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度寧波市廣播電視優秀作品評析
- 王文科
- 6000字
- 2019-12-06 10:02:47
廣播評論從“陽明熱”談中國的文化自信
2016年10月15日,“中國陽明心學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這是改革開放以來規格最高、規模較大、影響最大的關于陽明心學的學術研討會。
【錄音剪輯】陽明心學是治療當今全世界癌癥的一劑良藥。
10月18日,寧波廣電集團“知行合一·重走陽明路”大型全媒體跨地域聯合行動從寧波余姚王陽明故居啟程。
【錄音剪輯】今天,我們在余姚王陽明先生的故居,舉行知行合一……
2016年12月6日,以“王陽明與治國理政”為主題的“天一閣論壇”在寧波舉行,省內外100多位專家學者與會。
【錄音剪輯】陽明心學和而不同的精神,體現了一種多元和諧的文化傾向,為全球化時代多元文化交流溝通提供了歷史的借鑒。
據不完全統計,僅2016年,有關于王陽明的各類論壇及活動超過10次,2010年后,相關出版著作層出不窮。
——王陽明的時代,到了!
【錄音剪輯】知行合一,采取務實行動,我們應該讓二十國集團成為行動隊,而不是清談館。
2016年9月,G20杭州峰會開幕辭中,國家主席習近平以“知行合一”向世界發出倡議,展示了中國的責任和擔當。
事實上,這并不是習近平就“知行合一”的第一次表述。
【錄音剪輯】習近平光講知行合一,我統計了一下,不下20次,從國內講到國外,在G20大會上又講了知行合一。
2009年4月,時任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在河南調研時,與大學生們就“知行合一、報效祖國”為主題進行了交流和探討。
2011年,在貴州大學中國文化書院與師生談話中他說:王陽明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
浙江省社科院哲學所原所長吳光:
【錄音剪輯】
習近平他講王陽明是偉大的哲學家,偉大的思想家,又是偉大的軍事家,偉大的政治家。
此后,在多個場合,習近平數次引用“知行合一”。
2014年1月,在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第一批總結暨第二批部署會議上,他強調,“知是基礎、是前提,行是重點、是關鍵,必須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
2014年3月,習近平發表在《費加羅報》的署名文章中指出,中國人講“知行合一”,法國人講“打鐵方能成鐵匠”,都強調要把思想轉化為行動。
2014年5月,習近平在上海考察時強調,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貴在堅持知行合一、堅持行勝于言。
“知行合一”“致良知”這些心學思想在什么樣的時代背景下產生?
【錄音剪輯】如果不是明朝多元化的時代,王陽明是不可能出來的,凡是思想在解放,社會在多元化的時候,我們就想起了王陽明。
明朝中葉,隨著社會經濟的復蘇,城市趨向繁榮,財富作為價值標準被社會逐漸認同,成為商品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并依次形成了政治中心北京,經濟中心蘇松江浙,文化中心南京、蘇州等三大中心的社會格局。社會的多元化帶來了社會職業、社會思潮、社會價值的多元化。而這一過程,也伴隨著貧富不均、思想渙散種種現象的產生。
中國明史學會副會長、江西師范大學教授方志遠:
【錄音剪輯】社會財富被認同以后,文化發展以后,社會多元化以后,明朝的中后期確實是一個自由奔放的時代。但是,它自由過度就沒有規矩了,經濟繁榮,它變成一個渙散的社會,以社會的渙散為代價而取得了繁榮。
追根溯源,王陽明正是看清這些社會問題,提出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濟世良方。“仁者要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就是要創造人與自然的和諧;“知行合一”,就是要創造人與社會的和諧;“致良知”,就是要創造人與自身的和諧。
“王陽明熱”在2016年持續發酵的推動力在哪里?
【錄音剪輯】這幾年陽明學異常火爆,其實它是一個大的社會轉型期的必然現象,在根本上是整個社會尤其是民間層面在推動。
不同的時代,相似的命題。時隔500多年后,2016年10月,在“中國陽明心學高峰論壇”上,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文化院院長許嘉璐痛心疾首發問:
【錄音剪輯】中國怎么了?改革開放,大家日子好過了,錢包鼓了,就是忘了腦袋空了,于是,出現了種種社會現象,怎么辦呢?
改革開放近40年后,當物質基礎積累到一定程度后,人們對精神的需求自然擺上了議事日程。而追求心性合一、知行合一的陽明心學順應了人們心靈的需要,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愈加顯得重要和緊迫。
【錄音剪輯】世界如此之快是好事還是壞事?當今世界上,風險無處不在,資源枯竭、環境惡化,不平等加劇,再加上社會道德的滑坡,信仰的缺失,于是,引發了國際上和國家內部的動蕩。
再觀東亞,深受中華文化影響的日本和韓國漸次出現了陽明學熱,同樣與東亞社會的轉型期密切相關。
浙江省社科院哲學所研究員錢明:
【錄音剪輯】東亞各國一衣帶水、地緣相鄰、人緣相近、文化同根、生活同源,因此,在轉型期所碰到的各種社會問題也極為相似。陽明學熱在近現代的日本曾經出現過兩次,一次是在幕(府)末的維新時期,另一次出現在戰后的昭和時期,這兩個時期都是日本社會重要的轉型期。朝鮮半島也在近現代出現過兩次陽明學熱。當下的中國,經濟處于轉型期,傳統的工業時代正在崩解,整個社會也處于轉型期,固有社會結構及意識形態日益瓦解,陽明學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逐漸升溫的。
以王陽明心學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又有著怎樣的價值和啟示?
