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文掌上課堂:實戰36技
- 房立洲
- 6686字
- 2020-02-20 18:55:28
思維的舞蹈,邏輯的合唱——公文寫作總體規律探奧

思維是公文寫作的巨大引擎。在公文寫作中,紛繁復雜的實際工作正是寫作者取之不竭的“物象”,并在長期的寫作實踐中,逐漸沉積為寫作者腦海中的“心象”。當一次新的寫作實踐活動開始時,隨著“物象”的飄舉、“心象”的游走,寫作者思維的機器在快樂地舞蹈,通過對“物象”“心象”的復雜加工,最后以“意象”的泉源汩汩傾瀉于文字的浪濤中。每一次高質量的加工過程,都是遵循事理規律、認識規律和寫作規律的過程。事理自有其規律,對事理如何發展、目標如何制定、舉措如何落實、問題如何解決、制度如何編制等,寫作者不能自說自話,自彈自唱,必須和著事理本身的節拍“起跳”;不遵循事理的內在生成邏輯,寫出來的公文必然南轅北轍,背離常態;人們的認識有一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過程,缺少了對人們認識邏輯的體察,寫出來的公文往往令人如墜云里霧里,不知所云;公文寫作有特定的規范和技巧,必須有獨特思維活動的參與,不熟諳寫作邏輯,往往會意有不逮,辭澀旨闕。因此,公文寫作者必須遵循事理邏輯、認識邏輯和寫作邏輯,努力推動事理邏輯、認識邏輯和寫作邏輯的“同臺獻演”,實現三者同聲傳響的“大合唱”。
一、遵循事理邏輯,實現反映上的主客體統一
大千世界中,萬事萬物的產生和發展,都有著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事物在時間上的單維發展性和空間上的無限可延展性,決定了事物遵循著由當前到未來、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由落后到先進等發展規律。寫作活動對事理的反映不能離開被反映的對象。公文寫作所反映的主要是各級各類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的公務活動,自然離不開對公務活動規律的準確把握。比如,上級部門實施的一項重大任務,其過程必然包含任務部署、工作落實、檢查督促、成果考核等環節,制訂相關的實施計劃,就必然要分成任務部署、工作落實和檢查考核等階段。又如開會,一般包含會前準備、會中討論、會后落實等過程,對會議內容的反映就不能不與這些環節相一致。因此,在反映和被反映上,該寫什么、不該寫什么,先寫什么、后寫什么,重點寫什么、簡略寫什么等,必須實現寫作者和反映對象的主客體統一。
【例1】關于我中心崗位空缺和職稱申報的情況說明
市××職評辦:
我單位經人事局核準的崗位人數構成為:正高1個,副高5個,中級12個,初級12個。單位現在實聘人數:正高0個,副高5個,中級13個,初級8個。
根據中共××市委辦公廳、××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市事業單位崗位設置管理(實施方案)和(實施意見)的通知》(市委辦發〔××××〕××號)文件精神并經人事局事業處核實:經核準的上一級專業技術崗位空缺的,可用于下一級專業技術崗位的職稱晉升。鑒此,目前我中心雖副高、中級崗位已滿(中級占用正高崗位),但正高崗位尚有空缺,本著“有序流動,依次遞升”的原則,在正高崗位未使用前,仍可進行職稱的申報工作。
特此說明。
××市××中心
××××年××月××日
情況說明的寫作目的主要是向有關方面講明某項事理,使其接受并采納有關意見,或者同意某項措施。情況說明,顧名思義,先介紹情況,再說明事理,而介紹情況是鋪墊,說明事理是目的。本文發文單位向市××職評辦出具情況說明的目的是使其同意本單位繼續開展職稱評審工作,而起因是市××職評辦認為該單位職位已滿,并不具備繼續評審資格。要繼續開展職稱評審工作,發文單位就必須講明可以進行評審的理由。要把這一理由闡述清楚,就不能不介紹本單位的職數情況,并引用相關文件和權威說法等。其理由是:“經核準的……仍可進行職稱的申報工作。”要把這一理由說清楚,該說明先介紹本單位被核定的基本職數構成情況,以便市× ×職評辦對照核實;繼而引用相關文件規定和人事部門的權威說法,以增強說服力;最后進行剖析,得出本單位可以進行評審的結論。通篇寫作擺事實,講道理,事實清楚,證據確鑿,分析到位,不由人不信服。
二、遵循認識邏輯,實現認知上的主客體統一
