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導論

第一節 研究問題與研究意義

本研究主要針對互聯網信息治理過程中出現的人權沖突問題,嘗試取得一定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一、研究問題

1948年12月10日,聯合國大會通過并頒布《世界人權宣言》以“作為所有人民和所有國家努力實現的共同標準”。然而,無視與踐踏人權的行徑并沒有因此而停止:專制獨裁者踐踏人民的政治權利,如被國際刑事法院下令逮捕的蘇丹的巴希爾與利比亞的卡扎菲;饑餓、窮困、失業與文盲等人權問題依舊突出,如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中的1/4處于營養不良狀態,全世界存在近8億成年人文盲;基于種族、宗教、性別、性取向等因素的仇殺或歧視此起彼伏,如盧旺達種族大屠殺,印度揮之不去的種姓制度殘余,同性戀者忍受著不被社會接受的巨大壓力。《世界人權宣言》,聯合國官方網站:http://www.un.org/zh/documents/udhr/;“調查顯示全球約有8億成年人文盲”,21CN新聞網:http://news.21cn.com/world/guojisaomiao/2011/09/07/9081180.shtml;“盧旺達種族滅絕血腥內幕”,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447/2282/361374.html;“實拍種姓制度下的印度賤民”,環球網:http://history.huanqiu.com/photo/2010-09/1103509.html;2014-10-10.

互聯網的出現與迅速普及為有效實現人權帶來了新的巨大希望。1995年,互聯網轉向商業化發展模式,開始進入普通人的生活。2013年4月,全世界共有71億人口,截至2012年6月底,全世界共有24億網民World Internet Users and Population Statics, Internet World Stats:http://www.internetworld-stats.com/stats.htm,2013-10-28.,也就是說地球上約1/3的人口正在以互聯網為媒介傳播和接受信息。1996年,約翰·巴洛發表了著名的《互聯網獨立宣言》,贊美互聯網空間是“前所未有的人道與公正”的“理想的國度”,是“不需要政府”“政府無法管控”的獨立、自由和自治的領域?;ヂ摼W空間中“沒有偏見與特權”,“任何地方的任何人都可以沒有恐懼地表達見解”。聯合國第一位“增進與保護見解和言論自由權問題特別報告員”阿比德·侯賽因在2000年前后即對互聯網促進人權發展的潛力給予了高度評價:“互聯網具有內在的民主性”,“互聯網已然變成一項越來越重要的人權教育工具”,“互聯網是向不容忍進行戰斗的最有效工具之一”,“應該用它來伸張社會正義”。阿比德·侯賽因:《所有遭受任何形式拘留或監禁的人的人權問題》, E/CN.4/1998/40;《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包括:言論自由問題》, E/CN.4/1999/60;《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包括:言論自由問題》, E/CN. 4/2002/75。現任特別報告員弗蘭克·盧拉在其向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和聯合國大會所做的報告中多次詳細闡述互聯網對人權發展的助推作用:互聯網在交互性、高速度、全球傳遞、相對匿名方面具有獨特優勢,不僅可以“大大擴大個人享受他們的見解和言論自由權的能力”,而且是其他一系列人權的“推動者”,如促進受教育權、參加文化生活的權利、享有科學進步及運用其成果的權利、自由結社和集會的權利、特殊群體或弱勢群體的權利等。《增進和保護見解和言論自由權問題特別報告員弗蘭克·拉盧的報告》, A/HRC/17/27;《促進和保護意見和言論自由權問題》, A/66/290。

互聯網作為一項技術工具,它可以被人們用于促進對人權的尊重和保護,同樣也可以被用于侵害人權或破壞有利于人權保障的社會條件。互聯網被用于后者的現實,突出地表現在:第一,網絡色情信息泛濫,有損于兒童的健康成長和公共道德。據“家庭安全媒體”(Family Safe Media)統計:2006年,互聯網空間中約有420萬個網站、4億多個色情網頁。34%的兒童非自主地收到過色情信息。90%的8~16歲兒童瀏覽過色情網頁。Pornography Statistics, Family Safe:http://www.familysafemedia.com/pornography_statistics.html,2013-12-12.第二,網絡仇恨、歧視或暴力言論肆虐,直接侵害個人的平等權、名譽權,不利于形成以包容、平等、尊嚴為價值規范的良好人權保障環境。2010年,“在線仇恨目錄”列出了2000個散布種族主義、性別歧視、反同性戀或宗教仇恨的網站。The Hate Directory:http://www.hatedirectory.com/hatedir.pdf,2013-12-13.第三,失序網絡政治活動的出現,破壞了人權保障所需的公共秩序,不利于人民自決權的實現。據《紐約時報》報道:美國政府資助和培訓激進分子通過互聯網煽動顛覆政權,在人們認識到“阿拉伯之春”背后的復雜因素之時,充滿暴力與混亂的“阿拉伯嚴冬”已經降臨。

