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大解放”:初中學校新樣態
- 汪建紅 屈強等
- 3986字
- 2020-02-20 19:07:02
第二節 學校是學生的舞臺
學校的教育使命是按照孩子的想象來構建現代學校,為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為自由社會培養人才,幫助學生獲得面向未來的生存和發展的本領,進行價值引導和自我建構。教育者不僅要對學生的升學考試負責,更要對學生一生的幸福負責,帶給學生希望、力量,帶給學生對于自我、對于自然、對于社會的自信,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成為自由社會的建設者和幸福人生的創造者。
一、立德樹人:每一位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
杭州市十三中教育集團發展的愿景:面向全體學生,推進因材施教,完善課程體系,加強課程建設,創新教學方法,改進教育評價,積極實施差異化、個性化教育,保護和培養每一位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開發和培育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潛能和特長,讓每一位學生愉快學習、幸福成長。
學校要為學生創設核心素養培育與成長的舞臺,我們就不應該把他們封閉起來,他們和世界之間應該沒有隔閡。他們必須更多地關注世界,在廣大世界的圖景里定位自己的小小生命和小小人生。把學校還給學生,把學習還給實踐,這個理念又倒逼著我們對現有學校制度進行許多改造。我們建造學校的初衷是什么,而現在又實際在做什么?新的學校,將個一所生命化的學校,是一所人生訓練營地。這所學校將設立許多“社會交往情境”,讓孩子們在交往中,產生對知識的渴求和人生追求的沖動,因為人生大于知識,生命大于成績。
以知識學習的名義來取消思智的發展也是錯誤的。如今有些學校在拼命地加班加點地提高學生的學業水平,所有的教育改革、課程改革,這個模式那個模式,最后都回到了課堂的高效學習即高效做題上,好像學校就是給孩子們充電的,我們把孩子當成了蓄電池,我們就是一個充電器。我們不是社會觀念和社會價值的秉持者,我們對這個社會以及未來的社會始終保持不發言、不出聲。這種態度無論是在智力上還是道德上都是有害的。杜威說:“在學校中獲得知識的真正的目的是……尋求怎樣獲得知識,而不是知識本身?!比绻麅和L期地處在一種外在的服從而內在抗拒的制度下進行學習,他將變得性格乖戾,人格失調。盧梭的警句這樣說:“看一下你的學生的知識和我的學生的無知識的區別是什么:你的學生學習地圖,我的學生制作地圖。”
我們自古似乎就有一種“教育潔癖”,就是喜歡把孩子放在無菌環境里,杜絕一切負面信息,以為這樣就能培養出健康、純潔的心靈。其實,無知不代表健康,更不代表人格的健全和完整。孩子總會長大,總會到外面世界接觸細菌。如果之前的環境太純潔無垢,可以想象,一下子接觸現實的孩子免疫力將是何等缺乏,心靈會受到多大震撼?從童話世界走出來的他們,會不會抱怨長輩過去的欺騙,就此埋下溝通的鴻溝?會不會因理想和現實的巨大落差,而憤世嫉俗,叛逆不馴?
想一想,為什么中學生最難教,除了生理、心理的變化期因素,有沒有這種知識和認識上的沖突呢?想一想,為什么現在心理有問題的學生,會比我們那時多得多,是不是與這種“教育潔癖”有關,我們不得而知!教育,從來不是授人以魚,而是授人以漁。與其讓孩子懵懂無知,再一下子長大,還不如一開始就教會他們:現實總是不完美的,公平總是相對的,在此認知基礎上,學會辨析善與惡、是與非。這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讓每個人學會如何認知自己,如何看待大千世界。
二、做真教育:引導每一位學生求真務實
今天的學生,心智早已被現代社會結構所啟蒙,他們自我存在的主張,也早已得到現代社會結構的肯定。對于自主意識越來越早覺醒的學生,如果依然規定他們一定要接觸這個、一定不能碰那個,不僅現實中做不到,而且最后也只能弄巧成拙。
在當前幾乎什么都在“改”的情況下,我們應該清醒地思考,保持相當的傳統教育是有其重大現實意義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倡的面向21世紀教育的四個支柱: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看看這四個支柱,我們會發現,大多數與一個人的道德發展水平有關。從另一角度也解讀了現在“教的內容”的要求與內涵。當然應該肯定的是:知識是德性形成和發展的基礎。但對于初中生的“教”,僅僅是教給他們學科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即單純與學生進行學科知識方面的交流是一種蒼白無力的教法,也是不可能成為一個合格的中學教師的??吹揭痪湓捄苡械览恚盒≮A靠智,大贏靠德。半個多世紀前,朱自清先生曾說過:“我總覺得‘為學’與‘做人’,應當并重,如人的兩足應當一樣長一般。現在一般號稱賢明的教育者,卻因為求功利的緣故,太重視學業這一面了,便忽略了那一面;于是便成跛的教育了。跛的教育是不能遠行的?!倍F在的教育仍然存在這樣“跛”的一面。
對于“教的方向”的認識程度,會決定“教的方式”的實施,這很大程度可以反映在我們現在對學生的評價問題當中。
案例2-6:諾貝爾獲得者的中學學業報告
