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大歷史:初民、貴族與寡頭們的早期華夏
- 李碩
- 1689字
- 2019-05-16 12:48:14
兩個人的戰爭
魯昭公鬧劇期間,孔子扮演了什么角色?
一言難盡。
動亂發生之前,季孫家和國君摩擦不斷,已經不是什么秘密。各家貴族拉幫結派,劃分陣營,不等事變爆發,大體誰傾向哪派,也是八九不離十了。
孔子一開始還沒被卷進去。他層次太低,沒用處,兩派誰也不會想到拉上他。但他是孟家少主人孟懿子的文化教員,時不時出入孟府,各種流言都會聽到一些。他肯定有自己的看法和打算。
他整天讀古書,學古人的做人道理,當然知道,臣下不能跟國君打架。天下的核心是天子,列國諸侯服從天子,各家貴族服從國君,這是周人理想的政治秩序。季平子跟昭公撕破臉對打,當然不占理。
但孔子家族,要算孔紇老爺家世系的話,世代給孟孫家當臣僚。三桓里面,季孫家又是老大,沒有季孫家,就沒有孟孫家的地位。孔子已經在季孫家當了十幾年雇員了,他對三桓家族還不敢有革命的想法。
春秋時期的大道理是,國家不能消滅,貴族也不能消滅。哪個貴族為非作歹,實在天怒人怨,最合適的辦法是把他法辦:或驅逐,或砍頭(不太體面,一般是責令自盡)。但他這個家族不能消滅,得找他的兄弟、堂兄弟,繼承族長地位,繼續繁衍下去。
所以,孔子也不贊成把季氏、把三桓都趕盡殺絕。
魯昭公一黨逃奔齊國,孔子在家冥思苦想一陣,結論是:走,帶上老婆孩子,追隨國君,流亡去也。三家都叛亂了,要繼續跟著季平子、孟懿子混飯吃,就是立場不堅定,投靠叛亂者。孔子知書達理,這個覺悟不能丟。
他剛有了輛馬車,出門方便,結果成全了他這次忠君行為。這是孔子生平第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
但孔子內心深處,最關注的還是——陽虎。
動亂爆發時,陽虎在季氏家當家臣。他喜歡打仗,對他來說,動亂就是機遇,有仗打才能往上爬,至于為誰打仗,那倒在其次。現在曲阜火并,季平子正需要能打的人,陽虎義無反顧,沖鋒在前。他不能老是當孟孫家的支庶、季孫家的小吏,他要出人頭地,干大事業,內戰給他帶來了機會。
就在魯昭公流亡鄆城的第二年秋天,季平子派魯軍前來攻打。名義上的統帥是孔子的學生孟懿子,但他才16歲,指揮打仗還太嫩,真正的統帥是陽虎。
昭公一面派人抵抗,一面到晉國請求援兵。陽虎在城外擊敗了昭公的武裝,大概還搶收了鄆城外的莊稼,才班師回曲阜。
對孔子來說,從少年時代起,陽虎就是他的假想敵,他行動的參照物。陽虎往東,他就要往西。陽虎投靠季平子,他就要投奔魯昭公。孔子就這么拉家帶口到了齊國。偷偷出發的時候,他大概滿懷意氣,感慨萬千。去國從君,舍生取義,這是臣子的天職。他不惜跟季孫、跟三桓家族決裂,就是為道理二字。
說來有趣,戰國以來,研究孔子生平的文獻可謂汗牛充棟。孔子這次齊國之行,《史記》等史書里都有記載,《論語》里也提到過好幾次,但歷代學者都沒察覺到它和魯昭公出亡的聯系。
后來把這件事闡述明白的,居然是1970年代“批林批孔”的一本書,而且是圖畫版的小人書——《孔老二罪惡的一生》。(見圖2、圖3)

圖2 《孔老二罪惡的一生》封面
蕭甘編文,顧炳鑫、賀友直繪畫,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

圖3 《孔老二罪惡的一生》插圖
這本小人書,當年定價9分錢,第一次就印刷了250萬冊,在社會上影響很廣。它的文字作者是“蕭甘”,長期以來被認為是作家巴金,可能因為巴金曾經有個“芾甘”的筆名。但近年來已經有人指出,那其實是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編輯甘禮樂的筆名。
為什么沒用真名?可能因為甘禮樂這名字,和儒家、孔子的關系太密切,印在“批孔”的書上有點不對勁。
另外,為這本書繪畫的著名美術家賀友直,名字也來自孔子。孔子說過:“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就是說,人應該和正直、寬容、博學的人交朋友。
這本書是為了完成“批林批孔”的政治任務而作,里面的主要觀點當然不成立,比如認為孔子代表的是“沒落奴隸主階級”,反對的是“新興地主階級”。孔子有很多反對三桓的言論,這本書就把三桓塑造成了進步的“新興地主階級”。
但另一方面,這本書對孔子生平事件的系年很準確,對當時人的服飾、起居細節表現得也很真實,畫面的構圖、留白都很有美術功底,是下了真功夫的作品。當然也有疏漏,比如孔子時代的馬車都是單轅,駕兩匹或四匹馬,但這書里都畫成了一匹馬的雙轅車,那是漢代以后流行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