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大歷史:初民、貴族與寡頭們的早期華夏
- 李碩
- 1621字
- 2019-05-16 12:48:15
四十不惑:堅決不結黨
跟魯昭公混不出什么名堂來,在齊國也慢慢待煩了,孔子又要回魯國了。
這是孔子第一次到齊國,很可能有子路跟隨他。孔子哪年從齊國回到魯國,史書沒詳細說,從孔子自己的話看,大概是魯昭公三十年,孔子40歲之前??鬃诱f自己“四十而不惑”,就是到40歲什么都想明白了。
他想明白了什么?
從這次流亡生活總結出來的經驗,就是:把教書和做學問當成最重要的事業,不能為了利益去搞政治,不能卷入結黨營私。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矜持而不爭斗,廣交朋友但不搞利益同盟。別管是政治權力,還是物質利益,孔子都不想去和人爭,更不會為了爭這個去結黨。
其實孔子是很關心政治的人,特別想當官,推行他那套政治主張,這一點到死也沒改變。但他的原則又很明確,不會在政治沉浮里喪失最基本的人性,這可以算他人生的底線。比如他說,“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如果國家有道,政治清明,你卻活得又窮又沒地位,就是你自己沒本事,你的恥辱;反過來,如果國家無道,政治黑暗,你還過得又富裕又有地位,這是你不擇手段沒底線,也是你的恥辱。用一句話來歸納就是:寧可活得平庸,也決不給壞人當幫兇。
孔子的這個底線類似于“不為惡”原則(Do not be evil,常譯成“不作惡”,其實“不為惡”更準確)。這和歷史上的很多政治人物不一樣,因為政治人物一般都有最高理想,但沒有最低的底線,結果往往就成了打著最高理想的旗號,踐踏人倫秩序和道德底線,壞事做絕。
孔子思想的特點就是不走極端。他有好幾個層次的目標,或者說標準,優先保證最低標準;能實現最高的固然好,但不能為了最高的就不要最低的。
后世說儒家、儒者,想到的是舍生取義,殺身成仁。這是東漢以后的事。從孔子到西漢的儒者,極少有為統治者送命的??鬃又苡瘟袊?,“危邦不入,亂邦不居”。他效勞過的貴族、國君很多,干得不順心就換地方,標準是“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雙方權利義務對等。上級如果沒出息,孔子就拍屁股走人,跳槽換東家,絕對不會以死效忠。先秦三位大儒,孔子活了七十多,孟子八十多,荀子七十多,他們都不只效忠一個主人。
“文革”時全民“批林批孔”,也沒能把孔子徹底“批倒批臭”,就是因為孔子真有底線,他不會為了利益結成主奴關系,做喪失人性的事,哪怕跟國君他也不干。《孔老二罪惡的一生》這類批判作品真正展現的,也只是孔子的不合時宜和有點悲涼的失敗人生。
經過這一番流亡、換工作,孔子發現,真正適合自己的還是著書立說、開課講學。畢竟大貴族的家臣、雇員多得是,不缺他孔丘一個,但對于魯國那些窮學生,孔子是能改變他們命運的人??恐@些學生,孔子也才可能干出點有影響的事。在齊國幾年,這方面是荒廢了。
想到這一層,孔子就對富庶安定的齊國沒任何留戀了,立刻收拾家當趕回了魯國。從這以后,他再沒有放松過學問和教育事業,一直到死。
孔子這次出逃,三桓家沒有追究。但這次回來之后,孔子就不再給季氏家當職員了,他要全力投入文教事業。
孔子對魯昭公的感情也很復雜。
魯昭公在外面流亡了七年。他死后,尸體被運回曲阜,季平子肯定不想按規矩辦喪事,但事情也不能做得太過讓人指指點點,就把昭公埋在了國君陵區的最外邊,意思是說這國君當得不太夠格??鬃油砟暝隰攪茩啵菚r季平子早死了,孔子讓人在昭公墓外面挖了條溝,把陵墓圈到了國君陵區的范圍內。對這個他曾一度追隨又實在扶不起來的無能國君,孔子最后盡了一點臣節。
孔子晚年,陳國一位高級貴族曾問他:你們魯昭公,算是懂禮的人嗎?
孔子說:當然懂禮啊。
那位陳國貴族當面沒表態,事后托人轉告孔子:魯昭公娶了吳國公主做夫人,違背了“同姓不婚”的祖訓,這怎么能算懂禮呢?您曾經說“君子不結黨”,又這么公開袒護不懂禮的魯昭公,這還是在結黨??!
孔子自然很尷尬,向傳話的人道謝:您看,我犯點兒什么錯誤,就有人給指正,真是幸運啊。
追隨魯昭公這事兒,道義上站得住,理智上就不那么靠譜,因為魯昭公這人實在沒出息。這算是孔子一段失敗的經歷,跟他提這個,有點像揭人舊傷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