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大歷史:初民、貴族與寡頭們的早期華夏
- 李碩
- 942字
- 2019-05-16 12:48:11
認祖歸宗,皆大歡喜
大概在孔子15歲那年,母親去世了。按農家的標準,此時她的兩個兒子都已長大,老顏家祖墳也是現成的,辦個農家規格的喪事不成問題。但這樁喪事,要是像顏家莊無數先祖那樣波瀾不驚地辦完,中國的歷史一定和現在不一樣了。
事情就出在這個當口。史書的記載有很多缺環,我們先從最清晰的部分看起。
《禮記》和《史記》上說,孔子母親去世的時候,孔子想把她埋到父親的墳墓里,但他還不知道自己父親的墳在什么地方,于是把母親的棺材放到了大路“五父之衢”邊。
五父之衢在魯國很著名,是都城曲阜東郊外的一條大道,常舉行集體政治活動,比較熱鬧。孔紇埋在曲阜城東二十五里的防山,五父之衢就通往那個方向。孔子家陬邑在曲阜的東南近郊,也就是曲阜和防山之間。
把棺材停在大路邊有點奇怪。別人問起來,就說是母親死了,想跟父親合葬,但不知道父親埋在哪兒。
乍聽是笑話。誰會不知道自己父親埋哪兒?而且,孔紇是十里八鄉有點名氣的小貴族,普通老鄉打聽他的墳在哪里,也不是什么難事兒。
所以,這背后藏著的問題或許是,孔子從小跟著單身的農婦母親長大,他們這家庭跟小貴族孔家沒任何關系。停喪不葬,而且故意停在大路邊,是在制造社會影響,讓孔家那邊注意到他是孔家的血脈。他沒有跑到孔家去哭鬧著認親,因為那時候的農民和貴族身份差別太大,這么做有危險。
孔子這時才15歲,沒太多社會經驗。停喪不葬、制造輿論這事兒,未必是他自己的主意,也許有老鄉們的“指點”或是他母親臨終前有些囑托,這外人就不清楚了。
停喪的消息,加上一些暗示信息,通過適當的中間人輾轉傳遞了過去,孔家人就坐不住了。其實,孔家一直人丁單薄,這時早沒在世的男人了。受顏家莊停喪消息影響的,可能是孔老爺已經出嫁的老姐妹。一咂摸,萬一是真的呢?——這可是好事啊,孔家有后了!那就把孩子叫家來看看吧。不看尚可,一看這老淚就止不住了。別的不說,光這個頭、相貌,也不是能冒充的……老孔家終于承認了這個遲到的兒子,結局是雙贏,皆大歡喜。《史記》記載,給孔子充當溝通中間人的,是他們村莊里的一個老太太,“輓父之母”。“輓父”是替人收尸出殯、挖坑掘墓的“入殮師”,當年孔紇辦喪事,他可能也跟著幫忙了。但為什么不是“輓父”本人出面,而是他的老母親,大概是孔家那邊只剩下女眷了,所以讓個老太太做中間人最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