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飲食民俗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長期以來,浙江沿海漁民的飲食習俗既沿襲了周邊農村共有的稻作文化傳統,又保持了自己獨特的漁海文化特色。

沿海居民食物譜系中多以海洋食物為主。早期臨海而居的先民們就地取材,從大海中漁獵采集淺海貝類來充饑。我國沿海遺存了大量的貝丘遺址,這些都是先民們把吃剩下來的貝殼拋棄在居住地附近,日積月累堆積而成的,這足以見證當時沿海先民的飲食習俗。隨著獨木舟的出現、航海業的發展,先民們逐漸開始以捕魚為生,將多余的漁獲物曬干儲存,以備不能出海捕魚時食用。隨著耜耕農業的發展,再加上農作物的易儲存性,周邊農村部分谷物進入漁民食譜。漁獲物與農產品兩者逐漸共同成為漁民的主要食物。

漁民的日常食俗

“一日三餐,兩干一稀,農忙季節,三餐均干”,這是浙東漁民的典型餐譜。漁民們的早餐以泡飯或粥為主,然而一到農忙季節,稀飯類的早餐就不能滿足他們高強度的生產勞動需求了。午餐和晚餐以大米為主,有些地方如象山一帶,曾主食番薯干,尤其在青黃不接的年代。清明至中秋期間,由于白晝較長,家人會在下午三四點鐘給百工、客人及家里小孩加餐,加餐以點心為主,輔以一些簡單的菜肴。

浙東漁民的餐桌上,除了當地農家特有的腌菜,如咸菜、莧菜股、臭冬瓜等菜之外,還有漁家特色的菜,如咸蟹、泥螺、糟魚、咸鰳魚等。另外,漁民們還有家庭制醬的習慣。漁民們平時吃得較為簡單,時蔬類有瓜茄豆菜以及剛捕上來的小海鮮,若碰上漁船返岸時,為慶祝家人團圓,就會有滿桌的各種做法的海鮮菜肴改善伙食;招待客人時,一般都會傾囊設宴,有魚有蝦,有雞有豬,加上冷菜,滿滿一桌,并且一定要喝酒助興;喜慶筵席時,更要殺雞宰鴨,一般為“九大碗”,豐盛的有“十大碗”“十二大碗”。隨著時代的變化和漁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桌上碗數漸有增加,到20世紀90年代漁民餐桌上常常多至二三十碗,雞鴨魚蝦、牛羊豬肉畢備。

浙東沿海盛行風味小吃,花色繁多,主要以糯米粉或摻秈米粉制成,有年糕、團、發糕、饅頭、湯團、麻糍、麥餅筒等。米團按餡料不同,可分筍團、菜團、蘿卜團、紅豆團;麻糍則用純糯米摻蓬蒿或將糯米用烏葉汁浸泡制成;灰汁團、灰汁麥果,多在早稻登場時制食;夾沙糕,俗稱“狀元糕”,多用于喜慶場合;和氣團、麻團,多用于婚嫁;壽桃(饅頭)則用于壽辰;金團多用于嬰兒周歲時饋送親友。最有特色的當屬紅圓和紅龜,它們是寄托意愿、祈福求祥的象征物。其用途和用意在各個不同的場合不盡相同,例如,孩子滿月、周年,用12只紅圓壘成一盤,先在祖宗牌位前奉祀,然后到相關廟里去供奉,祈求孩子一年到頭無災無病、身體強壯。再如,新房落成后,在上梁這一天,要制作很多紅圓。在浙東沿海漁村,其他點心還有魚滋面、米豆腐、湯果、百寶飯等。舊時由于百工勞作強度較大,一般會在兩餐間準備點心。點心往往是成批預制,不易變質,攜帶也方便,要吃的時候拿出來蒸一下或煮一下即可。漁民出海作業,少則十天,多則一個月,風餐露宿,辛苦自不用說,于是,體貼的家人就會給他們準備各種好吃的點心帶到船上去,漁民無論餓了還是想家了隨時都可以拿出來吃。點心在主餐期間和其他菜一起上,已經成為浙東漁民宴席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點心文化也因此成為浙東沿海一帶食俗的重要特色。

