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學習是件好事,我深以為然。這也是在我最近一段時間的工作生活中直接能夠體會到的一點。
學習和時間長短并不相等,經驗積累的多少也不一定只看時間長短。這是工作上的感受。
工作調整之后,我對于工作時依舊要保持學習的重要性是有比較深刻的認知的。不少人學習,真的僅限于當學生的時候。
在和新來同事(從其他公司轉過來的)相處下來的這段時間,感覺自己學習的東西真的幫助了我自己。
工作中,偶爾談起新同事在舊公司的經歷,感覺和我最初畢業出來工作的那段時間的感受一樣。
混日子,得過且過。
因為迷茫,所以成天想到的就是擔心自己的工作是不是明天或者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就會丟掉(被發現混日子辭退,或者自己堅持不下去離職,兩種情況都多多少少有些可能)。
造成的原因很簡單,在學校的時候沒學好基礎,哪怕做的是專業對口的工作,都會在無形之中被同事碾壓(無論是專業能力還是學習積累的知識經驗)。這是最為直接的壓力。
這種壓力在職場上,很容易給像我當時那種新人一樣的人造成心理上的焦慮,心里總會擔心被人發現自己實際的業務能力不足,然后逐漸被公司安排到邊緣工作上(能力這種事一開始或許看不出來,時間久了就全體現出來了)。
最后無非三個結果:第一,混日子(公司缺人手的時候);第二,自己引咎辭職;第三,被公司勸退(公司淘汰低能力或低效率人員最常見的結果)。
當然,引咎辭職不算是職場上的PUA造成的,是個人的心理追求決定的。
人確實是有所追求,才會有所在意。這樣就導致了個人過于看重工作結果,例如業績啥的,才會自己給自己追加壓力。
相同的工作,倘若一直在業績和能力上,長期輸給別人太多(甚至是比自己晚入職的新人)。想必有所自覺、有所追求的人,誰不覺得慚愧、丟臉呢?
更何況,自己上面的管理人員都看在眼里。誰能力高低好壞時間久了哪能看不出來呢?
在這種情況下,別說在工作中學習發展了,連自己的工作都不一定能按時達標(公司內部最低標準線)完成,哪還有其他心思學習?雖然這正是急切需要學習的時候。
新同事就是這么評價在上一家公司的工作感受:啥都沒學到,工作內容基礎教會了之后,就整天做一些機械化一樣的工作,跟流水線作業差不多。
如果說,我和我同事做的工作的是流水線的工種那就算了,可實際上不是。
也正因為做的工作不是流水線類型的工作,但工作了一兩年還是一樣機械化地在執行同樣的工作內容,試問誰能覺得這工作有盼頭?
按我同事的原意,他的工作積累的經驗,可以說幾近于無。因為工作的經驗就只有一句話總結:知道怎么做這件工作,但不知道做這件工作的價值或者意義在哪里。
技術,只學了“技”(技能)的最基礎部分,要命的是技能還沒學全,“術”(做事的技巧方法,包含理論知識),則一概不知。
相信這種工作,只要不是個文盲都可以去勝任(只要人不癡傻或者偷懶)。按他原話說:“是個人都可以做,專業能力要求是無。”
可以說,剛開始換工作面試,我同事那時最怕被問到的就是:你知道為什么要這么做(這里指工作的內容)嗎?這么做的依據或者來源的標準是什么?要去哪里可以找到這些技術資料對比參考?
