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學術界對明末清初學術巨擘黃宗羲的研究成果之多,真可謂汗牛充棟,但從家族史的角度考察他所處的家族群體及其家族史的流變,長期以來卻一直闕如。華建新老師這部《余姚竹橋黃氏家族研究》的問世,無疑填補了這一研究領域的空白,標志著對余姚竹橋黃氏家族史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以往學者由于對家族史研究的價值觀及著眼點不同,有的偏重于研究某一家族在歷史上曾經出了多少舉人、進士和達官貴人;有的則偏重于對當地望族禮儀文化的梳理和綜述。這可以從人們對兩宋東萊呂氏和四明史氏的研究中得出這個結論。然而,讀過此書以后,則可明顯發現它雖然也以考察余姚竹橋黃氏家族代表性人物,尤其是杰出人物在歷史上所作的重大貢獻為重點,但并不至此為止,而是由人物而延伸到當時的政治、軍事、思想、文化乃至科技等諸多方面,體例新穎,別開生面,可謂厚重篤實,創見迭出。我以為本書主要有三方面的特色:

第一,緊扣人物,以人顯史。晉宋間杰出的山水詩人謝靈運在《山居賦》中有言:“國史以載前紀,家傳以伸世模。”對家族史、地方志、國史的研究而言,雖各有側重;但互相勾連,相互輝映。就宗族史而言,實質上是家族的流播史、文化史。若沒有眾多的代表性人物,尤其是杰出人物卓有成就的貢獻,就不可能成為連綿數百年的一地望族。正因如此,本書作者以時代為背景,以人物為重點,由此構建此書的邏輯架構可謂順理成章。以人物業績顯其家族史,作者作了多層次、多方面的展示。

作者以人物為主線,分四個階段,全面、系統地論述了自南宋初年至清朝末年約800年間余姚竹橋黃氏家族創基、發展、興盛的歷史流變。對其中的代表性人物,選取其突出的事跡作概括性的敘述;對其中杰出人物則不惜重墨、全面考察和論述。作者在對人物生平事跡的敘述、評析中,不是停留在一般性的敘事和議論之上,而是著力于對這些人物所作貢獻之時代和環境作出具體分析,揭示其對社會的貢獻,梳理其家庭、家族的文化傳承和自然環境之間的內在聯系。作者以廣闊的文化視野,逐次展示出在不同的歷史階段竹橋黃氏代表性人物的家國情懷,尤其是在社會嬗變之際這一家族成員心靈所經受的創傷、裂變及其明智的文化價值取向和人生道路選擇,回答了由此而導致的人物命運與社會劇變之間的內在聯系。諸如,南宋初,金兵犯浙東,余姚竹橋黃氏始祖黃萬河之父其時為明州官員,金兵陷城,喋血獻身。再如,晚明那場反閹黨魏忠賢的重大斗爭,竹橋黃氏第16世孫黃尊素不惜身家性命勇斗奸邪、寧死不屈。再如,黃尊素長子黃宗羲在明清嬗變之際,清軍鐵蹄蹂躪浙東,鐵肩擔道義,聯絡黃竹浦宗族弟子,毀家紓難,揭竿而起,武裝抗清,力挺時艱。又如,晚清海疆告急,西方列強犯我領土,竹橋黃氏第23世孫黃炳垕以其高超的測繪技術服務于抗擊西酋的軍事戰略。如此種種,作者將人物放在時代的變局中加以考察,貫通了家國之間的內在聯系,顯示出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以及重大歷史事件背后的故事,豐富了歷史細節,及其對竹橋黃氏家族群體命運所產生的直接影響。

第二,緊扣時代,以文顯族。余姚竹橋黃氏家族在南宋、元、明、清這約八百年的歷史時期,歷經戰火洗禮,家國多難;但其家族成員,尤其是杰出人物能審時度勢,忍辱負重,以儒家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的精神立族,求生存、求發展。本書作者緊扣竹橋黃氏家族所處時代的內在機理,努力在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脈上思考問題,開顯其家族獨特的文化價值觀和文化創造力,深刻地揭示其家族在風云激蕩的社會轉型期能獨占風氣之先的文化精神。

