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中國數字營銷行動報告:以思創行
- 哈佛商業評論
- 1129字
- 2019-06-03 17:36:14
社會化多面人設
精修的度假照片發朋友圈,原創的小段子發微博;
在三天可見的朋友圈里,給領導們曬曬加班,喪氣話留在私密空間;
在社交網站上吃明星的瓜,周末去那些火爆的“網紅店”親身打卡。
互聯網解放了地理限制,消費者紛紛住進“網絡社區”,社交媒體成為獲取新聞的關鍵來源,工作生活界限趨于模糊。流行內容的廣泛傳播奠定許多“審美默契”,“網絡社區”中也充滿雙重人設——表演人格與隱秘自我。
在社交上表演
“亮度+3,對比度+8,色溫-2”,這是“社交表演”前的圖片準備工作。經過一系列參數的調試,將煥然一新的圖片點擊發送,生成朋友圈、微博上的一則新動態,進入點贊評論的等待期。
社交媒體改變了什么?牛油果早餐、品質下午茶、香薰、地毯、北歐風,這些被稱為“Instagrammable”元素的內容從國外流行到國內,社交媒體和網紅充當了關鍵角色,他/她們還展示了便于模仿的“社交表演”生活。經過簡單的“濾鏡”學習,消費者將在這些秀場上學到的“精致技巧”,廣泛用在每一張社交照片上。借助每一次精心的社交表演,讓自己的“社交人設”更加貼近網絡上的“理想自我”。
仔細分析這些“表演元素”不難發現,它們充滿物欲被滿足的快感,也有生活充實的感受;以柔和的粉色系等標重了生活中的小確幸,凸顯自己柔軟的性格,將人設定位于被愛護的狀態,同時也包含著對異域的幻想、遠方的憧憬與浪漫的渴望。圖片社交盛行,催生了諸如“先拍照后用餐”炫食儀式、圣地打卡等一系列社交表演行為。
社交媒體作為觸手可達的時尚秀場,令一些人沉浸于社交表演的滿足中。凱度發布的數據報告顯示,社交媒體的積極影響指數從2017年的79.8上升到了80.6,大多數人認為社交媒體讓生活變得更好,尤其在熟人社交與增加個人知識見聞層面。
“Me Time”流行
在社交風潮席卷之后,有些人將生活的重心轉向自己,把“Me Time”的獨處時間變成一股新風尚。這段時間往往被用來放松、休閑,以抵消在社會生活(包括家庭生活)中承受的壓力。
一份來自InsightsNow的調研顯示,消費者使用智能手機時,耗時最長的不是購物也不是社交,而是被稱為“Me Time”的活動,主要包括看視頻、八卦段子、玩游戲、漫無目的的刷淘寶等休閑娛樂活動。表面上是在“互聯網社區”參與,實則是在“私有時間”中享受自己生活的絕對控制權與絕對的自由。
認清人設
社交媒體上精致表演,“Me Time”中享受獨處,這些不同場景的廣告投放效果差別很大。InsightsNow的調研中,對點擊、品牌回想、曝光后搜索、曝光后下單等維度的評估結果顯示,Me Time時段中移動廣告的投放效果很差,僅僅位列各類時段中的倒數第二位。主要是因為廣告內容與用戶場景不相關,很容易被忽略,或造成侵擾式的用戶體驗。
因此,隨著社交的泛化,消費者在媒體上的行為分化為多重需求,不同的媒體場景、生活場景具有不同特性,廣告營銷上也需要有相應的選擇和適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