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姚竹橋黃氏家族研究
- 華建新
- 18445字
- 2019-12-06 10:04:41
第三節(jié) 元末至明末竹橋黃氏代表性人物
元末至明末是竹橋黃氏家族發(fā)展的鼎盛時期。元明之際,社會鼎革,漢民族軍事集團推翻了蒙古族貴族所建立的元王朝,奪回了天下。漢民族結束了近百年屈辱的歷史,上層社會和下層民眾壓抑的心情重新釋放,精神面貌為之一振。對于竹橋黃氏家族而言,在這一時期涌現(xiàn)出了不少代表性的人物,雖人生經(jīng)歷各異,但各有建樹,成為竹橋黃氏家族中的佼佼者。根據(jù)黃炳垕輯著《黃氏世德傳贊》所載入的代表性人物所處的時代,大體劃分為三個時期:元末明前期代表性人物、明中期代表性人物、明晚期代表性人物。本節(jié)主要根據(jù)黃宗羲所撰《黃氏家錄》、黃炳垕輯著《黃氏世德傳贊》所載人物事跡,作簡要論述:
一、元末明初代表性人物
元末明初,竹橋黃氏家族較有影響的代表性人物為黃墀、黃均保和黃玨。
(一)黃墀
黃墀,竹橋黃氏九世孫。黃宗羲在《黃氏家錄》中載其事跡:“表忠公諱墀,安定公九世孫也。與同邑陳子方、山陰陳性善友。讓皇帝遜位,性善以禮部左侍郎投水死。公與子方相約,亦死之。有詩云:‘為臣真欲效全忠,豈料翻成與叛同。北狩緣藏青史筆,南還猶是白頭公。’自革除忌諱,故家乘亦莫詳其官也。《余姚志》并二人姓名而逸之。”光緒《余姚縣志·黃墀傳》亦載其事跡:“……燕師起,性善以副都御史監(jiān)軍戰(zhàn)敗,入河以死。墀與子方亦同死。崇禎末附食表忠祠。國朝予入忠義祠。”據(jù)史載,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七月發(fā)動“靖難之役”,四年(1402)四月,燕軍在安徽靈璧縣境最終大敗南軍,俘獲南軍將領數(shù)百人。時為副都御史任監(jiān)軍的陳性善被俘,放還后投河盡忠,黃墀與陳子方為盡忠亦同死。生前留下《正命詩》一首:“為臣真欲效全忠,豈料翻成與叛同。北狩緣藏青史筆,南還猶是白頭翁。”
此詩抒發(fā)了為國盡忠,不愿以茍且之生度日的壯懷。對先祖黃墀的獻身,黃宗羲感慨萬分,在黃墀傳略中有一段議論,抒發(fā)了對歷史上余姚一地多忠烈之士的贊嘆之情:
有明之亂,其關系社稷者,“靖難”之師也、“土木之變”也、閹人劉瑾也、宗室宸濠也、閹人魏忠賢也、北都之陷也、南都之陷也,而我姚江無不著節(jié)其間。“土木之變”由于忠肅公而定。忠肅其先姚人也。劉瑾之亂,謝文正公持韓尚書論瑾之疏不肯下,遂去。瑾于是榜文正姓名為奸黨。宸濠之亂,死亂者孫忠烈公,定亂者王文成公。當魏忠賢之時,吾忠端公死之。未二十年而北變,施忠介公又死之。踰年而北兵南下,虛入無人之境。孫、熊兩相國始明春秋之義,螳臂以當之。顧獨“靖難”,死節(jié)之盛,從古未有,而姚江乃無一人載于縣志,百年長老亦莫能舉之于缺文之余,則非其后人之過歟?崇楨末,賜祀表忠祠。嗚呼!吾黃氏,慶元通判公死于金,表忠公死于“靖難”,忠端公死于閹人,故孫熊兩相國建義之時,宜乎多揭竿而起也!
自宋末至明末清初,余姚人在朝正直官員在重大的政治斗爭、軍事較量中,為國盡忠者輩出,屬于竹橋黃氏宗族一脈的忠烈之士就有宋末的黃通判、明初的黃墀和明末的黃尊素等。竹橋黃氏中的代表性人物為國盡忠的精神成為其家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二)黃均保
黃均保,號菊源,竹橋黃氏七世孫,屬石柱支。黃宗羲在《黃氏家錄》一文中記載其先族祖黃均保事跡:“御史公諱均保,號菊源,安定公七世孫也。洪武二十三年(1390)貢士,天子親詔策之,閩人劉駟第一,公第二,授北平道監(jiān)察御史。上《便宜十二事》,稱旨。已有傳檄北平者,公辨其偽,捕斬之,天子以為能。”說明黃均保為官精敏強執(zhí),敢于進言,受到皇帝賞識。至于黃均保的結局,黃宗羲子百家說:“菊源公后被宋中、田炳文之饞,謫戍山西安東衛(wèi)。”清光緒《余姚縣志·黃均保傳》亦載其事跡。然黃炳垕對其先祖黃宗羲有關黃均保“閩人劉駟第一,公第二”的記載表示懷疑,他在《竹橋黃氏世德傳贊·黃均保》條后有按語:“《進士題名碑》《貢舉考略》二書并載洪武二十三年庚午歲,舉行鄉(xiāng)試。二十四年辛未歲舉行會試,會狀黃觀榜姓許、榜眼張顯宗、探花吳言信。是科中式止三十一人,并無劉駟及菊源公之名。即查前后數(shù)刻內(nèi)亦無其人。《家錄》所云,不知何本。或者天子特旨召試,而第其高下,未可知也。”
從黃炳垕的按語可知,其嚴謹求真態(tài)度體現(xiàn)了竹橋黃氏家族的學風,即便對大名鼎鼎的先祖黃宗羲所撰人物小傳也敢于提出質(zhì)疑。這種追求真知的治學精神是對其家學精髓的弘揚。
《黃氏世德傳贊》有其贊語:“萬言對策,立論錚錚。烏臺執(zhí)簡,鰲首分榮。識精辨?zhèn)危墼S為能。縱遭饞毀,名德常馨。”此贊語歌頌先族祖黃均保智力超群,善辨奸細。其為官正直,為竹橋黃氏成員確立了人格品位,影響深遠。贊語中所稱“烏臺”,即指御史臺。據(jù)傳,漢代時御史臺外柏樹茂密,烏鴉翔集,世人稱御史臺為烏臺。贊語中指代黃均保,其系竹橋黃氏家族中首位擔任監(jiān)察御史之職的官員。明清之際,竹橋黃氏集中地出現(xiàn)諸多志士仁人,應該說與黃均保的人格典范是有聯(lián)系的。
(三)黃玨
黃玨,字思明,一字玉合,號菊東,為竹橋黃氏八世孫,前園支。黃炳垕據(jù)明代《一統(tǒng)志》載其事跡:“初學《春秋》,后見四明黃產(chǎn)實說《尚書》,心好之,更受《尚書》,隱居教授。浙之言《尚書》者多宗事之。喜玩邵子《皇極經(jīng)世書》,旨趣精妙,貫徹天人,有以自樂。”光緒《余姚縣志·黃玨傳》亦載其事跡,敘其“八歲就外傅,輒雞鳴往夜分乃歸寢,寒暑無間。年十二三,祖雷令說《春秋》,謬于經(jīng)旨。祖曰:‘欲紹儒術乃若是耶?’遂從祖深求其義。”可見,黃玨自少年即攻經(jīng)學,為學極其刻苦,后受祖父及名師指點,學業(yè)大進。然黃玨科舉不遂,遂家居教授。晚年,與太原黃萬石、上虞謝肅為文字歡,逍遙海云山月間。有《菊東集》八卷傳世。
