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石油風暴
石油現在作為在航運、汽運中無可替代的能源和應用廣泛的生產資料,使得石油的影響滲透到社會的各個角落。石油價格的波動直接影響運輸成本,進而影響原材料、產成品價格,使物價隨之波動,對我們的社會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力。
石油價格影響企業成本,進而影響企業的效益,以至影響國民收入,長期積累的結果,將影響經濟體制并沖擊或動搖政治體制。蘇聯解體、東歐巨變根本原因在于自身經濟體制不適應已變化的形勢,從一定程度上說就是石油等資源價格增長作用的長期積累,使企業無活力,無效益,經濟困難造成的。金融危機前,石油價格沖頂到140美元,先對美國的消費造成沖擊,進而形成金融危機。因此蘇聯解體、東歐劇變、金融危機從源頭上講就是石油風暴。
在過去一百多年里,社會的政治、經濟發展有兩種趨勢,一種是從工業革命至20世紀70年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由自由競爭,至壟斷到國家干預的體制,一些國家隨之跟進,另一些國家則走向了社會主義的計劃經濟體制。另一種趨勢是從70年代至今,在美國凱斯主義失靈,自由主義泛濫,蘇聯則逐漸失勢至到解體,中國走向了市場經濟。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讓我們看看我們現代最必需的物質基礎石油,也有兩種趨勢。一種是從1895年在美國發現石油,每桶按恒指美元價格。1870年為9.82,一直降到1970年為1.79達到最低。世界石油年消耗量按百萬桶計,1890年為149,一直升到1970年為16711,消耗越多,價格越低。從此以后價格一直上升,1973年為1.95,消耗20368,1981年價格12.47,消耗20404,現消耗越多價格越高。
石油價格的轉折在1970左右,世界經濟的轉折點也在同一時期,美國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在國家干預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至70年代,隨后,因石油危機,實行凱恩斯主義失靈,而陷入滯漲,使自由主義泛濫。在蘇聯從1928年至1975年經歷了快速增長時期,從農業社會轉向工業社會。1928年至1940年年均增長5.8%,在當時是最快的,1950年實現工業化,直到1975年一直比美國高,年均增長4.8%,而美國只有3.3%。同時東歐也比西歐快。1975年以后,比以前差了,比美國低了,因為利用資源的低效體制,阻礙了經濟發展。石油價格與經濟發展轉折的同步,顯然不是偶然的。
石油等資源消耗越多,價格越低,導致消費越多,產品價格越低,這是20世紀70年代之前單純刺激消費成功的基礎。當刺激消費時,消費增加,石油消耗增加,油價降低,使產品成本降低,企業收益增加,收入增加,需求增加,石油消耗又增加,石油價格又降低,產品成本又降低,企業收益又增加,收入又增加,需求又增加,如此經濟進入良性循環之中。
石油危機之后,刺激消費,消費增加,石油等資源消耗增加,價格升高,產品成本增加,企業收益減少,收入減少,需求減少,使經濟萎縮,陷入滯脹之中,凱恩斯主義失靈。
石油危機之前,石油等資源消耗越多,價格越低的發展趨勢,對企業來說生產越多利潤越多,所以資本家拼命進行原始積累,達到規模生產,以獲得更高的利潤。但是大蕭條之前,大多數人處于貧困之中,消費能力低,從而形成了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資本主義實行高工資、高福利,刺激消費的政策,使居民消費能力不斷增加,石油等資源價格越來越低,這又使消費能力增加,經濟從而進入了持續穩定增長的良性循環時期。
