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3.1 國外研究成果綜述

2.3.1.1 城市群理論研究的萌芽

在國際學術界,與城市群有關的概念最早可追溯到1898年,英國著名社會活動家、城市學家、風景規劃與設計師霍華德出版了《明日:一條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Tomorrow: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一書,提出了建設新型城市的方案,即一種把城市生活的優點(就業機會多、生活便利等)同鄉村良好的自然環境條件和諧地結合起來的田園城市,并首次從城市群體的角度來研究城市。霍華德.明日的田園城市[M].金經元,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1902年,該書修訂再版,更名為“明日的田園城市”(Garden City of Tomorrow),其中的“田園城市”正是通過“組合群體”來協調和發展的,它是由一個核心、六條放射線和幾個圈層組合而成的放射狀同心圓結構,霍華德給出了這種城鎮群體(town cluster)的概念,并以此探求解決大城市過度膨脹問題的辦法。“田園城市”理念的提出使西方國家在20世紀初興起了一股“城市郊區化”的浪潮,推動中心城市與鄰近地域逐步一體化。該理論對現代城市規劃思想起到了重要的啟蒙作用,對后來出現的一些城市規劃理論,如“有機疏散”論、衛星城鎮理論等頗有影響。此后,許多經濟學家、社會學家都對城市規模的擴大和城市內部群落的協調進行了研究。

1915年,英國生物學家和社會學家帕特里克·格迪斯最先提出把城市放到區域的層面上進行分析規劃,他運用哲學、社會學、生物學的理論和方法對城市地區進行綜合研究,并在《進化中的城市——城市規劃與城市研究導論》(Cities in Evolu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Town Planning Movement and to the Study of Civics)一書中運用了區域綜合規劃的方法,以英國城市發展為實例,分析了城郊的擴展與某些地方的區位等特性相呼應,可以推動擁有衛星城的大城市形成,預見性地提出了將城市擴散到更大范圍內而集聚、連綿形成的新城市群形態:城市地區、集合城市甚至世界城市。GEDDES P. Cities in Evolu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Town Planning Movement and to the Study of Civics[M]. London: Williams&Norgate,1915.

在霍氏思想的基礎上,1922年,恩文提出了著名的城郊居住區(即臥城)和衛星城理論,主張在大城市外圍建立衛星城借以疏散人口,控制大城市規模,并以此指導倫敦等大城市的建設與調整。林先揚,陳忠暖,蔡國田.國內外城市群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熱帶地理,2003,23(1):44-49.衛星城市是現代化大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是中心城市職能的延伸,與中心城市密切相關,可以分擔中心城市的一部分功能,同時又具有相對獨立性。1924年,在阿姆斯特丹召開的國際城市會議將衛星城鎮列為限制大城市惡性膨脹的方法之一。此后,英國倫敦、法國巴黎、美國紐約、日本東京、韓國首爾等大城市都先后規劃建設了一系列衛星城,成功控制和疏散了大城市的人口和產業。

其后,關于城市群的研究不斷產生新的突破。20世紀30年代初,西歐工業化和城市化迅速發展,城市在整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逐漸占據主導地位,工業、商業、對外貿易等各種經濟活動由于集聚效應開始向城市集聚。1933年,德國地理學者克里斯塔勒通過對德國南部城市的大量調查研究,首次將區域內的城市群體系統化,提出了城市群體組織結構模式和著名的中心地理論。中心地理論是研究城市空間組織和布局時,探索最優化城鎮體系的一種城市區位理論,是城市群研究的基礎理論之一。克里斯塔勒探討了一定區域內的城鎮等級、規模、數量、職能間的關系及其空間結構的規律性,認為一定區域內的中心地在職能、規模和空間形態分布上具有一定規律性,中心地空間分布形態會由于市場、交通和行政三個因素的影響而形成不同的系統,并采用六邊形圖式對城鎮等級與規模關系加以概括。克里斯塔勒.德國南部中心地原理[M].常正文,王興中,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芬蘭建筑師伊利爾·沙里寧為緩解由于城市過度發展而產生的一系列問題,在其于1943年出版的學術專著《城市:它的發展、衰敗與未來》(City:Its Growth, Its Decay, Its Future)中提出了“有機疏散”理論,認為城市是有機的生命體,城市群體的發展應當從無序的集中轉變為有序的疏散,以解決城市布局和發展問題。沙里寧.城市:它的發展衰敗與未來[M].顧啟源,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6.