面對互聯網對人權保障造成的嚴重威脅,世界各國紛紛通過法律、行政、技術與管理措施規范和控制互聯網的使用。在北美,尤其是美國和加拿大,色情信息、仇恨言論、網絡安全問題被高度管制。該地區互聯網管制的特點:更多依賴私人公司,刪除而非屏蔽不良信息。在歐洲,各國對兒童色情和仇恨言論均采取了管制措施,其中一些國家對侵犯版權和名譽權的言論采取了過濾措施。該地區網絡管制的特點:政府與互聯網公司配合行動,國家間政策相對協調(通常是借助歐盟)。在亞洲,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與國家安全、社會穩定和民族文化之間存在著緊張矛盾。該地區網絡管制的特點:嚴格審查政治敏感言論,廣泛采用信息過濾機制。在南美,信息技術逐步發展,但是系統性的技術過濾也已經被用于抵制兒童情色和仇恨言論。該地區網絡管制的特點:司法系統的作用突出,依賴已有法規而缺乏專門立法,威權政府、販毒集團與黑幫分子通過威脅手段限制言論自由。在非洲,互聯網的發展和應用相對落后,政府正持續地投資電訊基礎設施和開發相關項目以求促進經濟增長與擴大就業,要求政府治理互聯網與抵制政府干預之間的對抗逐漸興起。https://opennet.net/,2013-12-05.

然而,各國采取的互聯網治理方式,幾乎都會在不同程度上限制或威脅互聯網領域中的表達自由、信息自由或通信隱私。網絡社會問題治理難以避免地觸發國內、國際社會的爭議或指責。一方面,支持保護互聯網領域中表達自由、信息自由和通信隱私者,批評互聯網治理過分限制了互聯網的自由使用:歐洲國家針對網絡兒童情色的過濾政策,被批評為可能因“任務蠕變”而導致對合法信息的審查和過濾;T.J.McIntyre, Child abuse images and Cleanfeeds:Assessing internet blocking systems, Research Handbook on Governance of the Internet, Ian Brown, ed., Oxford:University of Oxford,2011, p.3.韓國政府禁止網站傳播支持共產主義和朝鮮政府的言論,被“互聯網開放促進會”批評為“嚴重地侵犯了言論自由權”https://opennet.net/research/profiles/south-korea,2014-01-14.;伊朗政府的互聯網信息過濾和審查政策,被“記者無國界組織”強烈譴責,該組織將伊朗政府評為十二個“互聯網的敵人”之一。另一方面,支持保護兒童權利、名譽權、公共道德、公共秩序或國家安全者,則批評互聯網治理方式過分放縱互聯網的使用:“美國家庭協會”、“美國人文協會”、“美國反色情協會”等社會組織在持續批評政府放縱網絡色情對家庭健康的破壞,對女性的貶低和對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干擾;在韓國,縱容寵物狗在地鐵內排便而被網民人肉搜索的“狗屎女”精神失常,著名女演員崔真實不堪忍受網絡謠言和侮辱而自殺,這促使韓國民眾要求政府“凈化網絡環境”;“網絡實名制的全球先行者,韓國為什么失敗了?”,南方報網:http://int.nfdaily.cn/content/2012-01/19/content_36711818.htm;“網絡實名制失??!韓國廢除網絡實名制”,騰訊網:http://digi.tech.qq.com/a/20120824/001198.htm,2014-01-13.2011年,英國民眾利用社交媒體進行組織和串聯,數百人走上街頭打砸店鋪,向警察局縱火,造成186名警察受傷,數千萬美元工商業損失以及超過2億英鎊保險公司賠償金。英國首相和內政大臣不得不緊急商討加強互聯網管理的應對措施。Rebecca Camber, Pictured:The“gangsta”gunman whose death sparked riots, Daily Mail:http://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2022670/The-gangsta-gunman-death-sparked-riots.html; Alison Lock, Insurers say London riot losses“well over £100m”, City A.M.:http://www.cityam.com/news-and-analysis/insurers-say-london-riot-losses-hit-100m,2014-01-13.

