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粵港澳大灣區觀察:中國最高薪城市群的投資發展機遇(《21世紀經濟報道》深度觀察)
- 21世紀經濟報道
- 3719字
- 2019-06-03 17:34:08
多部門四次規劃 跨區域協作打造百年紐約灣區的光榮與夢想
【導讀:紐約灣區,又稱為紐約大都市區。這個由紐約州、康涅狄格州、新澤西州等31個縣聯合組成,面積達33484平方公里的紐約灣區,在19世紀80年代開始逐步發展。如今,紐約灣區以發達的金融和制造業、便利的交通、整體水平極高的教育和環境吸引了超過4347萬人口,占美國總人口的10%,是國際灣區之首。】
32歲的吳昊剛剛移民到美國,拿著生物技術博士學位并在國內有幾年研發經驗的他,正準備接受一個在新澤西Montvale的工作offer。盡管只有8000居民,但小鎮以高精尖產業著名,在紐約市西北不到50公里,坐新澤西鐵路一個小時就可以到曼哈頓中心。

Jasmine Liu最近正準備買一套房子。作為兩個孩子的媽媽,她的要求并不少:院子要足夠小孩追跑且學區要好,老公去紐約中城上班從開車到倒火車不要超過一個小時,她自己的工作地點開車不要超過40分鐘。最終,她選擇了康涅狄格州的小鎮Westport,出門走兩分鐘就是大海。
吳昊和Jasmine Liu選擇的兩個小鎮分處新澤西和康涅狄格州,但卻有很多共同點:經濟發達、高新產業聚集、社區多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家庭、學區好,且距離紐約公共交通一小時左右。
它們同屬于一個大的區域概念——紐約灣區,又稱為紐約大都市區。這個由紐約州、康涅狄格州、新澤西州等31個縣聯合組成,面積達33484平方公里的紐約灣區,在19世紀80年代開始逐步發展,現在已經是美國甚至全球最有吸引力的地區之一。
除了集中了百老匯、華爾街、聯合國總部的曼哈頓,紐約灣區充滿著太多在國際市場耳熟能詳的名字:康州174平方公里內匯集50余家頂級對沖基金的全球對沖基金之都格林尼治(Greenwich)、包括強生等一流企業作為總部的全球制藥重鎮新澤西等。
“我找工作的目標就是在紐約和周邊的這些城市,機會多,交通方便,對未來發展非常有幫助。”吳昊表示。和吳昊有同樣想法的人很多,根據報道,紐約灣區以發達的金融和制造業、便利的交通、整體水平極高的教育和環境吸引了超過4347萬人口,占美國總人口的10%,是國際灣區之首。
高水平的城市集群
對Jasmine Liu和吳昊來說,生活在Montvale或者Westport,與紐約相比,并沒有優劣之分,而是不同的地方代表了不同的優先選項。
盡管是在周邊的小鎮,吳昊即將拿到的薪水并不比紐約的同等職位低。“比起紐約來講,小鎮非常安靜,又有很多高新技術公司,很適合生活和學習。”
而對Jasmine來說,紐約外的小鎮才可能住上雙層、花園和小泳池的獨棟別墅,而在富有歷史文化積淀的康州,其良好的學區也絲毫不比曼哈頓遜色。
根據最新的統計數據,2013年紐約大都會GDP達到13797億美元。紐約作為其核心,具有以下功能及特征:為美國第一大港口城市、重要制造業中心,服裝、印刷、化妝品等居首位,機器、軍工、石油和食品加工有重要地位。
紐約灣區東北的康州地區為美國傳統工業重鎮,制造業歷史悠久,種類多樣,是全美最重要的制造業中心之一。而全球對沖基金之都格林尼治也體現了康州的金融地位,此外,作為GDP排名全美第3位的康州,產值最高的產業還有房地產、制造業、耐用材料等等。
西北的新澤西制藥業非常發達,在全美名列第一,世界上最大的21家制藥和醫療技術公司總部或中心設在新澤西。一大批通訊產業聚集在普林斯頓大學和貝爾實驗室旁邊。
資料顯示,在過去20年里,三州地區增加了230萬居民和150萬就業崗位;由于公共衛生措施和環境改善,預期壽命增長速度超過美國平均水平;犯罪率急劇下降;世界一流的公共交通系統提供了數百萬個工作崗位的工作便利;交通客流量增加。紐約灣區成為美國最安全的區域,越來越多的居民愿意在這里生活。
跨地區協會的三次規劃
但紐約城市集群絕不是一天建成的。紐約作為大都市帶中心的核心城市,其對周邊地區的輻射范圍遠遠超出了紐約市甚至紐約州的政府管轄范圍。在更廣闊的空間范圍內進行規劃配置,實現資源的帕累托效應,一個跨行政區域的規劃在其中必不可少。
1914年巴拿馬運河開通,增加了對紐約港的需求,紐約進入大發展時代。從全國范圍看,1920年美國城市人口超過農村人口,大城市人口逐漸向郊區遷移。在高度自治的地方政府管轄下,紐約難以有效應對爆炸式增長,滿足區域公共利益需求,一些區域性的規劃工作應運而生。
1921年,由支持紐約和周邊地區改善工作的羅素·賽奇基金會資助,查爾斯·諾頓召集建筑師和規劃師,建立了下屬的紐約區域規劃委員會。
而紐約區域規劃委員會以及由其發展而來的紐約區域規劃協會(Regional Plan Association,下稱RPA)也成為了紐約灣區百年發展的最重要的因素。
該委員會是區域規劃探索的純粹的非政府機構,歷經8年,于1929年發表了《紐約及其周邊地區的區域規劃》(Regional Plan of New York and Its Environs),而這個規劃也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關于大都市區的全面規劃”,規劃不但對紐約地區交通、管理、社區系統產生了超過70年的影響,同時大力倡導政府與企業的合作。