一是批判精神:諸如在明清鼎革之時,竹橋黃氏家族諸多族人在淪為遺民后,深感武裝抗清復明斗爭已無希望,家族中諸多有識之士明智、果斷地選擇了隱居鄉里,改變了斗爭的策略與形式,走上了以學術研究、教育報國的道路。竹橋黃氏家族最明顯的價值取向,不以高官厚祿作為衡量家族成員是否有為的惟一標準;而以家學、詩文表異于諸姓。家教門風,孝悌婦德,形成了家族共識,從某種意義上代表了明末清初不愿與清政府合作的知識分子集體的心態和道路選擇。竹橋黃氏的杰出人物黃宗羲在史論上已不再是簡單地抨擊歷代帝王,而是與時俱進,從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教育制度等深層次批判封建專制制度的罪惡,深刻地總結歷代興衰之成因,尤其是明亡的社會原因和歷史教訓;從新民本主義思想出發,在理論上、實踐上系統地揭示了社會發展的一些基本規律,開思想之源。

二是傳道精神:竹橋黃氏作為一地望族其最顯著的貢獻是在學術研究領域,諸如黃宗羲、黃宗炎、黃宗會兄弟,著書立說,各出新見,被世人譽為“浙東三黃”。焚膏繼咎,奮筆疾書,鴻篇巨著猶以黃宗羲為最,名邦遺獻輝映日月。作為明末清初浙東學派的領軍人物,黃宗羲在哲學、經學、政治、經濟、歷史、教育、天文、歷算、地理、民俗、自然科學等諸多領域識見卓著,是位“百科全書式”的人物,道德文章,垂學后世。其為學力主“經世致用”,反對泥古不化、墨守陳規,成為學界的精神向標。《明夷待訪錄》《明儒學案》等著作在當時的影響振聾發聵,直至今世仍有現實意義。本書作者在力顯竹橋黃氏家族的傳道精神時,努力挖掘其學脈上的傳承關系,凸顯出其家族在歷史轉型期文化創造對家國命運的深刻影響。諸如,作者應用《竹橋黃氏宗譜》及其相關歷史文獻,揭示竹橋黃氏家族在明代中期的一些重要代表性人物均系統地接受過心學大師王陽明的親炙,成為王陽明的入門弟子。這一方面見證了陽明心學在余姚的傳播,另一方面說明陽明心學對這一家族的深刻影響,包括黃宗羲亦深受陽明心學的影響,為傳承陽明心學作出了重大的貢獻。這也說明清代“浙東學派”的流播與陽明心學具有內在的聯系。當近世西方科技文明之風東漸時,竹橋黃氏家族中的有識之士放眼看世界,自覺接受和傳播西方的科學技術,成為引領時代潮流的先知者。

三是讀書精神:耕讀業儒傳家,是竹橋黃氏家族在歷史流變中主流的生存形態。其宗族歷代先人十分重視族人弟子的藏書、讀書,設有義學,激勵學子誠實為人,宗規族約,書禮傳家,儒風獨茂。在歷經數百年的累積后,竹橋黃氏家族至明代中期被王陽明認為已是“衣冠禮儀蔚然有稱”,而成為一地望族。可見,藏書、讀書與竹橋黃氏能成為一地望族亦有內在的聯系。

四是文學精神:竹橋黃氏在學術上所取得的成就與其家族成員的詩文創作相互輝映,互相激蕩。竹橋黃氏歷代均有才人涌現,詩家淵藪,其中不乏女性詩人,詩風極盛。詩人群體以歌詠鄉里風光、風俗流變為主;在民族危亡之際詩文主流變風變雅、抒發黍離之聲,成為時代之強音。詩文創作成為其家族教化的重要內容和形式,形成了“詩教”傳統。同時,竹橋黃氏家族的諸多成員在繪畫、書法、金石等藝術領域均有造詣,這有力地提升了家族的藝術品位。由此,本書作者將竹橋黃氏家族的文化屬性界定為累積型的文化家族,是名副其實、極有見地的。