【錄音剪輯】為什么現在習近平要重提王陽明,說王陽明心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寶貴財富,這說明中國已經進入到多元化社會了。
在多元文化的潮流中,中國文化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以陽明心學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中所倡導的人與自身、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國家和國家和諧相處的道理,更是對當今人類文明的一種貢獻。
哈佛大學亞洲中心資深研究員杜維明:
【錄音剪輯】我們中國文化的主體性是什么?我認為,主體性絕對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絕對不是一個封閉而排他的自我中心主義,這個主體性在很多地方是可以通過中國的醫學,中國的心學,中國的藝術,通過最核心的一些政治理念,包括天下乃至協和萬邦、殊途同歸這些基本的價值來了解。我相信可以成為21世紀人類重要的資源之一!
貴州省文史館館長顧久:
【錄音剪輯】西方到了海德格爾,到了后現代,基本上解構得人沒有方向了,人碎片化了,人沒有價值了,只有當下了。到這個關口上覺得人生已經沒有價值和意義了,這個時候中國哲學應該接得上,該中國哲學登場了。
古為今用,以王陽明的心學觀照當今社會,傳統文化變成了促進當代社會進步的一種內生的文化動力。王陽明的心學,對于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以及解決當下社會的種種問題具有積極的啟示意義。
江西師范大學教授方志遠:
【錄音剪輯】全世界都無法否定中華文明,我們有什么理由妄自菲薄來否定我們自己,所以習總書記對傳統文化的發掘,可以說是具有獨到的眼光和非常深厚的文化勇氣、文化自信。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曾在多個場合提到文化自信,傳遞出他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觀。
2014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貴州代表團討論時說道:“體現一個國家綜合實力最核心的、最高層的,還是文化軟實力,這事關一個民族精氣神的凝聚。”
2015年,在參加全國兩會討論時,習近平指出:“王陽明的心學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也是增強中國人文化自信的切入點之一。”
【錄音剪輯】我們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的60—70年來呼喚他,說明我們黨、我們國家同樣具有博大的胸懷,也是中國多元化的象征。中國的多元化需要我們執政理念和管理方式的多元化,由對孔子思想的發掘到對王陽明思想的發掘,是中國當代對于傳統文化包括意識形態,以及多元化放眼世界的智慧和人類共同理念,我們(有)一個新的認識。也正是在這樣一種情況下,王陽明重新被大家所熟知,所以現在我們看到王陽明“熱”了。
2016年7月1日,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就文化自信進行了深入的闡釋。
【錄音剪輯】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我們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不斷增強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文化自信更成為繼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第四個自信”。
1934年魯迅先生在一篇名為《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的文章中這樣說道:“要論中國人,必須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誆騙,卻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為據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站立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13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中國人民應該有這個信心,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有這個信心。
單位:寧波廣播電視集團音樂廣播、交通廣播
作者:葉趙明、戴潔敏、張松才、郭英杰
做時代發展的觀察者和思考者——評析廣播評論《從“陽明熱”談中國的文化自信》
公元1508年,王陽明悟道“知行合一”,開場講學,最終創立“心學”體系。500多年后的今天,陽明文化已經成為我國重要的歷史文化名片。“知行合一”將陽明文化變成一種文化自覺、自愛和自信有利于更好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播新聞評論《從陽明熱談中國的文化自信》要突出責任意識、廣播意識、本土意識和風格意識,立足本土,突出特色,發揮出主流媒體影響時代、引領生活的作用。