2012年10月8日,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率先揭曉,約翰-戈登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說,在位于劍橋大學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戈登學院的辦公室里,一直擺放著一個鏡框,鏡框里裝的不是畫,也不是照片,而是1949年他15歲時,在伊頓公學的老師加德姆所出具的一份科學學業報告。他還說,除了這份學業報告單之外,他這輩子從未把什么東西鄭重其事地用鏡框裝起來。
這是一份怎樣的學業報告單呢?約翰-戈登倒背如流:“這是災難性的一學期。他的工作與學習離令人滿意還差得很遠。他的各項表現都非常糟糕,很多時候他都處于麻煩之中,因為他根本聽不進勸告,只是堅持用自己的方法。我相信約翰-戈登想成為科學家,但以他目前的學業表現,這個想法非常荒謬,他連簡單的生物知識都學不會,根本不可能成為專家,對于他個人以及想輔導他的人來說,這根本就是浪費時間。”
約翰-戈登如今取得的成就與當年老師對他的評價之間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事實上,能夠獲得今天的成就,按約翰-戈登的話來說是,更重要的因素是他對自己興趣的堅持和日復一日的努力付出。他講道,在年少時,自己被生物學深深吸引,甚至曾經在學校里養過上千只毛毛蟲,并看著它們變成飛蛾,這在當時還引起老師們的強烈反感。但是,這些信息都被媒體選擇性地忽略了。
那么今天我們該怎樣評價學生,怎樣發揮評價的導向性機制?總覺得,教育是有規律并有很強的傳承性的,教育是需要不斷隨著社會發展而有所改變的,甚至有那么一點超前,但一定不能否定一切,倒向一邊,諸如“為了一切學生”“表揚、表揚、再表揚”等觀點。所以,雖然在60多年后的今天,加德姆老師對戈登的評價看起來像個笑話,但是成長中的學生所需要的鼓勵,就像植物生長所需要的水一樣,太少了不行,太多了同樣也不行。
探索學生道德自我覺醒、性格養成的德育模式強調個體的道德發展,強調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穩定的性格因素。當人有了一定的覺悟之后,人就變成真正的道德行為的承擔者了。一種科學的、客觀的、可操作性的“教育評語”(個性、品德認定)應該出現。當教育深入人的性情和個性的深處時,你就可以用個性這樣的指標來評價他們了,而不是說什么品德好不好了。德育應該放下威嚴的姿態,變成一系列的人生指導事務,一項對生命負責的務實工作。
三、快樂學習:創設學生適性適心的學習樂園
在這個樂園里,所有的人,都將歡樂和開心地成長。這是一個烏托邦,是一個理想地,也是我們前進的目標。也許未必真的能實現像上面說的那樣的學生自治,但那里面一定有許多這樣的成分。
學生自治,在今天的中國教育環境下,也許是一個夸大其詞、聳人聽聞的章節標題,但仔細思量,在一些高中或優質初中,則完全可以實踐。使學校更多地適應孩子,而不是讓孩子適應一成不變的學校,這是杭州市十三中教育集團的一個偉大的夢想。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為什么我們不能放下架子,稍微屈就一下我們的孩子?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健康的需求是應該被肯定的,應該被納入教育的新命題里。學校不是一個教師占絕對主導地位的地方,學校是孩子愉快、健康成長的地方。他們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體,他們想做許多健康有益的事,我們無非就是為他們搭臺。
學校尊重孩子個體生命的需求,可以轉化為許多積極的課題和許多有意義的教育行為。比如,孩子的偶像崇拜情結是青春期特有的生命現象,教師不能嘲笑和打擊他們,但可以引導,引導他們去推崇中國女排精神?,F代教育集團在教學和追求升學率之外,更應當解決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這樣的學校,才是關注人的成長的學校,才是受家長、社會歡迎的學校。
多年前集團開研討會時,相關人員向與會教師布置了一個有趣的即時作業:“學生永遠是第一位的,學生也是各不相同的。在你的教育人生中,你一定遇到了許多學生。請你想一想,在你們的具體交往過程中,你是怎么把人的培養放在第一位的。請你說出一個特別的孩子,說出一個你和他交往的細節或故事,不要標題,不要概念化。我們會把材料匯總的,就叫《一千個孩子》?!?/p>
這么多教師遇到的那么多孩子,何止一千個呢?但是,我們開始了研究人的特殊性,研究作為教育對象的人的個別性和教育的個別性。正是這種巨大的數量上的匯總和分析,讓我們知道了人的復雜和多樣,讓教育充滿了挑戰,讓大家知道了一個道理——關于人的培育,并沒有一個可以復制的藍本。
面對不同的孩子,人是需要有激情去認知的,教師尤其需要有激情,因為你是拿一個生命去體會、認知許多生命,你在做一樁艱難、冒險但有趣的事。如果沒有對這些生命的深刻理解,如果沒有愛,那你就無從去談什么教育,那就只有事務性工作。沒有人間大愛的人,不關注每一個孩子,絕不能成為一個教育者。后來,面對那么多的教育案例,我們分明可以看到這樣四個字:自愛愛人。集團的所有老師,都在用自己的行動這樣做:教自己的學生愛自己,愛別人,愛世界;認識自己,珍視自己;發現自己的缺陷和長處,從而更好地建設自己;愛身邊的人,愛有缺陷的世界;對世界懷有愛意,并懷有奉獻之心。
集團的老師們讓孩子們去綻放,而不會沖到舞臺中央去搶風頭。未來這個世界是屬于孩子們的世界。他們知道,讓孩子們成功,讓孩子們覺得我能行,這是頭等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