漁民的海鮮食俗

中國食材中有“山珍海味”之說,海味多指海鮮。海鮮因其口味鮮美而深得食客們的喜好,又因其鮮味難以持久、保鮮不易而彌顯珍貴。靠海吃海,漁民的食俗從來就沒離開過“海鮮”兩字。

浙東地區地處東海之濱,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氣候溫和適宜,熱量豐富,魚類生長速度適中,魚體肉質相比其他地區更顯細膩鮮嫩。同時,浙東地理環境優越,大陸架海底平坦,港灣多,灘涂多,加上江南水鄉的淡水徑流與海水形成的混水區,餌料生物豐富,水產養殖業發達。因此,這里海鮮品種多、個體小,更顯鮮活,獨具風味。

海鮮的分類方法很多。最常見也是最簡單的分類是從外觀和品質來分類,有魚類、蟹蝦類、貝類、軟體類、海藻類及其他。從生養地域范圍特征來分類,有洄游性、近岸性、河口性等。從處理程度和新鮮度來分類,有活海鮮、冷凍海鮮和干海鮮之分。其他還有野生和養殖類之分,以及一些不完全的分類說法,如經濟類、食用類、生態類、餌料類等。

海鮮餐食的做法很多,浙東漁民既保存著傳統的烹飪工藝,又不斷地創新現代廚藝并融入國內其他菜系中的精華。常見的海鮮做法有清蒸、煮、燴、烤、曬、焗、醉、燜、醩、紅燒、鹽腌等。對于新鮮的海味,漁家人一般會用最簡單的燒法來保持其原汁原味,如清蒸米魚、清蒸鯧魚、鹽水蝦、白煮蟹等。燴法也是很常見的一種做法,不僅制作更為精細,而且配以各種佐料如菜花、香菇、肉絲等,往往會勾一點芡粉,打出的漿汁濃濃的、香香的,真正的色香味俱全,盡顯主人廚藝。

魚羹,是漁家海鮮飲食中一大風味。魚、蟹之肉皆可作為主料做羹,有黃魚羹、鯧魚羹、鱸魚羹和蟹肉羹等。因為魚羹是漁民的家常菜肴,又比較容易展現烹調技藝,因此從古至今,漁家女總是把做魚羹和織漁網一樣,當作自己的必備手藝。漁家新媳婦在夫家,脫去新嫁衣,就要為公婆做一頓魚羹。要是誰家的新娘子魚羹做得好,很快就會傳遍漁鄉,受到稱贊。無論逢年過節還是婚嫁喜宴,一道精制的魚羹,總是能成為餐桌上的亮點,也是就餐者品嘗美食佳肴的焦點。

魚凍(圖1-1),是漁家人的另一道海鮮風味美食。每逢大年三十,家家戶戶都要紅燒一鍋鮮黃魚、鮮米魚或鮮帶魚,用碗盛滿,一碗一碗地存放于食櫥中,一般會有十幾碗。由于春節前后氣溫較低,碗中魚就會結凍,數天內不會變質,將上年留下的魚,在新年中一碗一碗慢慢地吃,寓有“年年有魚(余)”之意,寄托了漁家人企盼年年豐收的美好愿望。漸漸地,魚凍不再是過年的專利,整個冬天都可以做,漁家人也不再一碗一碗地裝,而是盛放于一個缸盤里,要食用時再一碗碗地取。

圖1-1 魚凍

魚粥、魚飯也是海鮮風味美食。制作魚粥和魚飯,一般選用新鮮帶魚。冬季帶魚汛,每逢頭水帶魚上市或到冬至節時,東海舟山一帶的漁家人總喜歡做滿滿一鍋帶魚粥或帶魚飯,讓家人盡情品嘗。做魚粥、魚飯,通常是選用半公斤至一公斤重的中條鮮帶魚,去頭尾和內臟,洗凈后用利刃片下魚肉,放進煮得八成熟的粥鍋或飯鍋里,再加入些許蔥花或青菜。做好后,雪白的米粥,晶瑩的魚肉,還有淡淡的蔥香,都令人胃口大開,食后鮮味久久不絕。

