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照護指導作者名: 王華芬本章字數: 2910字更新時間: 2020-02-26 15:41:39
怎樣才能提高我的生活質量?
即使在緩解期,IBD患者的焦慮率、抑郁率仍高于普通人群,加上長期疼痛、疲倦、飲食控制等,患者的生活質量受到了嚴重影響。而且生活質量的降低進一步導致組織炎癥的復發,引起其他的臨床問題。如此之后,陷入惡性循環。
掙脫這個魔咒需要毅力和信念。
首先,你要真正去認識這個疾病,走進、看清、了解它的習性,然后相互和解,彼此和平共處。它就像你的一個孩子,不能慣著,也不能放任不管,要放手不放眼,出現偏差時及時撥正。在它成長的過程中,它一定有它的任性,無論你怎么努力,它都肆意妄為,導致你有極大的情緒波動,就在你想要放棄時,突然又雨過天晴;一定也有讓你舒心的時刻,因為你很用心地照顧身體,加上有精神士氣的指引,所以它就很乖,所有的行為都朝著你既定的目標前進。如此說來,自我管理很重要。

其次,你是否盡了你的全力,你是否總是嘴上抱怨卻沒有行動上的進取。每個人的一生都處在不確定中,天災人禍是沒有定數的。但是,宇宙有個基本的法則,就是得失平衡。你在這里失去的,就會在那里補回來。這就是為什么有些人明明是應有盡有,卻還郁郁寡歡,那種深層次的失去比顯而易見的失去更可怕。有些人生看似跌宕起伏,卻走得遠。所以,當你得病,無論得了什么病,你都不要畏懼它,就當是生命旅程中的爬坡。爬過坡,你就有了別人沒有的眼界和人生觀;爬過坡,你才會知道決定你命運的,能夠拯救你的,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
還有要牢記的是,由于它是慢性疾病,病情反復也是正常的。當狀況發生,你恐慌不能自我解決時,請及時尋求幫助,這個幫助的來源可以是你的家人、朋友,也可以是你的“組織”。沒錯,組織。從診斷明確的那一刻開始,你就擁有了這么一個組織。這個組織里有對病魔了如指掌的醫護人員,有和你并肩作戰的病友,甚至有社會公益人士。永遠記住,你不是一個人在戰斗。
或許當看到某位患者在戰勝多年的病痛的同時,做著志愿者的工作,幫扶著同病相憐的人,你一定會以為“他病得比我輕”“她不可能有我這么曲折”。在你眼里,他那么陽光風趣,充滿了力量;她那么自信隨和,總是淡然一笑。但是,親愛的病友,請不要受限于你的眼睛,因為那只是表象。能堅持長久做志愿者的,都是有大悲大喜的人生,甚至歷經生死。正因如此,他們格外珍惜和病友相處的機會,特別理解病友的苦楚,他們靈魂的圣潔超出你的想象。
最后,讓我們一起努力,創造更好的生活質量,創造更美好的明天吧!
(陳焰 李玥 呂敏芳)
精選文章
一位IBD患者的自我修養
對抗IBD,從來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幸運的是,你不是一個人。
記得剛被確診的時候,我還處于一個較小的年紀,每天都是上學、放學、玩。當我的媽媽跟我解釋什么是克羅恩病的時候,我半懵半懂地理解為“生病了,去醫院治療就好了”,這是我當時的想法。也許是因為年紀尚小,并不知道生病要花費很多錢,也不知道需要承受很多的精神壓力,所以我也算是平穩地成長了。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開始意識到克羅恩病并不是一個友好的存在,它帶來的生活不便也曾讓我感到憤懣、不甘。可在對抗疾病的12年里,我意識到,與其抱怨,不如積極應對,甚至力所能及地去幫助病友。
當被確診患有IBD的時候,大部分人會經歷吃驚、憤怒、無助、緊張、焦慮等一系列的情緒。很多病友承受著雙重的煎熬,身體上的痛苦以及精神上的壓力。IBD多發于青壯年,不少人會覺得自己的大好時光被疾病所打斷,焦慮、失落、自我責怪等負能量的情緒不知不覺讓意志變得消沉。而面對疾病的最好方式,是抱著毫無畏懼的心去正視它。
1.逃避不如接受,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