《黃氏世德傳贊》有其贊語:“麐史筆削,袞鉞交施。尚書義理,剖析精微。天人貫徹,化及一時。隱居自樂,百世經(jīng)師。”麐史:麐同麟,借指麒麟閣,漢武帝建于未央宮之中,因漢武帝元狩年間打獵獲得麒麟而命名。主要用于藏歷代記載資料和秘密歷史文件。此處,指代黃玨的才學。此贊語說明,黃玨的一生成就主要在經(jīng)學方面,頗有造詣。竹橋黃氏自八世開始,學術人才開始出現(xiàn),家族人才的發(fā)展方向并不局限仕途。黃玨的經(jīng)學造詣功底之深,為學者稱道。在人生志趣上,淡泊明志,隱居自樂。黃玨豁達逍遙的人生境界亦為其后世所效仿。
二、明代中期代表性人物
明代中期,竹橋黃氏家族處于興盛時期,人才迭出,交相輝映。其代表性人物有黃韶、黃珣、黃翊、黃伯川、黃璽、黃嘉仁、黃家會、黃嘉愛、黃堂、黃元釜、黃尚質(zhì)、黃夔、黃諒、黃稔等人物:
(一)黃韶
黃韶,字九成,號道南,竹橋黃氏第十世,古路支。黃宗羲所撰《黃氏家錄·道南公黃韶》載其事跡:
道南公諱韶,字九成,亦安定公十世孫也。初為小吏,給事于藩司。藩司嘗夜出,聞吏舍讀書聲甚苦,問之,乃公也。試以經(jīng)義,奇之。值天順己卯鄉(xiāng)試,藩司引入試院,遂中式。成化五年(1469)登進士第,授南京大理寺左評事,歷左寺副、右寺正。升江西按察使僉事,署學使者事,請謁不行,公知見忌于世,遂致仕。嘗賦其所居之山水,曰道南八景詩。一時名士,如華亭張弼、東吳桑悅,皆從而和之。
上述簡介說明,黃韶讀書刻苦,攻讀經(jīng)書有得。入仕后,為官正直,因不善迎合、奉承上司而退出仕途。黃宗羲還在《黃氏捃殘集》一文中記載其在文學上的成就:
先生所交多才士,華亭張東海、東吳桑民懌,皆為賦其所居之景,而先生之詩文質(zhì)而不華,有古承平作者之風。然家集散失亦無從,究其底蘊所存,詩數(shù)首,又雜徐曰仁之作,某因刪去,取文翰大成所選,律詩七首,合之以為是茲集,嘗見同邑《魏嘗齋集》與先生唱和甚多,今亦失去不得,取而附之。
黃韶不戀官棧,性喜山水。致仕歸里后,與友人魏瀚、刑簡、丁傭、蔣誼、張淵、邵曦、桑悅等數(shù)友徜徉山水,賦詩唱和。黃韶有感于家鄉(xiāng)美景,詠《道南八景》,即:通德高門、招賢故里、雁嶺來青、鶴橋環(huán)碧、丁山一泉、沙浦九曲、槐屋春陰和桂林秋色。《道南八景》成為歌詠鄉(xiāng)里風光佳作。明成化十五年(1479)冬十月既望,賜進士出身、嘉議大夫、南京吏部右侍郎前翰林院侍讀學士兼經(jīng)筵講官同修國史太和尹直為《道南八景詩》作序。序中說道:“浙之余姚治南十里地曰古路,路之南,進江西僉憲黃君九成世居之故地。君自號道南居士,其所居之北七里,舊有通德門,鄉(xiāng)人出入,孝友德義,習以成俗。其視鄭公通德之門。何異門之南,舊有招賢里,士大夫聚止之地。衣冠文物,于斯為盛。”序文對黃韶家鄉(xiāng)的風土人情之淳樸、文明之盛高度贊賞。黃韶詩作甚豐,其中《友梅》一詩,有詩句:“風霜共守形骸老,冰霜相資意味長”,
借詠梅而寄懷,表達了自己矢志不移的人生志向和追求。《黃氏世德傳贊》有其贊語:“貧不廢學,書聲瑯瑯。達不忘廉,介節(jié)堂堂。洊升要職,志潔行芳。徜徉山水,風雅頡頏。”
此贊語重點贊揚先族祖黃韶高風亮節(jié)的品格,尤其對黃韶致仕后“徜徉山水,風雅頡頏”的情趣尤為贊賞。這也說明竹橋黃氏自十世開始在文學上出現(xiàn)了詩才高超之賢達,詩書傳家之風猶興。
(二)黃珣
黃珣,字廷璽,號梅川,追贈謚號文僖,竹橋黃氏余姚彭橋支,按竹橋黃氏排序為第十二世。清光緒《余姚縣志》據(jù)《分省人物考》及《三祠傳》輯錄黃珣事跡:
黃珣,字廷璽。祖文,有儒行,世稱“白云先生”,父廉,南京留守衛(wèi)知事。母戴,孕十四月生珣。讀書過目成誦。成化十七年(1481)一甲二名進士,授編修。弘治改元,與修《憲宗實錄》,充經(jīng)筵官。書成,升侍講,賜宴及金幣,進右春坊諭德,管司業(yè)事,升南祭酒。丁母憂。孝宗念經(jīng)幄舊臣,特遣官為營葬及諭祭。服除,補祭酒,升南吏部右侍郎,尋升本部尚書。勒令致仕。(正德九年)卒于家,年七十七。贈太子少保,蔭一子。嘉靖初追謚文僖。珣簡易篤實,凡經(jīng)筵進講,必反復開陳以感悟主聽。掌南北太學,于諸生甚有恩義。山西魏成家貧,不能歸,止一女已字,人欲改字同舍生,以其聘資途費。珣廉知,即撥門差濟之,其余或病給以藥,或死無所歸為之殯斂。又斥其公余銀繕理號舍,完輯公廨。正德初,逆瑾專恣,與其黨馬永成、高鳳、羅祥、魏彬、邱聚、谷大用、張永時號“八虎”,日進鷹犬歌舞角抵之戲,又于西華門作豹房,工役繁興,民力罷弊。珣與三山林瀚條奏時政十二事曰:“隆大孝以先天下,集群議以決大政,改州治以奉陵寢,崇儉德以足國用,省虛費以膽軍民,增貢舉以進人才,修武備以御寇盜,省匠役以蘇民困,節(jié)工役以省財用,清吏役以革宿弊,定馬政以防欺蔽,大優(yōu)容以廣言路。”疏入,瑾憾之,瀚降,珣去位。瑾又以珣與謝遷同邑,恨余姚人尤甚,凡京朝官俱外轉(zhuǎn),無留者。珣著有《紛紛論稿》《惕齋稿》《東山文集》《素庵詩集》藏于家。
從黃珣生平事跡看,出生奇異,受祖上德行教化,天資聰穎。明成化十七年(1481),與同邑王華榜同科進士及第,王華為狀元,黃珣為榜眼,一時名聞天下。黃珣曾任皇帝侍講,講論簡潔務實,深得弘治皇帝的稱贊。其在《經(jīng)筵日講論用人疏》中提出了“善用人者,必有以定天下之志,必有以作天下之氣”的觀點,
將善用人與治國平天下聯(lián)系起來,極有見地。黃珣主管南北太學期間,對學子十分關心,生活上處處照顧貧寒學子;對教育設施的修繕亦十分重視,廉潔奉公。黃珣為官直氣,對閹黨劉瑾專權十分痛恨,與朝中正直官員聯(lián)名上奏論時政十二事,揭露劉瑾奸黨的罪行。黃珣等人對奸黨罪行的抨擊觸怒了劉瑾,被劉瑾強行致仕。因黃珣積極參與同為余姚人的閣臣謝遷等人反對閹黨的斗爭,
又被劉瑾以“奸黨”的罪名榜示天下。《國朝獻征錄·南京吏部尚書黃珣傳》亦載其生平事跡簡介:“弘治十八年,升南京吏部右侍郎,正德二年,進本部尚書。時逆瑾方任情,黜陟天臣,遂傳旨令致仕。九年八月卒,賜祭葬,贈太子少保。珣平易厚重,不存畛畦,文如其人云。”