2.3.1.2 城市群理論的完善與創新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全球經濟社會飛速發展,城市化大步推進,國外關于城市群的研究出現多學科交叉的趨勢。新的科學方法與技術手段的運用使城市群的相關研究在理論和實踐兩方面都獲得了突破與豐富。陳群元.城市群協調發展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9.1942年,齊普夫率先在城市群空間結構分析中引入了萬有引力定律。劉榮增.城鎮密集區發展演化機制與整合[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14-15.生態學方法也被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帕克和沃爾思等學者采用,他們形成了“芝加哥城市生態學派”,提出了城市群空間結構的三大經典模式:同心圓(伯吉斯,1952)、扇形(懷特,1936)、多核心(哈瑞斯和烏爾曼,1945)。周一星.城市地理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314.1942年,威寧從經濟學角度出發,在理論上證明了城市群結構體系存在的合理性與客觀性。

隨著西方發達國家城市化進程繼續深入,城市群大量、密集地產生,相關研究也進入了蓬勃發展的階段。法國經濟學家弗郎索瓦·佩魯于1955年提出的“增長極理論”和“點軸發展理論”為城市群研究做出了重要理論貢獻。美國地理學家烏爾曼提出的空間相互作用理論對城市群內外空間相互作用機制的研究影響深遠。美籍法國地理學家簡·戈特曼在考察了美國東北部沿海地區由一連串大都市區聚合形成的連綿城市密集地區之后,于1957年發表了《大都市帶:東北海岸的城市化》(Megalopolis or the Urbanization of the Northeastern Seaboard)一文,首先使用了“大都市帶”這一概念,成為現代意義上城市群研究的開拓者。GOTTMANN J. Megalopolis or the Urbanization of the Northeastern Seaboard[J]. Economic Geography,1957,33(3):189-200.他指出支配空間的形式已不再是單一的大城市或大城市地區,而是集聚了若干個大城市,在人口和經濟活動等方面發生密切聯系的多核心、多層次的巨大整體。1961年,他在出版的《大都市帶:城市化的美國東北海岸》(Megalopolis: The Urbanized Northeastern Seaboard of the United States)一書中,把美國東海岸5個大都市圈連接成的一個擁有3000萬人口的地區,總稱為大都市帶,并進一步指出,大都市帶是城市發展到成熟階段的最高空間組織形式,是在地域上集中分布的若干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而成的龐大的、多核心、多層次城市集團,是由多個各具特色的大都市區鑲嵌形成的自然、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組合體,而且其內部各個大都市區之間存在著有機聯系和一定程度的分工。一個大都市帶,至少應居住2500萬的城市人口,過著現代城市方式的生活,其規模應是國家級甚至國際級的。從空間形態上看,在其核心地區形成資源要素的高度密集區域和整個地區多核心的星云狀結構;從空間組織上看,大都市帶是其基本單元即大都市區在宏觀上的組合結構。GOTTMANN J. Megalopolis: The Urbanized Northeastern Seaboard of the United States[M]. Cambridge: The MIT Press,1964.戈特曼的大都市帶理論開啟了城市群研究的新一輪熱潮,吸引了許多學者對其思想進行驗證和發展。其中,金斯伯格在戈特曼的研究基礎上,針對日本國情,提出了分散大都市帶(dispersed metropolis)的模式,即一個由許多專門化職能的城市中心組成的多核系統。GINGSBURG N. The Dispersed Metropolitan: The Case of Okayama[J]. Toshi Mondai,1961(6):631-640.希臘學者杜西迪亞斯等認為,無論從形式還是功能上看,大都市帶并非僅僅是一個都市區的過度膨脹形態,除了規模的突變外,同都市區相比,它是一種全新的地域空間組織形態,世界城市發展將形成連片巨型大都市區(ecumenopolis)。DOXIADIS C A. Man's Movement and His Settlements?[J]. Ekistries,1970,29(l):173-175.

