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度寧波市廣播電視優秀作品評析
- 王文科
- 3124字
- 2019-12-06 10:02:47
《甬黔攜手攻堅脫貧——六千里幫扶路,二十載山海情》大型新聞行動系列報道代表作之三:《山海有情 寧波對口幫扶貴州黔西南20年有大愛》(綜述篇)
貴州義龍新區樓納村是一個布依族村寨,寧波投入資金300萬元幫助村子建設特色寨門街道、民居亮化工程、民族文化廣場等,通過對接幫扶加強旅游、文化等產業,促進了當地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樓納村黨支部書記黃定品:
【錄音:老百姓的日子好過了,大家都非常感謝,沒有你們寧波的幫助,我們的新農村建設搞不起來。】
黔西南州興義職中的寧波樓和浙江樓、望謨縣的余姚大道、冊亨縣的寧波橋、樓納村牌樓上的“寧波援建”……一批具有鮮明寧波元素的基礎設施拔地而起,矗立在貴州省黔西南州的大地上。20年來,特別是2013年寧波開展與黔西南州新一輪東西部扶貧協作以來,黔西南州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黔西南州扶貧辦常務副主任李選志:
【錄音:加速發展的推進器就是有些產業的發展都和寧波的貢獻分不開,密切相關,是因為寧波項目的注入,使我們的產業盡快成型,盡快發揮作用。】
黔西南州多為深山區、石山區,生產生活環境惡劣,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上學難、就醫難、行路難、飲水難、用電難和看電視聽廣播打電話難的“六難”問題特別突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把幫扶資金和項目重點向貧困村、貧困群眾傾斜,扶到點上、扶到根上。據統計,1996年到2015年年底,寧波市共幫扶黔西南州項目1573個,金額達5.51億元。2013年到2015年3年間,寧波市共實施對口幫扶項目230個,到位幫扶資金1.83億元。20年來,我市共幫助當地政府建設1430多所中小學校;幫扶建設100多所醫院(衛生院),緩解了10多萬戶群眾的看病難問題。
從“輸血”到“造血”,我市在對口幫扶過程中堅持從當地實際出發,大力扶持發展現代農業產業、旅游業等,激活當地產業發展。長毛兔產業是鎮海區對口幫扶普安縣的一個項目。目前,普安縣長毛兔存欄量達140萬只,長毛兔養殖戶750戶。我市幫扶的晴隆縣波爾山羊養殖項目,現已發展到全縣14個鄉(鎮),4萬余人從中受益。
【錄音:(我們)把扶貧產業的發展作為緊緊抓住不放的一個重點,我們產業的投資和項目,要占對口幫扶整個項目的70%,因為產業是解決老百姓脫貧根本的辦法和措施。】
寧波還重點幫助黔西南地區引進種植養殖新品種,幫扶引進的楊梅、茶葉、板栗、李子、水蜜桃、黃花梨、白枇杷等新項目目前也初步形成產業化規模。在多方努力下, 2014年10月,寧波至黔西南州興義市的直飛航班開通,兩地的溝通、交流與合作得到了升華,雙向交流進程加快。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20年的攜手奮進,讓四明山與萬峰林肩并肩,甬江和馬嶺河相輝映。如今,寧波站在服務國家發展戰略的前沿,肩負著國家交代的重大使命與擔當,將把對口協作、精準扶貧工作繼續進行下去。
單位:寧波廣播電視集團新聞綜合廣播
作者:陶廷龍、呂岸、翁常春、周凌輝、吳福明、吳巧、唐夢陽、方圓圓
強化精細策劃,突出民生感受,生動詮釋“精準扶貧”重大主題——廣播系列報道《甬黔攜手攻堅脫貧——六千里幫扶路,二十載山海情》評析
在廣播電視新聞節目中,系列報道已成為重大主題報道最常用的報道方式。圍繞某一重大主題,經過精心策劃,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多角度、多層面、多視角的立體式報道,可以以一定時間跨度的持續播出,取得重大主題宣傳的累積效果。寧波廣電集團新聞綜合頻率在《寧廣早新聞》節目中連續播出的“甬黔攜手攻堅脫貧”大型系列報道《六千里幫扶路,二十載山海情》,就是以細致的策劃和扎實的采訪,斬獲2016年度寧波市廣播電視新聞獎廣播連續(系列)報道一等獎的一組成功之作。
一、突出“精準扶貧”重大主題