在社會主義國家,石油危機之前,均富使居民消費能力比之前體制時大為增加,并且全體居民基本具有相同的消費能力,使計劃經濟下的國企無法同時滿足全體居民的需求,形成短缺經濟。企業則始終處于大規模生產之中,十幾年如一日,無需創新,生產越多,成本越低,利潤越高,因而具有規模效益,國民收入不斷增加,使社會主義國家欣欣向榮。而大規模生產是以資源消耗越多,價格越低為基礎的。如果生產越多,原材料價格越高,企業就無利可言,長期積累的結果就是變革。
石油危機后,由于石油等資源不斷漲價這一無法逆轉的發展趨勢,企業生產成本升高,生產越多,效益越好的大批量、大規模生產的規模效益的結束,使社會主義國家經濟的高增長在1975年結束。在蘇聯,國家這個大企業沒有規模效益,國民收入減少,國際收支失衡,居民生活質量差,引起社會動蕩,失去了與美國抗衡的經濟基礎,這種狀況逐步積累,沒有進行經濟體制的改革,最后終于爆發,首先改變了政治體制,后對企業進行私有化改造,被動完成了順應新的發展趨勢的變革。
在中國,改革使國營企業大規模、大批量生產的規模經濟轉向小批量、多品種、面向市場的效益經濟,自上而下僵硬的計劃經濟轉向靈活的市場經濟。在日本,由于島國資源缺乏,更具節約意識,更能適應變化了的形勢,使日本產品一時風靡世界。在美國,由于其具有強大的政治、經濟、軍事實力,占有較多的石油資源,延緩了美國對新趨勢的適應,使美國這個“車輪上的國家”,在20世紀70年代危機重重,后來進入80年代信息經濟的崛起,才使美國走出了低谷。
信息經濟因為消耗較少的物質資源,所以信息經濟興起的時期,石油問題并不顯著。但是石油還在漲價,傳統工業在管理及產品設計上和工藝上再也無法降低成本,為了占領市場獲得利潤,只有降低工人工資,所以工人工資較高的發達國家的傳統工業,只有向人口稠密、人工低廉的欠發達國家轉移,這就為中國崛起提供了歷史性機遇。假如從70年代起石油不是漲價而是降價,發達國家以資金、技術優勢繼續大規模生產獲得效益,雖然人工工資高,但由于生產高效率、單件成本低,而可以繼續占領市場,也就無需企業轉移,而無今天這種形勢。
新世紀之初,美國互聯網泡沫破裂,房地產業興起,加之中國進入城鎮化,石油價格迅速躥升至140美元/桶,使購買力大為降低,需求銳減,房價降低,房貸甚直違約而引發金融危機。如果石油價格消費越多,價格越低,肯定是另外一種局面。2017年前,由于全球需求的減少,油價曾跌至每桶30多美元,刺激了美國這個超前消費大國的消費,經濟企穩并加息,并不意味著石油等資源豐富了,而是隨需求的增加,價格還會上升,供給趨緊的趨勢并沒有改變——雖然新技術的采用,如頁巖油的開采緩解了這一趨勢。
隨石油資源越來越缺乏,經濟發展勢必更多地利用人力資源,并要求人們不斷創新、發展替代能源,拉動經濟增長。經濟發展中所用資源的相互消長將影響生產方式,并引發經濟、政治體制的變革。
現在,2017年,金融危機過去近十年,太陽能、風能、生物能等綠色能源和新能源汽車較十年前已初具規模,互聯網推動的電子商務如火如荼,表明石油危機以來的發展趨勢沒有改變,這就是減少對石油、煤炭等能源的依賴,經濟發展由石油危機前的上批量、上規模改為低成本、多品種的發展模式。石油危機以來,首先是低消耗,高效率市場經濟勝出,而后是具有廉價勞動力的經濟體得到快速發展,而互聯網信息產業的更進一步發展,又使降低銷售成本,減少中間環節成為可能,因而電子商務得到快速發展,而其實質在于網上的商品價格要比實體店低,如不是這樣,電子商務也只是少數人的游戲。同樣,工業機器人也是企業為應對高昂的人工成本,而不得已采取的措施。
(參考文獻:文中石油的參考數據摘自美國·保爾霍肯著《未來的經濟》,增長數據摘自舊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