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浙江大學金融研究院組織編纂的《浙江金融改革發展歷史回顧叢書(1992—2012)》回顧總結了1992—2012年間浙江金融改革發展的歷史。它的問世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這套叢書不僅比較系統地記錄了這二十年間金融改革不斷探索、創新的軌跡,還動員了不少當時在金融領域具體負責這一方面工作的同志,以親歷者的身份回顧這一段不平凡的歷程,為后人留下了生動而寶貴的史料。

1992—2012年是市場經濟奠基、探索、拓展的二十年。2003年前我在省政府領導崗位上任職十余年,親身參加了浙江經濟、金融改革發展的實踐。

在中國改革開放歷程中,1992年是市場化改革的重要轉折年。在該年年初,鄧小平南方談話的發表,吹來了推進改革開放的強勁春風。年底,黨的十四大明確了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標志著中國的改革開放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處于改革開放前沿的浙江人民備受鼓舞,抓住機遇,大膽創新,在已經取得的改革開放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把黨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的一系列方針政策與浙江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在實踐中深化了富有浙江特色的發展道路。其主要特征是:從浙江實際出發,尊重基層和群眾的首創精神,從市場取向、結構多元入手推動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在市場取向方面,資源配置的范圍逐步從省內市場向全國市場拓展,再融入國際大市場;資源配置的對象逐步擴大到資金、技術、人才、信息等各種生產要素。在結構多元方面,從產權制度改革入手,鼓勵發展個私經濟,推動國有、集體企業改制,積極探索股份合作制,推行以股份制為主要形式的現代企業制度,形成所有制結構、產業結構、投資結構、企業組織結構的多元化,從而取得體制性先發優勢,將城鄉一切積極因素調動起來發展生產力,推動浙江經濟發展駛上快車道。全省國內生產總值以年均兩位數的速度增長,逐步實現了傳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體制的歷史性轉變。

金融是支撐經濟運行的血脈。經濟的改革發展必然伴隨金融的改革發展。這不僅是經濟學的理論知識,還是改革開放的寶貴實踐經驗。

基于這樣的認識,浙江省委、省政府切實加強了對金融工作的領導,通過連續多年由省政府召開,省人民銀行承辦的有市、地政府分管領導、省級有關部門和各級金融機構負責人參加的全省金融工作會議,舉辦市、縣長金融知識學習班,提出“金融要為浙江經濟快速發展提供優質服務,政府要為金融工作創造良好外部環境”的工作方針,使之成為全省各級政府和金融機構的共識,提高了各級政府領導指導金融工作的水準,增強了金融機構的服務意識,建立起政府與金融機構良好的合作關系。

在金融工作的具體實踐中,省政府十分注重發揮人民銀行的綜合協調作用,各級政府與各金融機構密切配合,堅持從浙江實際出發,強調金融調控要支持和配合全省經濟結構的全局性、戰略性調整,注意把握調控的力度和方法,“緊”中求“活”,不搞“一刀切”。對農副產品收購資金,加強協調,給予保證,不打“白條”;對重點企業和重點建設項目、企業技術進步和出口創匯資金盡力給予保證;對企業合理的資金需求,擇優給予支持;與此同時,對違規吸收存款、發放貸款、非法集資等現象,及時堅決地予以制止;對個別地方出現的擠兌風波,采取有力措施,穩妥地予以平息。在亞洲金融危機期間,根據國務院部署整頓金融“三亂”現象,各級政府清理整頓了農村合作基金會,停止了場外股權交易,消除了存在的隱患,切實避免了地區性的金融風險,保證了金融機構的正常運行。

尤其值得肯定的是,浙江的金融界不辱使命,主動順應浙江的特色發展道路,進行了一系列可圈可點的改革創新實踐,并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起步于1992年的金融市場化改革,由工、農、中、建四大國有銀行向商業銀行轉軌拉開序幕,其在浙江的分行順勢而為,在改革路上走在全國前列,紛紛取得規模、利潤、資產質量在各行系統領先的漂亮業績。

——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在浙江成立全國第一家政策性銀行的省級分行。國家開發銀行也相繼在浙江設立分支機構。隨后農村信用社與農業銀行順利脫鉤,農村金融改革在全國率先試點。