最能體現浙東海鮮獨特風味的還數腌制和剖曬類的海貨,許多徙居他鄉的寧波人總會念念不忘小時候的熗蟹、糟魚、魚鲞、龍頭烤等。

熗蟹(圖1-2),也叫咸蟹,在寧波一帶是響當當的招牌海鮮菜。活蟹買來后用刷子刷干凈,然后調制鹽水,這是關鍵一步,按水與鹽2∶1的比例徹底溶化,把活蟹殼朝下分層疊裝進瓷壇,最后倒進鹽水,浸沒螃蟹即可,可放些料酒,過夜即能食用。也有取出后用保鮮袋分別包裝直接放入速凍箱,只要冰不化就不會發黑,放一年都沒問題。類似的做法也可用于制作蟹糊、蟹漿等。

圖1-2 熗蟹

糟魚,也叫醩魚,其他地方也有,但是浙東漁民們會將糟魚做得更有味道。他們往往會挑那種肉肥少刺的魚類,如鰻魚、青占魚、米魚等,先將魚肉切成薄片,并在醉魚的甏內撒入鹽、香料,澆上酒,然后一層魚片一層佐料,待魚片層層疊滿后密封甏口,放置月余或兩三個月即可食之。糟魚開封時,醩香撲鼻,是出海漁民鐘愛的下飯菜。

剖曬魚鲞的習俗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吳地記》載:“吳王歸,思海中所食魚,問所余,所司云,‘并曝干’。王索之,其味美,因書美下著魚,是為鲞字。”當時吳王在海上作戰時曾令士兵大量捕捉石首魚充當軍食,吃剩剖曬后帶回。用大黃魚加工制成的白鲞,味鮮美、肉結實,是浙東最負盛名的名貴海產品。其他還有米魚鲞、鰳魚鲞、目魚鲞等。

烤頭,是寧波一帶漁民對小魚類剖曬成干后的一種統稱,主要有龍頭烤、梅童烤、帶魚絲烤等,尤以龍頭烤(圖1-3)最為聞名,被譽為寧波土特產之一。

圖1-3 龍頭烤

漁家人常年都備有這些蟹醬、咸泥螺、魚干等極易下飯的食物,尤其是早餐,泡飯就著咸咸的蟹醬,簡便又美味。

漁民飲酒習俗

海上漁民常年以船為家、以海為生,于是便養成了以酒為伴的習俗。浙東漁民普遍愛喝黃酒或自制米酒,這類酒存放時間較長,俗稱老酒。漁民喝老酒有許多名堂,體現出獨特的俗趣。

漁家人一向豪爽好客,凡有客來,定會傾其所有,把家里最好的菜和酒拿出來招待。哪怕菜不多,老酒是不能少的,熱一兩壺酒,勸客人盡量多喝,勸酒風盛。無論是家里請客還是酒席場合,大伙兒喝得興致高時就會猜拳,漁民本來風里來浪里去的嗓門就大,劃拳時往往大聲吆喝,比誰的嗓門大,以便以聲勢奪人,鎮住對方,輸的人則只能裝出一副豪爽樣滿大碗地喝罰酒,場面熱鬧非凡,往往會引來許多人圍觀起哄。

酒為舊時祭祀、宴請所必需。無論農忙還是漁業生產,漁民干過累活后都會喝上一碗熱騰騰的本地米酒;也可沖上雞蛋,叫“酒沖蛋”,甜甜的,既爽口又滋補。本地酒多自釀,大多是米酒,也有黃酒,度數不高,味甘苦。出海的漁民們則不滿足于這些溫性酒,他們更酷愛烈性酒,既能驅除海上的寒意,又能打發船上的寂苦日子。“槍斃燒”酒是奉化、象山一帶漁民的最愛,這種酒很烈,酒精度有60度,但喝了很爽口。