一、從實際出發
新聞總是與事物的某種變動相聯系的,我們就要有較強的捕捉新聞的能力,新聞事件一經發生,就要緊緊抓住它,在第一時間迅速播發出去。而優秀的新聞評論則應該在注意具有典型性的新聞事實以外,還應當注意那些對新聞事實的解讀。這樣的新聞評論能夠更多地引起人們的興趣,給人以知識,給人以啟迪。
2016年,學界對于王陽明的研究熱情愈發高漲,至2016年9月,G20杭州峰會的召開,學界把王陽明和他的“知行合一”更進一步推向大眾視野。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不得不思考,“陽明熱”的背后,其內在的動力在哪里?循著王陽明“知行合一”產生的多元化社會背景與當下中國相類似的“多元化趨向”,廣播評論《從陽明熱談中國的文化自信》找到了結合點,同時,這部優秀的廣播評論從王陽明思想產生的時代背景、“王陽明熱”在2016年持續發酵的推動力、以王陽明心學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的價值和啟示三個方面層層推進進行了解讀。
如果新聞已距離事件發生有很長一段時間時,就得下功夫捕捉與之相連的漸變過程中的新情況,采取以“新”帶“舊”、由近及遠的辦法,把舊聞變成新聞。如果能在過時的事件中從內容上尋找“新聞由頭”,也能夠寫出好的報道來。這就需要我們獨具慧眼,發現已知新聞事實的變動。在我們平時的采寫和評論中,時常遇到“遲到”的新聞。就是說,等發現該新聞是好新聞時,事實已經發生過一段時間了。我們可以學習不少老新聞工作者的做法,善于從事實的變動中挖掘“新聞由頭”,這樣不但能把“死”新聞救活,而且還能寫出很好的新聞。從發現事實上的新變動中找新聞由頭,要處理好新變動與舊聞事實之間的關系,即:舊聞確實有值得重新報道的價值;新變動是在舊新聞事實基礎上的變動,它們之間有緊密和必然的聯系,新變動的“新”,應是新聞媒體當前所亟需報道的內容。
廣播評論《從陽明熱談中國的文化自信》以2016年12月6日“王陽明與治國理政”為主題的“天一閣論壇”為契機,著重分析了“知行合一”產生的多元化社會背景,并且分析了我國當前相類似的文化多元、思想多元發展趨勢,將兩個完全不同的時代進行了對比和類比,從中找到相似的地方。該評論從歷史與現實之間的變遷,從過去王陽明熱與當前的中國文化現實的變遷,從不同的維度找到了最新的變化,以此為切入點進行層層剖析,做出了深刻的解讀。
二、高瞻遠矚
2016年10月18日,寧波廣電集團“知行合一·重走陽明路”大型全媒體跨地域聯合行動從寧波余姚王陽明故居啟程,跨越五省、歷時半個月,這是對寧波先賢王陽明生平的回顧和重溫,基于大量的采訪和深度思考,專題將王陽明的熱與轉型期的中國對傳統文化的渴求進行了思考和解讀,最終從“文化自信”的高度將主題進行升華,具有一定的現實價值和意義。
當前社會,新事物、新現象、新問題層出不窮,廣播新聞評論節目對于社會的熱點和難點問題的報道越發深入,已經不止于早期的事件表層含義。現在的節目大多側重于幫助聽眾了解新聞事件的來龍去脈,透過新聞現象,了解新聞本質所揭示的社會問題。廣播新聞評論節目更多的是發揮其輿論導向的作用和輿論監督的功能。這些評論節目充當著時代發展的觀察者、思考者、監督者的角色。目前,廣播新聞評論節目更是站在百姓的角度來進行監督,替人民監督、替人民思考。
廣播評論《從陽明熱談中國的文化自信》通過陽明思想對當今社會的啟示,以及對這股熱潮蓬勃興起的“文化自信”內涵的挖掘,反映出“黨中央對中國傳統文化,以及對中國歷史上所有對我們這個民族作出貢獻的人物的一個肯定,也代表著對中國文化的發掘、對中國文化的認同”這一極具歷史和現實意義的時代主題。
三、發揮廣播的優勢
生活中的聲音本身具有很大的魅力,而能夠巧妙地利用和發揮這種聲音魅力,正是廣播評論的一大優勢。播音員或主持人充滿磁性、富于共鳴的音色,現場采訪中記者與被采訪對象各具特色的講話錄音,聽眾參與節目的電話講話,自然生活或社會生活中有報道價值的現場音響以及一些專家的現場發出的專業性意見都充滿了魅力。
比如,貴州省文史館館長顧久接受記者采訪時發出的聲音:
【錄音剪輯】西方到了海德格爾,到了后現代,基本上解構得人沒有方向了,人碎片化了,人沒有價值了,只有當下了。到這個關口上覺得人生已經沒有價值和意義了,這個時候中國哲學應該接得上,該中國哲學登場了。
古為今用,以王陽明的心學觀照當今社會,傳統文化變成了促進當代社會進步的一種內生的文化動力。王陽明的心學,對于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以及解決當下社會的種種問題,具有積極的啟示意義。
這些聲音與其他各種聲音組合在一起,一方面反映了新聞本身的事實,也很好地反映出了新聞事實的深厚內涵。新聞評論具有強烈的思辨色彩,審時度勢,切中要害,優秀的時評有著匕首和投槍的作用。代表城市廣播發聲,在新聞事件上表明自己的態度,弘揚主流價值觀。廣播評論以科學的、富有前瞻性的眼光觀察社會,發表真誠的、有價值的見解,為聽眾提供多個分析問題的視角。
如今,信息海量呈現,受眾不再滿足于知曉事實,還希望傳統媒體可以進行個性化傳播;客觀報道與主觀評價相結合,融事實的敘述和評論為一體。受眾討厭沒有新意的嘮叨,不會拒絕真知灼見。與報刊、電視、網絡相比,廣播評論的發展仍然落后,即使每天一條“本臺評論”都難以持久,質量參差不齊。廣播評論《從陽明熱談中國的文化自信》有意識地積極策劃,將古今中外的各類素材匯聚在一起,用聲音的藝術、理性的探求為聽眾提供了優秀的廣播評論作品,這種積極策劃和探索的新聞職業精神值得贊揚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