黃珣為人寬厚,氣度恢弘,與文學造詣極深。黃珣詩歌中有一首《賀年姪王伯安登第》,詩末言:“登第樂卻合,同擔廊廟憂”,表達了對晚輩俊秀王陽明(字伯安,王華長子)的殷切期待,后王陽明不負前輩所望,成為一代偉人。黃宗羲所撰《文僖公集序》一文中,對族先祖黃珣詩文評價很高:“其詩文典雅平淡,如其為人。”
黃珣是竹橋黃氏家族本縣外支中官階最高的,他的為官品格、為人之道、為學精神均對竹橋后人產(chǎn)生了極大的人格影響。
(三)黃翊
黃翊,字九霄,號菊泉,竹橋黃氏第十世,古路支。《黃氏家錄·菊泉子黃翊》一文載其事跡:
吾姚江畫學,蓋始自菊泉子。云菊泉子,諱翊,字九霄,能為五七言詩,書法趙松雪,畫竹石菊花,而菊花尤入神品。菊泉傳醒泉,醒泉傳楊秉和,秉和傳僧海懷,此其畫菊之源流也。菊泉子之畫菊,引泉為池,種菊數(shù)百本池上!朝夕嘯詠于側(cè)。時其煙容傲色,斂之尺幅,遂自號菊泉子。其視人世榮利之事,嗤斥不啻灰塵矣。成化十六年(1480),觀其兄道南于留都。留都士大夫聞其名,爭挽致之。遇其意所不樂,斷梗孤蕊,絕不可得。雪湖馮蘭以詩名,其詠菊泉也曰:“種菊雁山下,山深泉亦長。傲霜秋色老,映月夜猶涼。妙灑臨池墨,清分獻酒觴。蕭然三畝宅,風景即南陽。”今菊泉故地,蕪穢不治,而樵兒牧豎過,猶指之曰:“菊泉子嘗種菊于此矣。子鶴溪、半山。
黃宗羲對其先族祖黃翊的介紹,既交代了其畫學的師傳淵源、擅長畫菊,又點出了其人品,不為世俗所染。黃翊以菊花品性自勉,志趣高潔,風格灑脫淡雅。
《黃氏世德傳贊》有其贊語:“灑墨揮毫,唯意所命。斷幅零箋,擇人而贈。意所不合,求無一應。人世紛華,掃除絕凈。”此贊語贊美族先祖黃翊在姚江畫壇上的成就獨樹一幟,以畫菊著稱于世。畫菊寄情,隨意揮灑,畫風孤芳雅達,似秋陽淡菊,白鶴凌空。黃翊不與世俗同流,為明代藝苑名士。
(四)黃伯川
黃伯川,字德洪,號蟄庵,竹橋黃氏第十世,周家埠支。《黃氏家錄·蟄庵公黃伯川》載其事跡:
蟄庵公諱伯川,字德洪,安定公十世孫也。公嘗為蒙師教授。吳中有大姓,聘兩師于家塾,一經(jīng)師,一蒙師,蒙師則公也。大姓有重客,置酒高會,召經(jīng)師,獨不召蒙師。公恥之,即日辭大姓而歸,乃從他經(jīng)師,復為弟子。天順壬午舉于鄉(xiāng)。明年會試,試日大火,舉人焚死者九十余人,而守軍負公得出。公乃喟然嘆曰:“吾脫死如毫厘,而復求進乎?”天子改試期八月,公竟不就試。除建寧府教授。當是時,公之禮經(jīng)特聞,行省分闈,束帛聘之,士之得出其門者,無不自為榮也。久之,致仕歸,徜徉山水之間。相倡和者,小野倪宗正、秋江管溥、東余徐彬。
黃伯川,學有專攻,曾教授童子,性格耿直,為自尊而辭教職。后因科舉遇險,遂絕意科場。后被朝廷授予教職,聲名遠播,弟子以其自重。黃伯川不為官場名利所羈,致仕歸里后,性喜家鄉(xiāng)山水,與詩友倪宗正、管溥、徐彬等詩友唱和歌詠,流連山水間,感物賦詩,其樂融融。黃伯川吟詠家鄉(xiāng)風光,賦《竹橋十景詩》,十景即為:通德名鄉(xiāng)、招賢故里、官埭義塾、平原別墅、箭山擁翠、剡水環(huán)碧、東溪觀漲、西浦臨清、南坡曉牧、北野春耕。明嘉靖辛卯歲臘月,同邑詩友、文章家倪宗正在宅第清輝佳氣樓為《竹橋十詠》作序:“蟄庵黃公以教授致仕歸鄉(xiāng),徜徉山水間,列為十景,各賦七言律,所謂竹橋十詠也。余童時見其偉衣冠皓鬢眉,巍然達尊,少長聞鄉(xiāng)評以公為首稱。今誦十詠則又知其為大雅君子也……”序文對其《竹橋十詠》評價甚高,指其為“大雅君子”。
黃伯川七世孫宗裔亦為先祖《蟄庵先生集》作序:“……遂絕意進取,自號蟄庵,以見志。家居數(shù)載,征為建寧縣教諭,改任樂平。九載考,最升建寧郡博郡,為朱夫子過化之地。又遇先生之如胡安定者為之師作人。成化名動京師,爰膺陜西典試之命,不次之榮也。而先生處之泊如闈,事甫,即致仕歸。徜徉山水,以詩文自娛……”黃宗裔的序文對其先祖的經(jīng)歷作了較詳細的介紹,點出其性情淡泊與詩歌風格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清光緒《余姚縣志·藝文上》卷十七亦載文學大家倪宗正對黃伯川所作《竹橋十詠》的高度評價:“而其戚話濃淡,孫謀黨規(guī)。水旱之尤,稼穡之樂。泉水之趣,時物之感,皆本于性情,而安于禮儀,可以觀此也。予所謂大雅君子。”倪宗正的評價高度概括了黃伯川詩歌的審美特色和其人品之間的自然聯(lián)系。
《黃氏世德傳贊》有其贊語:“棘院失火,脫死毫厘。絕意進取,鳣堂幽棲。秉鐸鎮(zhèn)武,分闈陜西。經(jīng)師碩望,遠邇宗之。”贊語中“棘院”指科舉時代的試院。古代科舉試士,用棘圍試院,以防弊端,故稱。“鳣堂”典出《漢書·楊震傳》:“后有冠雀銜三鳣魚,飛集講堂前,都講取魚進曰:‘蛇鳣者,卿大夫服之象也。數(shù)三者,法三臺也。先生自此升矣。'”因稱講學之所為“鳣堂”。此贊語主要歌頌族先祖黃伯川坦蕩的胸懷,不戀官棧,怡情山水,詩友為伴,歌詠故鄉(xiāng)。其性格美德對竹橋黃氏后人的人格情操產(chǎn)生深遠影響。
(五)黃璽
黃璽,字廷璽,號小雷,竹橋黃氏第十一世,李家塔支。黃宗羲所撰《黃氏家錄·小雷公黃璽》一文載其事跡:
小雷公者,安定公之十一世孫也。自小雷公以來,羲為宗子,又七世矣。公諱璽,字廷璽。邑之南山有大小雷峰,高士謝遺塵之所居也。公之兄號大雷,故公號小雷云。大雷公商于楚,逾十年不歸,莫知存亡。公曰:“有兄而弗知其存亡,何以弟為?”乃入楚求之。初,大雷公之商也,第言之楚,不言楚之何邑何聚,十年中流轉(zhuǎn),又不復一邑一聚。公茫然往來湘漢者久。之至道州,一日公奏廁,置傘路旁。大雷公遇之,視傘與其地傘不類,意為鄉(xiāng)土之新來商者,得借問鄉(xiāng)土事。已而公出,相視若夢寐,慟哭失聲,道路觀者多嘆息泣下。時大雷公業(yè)已有田廬妻子于道州。公留數(shù)月,卒奉其兄歸。羲嘗欲考公生之時,而祝版雖有生諱月日,不注其歲。然公之子素庵公,年八十余,公之孫東河公,年五十。東河公生弘治十年。東河公之卒,素庵公棄世已久,則素庵公生東河公在四十內(nèi)外。由弘治十年而上推之四十年,當天順元年,素庵公之生不過先后其間。公蓋宣、正間人也。