酒在漁民的日常生活和傳統節日中都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據傳,周代時,冬至日是新年元旦,是個很熱鬧的日子。今天的浙東一帶仍有“吃了冬至夜飯長一歲”的說法,俗稱“添歲”。漁家主婦們把做冬至羹飯作為一樁重要的大事,需配齊各色祭品、菜肴和酒水,一點也不遜于年夜飯和清明羹飯。冬至陰極陽生,初生之陽不很強壯而需人“扶”,故又有喝“扶陽酒”之說。也有一說是,冬至后捕帶魚的漁船就要上南洋,漁民要離家外出,因此漁家人精心準備酒肴為即將離鄉出遠洋的親人餞行,寄托平安、豐收之愿。

年節酒也頗為重要。漁民長期身居海上孤舟,出沒于波濤海浪間,回家時間無法固定,唯有過年定要回家團圓。他們把過年這個節日看得最重,因而也以飲酒相慶。一則因常年勞作海上,難得與家人團聚、與親友相會,在漫長的使用木帆船的年代,漁民們在春節前后半個月是不出海的,許多漁村、漁家就相互請吃年飯,歡聚喝酒。有的從農歷十二月二十起就開始互請,大多數則是從正月初三四開始互請,直到正月初十后出海捕魚。吃年飯喝酒,是漁民過年時最為熱鬧和開心的事。有的船老大喝酒興致高時,酒量驚人,久喝不醉,干脆脫了鞋襪,光腳踏地,渾身酒熱透過腳心,通體散發。

按東海漁鄉習俗,正月初六就要開始做春汛生產的準備,如張網漁戶要打桁緝,扎網窗;拖蝦捕春魚的,就要補網修船。因此,無論是有船網工具的漁民為自己備汛,還是受雇于船東的漁民上工,都有“初六開架”(即開工)之說。于是,在正月初五或提前一天,漁家主婦要做新年羹飯,再次祭祖,同時也借此備些酒菜,讓即將開始一年辛勞的丈夫或父兄再暢快地喝頓酒,這叫“新年酒”。

除此之外,酒在祭祀儀式中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祭海神酒就是其中一種。祭海神酒又分為開洋酒和謝洋酒。每逢在春汛、夏汛、秋汛和冬汛的第一天出海之前,漁家總要聚集港灣灘頭,舉行祭海神儀式,以酒、魚和三牲供奉。祭海神儀式結束后,漁民就在海灘上大碗大碗地飲酒,以壯開洋征海之膽識,以求一汛之豐收,此謂“開洋酒”。而“謝洋酒”則是漁民為慶賀一個漁汛的豐收,也為感謝海神的護佑,在海灘上舉行的祭海神儀式。此儀式后,漁民將船抬上岸擱置安全處,然后開懷暢飲。一時,港灣海灘上酒碗高舉,酒香四溢。

還有就是慶賀木龍赴水酒,即在新船造好,舉行祭海神、祭船官菩薩儀式之后,漁民在自己新入海的漁船上祈求吉祥、平安的喜慶酒。漁民有兩處家,除了岸上自己的家外,另一處就是船。捕魚人一年四季大部分時間在船上勞作,因此以船為家的時候更多;再者,漁船是養家糊口之本,因此,漁民愛船敬船之情不是常人所能想象。漁民把新船入海稱之為“木龍赴水”(赴水諧音富庶),并將其視作自己的盛大節日。即使再貧困,也要置辦酒水魚肉,邀來鄉親父老和船上伙計,開懷暢飲一番,將這個儀式搞得熱熱鬧鬧,以求出海一帆風順,返港魚蝦滿艙。

無獨有偶,酒在國外漁民生活中同樣是地位非凡。國外每逢舉行新船下水儀式時,一道必不可少的儀式是要船主的夫人在下船前打開一瓶香檳酒。據說,這個習俗起源于古代的西方。那時由于技術落后,航海是一種非常有生命危險的職業,船毀人亡的海難事故經常不可避免地發生。因此,每當船只遇難時,船員就會在紙上寫上遇難的船名、失事日期、失事方位、遇難船員的姓名和籍貫以及其他一些要告知他人的事項,然后把紙卷起來塞入空瓶中,將瓶口密封后投入海洋,任其漂流,指望被過路的船舶看到或流到海岸時被人發現,從而獲取求生的可能。船員家屬最不愿看到的就是香檳瓶,于是在船只下水之前,砸碎一瓶香檳酒,將醇香撲鼻的酒灑在船艏周圍,以驅邪避難,祈求吉利。

