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景——理工十景
2015年6月16日早晨,我收到一封來自遠方的郵件——
學妹:
最近過得怎么樣?前幾天翻相冊的時候看到了好多大學時期的照片,時間過得可真快,一轉眼我都畢業三年了。不過呢,理工的那些校園風光我可都還記得,隨園的那片樹林印象最深刻了,我以前特別喜歡去那里拍照,而且,我男朋友也是在那里跟我告白的呢,你們一定也經常去吧,很美對不對?還有還有,每回去NB上課,迎著竺可楨老先生的目光總會感覺到自己渾身都充滿了朝氣,尤其是在早晨的時候,陽光照射在竺老先生的身上,讓人感到仿佛整個身心都是晴朗的,是不是也說到你們的心坎上啦?對了!圖書館!那可是理工的一大驕傲呢,站在圖書館的頂樓放眼去看理工,什么竺園啊、隨園啊,通通盡收眼底,你們有沒有上去過哪,是不是被征服啦?哎,好久沒回去了,畢業后每天忙著工作,之前假期的時候想回學校看看的,結果又被大大小小的事給耽擱了,好可惜……也不知道現在的理工有沒有什么變化,不知道夕陽下的教學樓是不是一如既往的令人心醉,那一片露天廣場是不是熱鬧依舊,那些信手描繪的涂鴉是不是仍然保留在墻上……
陳××
2015-6-16
然而,當我閱讀這封郵件的時候我并沒有感同身受般的興奮激動,也沒辦法在學姐滿懷憧憬得向我詢問時肯定地點頭說“是”,反而更像是個局外人般冷眼旁觀。我不是走不進學姐的回憶,而是走不進學姐回憶里的理工。
每天早晨,我們背著書包,拎著早飯,急匆匆地行走在路上,然后在最后一聲鈴響落下的那一刻邁進教室;每個晚上,我們窩在寢室里,打游戲、看劇……卻不知道今天的理工是否繁星滿天,也不知道今天的操場有沒有人跑步,有沒有聚會……冬去春來,朝朝暮暮,你是否還記得,那一年,當你拖著行李箱滿懷好奇和憧憬地走進這里時,西大門上那“明德弘毅,開物啟新”的八個大字就如燈塔般照進你的心里,或許就是在那一刻你明白了什么是大學,什么是大學生,什么是大學生活;當你穿梭在宿舍樓間時,學長、學姐的熱心引導,同學的親切問候,也曾如春風般溫暖了心房,還有那四季妖艷的花草樹木曾在你腦海中留下的模樣如今可還在,或許早已成了一片空白吧……
2013年11月12日,學校組織了“理工十景”的評選活動,用我們的雙眼去找尋最美的理工,用我們的鏡頭去記錄不同的風光,用我們的語言去描繪心中的校園,從晨光熹微直至華燈初上,我們耐心地等待只為了邂逅最迷人的理工。而如今的我們,忘記了從什么角度能看到最美的理工,也忘記了何為丹云沐日,何為曲水濯陽。為了能夠解答學姐的疑問,更為了重現心中的理工,我們帶上單反,踏上了探拾理工十景之路。

我們沿路隨機詢問了幾個同學,他們大多數都表示不知道理工十景是哪些,但是,當問到他們對理工的景觀有什么想法,最喜歡哪里時,一個個都像打開了話匣子般滔滔不絕。有個大二的學姐告訴我們,她空閑的時候最喜歡去隨園走走,她說每次站在那一片參天的古樹間,就會感覺自己像是那個誤入了桃花源的漁人,那大片大片的綠肆意地映入眼簾,向著心間蔓延而去,仿佛上帝把所有的春色都灑在了這里。“那你一般都在隨園做些什么呢?”“看書呀!捧一卷書,伴著花香鳥鳴去探索文字間的奇幻奧秘,什么黃金屋、顏如玉,都比不上這一刻襯著滿園濃郁的綠色,坐靠著郁郁蔥蔥的林蔭,隨著書中的千轉百回或緊張,或激動的怡然愜意……”聆聽著學姐生動的描述,我們仿佛也身臨其境般嗅到了那一縷花香,聽到了那娓娓傳來的鳥鳴啼囀。“學姐,那你有在晚上的時候去過隨園嗎,你更喜歡哪個時段的隨園呢?”“當然去過啦,而且我更喜歡晚上的隨園!晚上的隨園……怎么形容呢……就像是醉酒后的女子,特別的嫵媚妖嬈,那是白天根本沒法比的。晚上風吹過的時候,那些樹葉隨之而動,好像女子瀑布般柔軟濃密的長發。”