這次被稱為“第一次區域規劃”的規劃范圍包括22個縣,5528平方英里,這次規劃具有突出的區域視野,努力將城市和周邊區域作為整體考慮,而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如何適應城市爆炸式增長、物質空間建設落后于經濟增長速度。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美國經濟再度繁榮。政府鼓勵發展小汽車行業及在城市外圍建設,1962年的《高速公路法案》加速了空前的郊區化,RPA稱之為“蔓延的城市”(spread city),紐約大都市地區未能實現規劃提出的“再中心化”。
1968年,RPA完成大紐約地區第二次區域規劃,規劃的核心是通過“再集中”,也就是將就業集中于衛星城,恢復區域公共交通體系,以解決郊區蔓延和城區衰落問題。
1990年代,紐約大都市地區經濟增長緩慢而波動,區域發展面臨巨大挑戰,既包含技術和全球化競爭,也包括社會、環境等問題惡化,區域財富增長的可持續性和世界領導地位受到威脅。
隨著增長管理運動波及全國,精明增長成為引導大都市區的基本策略,RPA重新審視“財富”的內涵,提出應注重經濟、社會、人文和自然的綜合發展,兼顧不同群體間的利益平衡。1996年,RPA發布第三次區域規劃——《危機挑戰區域發展》(A Region at Risk),規劃的核心是憑借投資與政策來重建經濟、公平和環境。通過整合經濟、公平和環境推動區域發展,從而增加區域的全球競爭力。
密布的交通聯網
規劃之外,城市聯通才能顯示其集群效應。在曼哈頓中城的東西兩側,不足兩公里的方圓內至少有兩個最主要的軌道交通樞紐:在西部的紐約賓夕法尼亞車站和東部的中央車站。這兩個車站鏈接幾十條鐵路,每十分鐘都有開往康州和長島的長島鐵路(LIRR)以及開往新澤西的新澤西鐵路(NJ Transit)。
與規劃相似,交通的協調也絕非一個地方政府可以單獨實現。早在19世紀20年代,與紐約區域委員會同時應運而生的是紐約港務局(Port of New York Authority)。
1921年,美國專門成立了跨州合作機構紐約港務局(Port of New York Authority),著手改善、興建交通和海港設施,協調港區發展,加強大紐約地區的經濟競爭能力。紐約港務局是得到州立法授權的跨州準政府機構,財政上自給自足,出臺了有關港區發展的總體規劃,為紐約大都市地區發展和公共管理提供了新模式。1972年,港務局正式定名為“紐約和新澤西港務局”。
“紐約和新澤西港務局是紐約灣區一個重要的機構,我們接受兩個州的財政撥款,同時我們的項目也被列為重點的聯邦項目。”紐約與新澤西州港務局執行董事弗耶(Patrick Foye)4月12日在紐約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
與紐約港務局并列的機構為大都會運輸署(Metropolitan Transportation Authority),簡稱MTA,是管理紐約市公共交通的管理機構,成立于1967年,管轄著范圍達4000平方英里的大紐約地區:包含紐約市五大區、紐約州12個縣、新澤西和康州的部分地區內的交通運輸,該機構擁有并管理紐約地鐵、巴士及渡輪。
其轄下單位包括紐約市公共運輸局、大都會北方鐵路、長島鐵路、長島巴士公司、橋梁暨隧道管理局以及大都會運輸署公車公司。
第四次規劃發展
作為城市集群,紐約灣區在全球版圖上占有重要地位,但其絕非完美。
氣候變化、基礎設施落后與惡化、公共機構負債制約管理等問題仍然威脅著市民生活,環境、旅游模式和商業活動需要跨越行政邊界進行區域合作,失業、住房成本、物業稅和自然災害等問題受到居民的普遍關注。
2013年4月19日,RPA宣布啟動紐約大都市地區第四次規劃(Fourth Regional Plan),為接下來25年的地區增長和管理提供策略。
2014年,RPA對紐約大都市地區發展發表了題為《脆弱的成功》的評估報告,指出當前所面臨的問題與威脅,包括州政府決策割裂、地方與區域經濟結構脫節、四分之三的工薪階層工資停滯不前、住房供給缺乏、科技發展和區域氣候變化等等,必須開展新的區域規劃加以應對。
第四次紐約大都市地區規劃圍繞目前最緊迫的氣候變化、財政不確定性和經濟機會下降等挑戰展開,提出了“經濟、包容性和宜居性”目標。預計到2040年,增加190萬就業崗位和370萬人口。
在交通領域,包括港務局弗耶在內的官員都在為繼續優化服務而奔走。目前港務局最重要的計劃是名為“門戶隧道項目”(Gateway Tunnel)的鐵路項目,是在連接紐約賓夕法尼亞車站和紐瓦克賓夕法尼亞車站的鐵路線南側,新建一條鐵路線。
弗耶介紹,原來的鐵路線建于一百多年前,在桑迪颶風(Hurricane Sandy)中受到重創。舊鐵路屬于美國東部“東北走廊”的重要一段。東北走廊每天負擔著超過75萬人的通勤,但因為檢修,乘客時常遭遇延誤停運的困擾。
港務局正在期待總統特朗普的1萬億基建項目的出臺。弗耶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門戶隧道項目”計劃利用公私合營的方式籌措建設資金,歡迎來自中國的投資。
作者:張涵
發布時間:201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