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海問俗:話說浙江海洋民俗文化
- 海上絲綢之路研究中心
- 3266字
- 2020-04-03 09:21:01
喪葬儀禮民俗
喪葬禮是人生走向最終歸宿的一個最后通過禮儀式,但這個禮儀與其他人生禮儀截然不同,那就是,喪葬禮不是自己能夠親歷的,它是一種完全他歷的禮俗,而且與信俗密切相關,表現出“既是人生的終極歸宿,也是人生再生的開始”的雙重意義。
在浙江沿海,為祭奠在海上遭遇不幸的親人,每年的農歷七月十五(民間又稱“鬼節”),海島上的人們多擺祭水果、點心,祭祀亡故之人,海上漁民此夜點放海燈,以招亡魂。天黑了,海難者的親人們帶了香和燒紙,抬著各式各樣的海燈船來海灘上放海燈。他們用漿糊把一層層的布糊成硬殼做成的海燈船,在海燈船上放了點燃的蠟燭,并將船推入大海,淚汪汪地看著那船漂遠。親人們哭著朝漂遠了的船喊:“看見替你做的燈船了嗎?你可千萬順著自家這條船的燈上船回家來啊,來家看看你的親人們吧!”其他各家的海燈船也多種多樣,有極精致的木板做的船,有布糊的,還有紙殼做的,還有的窮人家只好找張硬點的紙折疊一條船。那些招魂的燈船、帶著人們思念的燈船,閃著星星點點的微光,慢慢向海里漂走,直到消失在遠處(圖3-8)。

圖3-8 漁民放海燈船
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寧波象山農歷七月十五的放海燈民俗活動。海燈又稱“水燈”,放海燈是流傳于象山沿海漁村的一項民俗文化活動,在石浦漁港東門尤為盛行。
不少偏僻的地方現在還有在鬼節祭祀的風俗。據說一年之中只有這一天,“鬼”才能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地出來活動。祭祀的形式大同小異,無非是擺桌菜、上香點蠟燭、燒紙錢,嘴里念叨上幾句祝愿先人的話,之后全家美美地吃上一頓。這風俗到了海島卻衍化出了新的內容,沿海漁民為了讓死于海事的親人(即海鬼)盡情歡娛和享用,便家家戶戶扎起各色海燈(圖3-9)。海燈有的用絹做,但大多是用紙做的。有蝦燈、魚燈、蛤蜊燈、蟹燈、荷花燈、海星燈、六角燈、八角燈、寶蓮燈,以及各種幾何形狀的燈。沒有固定模式,只要做得漂亮,什么色彩、形狀都可以,但海生生物形狀的燈是必須有的(圖3-10)。放海燈時,石浦漁民口里念的祭詞是:“海上人客(海上遇難人的亡靈)喔!今日水燈放給吶(你們),管顧(照顧)阿拉(我們)漁村太太平平,漁船安全無事,希望吶(你們)早日投生喔!”燈載著做燈人和漁家的希望與祝愿,順著潮流漂遠。當海燈漸漸遠去,人們也漸漸散了,祭祀親人、祈求太平是年年不變的主題。

圖3-9 扎各色海燈

圖3-10 祈求太平的荷花燈
在浙江溫州洞頭則有東岙普度節(圖3-11)。農歷七月十五的中元節,世間人們做超度亡靈的儀式,使亡靈們得以早日解脫。這一活動曾在我國各地流行,而閩臺地區尤其盛行。洞頭先民從福建泉州、漳州遷入,也帶來了閩南文化的習俗。東岙普度節是在農歷七月廿三、廿四,也稱“中元普度”或“中元普利”,有近200年歷史。東岙普度節由當時幾位船老大發起,他們認為漁民以捕魚為生,在海上作業平安無保障。為超度海難者及孤魂野鬼的靈魂,以求漁船、村莊平安,東岙村和東岙頂村聯合起來在東岙海邊大士爺廟做普度。據老人講,東岙做普度自發起至今,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停過幾年外,年年都舉辦。