20世紀六七十年代,關于城市群的研究進一步深化。美國學者鄧肯的專著《大都市與區域》重點討論了美國城市在國家系統中的變化以及區域間、大都市區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首次使用了“城鎮體系”(urban system)一詞,并用這一新觀念來描述美國的國家經濟和地理。美國經濟學家約翰·弗里德曼結合羅斯托的經濟發展階段理論,提出經濟發展與空間演化的相關模式,反映了城市群的發展階段和過程,把城市群的形成劃分為工業化前期、工業化初期、工業化成熟階段和空間相對均衡發展階段,并提出了“核心—邊緣”理論。FRIEDMAN J. Urbanization, Planning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M].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1973:6-7.1968年,瑞典地理學家哈格斯特朗提出了現代空間擴散理論,他指出,創新由發源地向四周擴散的形式有“波狀擴散、輻射擴散、等級擴散和跳躍擴散”等,并闡述了空間擴散的多種形式HAGERSTRAND T. Innovation Diffusion as a Spatial Process[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8:124-168.,從而深化了對城市群空間演化的研究。20世紀60年代后期,美國學者莫爾里進一步分析了創新擴散的具體特征。20世紀70年代,日本學者小林博氏在研究東京大都市圈的基礎上,歸納出大都市地區(metropolitan region)、大城市區(metropolitan area)、城市化地帶(urbanized area)等概念。1977年,哈格特等從相互作用、網絡、節點、等級、面、擴散等6個角度研究了城市群的演化過程。HAGGETT P, CLIFF A D. Locational Models[M]. London: Edward Arnold Ltd,1977:37-69.

20世紀80年代,西方國家的產業結構及全球的經濟組織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管理的高層次集聚、生產的低層次擴散構成了信息經濟社會的總體特征,經濟全球化和以信息技術為標志的技術革命極大地促進了關于城市群的研究。加拿大學者麥吉提出了“desakota”“Desakota”為印度尼西亞語,意為城鄉一體化,desa即鄉村,kota即城鎮。我國普遍用“城鄉邊緣區”概念指代desakota。在我國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區位、稟賦條件較好的農村地區(主要是沿海地區或大城市周邊地區),非農產業發展迅速,非農建設用地快速擴張,其產業結構和就業構成已高度非農化,并初步呈現出城市經濟的雛形。與此同時,這些地區仍保持著農村的戶籍、土地及行政管理體制,導致非農人口和非農產業的空間集聚程度很低。“村村像城鎮,鎮鎮像農村”的區域景觀形態與麥吉提出的“desakota”極為類似,但兩者形成與演化的動力機制存在一定差異。的概念,他通過對30多年來亞洲許多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證研究,發現亞洲國家城鄉之間的關系日益密切,傳統差別和地域差異日漸模糊,在地域組織結構上出現了一種農業活動和非農業活動并存、趨向城鄉融合的地域組織結構。郝壽義,安虎森.區域經濟學[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395-399.他認為,許多亞洲國家并未重復西方國家通過人口和經濟社會活動向城市集中,導致城市和鄉村之間存在顯著差別,并以城市為基礎的城市化過程(city-based urbanization),而是通過鄉村地區逐步向“desakota”轉化,非農人口和非農經濟活動在“desakota”集中,從而實現以區域為基礎的城市化過程(regional basic urbanization)。盧德耐里概括了區域城市群體中相互聯系的7種類型:物質聯系(公路鐵路網、水網、生態聯系);經濟聯系(市場性質、行業結構及資金、原料、產品、消費和收入流動);人口移動聯系(移民、通勤);技術聯系(技術依賴、通信、灌溉系統);社會作用聯系(訪問、儀式、宗教、社會團體作用);服務聯系(能量、信息、金融、教育、醫療、商業、交通等服務形式);政治組織聯系(權力、管理體制、行政區間交易與非正式聯系)。RONDINELLI D A. Applied Methods of Regional Analysis: The Spatial Dimensions of Devel-opment Policy[M]. Boulder: Westview Press,1985:143-156.英國城市與區域規劃大師彼得·霍爾、西班牙社會學家曼紐爾·卡斯特爾斯等人從不同角度探討了新技術發展和擴散可能給城市空間結構演化帶來的影響,他們認為,技術變化影響并決定了經濟發展,而經濟發展影響并決定了城市發展;經濟與技術,尤其是通信技術的發展的確為城市的蔓延擴展及大都市區的連綿創造了條件;而以信息為代表的現代技術發展可能給城市空間演變帶來分散化的動力,也可能會要求城市空間更加集聚。