精準扶貧是解決貧困問題的重要途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前提,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基礎。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調研時,就加大力度推進扶貧開發工作提出“四個切實”具體要求:一是要切實落實領導責任;二是要切實做到精準扶貧;三是要切實強化社會合力;四是要切實加強基層組織。他強調特別要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上下更大功夫,具體就是要在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第一書記)精準、脫貧成效精準上想辦法、出實招、見真效。而產業扶貧是精準扶貧的重要內容,是實現精準扶貧的有效途徑。
在“甬黔攜手攻堅脫貧”系列報道中,“晴隆羊”晴隆產業模式、香菇產業脫貧致富模式和布依族村寨特色文化產業建設模式等等,通過深入的采訪挖掘,生動形象地闡述了“精準扶貧”重大主題和產業扶貧開展成果。同時,黔西南州扶貧辦常務副主任李選志在采訪評論中強調把扶貧產業的發展作為緊緊抓住不放的一個重點,產業的投資和項目要占對口幫扶整個項目的70%,凸顯了寧波對口幫扶、抓住產業發展“牛鼻子”的民生性、精準性大主題。這一系列報道中有多篇緊緊圍繞“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展開,深化了精準扶貧主題。如《小小香菇撐起脫貧致富一片天》《普安縣長毛兔托起的致富希望》等錄音專稿,較好地反映了寧波扶貧項目讓當地貧困人群由“輸血型”向“造血型”轉變,從而樹立起了自力更生、不等不靠的脫貧理念,生動地詮釋了“扶貧扶志”的脫困目標。
二、強化“時空跨越”精細策劃
2016年是寧波市對口幫扶貴州黔西南州20周年,“甬黔攜手攻堅脫貧”系列報道充分開掘了20年對口幫扶的背景,精準聚焦20年扶智脫貧的成果。從1996年到2015年年底,寧波市共實施對口幫扶項目1573個,到位幫扶資金5.51億元。20年來,寧波市共幫助貴州黔西南州當地政府建設1430多所中小學校;幫扶建設100多所醫院(衛生院),緩解了10多萬戶群眾的看病難問題。這一組精準的數據表達凸顯了跨越20年來寧波市對口幫扶給黔西南州帶來的可喜變化,生動展示了寧波對口幫扶黔西南州的累累碩果。
而20年、寧波和貴州的黔西南州的大時空跨度,既給系列報道的策劃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也給遠跨時空的采訪增添了難度。“甬黔攜手攻堅脫貧”系列報道的一大成功之處,就是在于這時空跨度之間的精細策劃和精細采訪,充分挖掘出了時間所醞釀的一系列精彩扶貧故事。如錄音專稿《跨越千里的助學情》,當事人深情回憶起2006年寧波萬人助學的感人場面,講述了2009年望謨縣700名學生獲寧波“溫暖午餐”資助的感人故事。又如《寧波人民情系黔西南大山深處的孩子》,則披露了祖籍寧波的臺灣嘉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朱英龍老人無私助學的故事,他先后捐贈2.7億元,建造了1000多棟教學樓和宿舍,資助了7000多名貧困學子。這些報道都蘊含著“扶貧先要扶志、扶智”的精準扶貧理念,大大增強了報道的生動性和感染力。
三、著力“民生感受”典型挖掘
所有的重大主題報道最后都只有一個落點,那就是老百姓的獲得感。“甬黔攜手攻堅脫貧”系列報道就十分注重民生感受表達的采擷,較好地展示了產業扶貧對當地老百姓生活所帶來的變化。報道中,“晴隆模式”中因養羊還帶動了“皇竹草”的種植,增加了村民的人均收入,居住環境得到改善,老百姓的精氣神都體現出來了。安農縣“香菇脫貧致富”模式使村民李能不僅賺取了比外面務工更高的收入,而且還能在家鄉照顧到老人和孩子。同時,食用菌產業的發展也讓越來越多的安龍縣農戶加入到了這一行業,而企業的保底收購又讓大家吃上了“定心丸”。布依族村寨文化產業建設幫扶模式促進當地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也促進了當地新農村建設。一系列典型案例的挖掘和報道,以百姓之口,生動地講述了20載的“山海之情”。在錄音專稿《孔納村加快新農村建設,古寨換新貌》中,記者進入寨子,只見一幢幢嶄新的具有布依族風情的三層樓房點綴在綠水青山間,原來這幾年寧波幫扶該村,先后投入100多萬元改造民居,發展鄉村旅游,建成多種水果基地,使該村初步建成具有旅游接待功能的特色民族村寨。村莊的變化,村民精神面貌的變化,在描寫和采訪之中一一呈現,唱響了寧波在黔西南大地譜寫的一曲曲惠民生、扶教育、興產業的幫扶贊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