第三,緊貼史料,以實顯真。余姚竹橋黃氏家族作為累積型的文化望族,根深葉茂,文化積淀很厚,要將其流脈與眾多的人物表述清楚絕非是件輕而易舉的的事,尤其是如何把握家族史研究與學術史研究的關系及區別是對作者學術功底的挑戰和檢驗。為此,作者在盡可能多地占有資料、在弄清基本史實的基礎上經過嚴格的考稽源流,廣征博引,探幽發微,辨訛正誤,提出了諸多富有創建的學術觀點。在收集和考稽史料方面,因作者身在縣級城市要想獲得大量的研究資料客觀上存在諸多困難;但其為完成這一高難度的課題研究,不辭辛勞,四處奔波,搜集史料。一方面從有關圖書館、文物保護和管理單位、檔案館等收集有關竹橋黃氏家族的存世宗譜、竹橋黃氏家族人物的存世著作,以及諸如地方志等相關歷史文獻,包括收集一些實物性的史料;另一方面通過對竹橋黃氏家族的發祥地、支系的徙居地等進行實地考察,與竹橋黃氏的后裔進行訪談,從中發現新的研究線索和新的觀察角度,書中許多珍貴史料首次得到披露。同時,作者通過對文獻記載的前后比對,對其中的一些錯誤記載作了辨析,還其真相,反映出作者嚴謹的治學態度。縱觀全書,作者通過深入研究,探討了竹橋黃氏家族長久不衰的原因及歷史影響,得出了“余姚竹橋黃氏家族以文化立族、以人才興族、以成就顯族”之結論,是建立在扎實的史實基礎之上、是經得起歷史和文獻的檢驗,是真實可信的。貼著史料走,真如傅斯年先生所說:“一分材料出一份貨,十分材料出十分貨,沒有材料便不出貨。”(《史學方法導論》,收入《傅斯年全集》第二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年出版)。浙江大學歷史系的先輩和同仁們,始終秉承著這一史學研究的優良傳統。我從本書中欣喜地看到,華建新老師曾作為浙江大學人文學院的訪問學者,確實也繼承了這一傳統,且努力加以踐行。

從整體上說此書是對余姚竹橋黃氏家族史系統研究后的全面反映及理論概括,極具原創新,構建了竹橋黃氏家族衍變的嶄新論述體系。不僅厘清了竹橋黃氏家族的發展脈絡,而且還深入探討了這一家族之所以負有盛名的原因。本書邏輯嚴密,文字清通,其學術價值不言而喻。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族是社會更大的細胞。從某種意義上說,家族史就是社會歷史發展的縮影,通過對竹橋黃氏家族文化精神的全面認識,對于當代社會的家族文化建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很大的啟示和借鑒意義,也為浙東家族史的研究提供了一個成功案例。

但是,正如作者所言,余姚竹橋黃氏家族史的研究尚有諸多待開發的領域,許多深層次的問題有待于新材料的發現和對現存史料作深入發掘而更徹底、更完善地予以解決。由于本課題研究所涉及的領域十分廣泛,因此不可能包羅萬象、完美無缺,這個不足之處既難以避免,與本書開拓性的研究成果相比,也就顯得不很重要。

曾記得,2004年10月的某一天,我在為歷史系的研究生講授《中國古代史史料學》時,本書作者恰巧也來聽課。課間休息時,他向我提出一個問題:“有人認為黃宗羲在別人還在武裝抗清的時候,其早早地退出了,有失‘氣節’,您怎么看?”我當即就以十分肯定的語氣回答道:“黃宗羲在氣節上絕對沒有問題。人們只要結合當時民族斗爭的新形勢,認真地研究黃宗羲一貫以來的思想和表現,是不難得出這個結論的。”光陰荏苒,此事已經過去了十幾年,此書的問世,便在很大程度上回答了上述問題。華建新老師在浙江大學訪學后,一直孜孜不倦地從事著有關余姚先賢的學術研究,可謂成果累累,迄今已出版了多部專著,且皆頗獲好評。今天,他又將本書呈現在讀者面前,在學術上,對竹橋黃氏家族的研究作出了新的貢獻,確實令人欣喜和期待。是為序。

何忠禮

2016年3月28日于杭州鳳起苑寓所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沂市| 通榆县| 平乐县| 赤壁市| 锡林浩特市| 金秀| 光山县| 赤城县| 青神县| 烟台市| 鄂托克旗| 沙田区| 剑河县| 旬阳县| 南华县| 黄山市| 探索| 台东县| 云阳县| 盐城市| 喀什市| 尼勒克县| 巴东县| 和林格尔县| 阳城县| 阿勒泰市| 高平市| 浦县| 聂荣县| 出国| 临汾市| 绥江县| 舒兰市| 永顺县| 苗栗市| 清水河县| 栾城县| 若尔盖县| 三明市| 江口县| 阿勒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