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隨著全球化和信息化的進程不斷加快,關于城市群的研究趨向于多元化,出現了世界城市(global city)、信息城市(information city)、有線城市(wired city)、技術城市(technopole)、數字城市(digital city)、虛擬城市(virtual city)等新概念。知識、信息、技術、生態等要素逐漸成為新的研究主題。例如,戈特曼在其1990年的著作中對早年許多忽視社會、文化、生態的觀點做了修正。GOTTMANN J. Since Megalopolis[M]. Baltimore: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0.美國規劃師萊特和斯泰因等也提出了與自然生態空間相融合的區域城市(regional city)模式——擴展大都市(dispersed metropolis)。同時,學者們對城市群的形成與演化機理的研究也更加深入,各學派、學科都有越來越多的理論滲透到了對城市群的探討之中,相關的實證研究也日益成熟。美國學者耶茲建立了城市群體空間演化過程的模型,他從典型研究的角度將城鎮群體地區的空間演化過程劃分為重商主義城市時期(mercantile city)、傳統工業城市時期(classic industrial city)、大城市時期(metropolitan era)、郊區化成長時期(suburban growth)和銀河狀大城市時期(galactic city)5個階段。范吉提斯PYRGIOTIS Y N. Urban Networking in Europe[J]. Ekistics,1991,50(2):272-276.、昆曼和魏格納KUNZMANN K R, WEGENER M. The Pattern of Urbanization in Western Europe[J]. Ekistics,1991,58(350-351):282-291.分別研究了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背景下形成的跨國網絡化城市體系,并指出,作為一種新的地域空間組織形式和產業空間整合的產物,大城市帶將占據全球經濟的核心位置。法國學者沙且爾等人對“世界城市”的特征與功能做了界定。日本學者富田和曉以都市空間為經,以結構演變為緯,從人口、第三產業、居住、消費、通勤、中心地等級和職能等角度對日本的城市群進行了深入研究。巴藤認為,全球經濟正在培育多中心城市新格局——城市網絡,當兩個或更多相互獨立的城市基于潛在的功能互補和更快、更可靠的交通通信基礎設施網絡進行合作時,將取得顯著的范圍經濟效應,這就是網絡城市演化的動力。BATTEN D F. Network Cities: Creative Urban Agglomerations for the 21st Century[J]. Urban Studies,1995,32(2):313-327.希臘學者帕佩約阿魯闡述了全球城鎮網絡系統的發展過程,提出了由“大城市—城市群—大都市帶—城市化地區—洲際城市化地區—全球城市化地區”組成的城市等級發展序列。謝守紅.城市空間組織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上海城市規劃,2007(1):1-4.日本學者文世一建立了城市群的人口規模、工業結構、貿易水平、土地擴展及房地產發展等與城市運網結構間的相互關系模型,強調運網投資帶來的城市內部空間集聚特征以及運網發展引起的城市規模結構空間分異現象。MUN S. Transport Network and System of Cities[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1997,42(2):205-221.日本學者小林清志則以高速鐵路系統建設為例探討了快速交通對城市資本、知識交流、城市規模分布、城際相互作用等空間結構的影響,并建立多因子區際增長模型動態模擬了城市群經濟聯系的演化。KOBAYASHI K, OKUMURA M. The Growth of City Systems with High-speed Railway Systems[J].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1997,31(1):39-56.在城市經濟學領域中,集聚這一關鍵要素也繼續在城市群發展研究中發揮著作用。克魯格曼和藤田昌久分析認為城市形成和城市體系演化的集聚力是制造品的種類,分散力是城市之間及其腹地之間的運輸成本,并得出單個城市體系將向多個城市體系轉化的結論。FUJITA M, KRUGMAN P. When Is the Economy Monocentric? : Von Thünen and Chamberlin Unified[J].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1995,25(4):505-528.亨德森研究了城市集中度和制度因素在城市群形成中的作用。HENDERSON J V. How Urban Concentrations Affects Economic Growth[R]. Washington D. C.: World Bank,2000:15-48.  HENDERSON J V, WANG H G. Urbanization and City Growth: The Role of Institutions[J].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2007,37(3):283-313.

