的治國方式。相比昏君、暴君而言,圣王和霸主的治理模式都是對社會政治有益的。由于王道和霸道是兩種差異很大的治國方式,那么在評說某個國家的政治治理模式時,使用王道或霸道一詞便具有了價值評判的意味,王道和霸道也成為了一種價值標準。
王道、霸道不僅是治理天下國家的兩個不同的理念,同時也是統一天下的兩種方式。在夏商周時代,行王道則得天下,行暴政則失天下。王道既是實現理想社會狀態的治理方式,也是商湯、文武王統一天下的主要手段,正是靠著行王道,商湯和文王、武王才贏得民心,取得天下。在春秋時代出現的五霸,以及戰國時期的七雄,主要的目的就是如何壯大自己的力量以贏得天下。春秋戰國的五霸和七雄不能說是完全失敗,在亂世之中都曾各自稱雄,但是最終都沒有贏得天下。雖然秦王朝最終統一天下,但是在傳統儒家看來,其業績是不予承認的。王道社會肯定是天下一統,但是天下一統不一定都是王道,短命的秦王朝反而成為霸道失敗的最好例證。正是有鑒于秦王朝的覆亡,漢王朝才最終選擇了儒家王道理想作為官方的意識形態,從而使儒家的王道政治思想影響了整個傳統社會。
3.社會政治狀態。實行王政將會達到的一種理想社會狀態即王道社會,以霸政統治的社會則是霸道社會。王道社會是傳統儒家的最高社會政治理想,是儒者終身所追求實現的社會政治目標,是儒者堅定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信仰。如《禮記·禮運》中孔子對大同小康社會的憧憬,孟子也多次提到使人民養生喪死無憾的王道社會:“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孟子將這種理想化的社會治理模式稱之為“不忍人之政”,希望統治者通過內心所具有的仁心——不忍人之心,推廣到整個天下,使百姓都得其利。先秦儒家所總結和信仰的這種王道理想,在漢代被官方所認可,于是儒家的王道理想成為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核心理想與價值標準。在對理想政治的追求和社會現實政治的評判的同時,王霸之辨也自然成為中國傳統政治哲學的核心。
總之,在傳統社會歷史的發展中,王霸被賦予了多重內涵,它既指夏商周和春秋戰國不同的具體歷史時期,也指這不同時期所代表的社會政治模式,同時也指這兩種不同社會的具體治理方針和道路,更高遠的,它還成為一種政治評判的價值標準。王道社會既是儒者的人生信仰,又是歷代統治者和士人所追尋的政治理想。
我們今天的政治哲學研究所需要關注的是政治行為所應遵循的原則和制度,這些原則制度所從出的規范和價值觀念及規范和價值觀念的基礎,從哲學的角度去思考人類社會的政治行為。所以本書主要在政治哲學視域內對中國傳統政治哲學的核心范疇王道和霸道進行初步的探索,探求傳統社會中對政治原則、政治方略的思考以及其深層次的價值觀念基礎,以期深入地認識中國傳統政治的本質,更好地繼承中國傳統政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