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大歷史:初民、貴族與寡頭們的早期華夏
- 李碩
- 1149字
- 2019-05-16 12:48:12
十有五而志于學
進了貴族圈子,學著這些知識,孔子的生活慢慢不一樣了。
孔子晚年說過:我15歲開始立志學習。為什么到15歲才想學習?因為這年他母親過世了,他歸宗成為貴族。以前他過的是農家生活,跟學習沒關系。
貴族要文武兼通,武是貴族的發家之本,更基礎一些。但孔子更喜歡學文化。從他后來的言行看,孔子這人不太喜歡暴力,大概和自幼跟著母親長大有關系。認了孔門以后,他知道自己的家世是從宋國來的,宋國又是商朝人的后裔,就像那個微史家族一樣,他也想做個搞學問的人。
還有,孔子雖然成了孔家人,但還沒獲得一份世襲的封邑產業。貴族打仗,得有自家的戰車、兵器,這條件他不具備。孔紇家倒可能有幾卷藏書,窮親戚們不要的,就給孔子了。那時代還沒小說,都是《詩》《書》一類古書,他正好學這個。
進了上層人的圈子,孔子第一個要改的是口音。
周人的諸侯和貴族有自己的方言口音,因為周人是從陜西這地方崛起的,和東方世界不太一樣,他們的口音叫“雅言”,也叫“夏言”,夏有西邊的意思。周人諸侯雖然分布到了各地,但他們還保持著這種西部口音。就像后來清代的滿族八旗兵,在全國很多地方都駐扎,遠到華南、伊犁、烏里雅蘇臺,但他們都是標準的北京口音。
孔子母親家是山東原住居民,跟貴族們的口音很不一樣,要從頭學。到后來,他跟老家的窮親戚們說家鄉話,但跟貴族們應酬打交道,念書講課,都用周人的“雅言”口音。
在貴族圈子混了一段日子,孔子才知道,原來這世界上的人,不光分成農民和貴族,在貴族階級里面,也是等級森嚴。他這個孔家是最低級的貴族——士,抬頭往上看,一層層的貴族還很多呢。
那時候,魯國掌權的有三家大貴族,是一百多年前魯桓公的三個兒子傳承下來的。按照第一代人的長幼排行,依次是孟孫氏(也叫仲孫氏、孟氏)、叔孫氏、季孫氏(也叫季氏)。因為都出自魯桓公,又合稱“三桓”家族。
這三家權力和地位又不一樣,排行是倒過來的:季孫氏地位最高,世代掌握魯國政權;叔孫氏次之;孟孫氏最弱。魯國的政局,其實是這三個家族的“貴族共和”,或者叫“寡頭共和”,他們三家商量決定的事就是魯國的國策。
就在孔子15歲認祖歸宗這年(魯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三桓家族徹底架空了魯國國君:全國的土地被分成四大塊,季孫家占了兩塊,孟孫和叔孫家各占一塊。這些土地上還有些中小貴族的世襲封地,按法理說,三桓是不能動的,但他們也想各種辦法來侵占。
三家甚至嘗試對中小貴族們征稅,他們的解釋是:理論上你們只用打仗,不用交稅,但如今太平,經常兩三年不打仗,也太便宜你們了,還是給上級交點糧食吧。三家再撥出一小部分財物給國君,應付各種開支。魯國國君在三桓面前過得跟叫花子差不多。
剛認祖歸宗這一兩年,孔子能接觸的小貴族,主要是孟孫家的封臣、他父親的老朋友們,但不會太多,這些長輩也未必都喜歡接待他這個半路歸宗的晚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