在封建社會中,從占主流文化的社會意識看,家庭、學校、社會以“孝”為道德倫理教育之要,由此形成了淳樸的民風,朝廷及民間還以孝道作為品評人物德行的基本標準。黃宗羲通過較詳細的敘述,大力彰顯其先祖小雷公的孝梯事跡,不僅對竹橋黃氏家族成員傳承孝道確立了典范,也為社會弘揚孝道美德提供了人物范例。黃宗羲另著有《萬里尋兄記》一文,專記先祖黃璽美德。由此可見,黃宗羲對其先祖的孝悌精神十分敬仰。同時,也展示了竹橋黃氏家族對孝道孝行的敬重。黃璽的孝行,亦被《明史·孝義傳》載錄,
可見其事跡影響之大。
《黃氏世德傳贊》有其贊語:“磨鏡三年,尋兄萬里。至誠感神,仍同姜被。孝義肫肫,名標青史。英宗郕王,能無愧死。”贊語中引“姜被”一詞,典出《后漢書·姜肱傳》。漢姜肱“與二弟仲海、季江,俱以孝行著聞。其友愛天至,常共臥起。”后世遂以“姜被”謂親如兄弟,詠兄弟友愛。又例舉明英宗被蒙古兵虜去達一年半之久,受盡折磨侮辱欺詐但他能保持名節(jié)骨氣,感動蒙古人放明帝回京。英宗回京后又被繼其位的弟弟景泰代宗幽禁關押八年之久,從二十二歲關押到三十歲。贊語中的郕王是明代宗朱祁鈺登基之前的封號,是王爵稱呼。1449年,明英宗在“土木堡之變”被瓦剌所俘后,郕王被于謙等大臣擁立為帝,年號景泰,尊英宗為太上皇。景泰八年正月,奪門之變,明英宗復位,改元天順。二月,廢景泰帝為郕王,軟禁于西苑。郕王薨,享年三十。此贊語極具激情地歌頌了先祖黃璽長途跋涉,不辭辛勞,磨鏡三年,萬里尋兄的感天動地的事跡。并以普通百姓的孝行,反襯封建帝皇中的敗類滿口禮義廉恥,實則唯權是圖、骨肉相殘的卑鄙行徑。贊語通過歷史典故闡明儒家的孝道在于行,而不是看其夸夸其談和顯赫的權勢地位。人間自有真情在,黃璽的孝行是竹橋黃氏的典范,集中體現(xiàn)了竹橋黃氏的傳世精神。以孝道立族是竹橋黃氏家族經(jīng)久不衰的重要原因。此贊語在寫作上很有特色,引經(jīng)據(jù)典,用對比手法力顯黃璽的孝友精神,體現(xiàn)出其尊重生命、孝親、與人為善、關愛的本質(zhì)。黃璽是竹橋黃氏孝行的代表人物,行為時范,其后世維賢影從,孝行人物代不乏人。
(六)黃嘉仁
黃嘉仁,字一元,號半山,竹橋黃氏第十一世,古路支。《黃氏家錄·半山公黃嘉仁》一文載其事跡:
半山公諱嘉仁,以詩名。其送別云:“襄山遠寂莫,漢水波清漾。一片別離情,盡在河梁上。”中聯(lián)如:“窮將入骨心猶壯,老倦趨時夢亦清。”又:“苔裀展綠連朝雨,松粉飄黃昨夜風。”又:“梯山有腳云將雨,繍地無名草自花。”又:“山當好處偏多寺,地到斷頭方有橋。”又:“對酒易為今日樂,看花猶記少年狂。”又:“杜鵑啼老紅猶濕,精衛(wèi)情深海欲干。”結句如:“柳衰荷盡芙蓉老,交割秋光與菊花。”又:“西風也不從公道,破屋人家分外多。”又:“年年江上無情鳥,只帶秋歸不帶書。”其可傳無疑者。
黃宗羲通過引用族先祖黃嘉仁的詩句,證明其人的詩歌成就。他所撰的《半山先生詩集序》對其族祖黃嘉仁的詩歌藝術評價也很高。黃嘉仁為黃翊之子,詩才出眾。其詩步唐韻,緣情而發(fā),情景交融,一反明代前后“七子”的模擬之風,為明代中期姚江詩人的佼佼者。此聯(lián)主要贊頌先祖黃嘉仁詩情才藝,說明竹橋黃氏家族的“詩教”傳統(tǒng)延至明代中期已蔚為大觀。黃炳垕輯著《黃氏世德傳贊》有其贊語:“紅葉山頭,白云塢口。詩料當前,得心應手。斷句零章,珍逾瓊玖。地久天長,詩名不朽。”在明代中期,黃嘉仁是竹橋黃氏的代表性詩人之一。
(七)黃嘉會
黃嘉會,字懋禮,號履齋,竹橋黃氏十一世孫,古路支。明敕授文林郎、弘治辛酉(1501年)舉人、江西金溪縣知縣。黃宗羲撰《黃氏家錄·履齋公黃家會》一文載其事跡:
履齋公諱嘉會,字懋禮,讀書城南僧舍,胸不沾席者數(shù)年,遂得博覽。學使者謂:“姚江才壓旁邑,必得通五經(jīng)者為第一。”于是第一。公弘治辛酉舉于鄉(xiāng)。其后十四年,知金溪縣事。撫屬六縣,金溪與樂安遠水。樂安無兌淮,而金溪租米之致淮者,費三石有奇而得一石。又割金溪西北境十八里,立東鄉(xiāng),其兌淮之米尚留金溪。公皆移文除之,由是見稱。武宗南巡,公預備諸費,民用不擾,人益以為能,考上上,乃公竟乞休。初,道南公無子,乞其兄軾之子,得公以為后。晚生嘉全,公視其能立,復歸后于本生。
黃宗羲在記述族先祖黃嘉會的事跡中,重點介紹了其人對于五經(jīng)的貫通。所謂五經(jīng),即指《詩經(jīng)》《尚書》《禮記》《周易》《春秋》。黃宗會出仕之后,任金溪知縣。在任上以民生為本,向上司移文,通過行政區(qū)劃的調(diào)整,改變相鄰縣之間的交換關系,從而減輕了百姓的負擔。明武宗到江南巡視,實為游山玩水,為減輕百姓的負擔,不擾民,設法籌措經(jīng)費。
《黃氏世德傳贊》有其贊語:“學貫五經(jīng),以博擅名。政安萬民,以能見稱。績考上上,遽謝簪纓。心輕利祿,志慕山水。”此贊語彰顯其族先祖黃嘉會的親民政德,以及不追求功名利祿的君子人格。同時,也說明竹橋黃氏家族中的出仕者的愛民情懷。
(八)黃嘉愛
黃嘉愛,字懋仁,號鶴溪,竹橋黃氏十一世孫,古路支。明正德三年(1508)進士,官至欽州知府。明嘉靖《欽州志·國朝職官》(卷四)載:(知州)黃嘉愛,浙江余姚縣人,進士,正德九年任,卒于官。黃嘉愛曾受學王陽明。黃宗羲在《明儒學案·浙中王門學案》一文提及:“黃嘉愛,字懋仁,號鶴溪,正德戊辰進士,官至欽州守。”
黃宗羲所撰《黃氏家錄·鶴溪公黃嘉愛》亦載其事跡:“鶴溪公諱嘉愛,字懋仁,正德戊辰進士,授潁州守,改廣東欽州,卒于官。公從文成講學,嘗有詩云:文章自荷逢明主,道季還期覺后人。其自負如此。”
從上述史料可知,黃嘉愛作為明代大儒王陽明的嫡傳弟子,道德文章出類拔萃,志向高遠。黃宗羲所撰《潁州集序》對其先族祖黃嘉愛的人格學識評價極高:
公從王文成公講學,抱負不凡,而左官萬里,憂憂不得志。其弟半山挽之詩云:“凰翔天上九苞高,文彩呈祥冠俊豪。青海三年遭官謫,白頭雙淚倚門勞。日沉霄漢光芒掩,云鎖山川怨氣饒。老我惠連情似海,離騷空賦對誰招?”“訃回萬里禍雙雙,鳳去雛隨痛夭亡。半紙浮名真幻夢,三春玉樹忽重霜。神游老瘴終辭廣,魂逐孤云始返杭。骨肉一家三苦處,西風泣斷幾肝腸!”