不過,男生更多的還是傾向于喜歡竺園,大概是因為女生比較感性,而男生比較理性的關系吧。他們表示,走進竺園,就會忘卻一切外界的紛紛擾擾,只聽到來自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訴說著遠大夢想,教導著人生哲理。我們特別采訪了一個大三的學長,他告訴我們竺園對他的大學生活意義非凡,每次在他對生活迷茫的時候,就會去竺園里安靜地坐一坐,想想自己的大學生活,想想自己曾對著竺可楨老先生宣下過什么樣的誓言,立下過什么樣的壯志,想想未來的路又要怎么走下去,也問問自己“現在的生活是我想要的嗎?”“還記得最初的夢想,還記得遠航的目標嗎?”我想,竺園之于理工學子的意義不僅僅在于它的迷人風光,更多的是一種精神寄托吧。“那么,你最喜歡什么時候的竺園呢?”“早晨吧,每回走在去往教學樓的路上,陽光灑在竺老先生的肩頭,就如生命的燭光照進了我的心底,我能感受到老先生的目光落在我的身上,那是來自時間另一端的注視,卻在這一刻彼此相通,仿佛能聽到老先生在耳邊呢喃著‘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求是精神是每個理工人的人生向導,我們來到這里不能以求得了一點知識就足夠,更需要擁有一顆清醒而富有理智的頭腦,知曉是非而不屈服于利害,深謀遠慮,不盲從他人,同時也要有健全的體格以及吃苦耐勞、無私奉獻的精神。
在理工河的岸邊,我們遇到了幾個散步的老師,一個是傳媒學院的老師,還有兩個是土建學院的老師,我們驚奇地發現原來這看似普普通通的理工河也充滿著別樣的風情。他們很享受在明媚的午后,捧一杯奶茶,帶著淡淡的倦容,踱著慵懶的步伐,沿著這悠悠長道領略理工河的無限風光,閉上眼,聽到泉流琤琤的聲音,心情便隨著水波一圈一圈地蕩漾開去。當問到最喜歡哪個季節的理工河時,傳媒學院的老師告訴我們她比較喜歡秋天的理工河,“秋天的理工河,岸邊的大樹都染黃了秀發,襯著那紅色的晚霞,讓人感覺平添了幾分愁緒。一陣風拂過,葉子窸窸窣窣地落在河面,一片兩片,混著飄零的花瓣淌著水悠悠地向前流去。每次我站在理工河旁望去,河中倒映著沿岸的樹木,雄偉的橋梁,絢爛的云霞,還有你和我。你想想,當若干年后再逢時,輕輕地問一聲:你還記得當年理工河畔的×××嗎?是不是多了幾分意味”“本來我們倒沒看出這理工河有什么特別的,被您這么一說,的確是別有韻味了呢。”然而,土建學院的一位老師卻表示更喜歡冬天的理工河。“大冬天的,都是冷颼颼的風,光禿禿的樹,世間萬物都隨著冰封的河流一道沉睡了,會好看嗎?”“不不,那你可就錯了,這并不是屈服于嚴冬的蕭寂,而是在靜悄悄地積蓄著力量。”他告訴我們,當他望著那冰封的河面,望著鋪天蓋地的皚皚白雪時,他所感受到的不是生命的靜止,而是一種不可思議的期待,仿佛能從這寒冬中看到詩情畫意的春,熱情似火的夏,天高云淡的秋。

路過圖書館的時候,我們進去看了看,和一個同學坐著聊了會兒,她對我們的課題很感興趣,她說她已經大四了,這三年她每天忙這忙那,很少用心去校園里逛逛,明年就要畢業了,她希望自己可以記住理工的每一處景色。她還給我們看了她大二的時候在日記本上寫下的一段話:
是有多久了,沒有在操場上閑庭信步,想想曾在跑道上揮灑下的汗水,想想那個熱情張揚、無所畏懼的你被時光遺棄在了何處;是有多久了,沒有放慢腳步抬起頭看看那個鐘樓,算一算自己走過的時光,數一數曾錯過的人、錯過的事、錯過的風景。光陰煮酒,你是否聞到了時光的醇香漫溢在身旁;是有多久了,沒有走出校門去用心地看看那一片綠化,感受上帝賜給它們的四季贈禮,領略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是有多久了,沒有在圖書館心無旁騖地看一本書,在體育館拼盡全力地打一場球,在可珍講堂認真地聽一場講座……
學姐的一番話也讓我們感受到這一次尋訪之路的意義非凡,或許最初的目的只是為了解答信中的疑惑,為了我們四個能深入的認識理工,然而現在,我們更想做的是,讓校園風光住進每一個理工人的心中。
正如“理工十景”評選活動的負責人、校黨委宣傳部的陳印昌老師所言,“理工十景”評選活動的意義在于文化的傳承,將最美的理工永恒地留駐在每一個NIT人的心中。而時任校黨委宣傳部長陳斌老師在這個過程中也有著不得不說的故事,作為竺園建設的核心人員之一,竺園的入選對他來說意義非凡。陳斌老師全程參與了竺園的建設,從整個園子的規劃到竺可楨先生雕塑的建造,以及所有相關的聯系工作。他對竺園有著非常深厚的感情,也希望通過竺園將浙大的求是文化傳承到理工學院,傳浙大求是精神,永承文明精華。回顧當時的很多照片,大多都是來自李晨威和朱晨哲兩位同學,他們對于理工的獨特視角,對于每道風景的解讀,是他們才華的體現,更是對理工深愛的表現,而美的探尋從未停止,我們也可以帶上相機,帶上我們的心,去探拾不同角度、不同光影下的理工,探拾心中最美的母校,也愿理工的每一棟建筑,每一處花草,都能成為你我心中永恒的美。
作者:張譯丹 陳虹哲 陸易 鄭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