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地理模型與實驗活動
- 陳蒼鵬
- 3759字
- 2019-12-06 10:04:12
第一節 地理模型
關鍵術語:原型;模型
我們知道,地理問題具有復雜性,地球表面各圈層是一個復雜的巨系統,其各個子系統、要素相互作用機制與過程非常復雜,僅靠傳統的地理學方法,很難產生新的認識和新的發現。現代地理學,是一門研究地理環境及其與人類活動之間相互關系的綜合性、交叉性學科。采用定性與定量方法相結合,綜合與分析、歸納與演繹并用,同時要重視實驗方法。
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方法來研究與理解地理科學。其中,地理模型的建立與運用,無論在思想創新,還是方法技術創新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現代地理學中,模型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它是認識地理問題的橋梁,是地理科學發現和創新研究的工具,在地理科學問題研究中,模型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一、原型與模型
我們經常用模型的思想來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模型的定義很多,但其核心含義還是一致的。模型是相對于原型而言的。原型指人們在現實世界里所關心、研究或從事生產管理的實際對象。例如,通常所說的機械系統、電力系統、生態系統、化學反應系統、污染擴散過程、生產銷售過程、計劃決策過程等,都是數學建模研究的對象。
地理原型,就是地理學家所關心和研究的地理現象、地理事件或地理過程。
什么是模型呢?
在科學研究中,為揭示客觀對象的本質,人們常常借助于實物、文字、符號、公式、圖表等對客觀事物的特征、內在聯系、變化過程進行概括和抽象描述,這種描述就是模型。
需要強調的是,模型不是對原型原封不動的復制,它實際上只是原型某些方面和某些層次的近似表示。同一個原型,為了不同的目的,可以有許多不同的模型,每個模型的特征由構造模型的目的決定。
模型分類方法多樣,有的依據目的進行分類,有的按照給定問題的真實程度進行分類。如果以表述給定問題的真實程度為依據,可以把模型劃分為五大類,即比例模型、模擬模型、符號模型、數學模型和思維模型。
(1)比例模型。比例模型是對真實系統的小規模的重現,也叫作圖像模型。例如,教學中常用的地球儀、天球儀、地形模型、風沙模擬實驗室里的風洞。
(2)模擬模型。一般采用另一系統去替代原系統,這種替代系統稱為模擬模型。對于那些結構性質基本了解,但又難以直接用數學模型表達的系統就可以采用模擬模型。例如,用計算機模擬一個實際的對象系統或過程,如天氣云圖、季風路徑等。
(3)符號模型。通常指在一些約定或假設下借助專門的符號、線條等,按照一定形式組合起來的對原型的描述。該模型可以是公式、邏輯圖形、變化過程等。例如,地形圖、政區圖、礦產資源分布圖、天氣圖、化學方程式、電路圖等。
(4)數學模型。通常指運用數學的語言和工具對現實世界的部分信息(現象、數據、圖表等)加以翻譯、歸納所形成的公式、圖表等。
(5)思維模型。通常指人們對原型的反復認識,將獲取的知識以經驗的形式直接存于大腦中,從而可以根據思維或者直覺做出相應的決策。例如,水循環模型、土壤模型、地球公轉模型、分子模型、原子模型、太陽系模型等。
二、地理模型簡介
地理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包含各種各樣的地理要素,諸如物理、化學、生物和人類等,這些要素構成了復雜的關系。這樣,地理科學也要借助于模型對真實復雜的系統進行描述與解釋。
地理模型是指對真實地理對象(過程、系統)的抽象或模仿,常用實物、邏輯符號、圖形、表格、文字、數學公式及計算機軟件來表示。如地貌系統、氣候系統、水文系統、土壤系統、生態系統、城市系統、區域經濟系統、地貌演化過程、氣候變化過程、徑流過程、生態演替過程、城市化過程、經濟發展過程、污染擴散過程等,都可以用地理科學模型來表示。
1.地理模型的實質
任何一個地理模型,都表征著對一個地理實體的本質描述,既標志著對實體的認識深度,也標志著對實體的概括能力。從這個意義上看,一個地理模型代表著一種地理思維。地理模型是對地理系統的抽象描述,這種描述注重地理系統的實質性內容和關鍵性環節,舍棄了與研究問題無關的次要因素及不必要的環節和過程,從而求得地理系統內在的規律。由此可見,在地理學研究中,特別是在多要素、多層次的復雜地理系統分析中,利用模型和建構模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其中數學模型是地理系統中的基礎模型,能夠反映出地理系統中各要素之間的邏輯關系和數學關系,可以利用數學模型進行定量分析和模擬計算。
2.地理模型的功能
地理模型的功能一般而言是描述地理系統的狀態,揭示地理系統的結構與功能,說明地理系統的等級規模,模擬地理過程,認識地理系統之間的相互聯系的表征方式等。
地理模型的功能主要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認識地理問題的方法