圖3-11 溫州洞頭東岙普度節
東岙普度節是傳統文化的繼承,表達了人們期盼平安和諧的美好愿望。經過百年變遷,這些習俗已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過去為亡靈超度,祈求平安;現在則是作為一項展示海島民俗風情的活動來開展的。其中,放水燈已從原來的引送野鬼、祈祝海蜇豐收轉變為如今自娛自樂的燈會。2009年,東岙普度節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
在浙江嵊泗,喪葬習俗包括做壽墳、送終、穿壽衣、報喪、守靈、吊儀、喪服、入殮、開吊、上飯、堂祭、出殯、路祭、祭祀山神土地、入穴、燒草、吃羹飯、做七、做百日、做周年等一整套禮儀。舊時,漁船又小又舊,風浪頻生,漁民海難時有發生。在浙江奉化沿海,最慘重的一次是在1959年因臺風造成的呂泗洋海難,僅桐照一個漁村就有三十九位漁民罹難,而且多數是青壯年。這些罹難者遺骸難覓,只能用招魂的儀式讓他們入土為安。
海島歷來有為海難者舉行的特有的喪葬禮俗——招魂。漁民出海是“一只腳踏在棺材里,一只腳踏在棺材外”“三寸板里是娘房,三寸板外見閻王”。海上捕魚的漁民經常遭遇狂風巨浪,落海身亡,有時甚至找不到尸體。家里的親人為了讓死者的亡魂能返回故鄉,于是在出殯之前舉行招魂儀式。
海島的招魂一般都有一套特殊的祭奠習俗。漁民不幸葬身大海之后,因為往往無法尋回尸體,他的家屬就用稻草人代尸,稻草人穿上死者生前的衣服,在家里擺設起靈堂。同時,在村外的海邊請道士為死者招魂。招魂要在夜間的潮水初漲時進行,死者的親人到海邊去叫喊,把失落在海里的陰魂喊回來,招進稻草人中,再進行安葬。這種招魂儀式,叫作“潮魂”(圖3-12)。親屬要先在海邊搭起一個小小的醮臺,到了傍晚,在帳篷里點起香燭,中間放著稻草人,身上貼著死者的生辰八字。等到晚上漲潮的時候,道士坐在醮臺上,敲響鐘磬鐃鈸,嘴里念著咒語。這時候,有人在醮臺前后點燃起一堆堆的篝火,手拿一桿帶根的毛竹,頂梢上掛著籮筐,里面裝一只雄雞,面對大海,隨著道士的咒語,不停地搖晃著毛竹。也有披麻戴孝的死者家屬,提著有字的燈籠,高聲呼叫死者的名字:“某某來呀!某某來呀!”聲音非常凄厲。然后,由一個孩子或者親屬答應道:“來嘍!來嘍!”一呼一應,直到潮水漲平,才由道士引魂回家。到了第二天,親屬把稻草人放進棺材,送到山上去安葬。

圖3-12 為海難者招魂
象山石浦漁民的招魂儀式與此大同小異。具體內容及形式是:選好出殯的日子,在出殯的前一天下午,由道士到海邊、港邊或碼頭邊向海神發文,告知海上神靈,找回死者亡靈。發文的內容是死者的姓名、出生年月、死亡的時間、死亡的地點、招魂的時間。第二天(出殯這天)上午漲潮時,在海邊(港邊或碼頭邊)近水的地方放兩張八仙桌,一張桌子放祭神的供品,一般是五盤,有肉、蛋、魚豆腐、面等,一張桌子放羹飯(祭祖的小菜)祭亡靈。在靠海邊桌子的腳上綁上一株頭上有竹葉的小竹子;在竹子上吊上草人,草人穿著死者生前的衣服鞋襪,上面寫著死者的姓名、出生年月;在竹子頭上放一只喝醉酒的雞(男的放公雞、女的放母雞);接著由道士上香做道場招魂,一直到雞醒來啼叫幾聲后,再由入殮人把草人放入棺中入殮、出殯。
漁民勞作的辛苦及風險程度遠遠要超過內陸干活的人們,因此漁家也特別注重漁民自然死亡的喪葬禮儀。在象山石浦,人死前,親人守床前送終,聆聽遺言,并給病人喂飯,剩飯讓子孫分食,叫“吃襲衣飯”。病人氣絕后,焚香于灶前、祖堂祝告,親人給死者沐浴、梳頭、穿過老衣,由子孫移尸于堂屋,懸孝幔,設祭桌,供糕點,點腳后燈。并將死者睡過的席褥連同新買草鞋焚于三岔路口,叫“燒薦包”。隨后遣人倒掖雨傘向親戚報訃音。親戚聞噩耗,以哭相報或以砸瓦片代之,并備重被、白燭、祭物,往靈堂吊祭。晚上親人守靈,請人念經為死者超度。
落殮一般選擇漲潮時辰,由子孫扛尸入棺,蓋上親友所送重被,封蓋釘棺,親人扶棺圍哭。出殯時的時辰,一般多選在上午,那天全體披白;子穿孝服,戴三梁冠,腰系草繩,手執孝杖;孫戴二梁冠;同族親人穿戴白衣冠;關系疏遠者素衣白帽;女戴孝斗;四代曾孫戴紅帽;五代重孫戴綠帽。出殯時,先行醮杠禮,后以魂幡引路,鳴鑼開道,女婿扶靈牌,孝子扶棺,親屬排輩依次隨送。棺木過橋,孝子呈臥伏,叫“背棺過橋”(圖3-13)。棺木入墓穴叫“進槨”,進槨后靈牌原路返回祠堂焚燒,將其名諱排行記入祠堂神位,設祭上堂。送葬親朋亦原路返回,跨過燒薦包灰,在喪家醮上凈水,吃送葬飯。

圖3-13 孝子背棺過橋
從死日起,七天祭奠一次,叫“做七”。“五七”或“六七”由女婿親自設祭,做至“七七”,燒毀居喪時用的苴杖、麻帶,脫去白鞋。至百天再祭,叫“做百日”。滿一年做周年羹飯。舊俗三年“滿孝”,以后每年逢生辰、死期,做忌日羹飯。
漁民另有一條特殊的規矩:在茫茫大海上,一旦發現遇難者的遺體,不管他是老是少,不管他來自何方,都必須義不容辭地打撈、認領和安葬。打撈上船的遺體謂之“財神”或“活寶”,漁民對其敬禮有加,馬上想方設法同海難者家屬取得聯系;對于那種無人認領的遺體,漁船必須立即收網靠岸,全船漁民都披麻戴孝,將其隆重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