因為他確實什么都答不上來,也不知道當時公司面試官是不是問了這些。只記得公司那時候剛好缺相關技術人員,也就招了他進來試用一段時間,后面也就成為了我的同事。
這些是后來大家都熟悉起來之后,他才坦白吐槽的。他剛開始也是自嘲說自己確實一問三不知。而且這種事,在他談到的上一家公司里,是很普遍的現象。
這同事當時是我帶著入手工作的,他從事這方面的工作近兩年,而我則是不到一年。我們都是做的非專業對口的工作,大學學的專業則是接近,都和計算機軟件相關。
但按照他的說法,我在工作調整后的這幾個月里學到的東西,比他兩年學到的還要多。
這讓我覺得感慨和慚愧,我自認還沒學到家。
我周邊的同事,有些比我早入職幾個月甚至一兩年的。在實際的工作中,我碰到工作上的一些疑問想請教他們的時候,也能看得出來有些技術知識他們也不知道。
不少是我自己在工作外上網查資料并學習得到的。
這不是我的問題,我是很清楚的。我學到的東西,技術資料絕大部分在公司內部已有共享,大家有心學習,都能從中找到相關信息。
再不濟,可以在工作時向技術負責人等人員咨詢請教,基本總會的得到解答。或者干脆上網絡搜公開資料都可以。
可以說,技術真想學好,工作里外就有大把的機會。但從我日常的觀察來看,大家從事工作,并沒有想著主動學習。
一來是工作外,大家都基本沒什么心思去學有關工作的知識,不少人只學了基礎的本職技能(像我上面說的同事一樣)。
然后除了日常工作,并沒有多少人想再學習更多一些東西。
有時候我也鼓勵他們多看一些技術資料啥的,我也可以跟他們學著一些。他們也只是微微一笑,倒是沒放在心上。或者干脆回我說他都不想學。
按照他們的說法,忙起來沒時間學,不忙的時候就想好好休息,真的再學不進去。
忙起來的時候,沒時間學。不忙的時候,則是不想學。我相信不少人工作就是這樣,沒有更多的求知學習的渴望。
這也更讓我意識到學習始終是很重要的,不止生活中、工作中也是這樣。
我同事也說過,我和周圍其他的同事也不太一樣。他說他工作這兩年,感覺就是在浪費時間。
跟我學習入手工作的那三個月試用期,他覺得學到了不少他之前經常接觸,卻未曾了解過的技術知識。
他還感慨道:溫故而知新。
難能可貴。我也是在我從事工作生涯以來,第一次在工作上得到他人口頭和心理上的認可。
這也是我認為工作中學習的必要性和價值所在——可以將知識技能教授與他人,傳承和傳播技術本身的真正價值,讓人在工作中找到成就感和獲得感。
為什么談的是學習,怎么扯到工作上去了呢?
如果你有這個疑問的話,那我也有個問題反問:是什么讓你覺得工作中就可以不再繼續學習的?或只學滿足工作需要的技能就行?
做技術工作,工作原理,工作技術文檔都看不懂,也不知道哪里可以找到學習的資料。單靠學校學到的東西,即便是專業對口,恐怕能應用起來的也不過二三。
不想學習的話?又如何穩定自己的工作?跳槽轉公司,人還會問你在上公司做了什么或者學到了什么,最后的才是最低的一類要求:就是你都會些啥?
說白了,誰想以最低的水平被招入公司的?因為這決定了一個很多人最為看重的一個因素——薪資待遇的起點。
最低的能力水平,匹配的薪資待遇自然會是最低的標準。這樣的薪資水平,能否達到預期也難說,看自己能否接受吧~
話說回來,要是把上面的問題放在大部分普通人身上,能答上來的有幾個?若從事技術類工作的被問到了呢,又有幾個?
然后即便過了面試,試用期也基本能看出人有幾斤幾兩了。可以說,每一份工作,不想著學習提升就想有更好的出路,更多像是在做夢。
學習是人進步的階梯,這句話一直是沒毛病的。
當然,有同事曾同我說過,他們工作已經到頭了,也不太想學更多東西。因為年紀大了,已經沒時間去學習了。
但從我上面說過的,我即便晚同事一年多入職,但我在后來入職的幾個月內,就學了比他們工作兩年還要多的知識。
可見,學習和時間的長短并不對等。況且不少人都沒有想再學習的心思,只要稍微學多一些,能懂得的知識,就能輕松地超過他們,又為何不抓緊時間呢?
工作經驗的積累,絕不是僅僅單看工作量,而是更為看重工作的技術或者知識含量。
這些跟工作的內容直接相關。可能在一開始很多人入職公司的時候,所從事的工作并不是自己想要的類型或者專業對口的。所以工作沒多久,就跳槽轉去對口行業的其他公司去了。
他們之中,相信大多沒有想過靠著學習在公司內部轉向其他部門去從事自己喜歡的專業工作。
若公司內部轉行成功后,就能直接入手,而不用再經歷換公司帶來的求職空檔期。
即便轉行失敗,也能給往后是否仍要轉行做出重要的參考。而且失敗了也可以增長見識,并不是什么壞事。
有機會的話,我自然建議大家在工作空閑之余拓展學習,為自己增加技術知識積累。
屆時有機會時,還可申請工作調整到技術知識要求更高的部門去挑戰一下,或轉去其他公司,照樣可以有更多的機會去選擇學習提升的方向。
只要經歷的事情一多,經驗自然有一些積累,只是自我渾然不自知。但在其他人眼中,這些總會慢慢體現出來的。
如同日久見人心一樣或者日久生情之類的一樣,在和一個人長時間的相處工作接觸之后,很多東西總會慢慢感受到的。
有一天,相信你終會發現,學習才是真正改變一個人的最有效的方式。因為學習所帶來的,是很多人一生中,很可能會錯過的改變自我的珍貴機遇(朝著更好更積極的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