就認知活動而言,讀者是主體,公文是客體,客體只有被主體順暢無礙地認識,才能實現既定的寫作宗旨。這就要求公文寫作必須充分尊重受文對象的認識特點。如果公文的寫作不能為受文對象所認知,所接受,就背離了寫作的初衷。一般來說,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具有由淺入深、由點到面、由近及遠、由此及彼、由主到次等特點,公文寫作遵循這些特點,就容易產生共鳴,激發閱讀快感,增強文章的表現力和說服力,從而為讀者心悅誠服地接受。公文在履行自身職能的過程中,往往會因認識主體和客體的不同而使認知活動呈現出不同的特點,由此也對公文寫作提出了多樣化、個性化的不同要求。例如,同是到某個業務部門檢查指導工作,新領導和老領導對工作匯報的需求就迥然有別,崗位、經歷、知識積淀等不同的領導對匯報也有著不同的要求,一般領導對某些內容有著濃厚的興趣,而對其他方面則興味索然,這就要求匯報工作必須因人而異,捕捉差異,靠船下篙,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因為文種的不同,人們對類似的內容也有著不同的認知需求,例如,同是對過去工作成績的介紹,工作總結側重于總結經驗談體會,而工作匯報則側重于匯報成績說舉措等。可以說,準確把握認識邏輯,是提高公文寫作精度的一個重要手段。
【例2】關于建設我市××綜合指揮大廳的建議報告
尊敬的××:
我市數字城管作為國家××部首批試點項目,在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和親切關懷下,十年來實現了快速、高效、良性發展,目前已成為強化城市管理的一個有力抓手、服務市民生活的一個窗口和展示我市城管水平的一張名片。
但是,隨著智慧城市建設的興起,全國大中城市發展勢頭十分迅猛,我市數字城管起步早,空間小、設備舊、負荷重的弊端日益凸顯出來,已與當前城管發展面臨的形勢和需求極不適應。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加強城市管理數字化平臺建設和功能整合,建設綜合性城市管理數據庫,發展民生服務智慧應用。在全國智慧城管發展面臨轉型的大背景下,多位領導對我市數字城管工作給予了關心。3月18日,××在專程視察我市數字城管工作后指出:“××數字城管平臺功能強大,就是大廳過于落后。”××在連續兩年考察我市數字城管時都認為我市數字城管成效明顯,但大廳甚至比一些地市還要落后。××在××日考察城管工作時也強調要推進數字城管向智慧城管的轉型升級。
總的來看,我市數字城管大廳目前面臨以下發展困境:
一是功能先進,設施落后。二是影響擴大,場地窄小。三是服務多元,指揮受限。四是前有標兵,后有追兵。
為切實落實××和您在視察城市管理工作時的指示要求,繼續保持我市智慧城管快速、高效、領先的發展態勢,我們擬本著節儉、先進、實用、大氣、美觀的原則,對大廳建設提出如下初步設想:
一是堅持開放式設計,便于協同指揮。二是堅持分層式設計,便于成果展示。三是堅持超前式設計,確保功能領先。(設計方案詳見附件××)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今年,我委將開展機關及有關直屬單位的整體搬遷。經對裝修方案重新設計,指揮大廳可設于新大樓三、四樓。如方案可行,我委將盡快投入施工,預計工期約××個月,總經費大致估算××萬元(如市里××項目經費緊張,可考慮分期實施)。(詳見附件××)
隨著××日益臨近,且我委新大樓辦公區域裝修已進入尾聲,為不影響相關工作開展,建議請市財政盡快落實項目經費保障,并將城市管理綜合指揮大廳項目建設納入××保障項目。
特此匯報。
附:(略)
××市××委員會
××××年××月××日
城管某部門給上級領導打報告,建議建設指揮大廳并給以經費等保障。要讓該領導心悅誠服地同意,首先必須提高他對該工作事項的認識。如何提高他的認識呢?無外乎這么四個方面:一是讓他對本工作事項有一個簡短而又基本的情況了解;二是讓他認識到開展此項工作的必要性;三是向他講明開展此項工作的可行性和先進性;四是就此項工作的開展提出相關建議。如為了講明開展此項工作的必要性,本報告可謂潑墨如云,洋洋灑灑,從此項工作的重要意義、面臨的困境、國家的政策走向、領導的指示要求等方面一路放筆寫來,極盡鋪陳之能事,對受文對象做到了知己知彼,陳之以實,述之以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并由此產生了較強的說服力,最終使該領導欣然在報告上批示同意,實現了建議報告的初衷。