最初的階段是最難熬的,有病友說自己在被確診的時候感覺“天都要塌下來了,生活變得暗無天日”,這確實是每一位病友都要經歷的艱難時光。90%的病友在確診前對于IBD是陌生的,在確診的時候也是茫然的,這種茫然用當下流行的話來解釋就是“一個大寫的懵逼”。什么是IBD,它會讓我的生活發生什么改變,我要怎么去應對……一連串的問題隨之而來。逃避是很多人會有的一種情緒,尤其是在醫生告知IBD是一種終身疾病時,消極的情緒會讓人感到無力、迷茫、失落。
在負能量掌控我們之時,我們需要積極地去打破這一困境,選擇逃避不如選擇接受。其實,IBD并沒有那么可怕,醫學技術在不斷地發展,治療的方法和藥物不斷被研究出來而應用于臨床,我們要做的是通過學習來了解正確的疾病知識。要戰勝敵人,就要了解敵人,通過不同的渠道,如科普書籍、公眾號、文獻,我們可以快速收獲知識、了解疾病。在不斷了解的過程中,可以發現通過調整自己的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慣,配合醫生的治療,疾病可以處于較長的穩定期。
2.做聽話的患者,你不是一個人在戰斗
對抗IBD的過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我們密切關注自己的身體變化,按時復診。我們可以常常聽到醫生和我們說:“你要控制自己的飲食,不要熬夜,注意休息。”其實,對于很多病友來說,調整自己的飲食習慣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和不少病友聊天時都聽到一句“禍從口進”。IBD患者需要十分注意自己的飲食,易消化、低纖維的食物較為適合自己,這也意味著一些生冷、辣的食物以及海鮮、貝殼類的食物最好不吃或少吃。美食當前,要控制自己的嘴巴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情。與飲食習慣一樣需要調整的是生活習慣,“多休息,少熬夜”這也是我花了很長的時間才做到的。常常和病友開玩笑說,無論是以前高中刷題,還是激發靈感,都是時間越晚,腦子越好使。沒到晚上十點絕不干活,不到凌晨一點絕不上床睡覺。不規律的作息影響身體的康復,克服自己晚睡的壞習慣雖難,但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所以,我們要做聽話的患者。
而在對抗IBD的路上,我們的主診醫生、護士團隊一直不離不棄。在病房,有時會聽到醫生哄著年紀不大的病友說:“你要聽話,才能夠快點好起來。”這句話聽起來更像是大姐姐在哄著小朋友。那一刻,我覺得醫生不僅僅是醫生,更像是我們的朋友。
而我們的父母,更是無微不至地呵護著我們;我們的病友,正在無私地幫助著其他病友。所以,你覺得我們是一個人在戰斗嗎?
3.適當宣泄情緒,力所能及地互幫互助
在疾病反復發作的過程中,消極的情緒會不斷地困擾我們,適當的宣泄能夠讓我們振作起來。記得上次復發時,醫生建議我入院做鼻飼,我一聽到要插胃管和禁食,當即哭起來了。當時,郅教授看到我這樣,不斷安慰我說鼻飼的效果其實很好的,一開始難受幾天就好了。郅教授看我還難過,還拉來一個做鼻飼的病友勸說。事實是,鼻飼的效果確實很好,我也是從這之后才知道很多病友都會選擇在家自行插胃管做鼻飼,而更多的病友,會自愿和大家分享做鼻飼的經驗。
在2016年全國的病友會上,我遇見了來自全國各地的病友,大家團結在一起,分享彼此的經驗。在微信群里,當病友提出自己的困惑時,無論是用藥的經驗,還是內心的擔憂失落,許多病友會積極地幫助解答。
炎癥性腸病確實能讓一個人的生活軌跡發生很大的改變,無論是在經濟上還是在精神上。當你覺得事情很糟糕的時候,其實它并沒有那么糟糕。你的抗爭不是孤獨的,家人、朋友、醫生、護士、病友,大家都在你的身邊。有一位病友說過,不要埋怨上帝沒有照顧你,只是上帝忙著去照顧比你更需要的人了。希望病友們都能積極面對生活,雖然生活給你陰霾從而遮擋住陽光,但我們可以成為小太陽照亮自己的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