從黃宗羲對黃嘉愛生平事跡的記載中可知,黃嘉愛為官正直,氣度不凡。貶官青海,身限絕境,仍守志不移,足見其人格操守之高潔。學宗王陽明,以“良知”為本。黃宗羲《明儒學案·浙中王門學案》一文導語中亦提及黃嘉愛。
《黃氏世德傳贊》有其贊語:“陽明之徒,菊泉之子。文采九苞,左官萬里。魂逐孤云,名留半紙。斯道仔肩,誰為知己。”此贊語主要稱頌族先祖黃嘉愛于憂患中堅守良知之道,無愧于陽明弟子。同時,也說明陽明學說在竹橋黃氏家族成員中的傳播和影響。
(九)黃堂
黃堂,字敬勉,號南浦,竹橋黃氏第十一世,周家埠支。進士,歷官宜興縣知縣,敕贈文林郎。黃宗羲《黃氏家錄·南浦公黃堂》一文載其事跡:
南浦公諱堂,字敬勉,蟄庵公(黃伯川)子也。少隨蟄庵公之官。建寧令聞其才,引入,便使拜其夫人,欲得公婿之。其女亦私窺公,心悅而好之。而蟄庵公不欲越境婚姻,固辭于令。其女聞之,遂自縊死。后十五年,弘治乙卯(1495),公舉于山東。偕計吏北上,睹舟子之女,慘然不樂。舟子問之,曰:“向吾約婚建寧令女,女乃為我而死。汝女何其似也!”舟子遂以其女許公,為期而去。已而公會試不第,竟歸,而讀書南浦,亦忘所期于舟子之女者。乃舟子之女待公不至,又自縊死。后七年壬戌(1502),公會試入場屋,恍惚見舟子之女為之磨墨。公既第,未廷試而卒。然而小說家所言韋皋之事,果不可謂之誣邪?
從黃宗羲對其先族祖黃堂的生平事跡簡介看,突出其一生中的兩次艷遇。一是建寧知縣欲選其為婿,被婉拒,導致知縣女蒙羞自盡,二是在北上參加禮部會試時在舟中遇船家女,船家將女兒許配給黃堂;因黃堂落第后未按時迎娶,導致船家女自縊。后黃堂再度參加禮部會試順利通過,遺憾的是突發(fā)疾病卒于廷試。黃堂一生雖沒有突出的建樹,黃宗羲取其二則故事,又與唐代曾為劍南節(jié)度使韋皋的愛情故事聯(lián)系起來,采用委婉的敘述手法,對黃堂的才俊倍感欽慕,又對其生平中的不幸和早逝深感痛惜。在黃宗羲所撰寫的大量人物小傳中,涉及愛情方面的內(nèi)容是極少的,從中可見,黃宗羲并不回避男女之間的愛情。對黃堂科考經(jīng)過,黃炳垕對此作了考證,認為:“《(黃氏)家錄》云:‘舉于山東。'《(南浦軒)記》云:‘折秋香第一枝’,似本省解元。今查《邑志·選舉表》公名下不注山東榜,而《貢舉考略》是科浙省解元為會稽陶莊敏公諧,即或舉于本省,非解首矣。《家錄》云:‘未廷試而卒’。《記》云:‘廷試第三人,未傳臚卒。’查《邑志·進士表》有公名,而是科《進士題名碑錄》不列公名,究不知卒于廷試前后也。”可見,黃炳垕對家族世系人物生平事跡是經(jīng)過嚴格考證的,即便對其族先祖的著述也是如此,據(jù)實記載或存疑,不下斷語,學風之嚴謹可見一斑。
《黃氏世德傳贊》有其贊語:“圭璋之器,廊廟之英。簪花瓊宴,射策天廷。鵬方展翼,龍待為霖。玉樓遽召,未抒經(jīng)綸。”此贊語主要歌頌了族先祖黃堂在科舉上的成就,為國家之人才;但正當騰達之際,卻散手西去,為之惋惜之情言于溢表。在贊語寫作上以“圭璋”比喻朝廷有用之人才,以“廊廟”代朝廷,典出《孫子·九地篇》,用典確切。同時,也提及黃堂在科舉場上的從容表現(xiàn):簪花瓊宴,射策天廷。射策:漢代考試法之一,主試者提出問題,書之于策,覆置案頭,受試人拈取其一,叫作“射”;按所射的策上的題目作答。此處指科舉考試,展現(xiàn)了明代科考的威儀和考生中舉之艱難。
(十)黃元釜
黃元釜,字汝用,號丁山,竹橋黃氏第十二世,古路支。王陽明弟子。黃宗羲在《明儒學案·浙中王門學案》提及:“黃元釜,號丁山……皆篤實光明,墨守師說。”黃元釜為王陽明的及門弟子,一生遵循師說,踐行致良知,是浙中王門的中堅人物。黃元釜性情淡恬,志趣高潔,與同為王門弟子的書法家楊珂為友,情誼篤深。明嘉靖己未(1559)秋八月望前二日,黃元釜八十大壽之際,楊珂撰祝壽序,
文中對黃元釜一生的品行盡情贊美:“公少業(yè)儒,博洽經(jīng)史”“視富貴若浮云”“年躋八秩猶讀書常若不足,惟自處若愚”“公嘗學于陽明先師。”
由此可見,黃元釜一生品行高潔,以讀書為樂,不為名利所絆,亦得同志所重。
《黃氏世德傳贊》有其贊語:“璞鶴之質(zhì),松柏之姿。秘圖為友,陽明是師。浮云富貴,悅志書詩。歸真返璞,悟澈良知。”此贊語著重贊譽族先祖黃元釜從學王陽明的好學精神,反映了陽明心學在余姚學子中的傳播和影響。黃元釜與楊珂的友情同樣也說明陽明心學在余姚的感召力。
(十一)黃尚質(zhì)
黃尚質(zhì),字子殷,號醒泉,竹橋黃氏第十二世,泉水支。明嘉靖四年(1525)舉人,歷官景州知府。黃宗羲專為其族先祖撰有《黃醒泉府君傳》一文,較詳細地介紹了黃醒泉的生平業(yè)績:
正德丙寅(1506),謝文正致政歸,與馮雪湖相唱和,
戲排舊韻,別創(chuàng)新詞,往復至于八九。嘉靖辛酉(1561),呂文安尤歸,
與黃醒泉相唱和,賞花對酒,登山臨水,無日無之:姚江風雅,唯此兩時為最盛。承平士大夫之風流,今無復有夢見之者矣!