三、遵循寫作邏輯,實現寫作上的主客體統一
觀察也好,認知也罷,要反映、傳達和實施實際公務工作,寫作者最終要通過手中的“筆”來說話,自然也就離不開對公文寫作規律的遵循。公文寫作規律林林總總,不一而足,包括文種寫作規律、語言表達規律、技巧運用規律、文章結構規律等。唯有遵循這些規律,才能寫出辭隨意遣、文稱其意、合乎規范的公文來。
【例3】國務院關于調整證券交易印花稅中央與地方分享比例的通知
國發〔1996〕49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證券交易市場有了很大發展,證券交易規模不斷擴大,證券交易印花稅也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為進一步規范證券交易市場,妥善處理中央與地方的分配比例,增強中央宏觀調控能力,國務院決定,自1997年1月1日起,將證券交易印花稅分享比例由現行的中央與地方各50%,調整為中央80%、地方20%。有關地區和部門要從全局出發,繼續做好證券交易印花稅的征收管理工作,進一步促進我國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一九九六年十二月十六日
例3是一則下行性通知。從文章標題來看,關鍵詞是“調整”二字。為什么調整呢?答案在文章第一句。第一句既是講背景情況,實際上也是揭示印花稅調整的原因。這一點首先必須講清楚。那么,怎么調整呢?從第二句開始分別講了調整的依據、做法和要求,言簡意賅,刪繁就簡,句無冗字。就通知這一法定文種而言,一般要回答要誰做、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等問題。而本文正是抓住了這些基本問題,既講明了“來龍”,也交代了“去脈”,通篇寫作嚴格遵循了通知這一文種的寫作規范。
四、激發思維火花,實現三大邏輯的協奏和鳴
任何一篇公文的寫作,都不是事理邏輯、認識邏輯、寫作邏輯的形單影只、“單打獨斗”。每一篇文質俱佳、領導認可、讀者擊賞、對象接受的公文,都必然是三大邏輯“兵團作戰”、齊頭并進發揮作用的結果。換言之,合乎事理規律的,必然遵循認識邏輯和寫作邏輯。余者亦然。對三大邏輯規律的遵循,充分表明公文寫作活動是一項復雜的思維活動,要綜合考慮公務活動本身、讀者的認識以及寫作自身的規律。熟練掌握和運用好這三大邏輯,就能加快寫作活動由必然王國跨入自由王國的過程,而公文寫作者由生手向熟手、高手乃至圣手的進程亦已近矣!
【例4】發揚優良傳統,堅持與時俱進努力實現“六個轉化”——在軍轉干部“八一”座談會上的發言
××局黨委副書記 ××
我局有軍轉和復退軍人百余人。這些同志在部隊,有的曾翱翔于祖國的藍天,有的曾游弋于廣闊的海洋,有的親身參加過自衛反擊作戰,有不少同志立功受獎。他們服役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把最好的青春年華獻給了祖國的國防事業,同時也在波瀾壯闊的軍旅生涯中,練就了好思想、好作風、好本領。這些同志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是一種巨大的人才資源。要真正開發、利用好這批人才資源,充分發揮好軍轉干部和復退軍人的重要作用,就要引導他們發揚人民軍隊的優良傳統,堅持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盡快適應軍隊到地方的轉變,把在軍隊養成的優良素質盡快轉化成新的戰斗力、生產力和創造力。
軍轉干部到地方工作后,要努力實現“六個轉化”:
一是把良好的工作作風轉化為現實工作的高效率。優良的工作作風是軍人特有的優勢。工作雷厲風行,干脆利索,完全徹底,是軍人作風的主要特點。在地方工作崗位上,要發揚這種好作風,就要講究工作的高效率,工作緊張快干,不推諉,不拖拉,做事情不留尾巴。要帶頭克服官僚主義、形式主義、辦事拖沓、推諉扯皮等不良現象。完成任何任務都要講究廉潔高效,追求一個圓滿的結局。
二是把工作能力轉化為現實工作的高質量。經過部隊鍛煉,軍轉干部大都有較強的工作能力。在新的崗位上,要多出高質量的成果,多創高水平的業績。要盡量使自己的工作成果優人一等,勝人一籌;使自己分管的單位和部門多創成績,少出失誤,經常以令人信服的工作實績,來體現自己的工作能力。
三是把開拓精神轉化為干大事、解難題的勇氣和本領。軍旅生涯打造了軍人的開拓進取精神,培養了軍人的魄力與膽識。在新的崗位上,特別是在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的今天,更要敢于干大事,勇于挑重擔,善于解難題,這是開拓進取精神在新時期應有的體現。