進入21世紀以后,隨著和諧發展觀、可持續發展觀等被人們普遍認同,關于城市群的發展理念又出現了新的變化趨向。各國學者普遍認為,城市首先應為人類居住提供適宜的空間,在實現經濟功能的同時,須充分體現“關懷人、陶冶人”的功能。由此,關于城市群的研究也從偏重于經濟因素更多地轉向了偏重于人文關懷,在這樣的背景下,城市環境、資源、生態、安全等內容也逐步進入城市群的研究領域之中。同時,許多學者提出,城市群的空間演化不單是經濟、技術因素驅動的結果,政府因素也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應重視城市群的發展規劃,并進行必要的管控,著力打造宜居城市、高舒適度城市。而伴隨著信息發展模式的演變和創新,一種新的不同于傳統中心地模式的地域空間組合——“網絡城市”(network city)產生了,其表現為基于快速交通要道和信息網絡及范圍經濟的新型城市集合形態,具有獨特的多中心結構和彈性功能聯系。美國學者肯尼斯將這種基于信息網絡技術的城市集合體稱為“智能走廊”(intelligent corridors)。COREY K E. Intelligent Corridors: Outcomes of Electronic Space Policies[J]. Journal of Urban Technology,2000,7(2):1-22.此外,英國學者斯科特還提出了“全球城市—區域”的概念,并對其發展趨勢、理論與政策,以及美洲、亞洲、拉丁美洲“城市—區域”的發展與經濟變化等做了系統論述。SCOTT A J. Global City-Region: Trends, Theory, Policy[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德國學者斯特凡·克拉特凱則重點研究了知識經濟時代的歐洲城市群和大都市區的發展路徑與現狀,提出城市群是歐洲經濟的發動機。KRATKE S. Metropolisation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Territory as a Consequence of Increas-ing Specialisation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the Knowledge Economy[J].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2007,15(1):1-27.城市群的研究進入了百家爭鳴的繁盛時代,越來越多的新鮮元素都將融入其中,這種局面必將更加激發起廣大學者的研究熱情。

總之,由田園城市、集合城市到大都市連綿區等區域形態,國外學者對城市群的相關研究已非常成熟,積累了大量的理論基礎與實證手段,為探尋城市化發展規律和城市及區域空間演化過程提供了豐富經驗和資料,對我國的城市群研究起到了借鑒作用。但是,國外在城市群演化過程中的生態作用和生態影響方面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間。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州市| 澄江县| 凉城县| 普安县| 吉木乃县| 清流县| 城口县| 乃东县| 酉阳| 天长市| 静安区| 白城市| 将乐县| 周宁县| 高邑县| 辛集市| 洛隆县| 淮阳县| 永川市| 渑池县| 多伦县| 肥城市| 安泽县| 三原县| 柘荣县| 承德县| 宜城市| 米脂县| 嘉兴市| 温泉县| 涡阳县| 龙陵县| 科技| 漳浦县| 济阳县| 新化县| 木兰县| 陇南市| 文成县| 睢宁县| 临夏市|