醒泉則余五世族祖也,諱尚質(zhì),字子殷,醒泉其號也。吾始祖鶴山十三世孫。祖晰,父舜卿,母邵氏。府君生時,母有夢筆之祥,幼而穎異,日誦千言。稍長,以《易》為大師。湖守胡君聞其名,遣子從學。
舉嘉靖己酉(1549)科浙江鄉(xiāng)試,知息縣事。
府君吏治,以教化為先。民曾珣兄弟訟產(chǎn),府君手書《棠棣》章與之,曰:“熟讀后始為若理。”越數(shù)日,詣府君求直。府君曰:“前詩熟否?曰:“熟”。府君發(fā)明詩義,慷慨嗚咽。珣兄弟感動流涕,不待章終,相讓而去。或怪其速化,府君曰:“人孰無天性,批之以法,愈見其汩沒耳。”
尋遷景州守。景州多盜,皆勸其刻深為治。府君曰:“不然,景瀕滄海而麓大行,茍如此,足驅(qū)之為盜也。”于是捐鉤距,省簿書,多所縱舍,盜自衰止。明年,修董仲舒書院、周亞夫祠,自為文記之,相觀以經(jīng)術,使民不游學堂,與他撻市同。
時分宜私柄,大官多出其門下,府君激烈抗憤,發(fā)言無所梗避,聞者惡之。分宜既敗,分宜之黨未衰,廉平之譽,無由漸朝廷之耳。黽勉六載,乃自免歸。筑室烏膽山,讀書賦詩,耳目所及,分為十四景,片石孤枝,題品張皇。萬歷丁丑(1577)元旦,庭誥諸子,手書付之,十三日卒,年七十四。
府君與雪湖皆不受人牽挽,雪湖母年九十,固不欲出;府君之在景州,呂相氣勢方盛,府君蹇嵼偏州,未曾以尺腋自鳴不平,其自重如此。府君所最善者,楊珂、徐渭,其詩文書畫齊稱一時。而弇州主盟壇坫,士之未捧珠盤者,多見詆訶,三人崛強不甘于邾、莒,故徐渭之詩、楊珂之字,皆有貶辭,于府君無稱焉。百年以來,渭以袁公安顯,珂僅有知者,府君姓名幾將湮沒,余因選其詩而為之傳。
從以上黃宗羲對其先祖事跡的介紹看,黃尚質(zhì)秉性穎悟,敏而好學,專攻《易經(jīng)》為長,學有名聲。黃尚質(zhì)出任景州知州后,以儒家的仁政理念治理地方,以教化開啟民眾的心智為治道,取信于民,深得當?shù)匕傩論泶鳌<幢銓δ切┮蛏顭o著落而橫行鄉(xiāng)里的盜賊,黃尚質(zhì)亦不主張用嚴刑清除,而以寬刑薄賦等惠民措施,在解決其生計后,施以教化,引導那些鋌而走險的人棄邪改正。黃尚質(zhì)不僅為官清廉,而且極重視文化建設,為官任上修復董仲舒書院、周亞夫祠等文化設施,并撰文記其事。以開啟民心,轉(zhuǎn)變民風,從根本上解決了地方的治安混亂和教育落后問題。黃尚質(zhì)為官心系百姓,但從不為一己之利而巴結朝中權貴,時朝廷權柄被奸臣嚴嵩把持,一些投機官員紛紛拜其門下,尋求政治靠山;而黃尚質(zhì)則兩袖清風,一身正氣,大義凜然地與嚴嵩奸黨集團展開堅決的斗爭。盡管尚質(zhì)為官廉潔,口碑極佳;但他并沒有以此向朝廷邀功。當年,同邑呂本在朝權傾一時,黃尚質(zhì)亦未向其提出個人的任何要求。其在景州任上為官六年后主動提出致仕歸里,光明磊落之品格為世人所贊譽。黃尚質(zhì)不但為官清廉,而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亦有成就,與紹興名士徐渭、余姚名士楊珂齊名。黃宗羲所撰《景州詩集序》對族先祖黃尚質(zhì)的詩歌成就給予高度評價,序曰:
若景州公者,乃可謂之詩人矣。夫詩以道性情,自高廷禮以來,主張聲調(diào),而人之性情亡矣。然使其說之足以勝天下者,亦由天下之性情,汩沒于紛華污惑之往來,浮而易動,聲調(diào)者浮物也,故能挾之而去,是非無性情也。其性情不過如是而止,若是者不可謂之詩人。周伯弓之注三體詩也,以景為實,以意為虛。此可論常人之詩,而不可以論詩人之詩。詩人萃天地之清氣,以月露風云花鳥為其性情,其景與意不可分也。月露風云花鳥之在天地間,俄頃滅沒,而詩人能結之不散。常人未嘗不有月露風云花鳥之詠,非其性情,極雕繪而不能親也。景州之詩,咽噱于冷汰,纏綿于綺靡,江濱山畔,至今性情恍然猶在,其斯謂之詩人之詩乎?余嘗輯《姚江逸詩》,千年以來,稱詩者無慮百人,而其為詩人者三人而已:宋高菊磵、明宋無逸及景州是也。菊磵之詩,僅見之詩話、《武林舊事》者,不過十余首;無逸詩集久堙,余從其后人鈔之以傳;景州當時詩畫,與楊秘圖齊名,秘圖詩散失,而景州亦無有明其能詩者。異時諸老先生論姚江之詩,盛稱陳太常(贄)、馮雪湖(蘭)兩人。太常之和唐音,未免一時習氣;雪湖與謝文正唱和,險韻相伯仲,擬古樂府去西涯遠甚:雖各有長處,要俱不可謂之詩人也。顧他年有定姚江詩派者,菊磵為詩祖,景州則又為吾黃氏之詩祖,當不舍吾言而取定于前人矣。
黃宗羲在序中,對其族先祖的詩作藝術成就給予高度肯定,并對其詩歌的特色及地位作了介紹。黃尚質(zhì)的詩重性情,情景交融,詩中內(nèi)含“萃天地之清氣”。黃宗羲將其族先祖黃尚質(zhì)尊為“吾黃氏之詩祖”,足見其對黃尚質(zhì)的敬仰之情。黃尚質(zhì)詩歌風格獨樹一幟,與浙中文壇諸名士交誼甚篤。黃宗羲所撰《黃氏家錄·景州公尚質(zhì)》一文中載其文壇故事:
隆慶元年(1567), (黃尚質(zhì))致政歸。當是時詩人,山陰有陳鳴野、徐文長,上虞有葛公旦,鄞有沈嘉則、姚江則公與楊秘圖,而馬魯原附之,倡和無虛日。秘圖死,公哭之云:“自從解綬入秋云,何處看山不共君?十載論心成往事,一時垂淚惜斯文。誰收遺稿將千首,得見行書有八分。幾聽鵑啼江月白,愧無碑記郭公文。”秘圖詩已散失,羲從其遺墨收拾,僅得游四明山者數(shù)十首。公之集,則有《青園錄》藏于家。公與秘圖,姚人僅能舉其姓名,況于馬魯原乎?文獻無證,后死者之責也。七人之中,公與文長、秘圖又以畫名。
黃尚質(zhì)于明隆慶元年(1567)致仕歸里后,與浙中諸多名士交游甚密,詩歌唱和,寄情家鄉(xiāng)山水,所著《青園錄》,收其詩作。黃尚質(zhì)不僅擅詩而且善畫,而且多才多藝,其畫與紹興徐文長、同邑楊珂俱有名聲。
《黃氏世德傳贊》有其贊語:“詩歌常棣,化否為藏。術捐鉤距,化盜為良。振興學校,民知周行。政成身退,詩酒徜徉。”此贊語重點突出了族先祖黃尚質(zhì)為官之德,重視文教,深得民心。致仕后,與姚江詩人同游,鐘情山水,怡然自樂。其詩歌造詣精深,在黃氏家族中獨領風騷,在明代詩壇中也有一席之地。說明竹橋黃氏家族中的代表人物極重文學創(chuàng)作,代有傳人。
(十二)黃夔,字子韶,號后川,竹橋黃氏第十二世,周家埠支。王陽明弟子。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貢元,任宜興縣知縣。
黃夔,字子韶,號后川。黃堂子,黃堂科舉不第,歸鄉(xiāng)后而讀書南浦,后人故稱其為南浦公。黃宗羲在《明儒學案·浙中王門學案》提及黃夔,贊揚其族先祖對陽明心學的信奉。黃夔為王陽明的得意弟子,為學精神深受王陽明欣賞。明代心學大師王陽明在《竹橋黃氏續(xù)譜序》中盛贊黃夔德行:“近有族之胤曰夔者,以俊秀選為郡庠生,負笈稽山書院從予游,苦志立業(yè),學以有成……夔能及此而益勉之弗懈,尚何德之弗修、行之弗飭,功業(yè)弗底于大且遠哉!”黃夔步入仕途后,曾任宜興知縣,以禮樂治政,為官簡政輕刑,無為而治,故有“鳴琴陽羨”之譽。陽羨:古縣名,古稱荊溪、荊邑,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置陽羨縣,屬會稽郡,今為江蘇宜興。
《黃氏世德傳贊》有其贊語:“王門高第,南浦后人。光明篤實,師說遵循。鳴琴陽羨,名立政成。黃氏賢嗣,見稱陽明。”此贊語著重稱頌族先祖黃釜從學王陽明,得陽明心學要領,知行合一,為官重德,政清人和。說明竹橋黃氏家族中眾多的成員受教于王陽明,從而涌現(xiàn)出諸多如黃夔那樣的賢達之人,這是陽明心學濡化的結果,也是竹橋黃氏家族成為一地望族的重要原因。
(十三)黃諒
黃諒,字素庵,竹橋黃氏第十二世,李家塔支。黃宗羲在《黃氏家錄·素庵公黃諒》載其先祖事跡:
余問公故長者也。治生厚富,有乞貸者,多不取其券。當春夏之交,囷有余粟,則往來里門而告之曰:“若不足于粟者,往之吾家。”里門人囊橐隨之累累,猶外府也。已而里門人曰無不足者,始召他村告糴者而與之。嗚呼!素庵公之富厚,贏衣觳食之所致耳。顧皇皇求仁義若此,可不謂之長者哉?
