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習近平總書記十八大以來治國理政理念的重要源泉,他曾多次強調中華傳統文化的歷史影響和重要意義,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在系列重要講話中,總書記從治國理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文化強國建設等不同角度,系統講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作用。優秀校園文化之于一所學校的發展,恰似優秀傳統文化之于國家富強、民族復興。
校園文化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傳承和創新既是大學的基本功能之一,也是大學發揮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功能的重要保障。一所學校的綜合實力及其持久影響力,更主要的是體現在其獨特、持久而為大眾所認同的校園文化上。優秀的校園文化對培養高素質人才、提升學校綜合實力和推進學校全面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建設優秀校園文化,離不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當今世界,多種意識形態與思想觀念相互碰撞、多元文化相互交融。核心價值觀在一定社會的文化中起著中軸作用,是決定文化性質和方向的最深層次要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如果沒有共同的核心價值觀,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就會魂無所歸、行無所依;沒有共同的核心價值觀,校園文化建設就會失去方向,文化育人就會淪為空談。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引領職能,是新時期校園文化建設的必然選擇。
建設優秀校園文化,善于從文脈中汲取養分。校園文化的形成發展離不開三重文化影響。一是文化傳統。校園文化的核心是精神文化,是校園師生共同的價值觀念、道德取向、傳統習慣,人是校園文化創建的核心要素,天然地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二是地域特色文化。一方面校園文化是社會文化的亞文化,必然受到社會文化的影響;另一方面,學校師生廣泛的社會活動、社會交往、學校承擔的社會服務功能,深刻地把校園文化與地域文化交融在一起。三是世界優秀文明成果。作為開放辦學體系的一部分,校園文化建設內在地要求借鑒一切外來優秀文明,以期達到建設先進文化的目的。文脈,乃學校文化之根,文脈的確立,離不開上述三種文化存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世界文明更是浩如煙海,善于從文脈中發掘提煉核心精神,并以此滋養校園文化,就會讓校園文化置身世界文明的汪洋之中,獲得取之不竭的文化源泉,得到豐潤的滋養,從而保持校園文化茍日新、日日新的先進面貌。
建設優秀校園文化,關鍵在于核心精神的培育。一般認為,校園文化包涵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為文化四個層次。精神文化是特定校園環境中校園人頭腦中所擁有的信念、觀念體系,內含理想、道德價值觀、習慣等成分,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是校園文化的深層結構要素,它集中反映著一所學校的本質和個性。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物質文化都是精神文化的反映。一所學校的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物質文化都被賦予了核心精神的含義,通過不同的形式透射和傳遞著學校核心精神的價值取向,對校園內全體師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影響著師生的價值取向和行為規范。
建設優秀校園文化,根本落腳點在以“文”化“人”。文化之于學校的重要,是因為文化能對置身其中的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能不斷調整個體價值認同,筑起共同價值觀,是最有效、最徹底的柔性整合力。發揮文化育人的功能,關鍵在文化表達體系的構建。學校廣大師生員工通過不懈創造、培育和傳承而形成了學校精神,這一精神必然包含了若干核心文化元素,將這些文化元素通過不同形式外化為可視、可聽、可感知的文化作品與文化場景,可以有效地促進文化的認同和傳承。發揮文化的育人功能,要重視文化表達內容的一致性和協調性。文化的多樣性不能消解主流價值文化功能的發揮,在大力倡導弘揚校園核心文化的同時,努力使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在主流價值觀念表達上相一致,系統布局物質文化建設規劃,使人文景觀相協調。學校的各種建筑、場所、景觀、雕塑、設備都是文化的載體,傳遞無聲的語言,需要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擁有自己獨特的風格。發揮文化育人功能,微文化環境的建設是基礎。一個部門、一場教學活動、一項制度,都可以構成一個微文化環境,高品位的微文化環境能產生濃郁的文化氛圍,感染人的內心、陶冶人的情操、激勵人的精神,有效促進學校核心精神的傳承。
建設優秀校園文化,要處理好對外來文化的借鑒吸收。在方法論上做到辯證地繼承、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首先是辯證地繼承。習近平同志指出:“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價值理念和道德規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其次是創造性轉化。借鑒其他文明成果,不能照搬照抄、囫圇吞棗,關鍵要對其進行“創造性轉化”。習近平同志在談到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時指出:“要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系,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以人們喜聞樂見、具有廣泛參與性的方式推廣開來”。因此,借鑒外來文化,就要使之與學校核心精神相一致,對其做出新的“闡釋”,賦予新的含義。第三,創新性發展。根本目的是保證校園文化與時俱進,富有時代內涵。這就要求我們認真吸收借鑒所有文明成果精華,形成獨具學校特色的校本文化。
大學的核心任務是立德樹人,大學文化的首要使命是成風化人。培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與可靠接班人的根本任務要求大學的文化建設把牢固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和堅持正確育人導向放在首位。營造向上的文化氛圍,文以育人、文以化人,建設與學校發展定位相適應的現代大學文化,為學校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思想基礎是學校文化建設的根本目的。
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建院15年來,堅持把傳承弘揚浙江大學“求是創新”精神和浙東“陽明文化”為代表的思想精髓為兩支文脈,致力培育優秀校園文化,形成了具有理工特色的學校精神和校園文化,體現出“文脈傳承”、“文化融合”、“育人為本”的文化特質。
這些文化特質,充分地體現在學校的辦學理念、精神追求、規章制度、各色建筑、園林景觀、師生創造性活動當中,經由師生不懈努力賦予文化內涵,積淀而成,歷經歲月而愈加濃郁。
追尋建設者的足跡,真切記錄校園文化形成發展的脈絡,是對歷史的銘記,對未來的擔當。為了讓學校精神更好地得到傳承,讓更多的人近距離感受理工校園文化,了解理工校園的發展變遷,黨委宣傳部與傳媒與設計學院一起,組織100多名師生,對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建校以來的校園文化建設部分案例進行了采訪,以文字和視頻的形式記錄理工校園文化建設,全書共分為精神篇、風物篇、生活篇、探索篇、活動篇、院系篇等六個篇章,本書就是此次采訪活動的成果。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限于時間和精力,本書所采擷的案例只是理工校園文化建設的部分案例,大量的文化建設成果和師生的創造性勞動沒有被記錄,對他們的勞動謹致以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