中國作為目前世界上擁有網民人數最多的國家,中國的互聯網問題治理方式同樣觸發了國內外的激烈爭議。第一,關于網絡色情信息的治理。2009年,針對網絡色情屢打不絕和未成年人因瀏覽網絡色情而引發性犯罪的問題,工業和信息化部要求為今后在國內出產和銷售的計算機上預裝“綠壩-花季護航”互聯網色情信息過濾軟件。然而該政策卻引起國內和國際輿論懷疑或批評政府可能借此軟件監控個人網絡行為與審查合法網絡信息,迫于輿論壓力,該政策被擱置。“工信部:‘綠壩’不會強制安裝”,人民網:http://it.people.com.cn/GB/42891/42893/9856413.html,2014-01-13。第二,關于網絡“人肉搜索”的治理?!叭巳馑阉鳌痹凇疤靸r煙局長周久耕”事件、“表叔楊達才”等網絡事件中展示出巨大的反腐效力,然而在“銅須門”“史上最毒后媽”等事件中又因“道德審判”或虛假信息而對當事人身心健康造成惡劣影響。目前關于“人肉搜索”等網絡行為是否違法以及如何通過立法追究參與者法律責任等問題依舊處于爭議階段。“反對網絡暴力”,新浪網:http://news.sina.com.cn/z/fanduiwlbl/,2014-01-14。第三,2010年,“谷歌退出中國市場”事件,將中國政府要求國內互聯網公司過濾審查網絡信息的問題推上國內和國際輿論的焦點。中國政府發言人指出中國為保護國家安全、公共秩序、公共道德和個人權利而制定出相關網絡法規,“外國公司進入中國經營必須遵守中國法律”“谷歌退出中國內地事件全過程回顧”,鳳凰網:http://news.ifeng.com/mainland/201003/0323_17_1584517.shtml,2014-01-13.。部分國外媒體則片面解讀為中國政府“對網絡信息的壓制驅逐出谷歌公司”Jonathan Watts, China's internet crackdown forced Google retreat, The Guardian:http://www.theguardian.com/technology/2010/jan/13/google-retreat-china-crackdown-censorship,2014-01-13.。第四,國家互聯網過濾系統“防火長城”(Great Firewall)長期屏蔽“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網站或網頁,更是成為國外政府和非政府組織指責中國政府限制“網絡信息自由”的口實。而上述網站中存在大量“法輪功”邪教組織創辦的詆毀和謾罵中國政府和執政黨的內容卻也為中國政府屏蔽此類網站提供了理由:保護國家安全和公共秩序。

行文至此,本書研究的核心問題也逐漸清晰:在互聯網信息治理過程中,如何協調保障存在相互沖突的人權或公共利益?即對于存在相互沖突的權利或公共利益雙方,如何確定保護一方以及限制另一方的范圍和程度?在治理網絡色情信息過程中,尋找“表達自由、信息自由”與“未成年人權利、公共道德”之間的平衡點。在治理網絡暴力言論過程中,尋找“表達自由、信息自由、隱私權”和“名譽權、不受歧視權”之間的平衡點。在治理網絡失序政治參與時,尋找“表達自由、信息自由、見解自由、隱私權”與“人身安全權、公共秩序、國家安全”之間的平衡點。

本書之所以重點分析網絡色情信息、網絡暴力言論和網絡失序政治參與治理過程中的人權沖突問題,主要是因為:(1)這三類問題具有較強的國際普遍性,且涉及互聯網領域中存在沖突的主要人權和公共利益。(2)本書研究重點是分析互聯網信息或內容的治理,即主要針對網絡信息的刪除、過濾、屏蔽和引導等內容規范方式。(3)網絡通信監控往往涉及國家機密,相關信息獲取困難,研究難以具體和深入。(4)關于知識產權是否屬于人權或與人權存在交集的范圍具有較多爭議。鄭萬青:“知識產權與人權的關聯辨析——對‘知識產權屬于基本人權’觀點的質疑”,《法學家》2007年第5期,第35-43頁。

二、研究意義

本研究不僅具有促進合理解決互聯網領域中人權沖突和客觀認識互聯網領域中人權爭論的現實意義,而且在總結前人的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取得了一些理論成果。

(一)現實意義

本研究的現實意義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總結分析了解決互聯網領域中人權沖突的政策、手段,有利于中國通過互聯網治理促進人權保障事業的健康發展,有利于中國應對圍繞“網絡自由”而日漸興起的國際人權爭論。