黃諒的生平事跡較為簡略,但從中可以看出,其治家有方,時家境十分富裕,凡有乞貸,樂于救助。當春夏之家,一般農(nóng)家糧食難以為繼時,其常常主動為鄰里提供救助,以解燃眉之急。其不僅樂于施助近鄰,而且對周邊鄉(xiāng)鄰亦提供救濟,故鄉(xiāng)人對其格外敬重,其仁義大度之風對其后世子孫的為人、家風延續(xù)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
(十四)黃稔
黃稔,字東河,竹橋黃氏第十三世,李家塔支。黃宗羲《黃氏家錄·東河公黃稔》一文載其高祖事跡:
東河公諱稔,年過四十無子,乃使其從子讀書。從子之師,敬事之。家人之食飲,無敢視于師,亦無敢視于從子。初,素庵公有女為姜氏婦。姜氏貧甚,公數(shù)問遺之。亡何,姜氏中甲科。姜氏有貴客大宴會,此時公適在姜家,姜氏觴公異席,公覆觴而誓姜氏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由是感激,欲其子姓興起儒雅,故重之如此。公五十歲而贈太仆公生,贈太仆生五月而公卒。公卒數(shù)月而仲川生。自贈太仆以后,儒雅蓋彬彬起矣。
黃稔極重儒家的禮儀教育,因其年過四十尚無子,遂培養(yǎng)其侄子讀書,還為其延聘家庭教師,并教育其子尊敬師長,家庭飲食等生活常規(guī)悉尊禮數(shù)。時其女婿家生活貧困,黃諒并未另眼相看,時時周濟。然其女婿姜氏進士后則忘恩負義,一日在家中設宴大會賓客;而將丈人擱置一遍,冷眼相待。黃諒遭此羞辱后,與其婿絕交,然后在家中立儒雅規(guī)矩,以此激勵家人。黃諒五十歲時,其長子大綬出生五個月后,黃諒去世。黃諒所開啟的儒雅家風成為其后世子孫修身立人的準則。
三、明晚期竹橋黃氏的代表性人物
明晚期,由于明王朝整體上已處于衰落階段,閹黨集團的專政更加劇了其政治的黑暗、經(jīng)濟的衰退、社會動亂不寧,這勢必對竹橋黃氏家族帶來一定的影響。在這樣的社會情勢中,竹橋黃氏仍然出現(xiàn)了黃大綬、黃曰中、黃尊素、黃琜等代表性人物。
(一)黃大綬
黃大綬,字對川,竹橋黃氏十四世孫,李家塔支。黃宗羲在《黃氏家錄·贈太仆公黃大綬》一文載其曾祖父事跡:
羲生四歲,而贈太仆公卒。蓋羲猶逮事曾王父母者云,贈太仆公諱大綬,別號對川,生五月而孤,鄉(xiāng)人易之。“條編之法”未行,庫子最為重役。公年十五耳,身往受役,終役,無毫發(fā)累,鄉(xiāng)人始大驚。鄉(xiāng)人有爭訟,曲直質(zhì)之公,自公所曲直者,退無異詞。而公頓尚氣,嘗與人爭田,公直于官,竟歸我田,退而以其田還曲者,曰:“吾意不在田,顧汝不能降以相從耳。”公治田為鄉(xiāng)人師,鄉(xiāng)人所治肥美,不能當公之磽者。姚江之田大,大半轉(zhuǎn)江水灌之,旱則海水入,不可灌。公占天將雨,海水可以一溉,或私笑之。末幾,大雨,咸水為冀,其田之收獨倍,以此服公之精。往大父謂羲曰:“公蓋出自副室,東河公卒,副室去帷,公侍嫡母甚謹。章太淑人少有過誤于姑,公甚怒,取嬰兒于章太淑人懷中,投之牛宮。太淑人庭謝乃止。”嬰耳即大父也。然則公之制行,豈特為氣使者哉?崇禎元年,天子念忠端公死節(jié),晉公今階。忠端公之生,公識其貴,嘗問曰:“孫之推封其祖父,何品及之?”忠端公對曰:“三品。”忠端公死前御史,才七品耳,乃天子特恩,竟如忠端公之封云。
從黃宗羲的記載看,其曾祖父生世艱辛,五歲喪父,十五歲即到衙庫受重役,經(jīng)受了鍛煉。從黃大綬的生平事跡可知,在黃宗羲曾祖父的時代,時其為農(nóng)耕之家。黃大綬品行正直,為鄉(xiāng)人論曲直十分公允,得到鄉(xiāng)人的尊重。凡其與他人遇到利益沖突問題,只論是非曲直,而不計較利益的最后歸屬。黃大綬善為農(nóng)事,能預測天氣變化,因而其所耕作的水田收獲超于常人,鄰近農(nóng)家都十分佩服他善為農(nóng)事的本領。黃大綬在處理家庭關系中,以孝友為準則,屈己而善待長輩,以維系家庭的倫理綱常。黃大綬對孫兒尊素亦寄予極大的希望,望孫兒來日出仕,建功立業(yè),光宗耀祖。黃大綬雖為草野之民,但為人精敏大度,性格耿直,以儒家的道義治家,這一切對其后世的人生之路和性格養(yǎng)成起到了很大的影響作用。
(二)黃曰中
黃曰中,字鯤溟,竹橋黃氏第十五世,李家塔支。明誥封大中大夫、太仆寺卿。黃尊素父。黃宗羲《黃氏家錄·封太仆公黃曰中》一文載其祖父事跡:
封太仆公諱曰中,別號鯤溟,以《易》教授吳興。諸生應試,公先第其高下,無不奇中。然公為文,援據(jù)經(jīng)術,一切剽剝私攘之詞,不屑為也。公久在外,家之生產(chǎn)益落。嘗薄暮傍徨檐下,諸生問故,公曰:“計無以卒歲。”諸生皆愿有所輸,公曰:“吾不忍累諸生。”卒謝之。其狷介如此。忠端公既第,鄉(xiāng)邑利害,公必毅然聞之當事,口授手畫,未嘗假借一詞。當事即心不懌,而識公一無所私也。嘗議南糧事,公言:“是役破家不一,不如以道里之費,稅畝而官解之。”有蔣太常者曰:“稅畝則均役,非縉紳之利也。”公曰:“吾所言者,為諸君子孫計。諸君能保后世之不降為皂隸乎?”時父老子弟會者千人,皆竦聽嘆息。忠端公上書請誅閹人魏忠賢,詔下捕忠端公。公俱,入京師。忠端公在獄,魏忠賢縛公置神祠中榜掠之,使籍記其往來者。公對:“倉卒不能悉,有尺魯藏某所,可取視。”乃其人寬公,公得脫走。已而天子磔魏忠賢,封公太仆寺卿。一時與忠端公同死節(jié)者,唯忠端公有父。當是時,東浙之為魏忠賢舍人而至大官者,皆髡黥歸里,公獨見榮于世。故遇公,府縣則大慚,公亦困厄之久,時有所發(fā)。舒縣令蔣燦者,詟大官之氣勢,常恐失其歡心。忠端公之發(fā)喪也,燦將吊于殯宮。公移書顯責之曰:“此郊吊也。明府以春秋起家,尚不讀左氏傳乎?”璨為之愧謝。由是不能無芥蒂。與諸大官者,每事多推筑公,公不勝憤憤而卒。公之將卒,乃仰天而嘆曰:“京師,天下之奇觀也。余蒙難而入,晝伏夜行,曾不得一見都邑之盛,宮闕之美。”其時吾謂人曰:“使吾得再游其間,無所恐懼,則生平之愿足矣。”今已矣,亦命也!夫公逢贈太仆之怒,必伏地請撲。有為公解之者,公麾之曰:“吾以大人釋怒為喜,不以免撲為喜也。”安定公祠宇將圮,公撤而新之,不以煩其宗人。公之為學,質(zhì)而不華,求之古人,庶幾乎獨行之士矣!