地理模型能從本質上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現代地理學是把地球表層系統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為了揭示其內在機制及其演化規律,就需要通過模型來尋找其本質特征,來解釋各種地理現象、地理過程相互作用的內在機制,并預測其未來演變的科學,為此必須建立與應用地理模型。
(2)探究地理科學的工具
傳統地理學方法:考察、收集資料——根據已有的概念體系條理化——歸納(概括)——建立理論法則——解釋地理現象。地球表面各圈層相互作用的人地關系地域系統是一個復雜的巨系統,單憑傳統方法,很難產生新的認識和新的發現,需要在此基礎上有更新的方法。其中地理模型的建立與運用,無論在思想創新方面,還是在方法技術創新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地理模型是現代地理科學發現和創新的基本工具。
(3)綜合研究的功能
綜合性是地理學的基本特征之一。它著重研究各種要素、各個子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關系及其時空變化規律。從科學研究的角度來看,越是綜合的問題,越是需要發揮模型的作用。只有通過建立與使用模型,才能更好地理解、認識和解決綜合性的問題。
三、地理建模的基本原則![徐建華.地理建模方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15-16.](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12C4C0/135442358032365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921608-SKXVvkAIjNeF86pT2IsXC6YbsviYMp0z-0-e66419a6f61711f1287ce8dd83b778fa)
1.簡單明了原則
簡單明了原則指的是地理模型將最本質的內容和關系突顯出來,文字描述簡單,圖表形象直觀,符號抽象嚴謹,公式簡易有效??傊?,以最簡單的方式對地理系統的特征及其內在聯系予以表征。
地理模型的優劣主要看模型的正確性和應用效果,而不在于采用多少高深的數理知識。
建立地理模型的過程要敢于和善于撇開那些次要因素,舍棄次要的無關大局的細節,抓住本質性和關鍵性的東西,從而建立具有科學性的模型。保證地理科學模型與地理原型具有本質上的一致性。
2.量綱一致性原則
量綱一致性原則,是建模分析的一個基本原則,在數學、物理、化學、地理等領域中建立模型時經常用到本原則。地理模型也像數學、物理、化學一樣需進行定量描述,當我們用數學公式描述一個地理要素(變量)時,計算過程中要保持量綱的一致性。
3.依據充分原則
依據充分原則要求模型的假設前提要有依據可尋,依據地理學的有關理論與規律來建立地理模型。抓住地理事件的本質,深刻分析地理事件發生的機制。
4.形式標準原則
同類型地理系統模型形式的標準化,一方面便于模型的推廣與應用,另一方面便于一般性的地理學理論推導。標準化是學科發展成熟的標志之一。
5.易操作性原則
模型的易操作性是人們對地理系統模型的基本要求。因為地理模型的建立不是最終的目的,僅僅是認識地理系統和解決問題的一種手段,地理模型主要是用來揭示地理的本質及其關系,揭示系統的變化規律,從而更好地建立健康的人地關系。
四、建立地理模型的基本步驟
英國著名地理學家威爾遜等對地理模型建立給出了如下幾條建議。
(1)首先必須明確建模的目的與意義。
(2)地理科學模型構成要素是什么?相互作用的方式是什么?
(3)在各類變量中,哪些變量是可控的?哪些是不可控的?變量發生變化時將是怎么樣的結果?
(4)模型類型是什么?
(6)數據、資料的可靠性如何?應采用什么樣的建模技術?有現成的技術方法可以借鑒還是需要建造新的模型?
(7)模型的精確度是怎么樣的?
根據威爾遜以上的建議,概括模型建立的一般步驟如下:
第一步:根據目的,劃定界限;
第二步:確定構成系統的主要因素及其變量;
第三步:建立模型;
第四步:模型檢驗;
第五步:模型解釋和應用。
案例1-1-1
利用太陽高度角的運算
杭州某中學(120°E,30°N)要建兩幢坐北朝南、樓高為h的教學樓,要求在這兩幢教學樓之間的地面全年每天的正午都能照射到陽光,這樣,兩樓間的最短距離是多少?
我們可以建立一個圖示結構模型來解決此問題。如圖1-1-1所示,學生分析杭州位于北半球,在冬至日杭州正午的“桿影”最長,如果這一天也能使兩樓之間的地面達到“正午陽光能射到”的要求,則全年其他的時間肯定能射到。所以,只需要測量出冬至日南樓正午的樓影長,即為最短樓間距。

圖1-1-1 太陽高度角示意圖模型
太陽高度角計算公式:H=90°-|φ±δ|,其中H為正午太陽高度,φ為當地緯度,δ為直射點的緯度,φ、δ取正值,根據“同減異加”原則,即被測地與太陽直射點在同一半球時兩角相減,在不同半球時兩角相加;現取冬至日的太陽高度角,杭州與太陽直射點不在同一半球,兩角要相加。由此可求得杭州某中學(30°N)冬至日的正午太陽高度角。冬至日,δ=23.5°S, φ=30°N,直射點與杭州在不同半球,則冬至日,杭州的正午太陽高度角:H(冬至)=90°-|30°+23.5°|=36.5°,正午樓影L=h·cot36.5°。
學生通過這樣的示意圖模型,能簡明扼要地把太陽高度角直觀地展示出來,再運用“太陽高度角年變化規律與相應的計算公式”等相關學科知識,然后通過一定的數學方法,把兩樓間的最短距離計算出來。這樣的思路清晰、步驟簡明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