漁民飲食中的殊風異俗

東海一帶的漁民在其日常飲食生活中,都表現出許多與眾不同的習俗。這些殊風異俗不僅世代相傳,而且約束甚嚴,不論是島上、船上的漁家還是外來之客都必須嚴格遵守。否則,就被認為是對神明不敬或不吉利。

首先,吃魚不能翻魚身。漁民食魚,除了帶魚、鰻魚等魚體較長的魚,無論是黃魚、鯧魚、鰳魚,或是石斑魚、虎頭魚等各種魚類,一般都僅去其不能食用的魚內臟而保留全魚,并在魚體中間劃幾刀,以使油、醬之類佐料滲入魚肉入味。烹飪熟了之后,端上桌來也是全魚。吃魚時,一般是主人先以筷指魚示請,請客人嘗第一筷,然后賓主一道食用,以示好客。但當一面魚體的肉被吃凈后,不能用筷子夾住魚體翻身。一般會從魚的骨架縫隙間將筷子伸進去,撥拉出下面的魚肉。吃魚時不僅筷子不能撥翻魚身,而且口中也不能說“翻魚身”,主人總是會在做示范動作的同時說“順著再吃”。有些懂習俗的客人索性吃了魚的正面后就不再去動筷了,以免尷尬。

漁民終年四海漂泊,以船為家,辛勤捕撈,船是養家糊口的依靠。他們把船看作自己的生命所系,故而希望保平安,圖豐收,絕對不愿有船“翻”的事發生。另外,漁民視船為“木龍”,而龍又是魚所變,所謂“魚龍”之說,即是此意。所以,“吃魚不能翻魚身”也就成為一條約定俗成的禁忌,在漁鄉一直戒守至今。

其次,羹匙是不能背朝上放的。到漁船上或去漁家作客,你會看到,漁家人在吃羹或湯食中所用的羹匙都是背朝下平放在桌上或碟中,而絕不會將匙背朝上擱在羹湯碗沿,男女老幼皆遵循這個習俗。這是因為羹匙形狀像船,漁家人最忌諱“翻”船之類的現象,因而羹匙倒置會讓人聯想到翻船,此風俗再次反映了漁家人祈求海上平安的心愿。

再者,筷子不能橫擱碗上。和羹匙不能背朝上擱置一樣,在漁船上或漁民家里,筷子橫擱碗沿上也是一大忌諱。漁民海上捕撈航行,船觸礁擱淺是最忌諱的事之一。筷子橫擱碗沿上近似船擱礁狀,因而就成了漁村的禁忌習俗。

漁家飲食中還有其他種種忌諱,也頗具特色。

在漁鄉吃魚,不能說“吃光”“吃完”或“吃盡”,大概是世世代代貧困窮苦的漁民迷信這些話會帶來不吉利吧。

另外,漁鄉的女人一般不上桌面。在古代中國,男尊女卑,女人的地位很低,漁民既迷信敬神又嚴遵祖訓,故對女人所定的規矩非常嚴格。一般家里來客人,都由男性主人作陪;家里的女性則會聚在廚房,要么忙著做菜,要么幫廚、燒火、聊天,一般不會出來坐到席位上去。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甘孜| 康马县| 彭州市| 常山县| 香河县| 尖扎县| 峨眉山市| 随州市| 梨树县| 松潘县| 远安县| 社旗县| 车致| 微山县| 昌平区| 昭平县| 鱼台县| 安吉县| 石屏县| 东港市| 蕉岭县| 普洱| 集贤县| 石渠县| 牙克石市| 广州市| 大名县| 绥滨县| 渭南市| 东乌| 乡宁县| 扬州市| 乌拉特中旗| 陈巴尔虎旗| 通辽市| 朝阳县| 昌乐县| 天台县| 罗城| 武邑县| 九龙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