黃宗羲對其祖父生平事跡的敘述,選取五方面的事跡:一是為學專攻《易經(jīng)》,學問淵博。以《易經(jīng)》授徒吳興弟子,學子得其教誨,多有成就,頗有聲譽,故有“吳興大師”之稱,亦可謂黃宗羲治《易》之源。二是黃曰中品格高尚,居鄉(xiāng)時,為民辦事公正,敢作敢為,深得鄉(xiāng)人信賴。為維護鄉(xiāng)里百姓利益免遭損害,據(jù)理力爭,按畝納稅,敢于伸張正義,贏得鄉(xiāng)里百姓支持。三是當其子黃尊素被閹黨陷害借旨逮捕后,黃尊素在被押解北上途中,黃曰中尾隨其后,暗中保護,并欲設法營救,表現(xiàn)出與眾不同的智慧和膽略。黃尊素慘遭閹黨殺害后,于崇禎元年得以平反昭雪。當黃尊素靈柩運回故里安葬,余姚知縣沒有按禮數(shù)吊唁黃尊素發(fā)喪,黃曰中舉史書訓誡知縣,知縣不得不服,足見其學識,也維護了忠烈的尊嚴。四是孝順老父,凡老父發(fā)怒之際,常以自身受屈寬慰其父,孝心感動家人。五是對宗族事務十分熱心,修理始祖祠堂之費獨立承擔。凡此種種,表現(xiàn)出黃曰中的為人品格,為學、為民、為父、為子、為族人黃曰中堪為榜樣,為竹橋黃氏家風、族風的傳承作出了表率。從黃曰中的生平事跡可知,時其家庭已轉(zhuǎn)向文化立家轉(zhuǎn)型。光緒《余姚縣志·黃曰中傳》卷二十三、清修《浙江通志》亦列其傳,足見其在當?shù)氐纳鐣绊懸殉醭H恕|S炳垕輯著《黃氏世德傳贊》有其贊語:“吳興大師,議經(jīng)是則。藻鑒精明,介節(jié)孤特。澹臺無私,史魚秉直。晚荷榮封,義方足式。”此贊語主要贊揚先祖黃曰中治學嚴謹,教學有方,為人正直,辦事公正,恪守正義的品格。其人格精神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從寫作的角度看,引經(jīng)據(jù)典,集中概括了黃曰中的性格特征和才能。諸如:用“藻鑒”喻其人有品藻,以“介節(jié)”,言其剛直不隨流俗的節(jié)操,以“澹臺無私”指代其人品行端正,鄙視趨炎附勢的小人,即以澹臺滅明的賢德類比黃曰中的德行,以春秋時衛(wèi)國大夫“史魚”類比其正直的秉性。孔子有言:“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論語·衛(wèi)靈公篇》),史魚:衛(wèi)國大夫,名
,字子魚,他多次向衛(wèi)靈公推薦蘧伯玉。贊語意為治理國家要靠正直之士。晚荷榮封:意指黃曰中以子黃尊素的官品而誥封中議大夫、太仆寺卿。
(三)黃琜
黃琜,初名應玄,字鳳東,號鳳署,竹橋黃氏十五世,鶴橋支。明萬歷戊子(1588)以《易經(jīng)》舉于鄉(xiāng),補通州學正。明萬歷三十八年(1610)進士,改名琜,歷官工部觀政。黃宗羲所撰《黃氏家錄·鳳署公黃琜》一文中載其事跡:“鳳煮公諱琜,封太仆同世者也。初舉于鄉(xiāng),名應玄。其經(jīng)義有名于時,而間出入繩墨。陶文簡分經(jīng)禮闈,得一卷乙之以示同考官曰:‘此必余姚黃應元也。’拆糊名,果然。公聞之心折,遂北面文簡稱弟子。萬歷庚戌改名,第進士。是時,已為教諭。尋卒。”黃琜以學問道德入仕,對經(jīng)學研究頗有造詣,深得主考官贊許。因黃琜入仕后不久去世,其聲名不顯。
《黃氏世德傳贊》有其贊語:“經(jīng)義擅名,間疏繩尺。辛獲指南,愿居面北。金榜恩榮,崇川教澤。虛己進修,為士林式。”此贊語主要贊揚族先祖黃琜的道德文章中規(guī)中矩,以“繩尺”作喻,其行為處事為世之范式。
結語
自元末明初至明末約三百年間,竹橋黃氏家族代表性人物承先人之風范,接踵開拓,為官為學皆有人物涌現(xiàn)。至明代中期,社會相對穩(wěn)定,文風昌盛,竹橋黃氏家族出類拔萃人才相繼凸現(xiàn),其價值取向呈現(xiàn)出多元的指向,為官、為學、為教、為藝各呈異彩。尤其是其家族中不少成員成為王陽明的及門弟子,陽明心學對竹橋黃氏家族有很深的影響,這對考察和認識其家族的學術淵源和家風傳承有特殊的意義。從這一時期竹橋黃氏家族代表性人物與社會賢達、名士的交誼關系看,明代中期余姚一地的士風是奮發(fā)向上、富有進取精神,相互激勵、鼓蕩成為時尚,這是竹橋黃氏家族能涌現(xiàn)出諸多人才的主客觀原因。及至明代晚期,由于社會政治的頹勢,竹橋黃氏家族的生存和發(fā)展同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在這一特殊的歷史時期,竹橋黃氏家族出現(xiàn)了以黃尊素為代表的中興人物,尤其是黃尊素因反閹黨不屈而殉難,竹橋黃氏家族在明代晚期獲得了舉世矚目的家族聲譽,奠定了竹橋黃氏家族作為一地望族不可動搖的地位。對黃尊素這一竹橋黃氏的中興人物專章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