第一,合理有效地治理互聯網領域中人權沖突,有利于充分發揮互聯網對促進中國人權保障事業發展而言的巨大潛力和控制互聯網應用對人權可能造成的侵犯或威脅。

自2008年6月底我國網民總人數達到2.53億人,網民規模開始居于世界第一位。《第2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網: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index_2.htm,2015-08-14.截至2015年6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到6.68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到48.8%。《第3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507/t20150722_52624.htm,2015-07-25。互聯網空間中的信息自由與表達自由為中國公民充分享有經濟、社會與文化權利以及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為代表的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條件和直接渠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互聯網狀況》,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http://www.gov.cn/zwgk/2010-06/08/content_1622866.htm,2014-01-14。

2010年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中國互聯網狀態》,明確地指出:“建設好、利用好、管理好互聯網,關系到國家經濟繁榮和發展,關系到國家安全與社會和諧,關系國家主權、尊嚴和人民根本利益?!?img alt="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互聯網狀況》,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55198C/13544235803236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5160318-oGYagSgZq5PMJJuv6Mo5aGh53ArBrwTX-0-100ce7f62bde231c200d4aa62d7aea88">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即是從人權保障視角提出一系列有關“建設好、利用好、管理好”互聯網的建議。

第二,合理合法地解決互聯網領域中人權沖突,有利于中國有效應對圍繞“網絡自由”而興起的日益激烈的國際人權爭論。

2012“谷歌退出中國市場案”更是將中國政府要求國內經營的互聯網公司審查網絡信息的問題推上國內和國際輿論的焦點。“谷歌搜索退出中國內地”,環球網:http://www.huanqiu.com/zhuanti/china/guge/,2013-12-29.美國原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多次公開批評中國政府“限制網絡自由”“審查網絡信息”。

中國實施的互聯網治理方式雖然具有維護公共利益和公民個人權利的合理性,但是也存在一定的缺陷(雖然這類缺陷在世界各國普遍存在)。意在利用“網絡自由”挑起新型人權爭論的國家以及對中國存有偏見的西方媒體和非政府組織正是借由我國現有治理方式的不完美性發起了激烈的圍攻。

本書分析了典型的國家或地區應對網絡問題方式的局限性、特殊性,顯示出不顧國情差異地指責他國互聯網治理政策的狹隘;分析了合理有效解決互聯網領域中人權沖突的經驗,有利于中國改善現有互聯網治理方式的不足,促進我國可以更加自信從容地參與有關國際互聯網治理的對話協商。

(二)理論意義

本研究的理論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歸納總結主體間性人權觀在指導解決互聯網領域中人權沖突的優越性,并據此提出便于操作的原則體系。

總結歸納認識人權的三種視角:主體價值視角(以自由主義人權觀為代表),客體利益視角(以功利主義人權觀為代表)和主體間性視角,總結分析處理人權之間沖突的四種典型方式:區分基本人權和非基本人權,為人權排序,劃分人權的核心與邊緣以及人權間的平衡與妥協。

在此基礎上提出主體間性人權觀在處理人權與公共利益之間沖突以及人權之間沖突時所具有的優越性。為增強主體間性人權觀應用于解決互聯網領域中人權沖突時的可操作性,提煉出一套原則體系:語境原則、最大接受度原則、程序規范原則和調整改進原則。

第二,結合互聯網應用引發的三類典型社會問題,總結歸納了合理解決互聯網領域中人權沖突的治理方式的應用條件、局限性與可改進之處。

選取三大網絡治理的對象:網絡色情、網絡暴力和網絡失序政治參與,針對這些互聯網應用引發的社會問題的治理方式,涵蓋了法律規制、屏蔽過濾、實名制、許可證制度、家庭安裝過濾軟件、服務商自治等大多數常用方式。

通過研究典型的國家或地區在處理互聯網領域中人權沖突時所依據的價值基礎,所依賴的社會政治制度、網絡普及發展狀況、社會管理方式和網絡技術等因素,凸顯出合理解決互聯網領域中人權沖突的復雜性、困難性和技術性,總結歸納出推行具體網絡治理方式的條件、方法和注意事項。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阴市| 上蔡县| 佳木斯市| 四川省| 义乌市| 沈丘县| 牟定县| 新和县| 东阿县| 兴仁县| 高清| 时尚| 余江县| 鄂托克前旗| 南康市| 乌拉特后旗| 乌兰察布市| 三原县| 凤阳县| 宿州市| 东平县| 罗山县| 麻城市| 萨迦县| 抚松县| 开封县| 万年县| 建始县| 黄石市| 岳西县| 义乌市| 牙克石市| 广丰县| 思茅市| 万全县| 洛宁县| 新河县| 江门市| 许昌县| 富平县| 清水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