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讀《撒哈拉的故事》
- 生活總是雜亂無章
- 落落星塵
- 1967字
- 2019-12-12 23:59:19
三毛這個名字很早以前就聽到過,一開始,是因為漫畫《三毛流浪記》有一個三毛。后來到了高中之后,就聽說了一個叫“三毛”的女作家。不過,一開始我并不知道三毛寫了什么書,就聽同學們有說過這個名字。他們似乎很喜歡她,而對我好像無關緊要。
后來聽說了《撒哈拉的故事》這本書,好像當時同學們談到的就是這個。在前兩天一時找不到書看才翻來瞧瞧的,內容倒還是很有趣的。當然,這本書挺好的,不過并非是我看到最好的同類型的書(當然,其中可能還包含了一些從紀錄片獲取到的。因為我獲取知識的渠道有時候是通過影視或者電視視頻的,但是印象中還是有的)。相對于這本書所寫的內容,我總有一種陌生的距離感。我有一個朋友曾經在非洲沙漠里打工的經歷,或許才讓我有真實的感覺。
書中寫于上世紀七十年代,那時候的事其實和現在多少還是有些變化的。畢竟幾十年過去,該有的進步多少還是有的。而且我對文中說到的關于后殖民地時代的事,還是有一種微微的不舒適。這些字眼在一個現在的中國人看來,多少是一種不堪回首的往事。
當然,我知道或許從客觀上講我不該把這些因素代入到對一本書的評價中去,可始終還是擺脫不了這種讓我介意的事。除去殖民地的事,這本書或許是一本充滿個人魅力的書。因為三毛女士在一些事情上的做法和態度還是有一種人性的光輝在里面,這件事我是承認的。無論是在對當時非洲撒哈拉沙漠生活的記述,都是具有一種歷史參考意義的。大概和今天一些旅游手冊差不多。
不過,這些事是有歷史的。具體如今的非洲撒哈拉是否還是往昔的模樣,這件事我沒親自去一趟確認(當然,有機會去一趟似乎也挺有意義的),所以這并不好說。因為許多年前記錄的信息,很多時候其實反應不了當下人們生活的真實狀態。
就像中國改革開放,甚至比這本書成書的時間還要晚些,到了現在中國也發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即便非洲撒哈拉在當時有不少落后的地方,而且一時間很難有大的轉變。可是無論一個地方再怎么落后,發展還是會有的。
至于《撒哈拉的故事》寫到的一些習俗上的事例,我不便多說什么。畢竟處于那種大環境下,這種情況是很難在一朝一夕間發生變化的。但是三毛女士是親身經歷者,所以她把這些事寫到書上告訴我們的時候,我還是很感激她的。
而且,三毛在書中的掙扎與真實心里活動也是這本書的其中一個光芒點。畢竟,在一個跟自己認知上存在巨大差距的地方生活,這種沖突和矛盾更加能體現文明的重要性與必要性。也許也正是因為三毛女士的這些記述,使我對三毛女士產生了一種敬意,所以我才把這本書看完的。說真的,一開始我看到這本書所寫到的時間,就并沒有多大耐心和信心能看下并看懂這本書的內容。
后來看完了,我還是覺得像做了一場夢。夢中的驚險與刺激、興奮與恐懼、反感與厭惡、快樂還有悲傷、茫然與寂寞就像走馬觀花一樣,一幕幕既有感情上的共鳴與同情,卻始終不相信這些事是真實的(但現實里卻是真實發生過的)。
其實,很大程度上,《撒哈拉的故事》在閱讀的體驗上更像是紀錄片一樣的一本書籍。這些事,即便換了他人,一樣是可以寫的。可是三毛女士的眼光卻是敏銳的,她在奇異事情上的嗅覺也很靈敏。否則也不會有書中那么多的際遇。這樣一來,這本書也確實只有三毛女士能夠寫得出來。
可能就是因為三毛女士本身就是一個在感情比較細膩和忘我。這種情況下,使得她對外界的感知更加深刻一些。至于為什么會有這樣的一個人,其實還是她過往的經歷息息相關的。我曾記得看過三毛女士的一個大致的人生履歷,其實她此前的遭遇是挺波折的。這大概也是生活的考驗賦予她的這種情感感知吧。
或者說,三毛女士本身在精神和感情上是一個高度自由的人。但是她卻始終是內向和孤獨的,因為在很多時候。她的想法很少有人能夠理解,也自然使得她在交朋友的時候,是很難找到所謂的知己的。這種感覺,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時常會感受到。這也是讓我覺得這本書的內容亦真亦假的地方,因為我也不能完全理解她。最多的,也僅僅是一種模糊的認同感而已,具體的感覺很難表達出來。
這種感覺,我記得我在身邊的朋友身上也感受過。雖然我的朋友并不是像三毛女士那樣有著寫作上的成就或者擁有名氣,但氣息這種東西,卻是真的難以捉摸。
后來我和那位朋友鬧了矛盾不再聯系,事后回想起來,才覺得自己和這朋友所經歷的那段往事就像做了一場夢。而如今,我也在三毛女士的這本書上,也有了同樣的一種感覺。說不上來的一種奇怪。
所以,就像我曾經和那位朋友鬧了矛盾一樣。我對這本書的感覺也是有一種奇怪的矛盾感。說真不是真,假又不是假的。因此,我對這本書本身寫到的事,也存在著認知屏障吧。或許我會覺得,這本書的一部分內容,就像是三毛女士自己幻想出來的。
說來慚愧,即便我的感覺是對的,我也無法證明這本書上所寫內容的全部真實情況。這也是我至今為止,看到的一本具有奇聞異趣的現實類記錄書籍。所以,若真要講講這本書的話,我怕很難把它歸為現實類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