四是把高尚的風格轉化為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的姿態。人們常把解放軍的風格同雷鋒精神視為一體。講團結,顧大局,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是軍人風格的重要內容。在新的條件下,應努力實現風格轉化,謙和禮讓,尊重同志,與群眾交知心朋友;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善于與人合作;勤奮敬業,樂于奉獻,保持良好的人格形象等,這樣才能獲得群眾的信任與支持。
五是把學習精神轉化為永續前進的不竭動力。在部隊的進步與成就,是過去堅持學習的結果。要提高工作能力并加大工作后勁,就要靠不懈的學習和積累。學海無涯,學無止境,要把學習作為終生任務。要學習政治理論,學習專業知識,學習法律,學習管理,學習一切有益的知識。要把學習當成與時俱進,永續發展的不竭動力,堅持“活到老,學到老”。
六是把嚴格的紀律性轉化為服從領導、遵章守紀、講究誠信的良好習慣。軍隊“鐵的紀律”環境,養成了軍人嚴格的紀律性。新時期,應賦予紀律性更豐富的內涵。要注重遵守政治紀律,言論和行動都要同黨中央保持一致;要遵守法律法規,依法辦事,依法行政;要遵守工作紀律和制度,高效規范、穩健踏實地開展工作;要遵守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誠實守信,帶頭打造誠信社會,做兩個文明建設的表率。
軍旅生活像一杯香醇的陳年美酒,回味它是為了振奮精神,增添斗志。我們不能僅僅陶醉于對過去的深情回憶和眷戀,更重要的是把過去培養的良好素質轉化成新時期的新思維、新方法和新成就,使“精神變物質”,為獲取各項工作的最佳成果而不懈努力!
總體來看,例4是一篇事理邏輯、認識邏輯和寫作邏輯結合得比較好的發言稿。八一建軍節,在有限的時間內作為代表書記前來做發言的副書記該講些什么、說什么和怎么說,都是講話稿寫作所要考慮的重點。第一,八一建軍節,自然少不了要講軍旅生活。而鑒于聽者來自部隊而又轉業地方的群體特點,發言稿既要緊扣軍人特色而又不能拘泥于軍隊生活,軍隊生活已經不是寫作的重點。第二,軍隊生活已經是過去時,而更快實現角色的轉換才是當前的重中之重,寫作的基本順序當是“過去—現在—過去”。第三,軍人們在過去的行伍生活中做出了貢獻,而在轉業到地方后的實際工作是一片有待開墾的土地,因此,講話要表達的主要意思應該是“贊頌”和“勉勵”。上面這三點是本文寫作主要遵循的事理邏輯,換言之,就是按事情本身“必須寫這些”。從認識邏輯來看,由于聽者都是熟悉軍隊生活的軍人,地方業務工作是他們當前面臨的一道“必答題”。從情感來說,他們既需要有對過去軍旅生涯的肯定,更需要對當前面臨的工作做出指導。就他們面臨的身份和角色切換而言,先講軍旅生活,后對當前工作提出指導性希望,既符合他們的情感邏輯,也符合人們循序漸進的認知習慣,這是按常規“如何寫這些”。從寫作邏輯來看,文章寫軍旅生活大筆勾勒,要言不煩,寫地方工作用“六個轉化”來提綱挈領,切中要害,娓娓道來,在有限的篇幅之內做到了綱舉目張,主次分明,誰為主,誰為次,何者先,何者后,一目了然。同時,文章開頭從軍隊向地方工作的過渡,寫“六個轉化”的由總到分、由面到點,以及軍隊和地方工作在寫作上的有機結合等,都顯得合情合理,絲絲入扣,寫作邏輯實現了與事理邏輯、認知邏輯的有機統一,實現了“重點寫這些”的目的。
此外,文章的開頭和結尾寫得輕松而又精彩,雋永而顯詩味。開頭寫“軍旅生活”,通過三個“有的”進行了精彩的片段描寫,在我們面前展開了壯闊而火熱的畫面,指出他們曾經做出的貢獻,最終將語意重點落在“三個好”上,從而得出“寶貴財富”“人才資源”的結論,由此要進行開發,發揚傳統,從而引出對他們進行角色轉換的期待,表達嚴謹、順暢而又自然。結尾開筆再次扣牢軍旅生活,用“軍旅生活像一杯香醇的陳年美酒”引出,既使文章情意裊裊,令人回味,同時這句也是下文的“觸媒”,引出了“回味”“陶醉”等的議論,自然而又有力;而“更重要的”突出了本次講話的主旨,四個“新”“精神變物質”“為獲取各項工作的最佳成果而不懈努力”,自軍隊到地方,從精神到物質,從工作到成果,層層推進,行筆收放自如,并在無限展望、余味不絕中收束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