——經多方爭取,省內首家中外合資銀行浙江商業銀行和首家外資銀行寧波國際銀行成立;繼交通銀行率先入浙之后,浦發、中信、華夏、招商、廣發、深發展(平安)、光大、民生、興業等股份制商業銀行相繼入駐浙江;1996年,我省首家城市商業銀行——杭州銀行成立;2004年,我省第一家以民營為主體的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浙商銀行經過多年醞釀、籌劃,終于破土誕生;2007年,寧波銀行成為深圳中小板第一家掛牌的上市銀行。

——以中國人民財產保險公司和中國人壽保險公司在浙江設立分公司為開端,中國平安、太平洋保險等一大批股份制保險公司也隨之跟進,在浙江設立分支機構,從此保險的意識逐步在全省普及,保險的功能得到發揮。

——海寧市率先在全國開展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將原先單一的由農民入股組成的合作制模式,根據新階段新情況,調整為入股對象向老社員、骨干個體經營戶、重點鄉鎮企業、重點私營企業傾斜的合作制模式,使農村信用社真正成為為農民、農業和農村經濟服務的合作制金融組織。2003年,隨著改革進一步深化,全省首家農村合作銀行——鄞州農村合作銀行誕生。

——為保證城市信用社整頓任務的完成,同時又有利于民營金融機構的培育,省、市政府向人民銀行爭取保留了路橋銀座、泰隆、義烏稠州、溫嶺城信社和象山綠葉這5家經營管理和資產質量好的城市信用社,后來均發展成為民營商業銀行。

——浙江經濟的快速發展與浙江民間資本的充裕,促進了浙江證券業的興起,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第一。“浙江鳳凰”是國內首家異地上市公司,也是上交所第一批掛牌的“老八股”之一;“滬杭甬”是省內首家在香港上市的H股公司;“東南電力”是省內首家在上交所上市的B股公司;“天通股份”是國內首家以自然人為第一大股東的A股上市公司;“騰達建設”是國內首家全部自然人持股的上市公司;“新和成”、“精功科技”、“偉星股份”是國內首批在深交所中小板掛牌的上市公司;“銀江股份”、“華興創業”、“華誼兄弟”三家民營企業成為全國首批掛牌的創業板上市公司。在此基礎上,逐步在證券市場中形成了具有地方印記的“浙江板塊”,使浙江快速發展為上市公司大省。

——以構建“金融強省”為目標,著力于健全、完善富有創新和競爭力的金融體系。地方金融在風險化解中整頓重組或創新設立;中小企業金融服務和財富管理“兩中心”建設及溫州金融綜合改革試點、麗水農村金融改革試點、臺州小微金融服務試點、義烏國際貿易金融專項改革取得突破;阿里巴巴大膽探索,成功地研發了支付寶、阿里小貸等嶄新的金融服務工具。

——在服務于浙江經濟建設的過程中,全省各級金融機構自身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并因成績斐然而成為各自系統中的標桿或典型。一大批干部在金融改革創新實踐中鍛煉成長,不少干部被提拔到更重要的領導崗位上發揮作用。

經過二十多年的市場化改革,浙江金融業在實踐中探索,在創新中前進,基本形成了門類齊備、運行健康的金融體系,為浙江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回顧浙江經濟和金融的這二十年,我覺得可以用這樣兩句話來概括:是波瀾壯闊發展的浙江經濟,成就了浙江金融事業的蓬勃興起;是不斷改革創新的浙江金融,助推了浙江經濟的展翅騰飛。

當前,舉國上下都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進。浙江圍繞實施“八八戰略”,努力“秉持浙江精神,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繼續發揮先行和示范作用。我相信,叢書所反映的金融改革發展實踐和歷史經驗,可為今后浙江金融事業的發展提供借鑒。

2017年10月16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鱼县| 莆田市| 集贤县| 台北市| 鲜城| 北宁市| 海淀区| 会泽县| 习水县| 额尔古纳市| 淅川县| 屏南县| 融水| 贵定县| 蓬莱市| 比如县| 鱼台县| 泰兴市| 红河县| 资讯 | 洪洞县| 中牟县| 六枝特区| 田东县| 丰顺县| 南部县| 新闻| 贵阳市| 韶山市| 扎兰屯市| 元朗区| 白玉县| 古丈县| 蛟河市| 江永县| 远安县| 张家港市| 尚义县| 宁化县| 集贤县| 文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